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2020-12-04 海報有話說

悲慘世界的主線

《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維克多·雨果作為世界頂級的文豪之作品中所呈現出的人文情懷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雨果願意對喪失的靈魂進行施救,這一點從出場不多但是卻極為重要的米裡哀主教身上可以看出,這個角色的設定實際上代表了雨果心中對於罪惡所承認的應對態度和應對方法。

悲慘世界讓我明白了

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簡介主要內容。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緩緩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似乎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讓永遠的走了,卻留下了他光輝聖潔的靈魂,回想起他一生走過的坎坷艱苦,不得不讚嘆那是一部傳奇——為偷一塊麵包,他服役9年,當他終於獲得了自由,卻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走投無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讓的一生由此而改變。

悲慘世界經典情節

史詩之美——評雨果的《悲慘世界》這本書裡面的最大亮點應該是精彩的情節,雨果寫《悲慘世界》時已經很老了,藝術功力練得爐火純青,他能在幾秒內給製造出令人屏住呼吸的緊張感,能在幾段內讓讀者瞬間從昏昏欲睡的狀態一躍而入緊張興奮的狀態。他在進行場景性敘述時,無疑是非常牛逼的。有時一整頁全部是對話,幾個黑幫在談論怎麼殺人。

悲慘世界推薦理由

《悲慘世界》裡的大愛。《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世界級經典著作對於很多喜歡讀書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在很多書籍推薦網站的首頁,我們總能看到這本書,它的名字總是出現在推薦書籍前十名裡。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沒有理由會錯過這部史詩級經典。但我們在為書中的悲情人物冉.阿讓感到憐憫的時候,更應該看到這是一部大愛之作,故事的主線一直是大愛的傳遞。

