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和《悲慘世界》

2020-12-07 東方網


今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1802-1885誕生二百周年紀念。6月22日起,上海大劇院將上演百老匯音樂劇《悲慘世界》。在此時刻,來簡單說說雨果,說說他如何創作了經典名著《悲慘世界》,想必讀者會有興趣。

雨果:法國「第一詩人」

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降生在貝桑松一所古老的屋子裡,他是雨果家的第三個孩子。從他稍稍懂事起,他就感受到了家庭的分裂和對立,父親是拿破崙麾下的一個將軍,而母親則是保皇黨人,他們彼此誓不兩立,而且各自對孩子們灌輸自己的觀念。這種家庭氣氛以及觀念衝突,影響了維克多·雨果的童年生活,也影響了他日後的文學創作。

早熟的小雨果迷戀上了詩歌,十四歲時他就已是一位豐產的詩人,他寫了十餘本詩稿,還寫了一部獻給母親的詩體劇《伊爾塔麥娜》。父親本來希望維克多考理工科大學,但看到兒子如此嗜迷文學,後來又獲得了兩項詩歌大獎,也就默認了兒子的選擇。雨果終其一生都是一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紀德就曾說過,雨果是法國的「第一詩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明確指出:雨果「在今天的地位主要得之於他的詩歌」。

寫小說「仿佛蹲監獄」

然而,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維克多·雨果主要的是位小說家,他是和《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經典名著聯結在一起的。這也難怪,雨果的詩譯成中文的不多,而且最要命的是,翻譯的詩幾乎不可能再現原詩的精妙。有論者說:雨果「能用詞語敲出鐘點,用韻腳奏出鐘聲,用頓挫、反覆來吹起悠揚的笛聲」。可惜從譯成中文的雨果詩篇中,我們感覺不到這樣的藝術魅力。詩人雪萊就曾說過,把詩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無異於「把紫羅蘭投放在爐火中」。而小說則不同,尤其是情節豐富的小說,它譯成另一種文字之後,不會有多少損失。所以,我們所熟悉的雨果是一位小說家,一位極具詩人氣質的小說家。

1830年,28歲的雨果「買了一瓶墨水和一大塊厚厚的灰色羊毛披肩,把自己從頭到腳裹了起來……他奮筆疾書,撰寫他的小說,仿佛蹲監獄一般。」(雨果夫人阿黛爾語)五個多月後,小說寫成了,就是那部動人心魄的《巴黎聖母院》。書中美麗、純潔的愛絲美拉達,醜陋而善良的卡西莫多,虛偽、陰毒的副主教克洛德,這些人物對我們許多讀者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

雨果的另一部曠世巨著《悲慘世界》,從醞釀到完成,經歷的時間則要漫長得多。早在1840年,他擬定了這部小說最初的計劃:《悲慘世界》———「一個聖人的故事」,「一個男人的故事」,「一個女人的故事」,「一個孩子的故事」。1841年,雨果寫了一篇散文《芳汀的由來》,文章敘述V.H.即雨果入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之後,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個紈絝子弟惡作劇地往一個妓女衣裙裡塞雪團,因而引起撕打,警察不分青紅皂白,抓走了妓女,並要讓她坐上半年牢;V.H.出於關心,跟到了警察局,他向警察局長說出真相,並毫不猶豫地亮明自己的身份,以他的擔保使這不幸的女子得免牢獄之災……這個妓女後來就成了《悲慘世界》中苦難芳汀的原型。

然而,雨果真正動手創作《悲慘世界》,卻是在二十年之後。

流亡中完成《悲慘世界》

1851年12月11日,雨果揣著「印刷廠排字工朗萬」的護照,離開法國赴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開始了長達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此前雨果因反抗路易-波拿巴的反動政變,而受到警察的追捕。不久,雨果的情侶朱麗葉也來到他的身邊,與他風雨同舟,相濡以沫。後來他們移居至蓋納西島。

1860年4月,雨果打開在流亡途中多次瀕於毀滅的鐵箱子,那裡面裝有《悲慘世界》的素材與手稿。「我花了整整七個月對整個結構反覆思考,理清脈絡,使十二年前寫的一部分和今後將寫出的另一部分完全一致。」十二年前他曾著手撰寫《悲慘世界》,但由於他投身於1848年的革命,而致使《悲慘世界》「擱淺」。

《悲慘世界》的創作是以真實生活為依據的,書中的主要人物也有其原型,如米裡哀主教「一個聖人」,冉阿讓「一個男人」,芳汀「一個女人」等,正如傳記作家莫洛阿所言:「現實生活給模糊的形像提供了模特兒,而文學家則是把明與暗安排得恰如其分。」

《悲慘世界》中的珂賽特是個讓人憐愛的女孩。朱麗葉為珂賽特在修道院的那段生活提供了生動的細節,因為朱麗葉本人十歲時曾寄養於巴黎的一座修道院裡,在那裡度過了數年時光;朱麗葉還給了雨果「聖·馬德蘭修道院一個女寄宿生的手稿」,作家將其中的一部分原封不動地搬進了書中。至於書中的起義場面,則有雨果本人在1848年革命以及流亡前巴黎街壘戰鬥的親身體驗。書中馬利尤斯甚至還有雨果自己的影子,馬利尤斯追求珂賽特,就像當年雨果追求阿黛爾……在雨果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朱麗葉始終是堅定的支持者。雨果的大部分詩稿、文稿,包括這部鴻篇巨著《悲慘世界》,都是朱麗葉用蘸墨水的鵝毛筆謄抄的。在謄寫《悲慘世界》時,她往往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她在給雨果的一封信中說:「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看到那個可憐的小女孩珂賽特,了解她那個漂亮的布娃娃的命運。我焦急不安,希望儘快地知道那個高尚而可憐的囚徒———市長先生冉阿讓是不是已擺脫了魔鬼沙威的跟蹤……」對朱麗葉來說,整日埋頭謄抄雖然辛苦,但能榮幸成為這部書的「第一讀者」,就足以抵償一切了。

終於有一天,雨果在給友人瓦克裡的一封信中,欣喜地宣告:

「今天,1861年6月30日,上午8點半,當一輪紅日掛上我的窗扉時,我寫完了《悲慘世界》。……」

這部書令世人為之動容

雨果對剛完成的《悲慘世界》充滿自信,相信這部書必定會吸引大批讀者。此時他還處在流亡之中,為保障家人將來的生活,他要將這部新著賣個好價錢。

有個叫阿貝爾·拉克盧瓦的比利時出版商,主動找上門來,表示願意承擔《悲慘世界》的出版。他答應雨果提出的條件:以30萬法郎相當於現今的600萬法郎購下12年的版權。拉克盧瓦讀了書稿後,想要對書中哲理性議論進行刪節,遭到了作家的拒絕,雨果告訴他:「輕快而膚淺的喜劇只能獲十二個月的成功,而深刻的喜劇會獲十二年的成功。」

當時還有多家報紙要求連載《悲慘世界》,也遭到雨果的拒絕,他想把一切機會留給那個出版商。事實上,靠了這部《悲慘世界》,年輕的拉克盧瓦在前六年裡,就淨賺了51萬7千法郎《悲慘世界》問世後,如預料的那樣,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讚揚,當然同時也有一些貶評者,其中包括福樓拜和波德萊爾。不過,時間是最公正的仲裁者。《悲慘世界》作為一部偉大作品,日益深入人心,影響遍及全世界每個角落,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悲慘世界》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它在銀幕上映現的人物形象,令世人為之動容。而單單一出百老匯音樂劇《悲慘世界》,據悉迄今為止就已擁有超過4900萬的觀眾。雨果當年所說的「十二年的成功」,看來他的估計也顯得過於保守了。