相關焦點

  • 雨果和《悲慘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紀德就曾說過,雨果是法國的「第一詩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明確指出:雨果「在今天的地位主要得之於他的詩歌」。寫小說「仿佛蹲監獄」然而,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維克多·雨果主要的是位小說家,他是和《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經典名著聯結在一起的。
  • 《悲慘世界》——雨果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故事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試圖贖罪的歷程。小說同樣試圖檢視他的贖罪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所造成的影響。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於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父親為拿破崙麾下大將。少年時期家庭因父親職業而追隨軍旅遷徙各處,雖然家庭環境困難,仍然持續接受教育。1815年,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1816年,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 雨果:《悲慘世界》
    世界觀者,觀世界也,即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基本態度。世界觀是個人與世界關係的基礎,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決定了如何對待這個世界中的一切存在。世界觀也可以拈出一個核心,即相信這個世界是和平和諧的好,還是戰爭混亂的好。持和平和諧的世界觀,就會成為這個世界中光明力量的支持者,反之,則即有可能淪為唯恐天下不亂之徒。
  • 雨果上海七日行 | 雨果與《悲慘世界》&雨果的小說與翻譯
    我希望這個仗沒有打輸掉……我寫的東西絲毫不急於出版。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悲慘世界》寫完了。」——雨果致友人奧古斯特·瓦克裡的信《悲慘世界》對雨果、對世界文學史都有著極為特別的意義。在美國「蓋爾研究公司」(Gale Research Company)出版的工具書《19世紀文學評論》(Nineteen-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中,雨果共有兩個詞條:「雨果」和「《悲慘世界》」,這部小說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隨著1958年《悲慘世界》中文版的問世與音樂劇版《悲慘世界》的廣為流傳,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等主人公的故事深深的牽動著中國讀者與觀眾們的心。
  • 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笑面人》
    今歲,法國紀念維克多·雨果誕辰210周年和《悲慘世界》發表150周年,同時還推崇這位大文豪的另一部小說《笑面人》,凸顯他作品的社會學向度及其意涵對現代世界的持續影響。巴黎《快報》發表熱洛姆·杜普依的署名文章,披露了雨果歷時17年寫作《悲慘世界》的漫長過程。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雨果的《悲慘世界》為何被選入「世界十大名著」?
    《悲慘世界》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要了解這本名著,就要先了解雨果。雨果是法國的著名作家,他寫的書都是批判資本主義的書,而這本《悲慘世界》舉世聞名,入選了「世界十大名著」。雨果見到之後,就揮筆寫下了這本批判現實的巨作《悲慘世界》。
  • 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笑面人》(圖)
    《悲慘世界》封面  今歲,法國紀念維克多·雨果誕辰210周年和《悲慘世界》發表150周年,同時還推崇這位大文豪的另一部小說《笑面人》,凸顯他作品的社會學向度及其意涵對現代世界的持續影響。巴黎《快報》發表熱洛姆·杜普依的署名文章,披露了雨果歷時17年寫作《悲慘世界》的漫長過程。  1845年7月,雨果因與畫家彼雅爾之妻蕾奧妮的風流韻事曝光而被迫隱居現今巴黎的孚日廣場家中,開始靜心構思一部長河小說,起初取名《冉·特雷讓》,後改稱《貧困》。
  • 雨果《悲慘世界》愛是完滿的幸福
    ————法.雨果《悲慘世界》冉阿讓——馬德蘭——割風先生——冉阿讓。冉阿讓死了。冉阿讓痛苦的、悲慘的、幸福的、完滿的一生結束了。從16年的11月份開始讀《悲慘世界》,到16年的3月22號,近半年之久。上中下三冊,是目前來看,讀的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本書。
  • 雨果《悲慘世界》與列夫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有文章推薦《悲慘世界》,說是世界前十大經典名著之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推薦了《戰爭與和平》和《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我在看過的書中也經常有其他名家給予極高的評價。看雨果的《悲慘世界》猶如看經典的推理小說,結構緊湊,語言精煉。書中任何一個被描寫的人、物、事,絕對是伏筆,作者惜字如金但該交代的該描寫的,作者會非常細緻、耐心、精準的敘述。能被無數專業人士反覆閱讀,反覆推敲,反覆推薦的經典作品,它絕對是有資本、有實力、有權利稱作經典的!
  • 《悲慘世界》,雨果的悲憫與冷峻
    大學時,一次上外國文學課,當時的外國文學老師提問我關於《悲慘世界》的閱讀感受。只怪當時太過年少輕狂,直接以不屑於所謂的世界名著為由,回答說自己壓根沒看過。當回答理由時,還理直氣壯地覺得,為什麼大眾評選出來的世界名著就非得當作經典來讀呢。當時外國文學老師說,「那好吧,你坐吧。我不知道這是雨果的悲哀還是你的悲哀。」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
    可能沒有一部小說像《悲慘世界》一樣受到影視的青睞:從1907年的默片時代,直至最新在國內上映的奧獎同名電影,《悲慘世界》已經有了不下三十個電影版本。不過,正如這部寫滿愛與救贖的著作,不只意味著一部影音盛宴,維克多·雨果,這個對國人來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也不該僅僅是文學教科書上的一個符號。
  • 《悲慘世界》:帶入雨果的人生,並夾雜著彼時法國的風起雲湧
    維克多·雨果從1828年就開始構思《悲慘世界》,直到三十多年後,1861年才完稿。雖然一經出版便被廣泛流傳,但當時的評論界卻並不看好這部作品。很多天主教的作家表示,《悲慘世界》並非一本好書,甚至在書中有很多惡毒的思想。而有的作家更直接地指出,書中濃重的基督教色彩讓人討厭,這是在污衊天主教、污衊貧困。
  • 重溫雨果傳世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   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悲慘世界》,被壓迫的底層人民
    《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苦難降臨在底層人民身上的苦難,生活和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悲慘世界劇照但是辛苦勞動的底層人民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主人公冉·阿讓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悲慘世界》(全三冊)作者:[法]雨果 翻譯:李丹 方於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6月餘中先最初接觸《悲慘世界》時,只讀了《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德尼街的英雄血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