 選稿:徐筍 來源:解放日報《周末》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雨果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故事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試圖贖罪的歷程。小說同樣試圖檢視他的贖罪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的所造成的影響。這部宏大的小說,融進了法國的歷史,以及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檢視了善、惡和法律的本質,同樣還有愛情與親情的種類和本質。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於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父親為拿破崙麾下大將。少年時期家庭因父親職業而追隨軍旅遷徙各處,雖然家庭環境困難,仍然持續接受教育。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
    可能沒有一部小說像《悲慘世界》一樣受到影視的青睞:從1907年的默片時代,直至最新在國內上映的奧獎同名電影,《悲慘世界》已經有了不下三十個電影版本。不過,正如這部寫滿愛與救贖的著作,不只意味著一部影音盛宴,維克多·雨果,這個對國人來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也不該僅僅是文學教科書上的一個符號。
  • 雨果上海七日行 | 雨果與《悲慘世界》&雨果的小說與翻譯
    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悲慘世界》寫完了。」——雨果致友人奧古斯特·瓦克裡的信《悲慘世界》對雨果、對世界文學史都有著極為特別的意義。在美國「蓋爾研究公司」(Gale Research Company)出版的工具書《19世紀文學評論》(Nineteen-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中,雨果共有兩個詞條:「雨果」和「《悲慘世界》」,這部小說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隨著1958年《悲慘世界》中文版的問世與音樂劇版《悲慘世界》的廣為流傳,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等主人公的故事深深的牽動著中國讀者與觀眾們的心。
  • 雨果:《悲慘世界》
    大略的講,人生觀的核心點是積極和消極的問題。選擇積極的人生觀,就不會消極悲觀,不會被挫折和困難所阻礙。一個人看待自己人生的基本觀點,就是他的人生觀。比如冉阿讓的人生觀,不畏艱難痛苦,勇敢前行。人生必然經歷的挫折失敗,正是考驗一個人的人生觀是否正確的基本方式。消極悲觀者,收穫痛苦的人生體驗。積極樂觀者,收穫成功幸福的人生體驗。真正的成功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一個人人生觀念可以達到的高度。
  • 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笑面人》
    今歲,法國紀念維克多·雨果誕辰210周年和《悲慘世界》發表150周年,同時還推崇這位大文豪的另一部小說《笑面人》,凸顯他作品的社會學向度及其意涵對現代世界的持續影響。巴黎《快報》發表熱洛姆·杜普依的署名文章,披露了雨果歷時17年寫作《悲慘世界》的漫長過程。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笑面人》(圖)
    《悲慘世界》封面  今歲,法國紀念維克多·雨果誕辰210周年和《悲慘世界》發表150周年,同時還推崇這位大文豪的另一部小說《笑面人》,凸顯他作品的社會學向度及其意涵對現代世界的持續影響。  畢竟,一部長達1500頁的長河小說讓出版社賺得盆滿缽滿,遠遠超過事先的預測,因而,出版者於1862年9月在布魯塞爾大擺宴席,邀請全歐洲的記者赴會跟雨果及其子查理見面,共慶《悲慘世界》的銷售佳績。雨果乘興發表演說,大談新聞自由,感動了在座的《苦兒流浪記》作者埃克託·馬洛和高蹈派詩人泰奧道勒·邦維爾等年輕的文壇才俊。
  • 《悲慘世界》,雨果的悲憫與冷峻
    大學時,一次上外國文學課,當時的外國文學老師提問我關於《悲慘世界》的閱讀感受。只怪當時太過年少輕狂,直接以不屑於所謂的世界名著為由,回答說自己壓根沒看過。當回答理由時,還理直氣壯地覺得,為什麼大眾評選出來的世界名著就非得當作經典來讀呢。當時外國文學老師說,「那好吧,你坐吧。我不知道這是雨果的悲哀還是你的悲哀。」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雨果《悲慘世界》與列夫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有文章推薦《悲慘世界》,說是世界前十大經典名著之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推薦了《戰爭與和平》和《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我在看過的書中也經常有其他名家給予極高的評價。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那》也在十大名著之中,作者格局大,思想深,精通語言和寫作技巧。看雨果的《悲慘世界》猶如看經典的推理小說,結構緊湊,語言精煉。書中任何一個被描寫的人、物、事,絕對是伏筆,作者惜字如金但該交代的該描寫的,作者會非常細緻、耐心、精準的敘述。
  • 重溫雨果傳世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   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雨果的《悲慘世界》為何被選入「世界十大名著」?
    《悲慘世界》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要了解這本名著,就要先了解雨果。雨果是法國的著名作家,他寫的書都是批判資本主義的書,而這本《悲慘世界》舉世聞名,入選了「世界十大名著」。雨果見到之後,就揮筆寫下了這本批判現實的巨作《悲慘世界》。
  • 《悲慘世界》:帶入雨果的人生,並夾雜著彼時法國的風起雲湧
    拉馬丁認為,《悲慘世界》有卓越的才華和善良的意圖,但這卻是一本從兩方面來說都很危險的書,因為它使幸福的人過於害怕,也使不幸的人期望過多。像《悲慘世界》這樣,既被高度稱讚,又被嚴重詆毀的小說,在歷史上並不多。但是今天的人們,卻無不把它看做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 雨果《悲慘世界》愛是完滿的幸福
    ————法.雨果《悲慘世界》冉阿讓——馬德蘭——割風先生——冉阿讓。冉阿讓死了。冉阿讓痛苦的、悲慘的、幸福的、完滿的一生結束了。從16年的11月份開始讀《悲慘世界》,到16年的3月22號,近半年之久。上中下三冊,是目前來看,讀的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本書。
  • 藉電影《悲慘世界》思考作者雨果的基督教信仰
    10歲時,雨果到巴黎上學,中學畢業進入法學院學習,然而他的興趣在於寫作。他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 雨果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他所留下的兩部巨著《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代表了他的寫作思想。
  • 雨果《悲慘世界》:19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