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王時代」南博開展 英國社會曾流行「中國風」

2020-12-09 江蘇頻道

導讀:1658年,倫敦街頭一家名為「蘇丹的頭顱」的咖啡館打出了一款中國茶的廣告。兩年之後,著名日記作家薩繆爾•佩皮斯在他的日記裡記錄下了他第一次品嘗這款中國茶的感覺--「如藥一般」。

《喬治王時代-1714-1830年的英國社會》展開幕式

10月30日下午,《喬治王時代-1714-1830年的英國社會》展在南京博物院拉開序幕。展覽由英國•埃塞克斯郡•科爾切斯特和伊普斯維奇博物館中心(簡稱「CIMS」)與南京博物院聯合舉辦。

本次展覽展出來自科爾切斯特博物館、伊普斯維奇博物館和庚斯博羅故居博物館的80件文物,從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時尚與美、戰爭與社會、茶文化五方面展示了喬治王時代的歷史文化。

《喬治王時代》展

中國刺繡邂逅「日不落」的浪漫

英國歷史上的喬治王時代取名於喬治一世及其三個同以喬治為名的後任者。在這個時期,雖然美國取得了獨立,但英國依然在加拿大和印度獲得了勝利,由此為日後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

與喬治時代同時期的中國,經歷了從康熙至道光五任清朝君主的同志,也似乎為人所熟知的康乾盛世從全盛至落幕的全過程。

這段時期的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大量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從廣州的口岸運往歐洲。同時,西方傳教士的活躍,使得中國文化加速傳播到歐洲,並引發了文化藝術方面的「中國風」熱潮。

「中英合璧」的箱子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一件樣式繁瑣的箱子,箱子下部分為明顯的歐式風格,上部分卻是典型的中國首飾盒造型。最後,人們在盒子抽屜的背面發現了中文姓氏「黃」的字樣,才確定這是一件「中英合璧」的展品。

相關焦點

  • 80件喬治王時代文物將亮相南博(圖)
    原標題:80件喬治王時代文物將亮相南博   喬治王時代的服飾   記者昨天從南博官微獲悉,80件體現1714-1830年間英國喬治王時代歷史文化風貌的文物,將於10月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3樓與觀眾見面, 從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時尚與美、戰爭與社會、茶文化五個方面述說喬治王時代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展出80件文物,再現英國喬治王時代的社會生活
    昨天,「喬治王時代1714-1830年的英國社會」展覽在南京博物院正式開展,展出來自英國的科爾切斯特博物館、伊普斯維奇博物館、庚斯博羅故居博物館的80件文物,從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時尚與美、戰爭與社會、茶文化五方面,展示喬治王時代的歷史文化。該展覽將持續到明年6月,感興趣的公眾可以去免費參觀。
  • 從梳妝櫃到斷頭臺模型:喬治王時代特展回顧
    南京博物院佳展回顧 喬治王時代(Georgian era)指英國喬治一世至喬治四世在位時間(1714年-1830年)。有時,也將威廉四世(1830年至1837年)在位時期算入喬治王時期。該時期下啟維多利亞時代。 喬治王時代的英國經歷了各種社會變化,為之後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組成的聯合王國由此形成。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連綿不斷的戰爭中,英帝國迅速成長,成為歐洲的主要力量,有著遍布全世界的貿易利益。
  • 英國貴族:喬治王時代英格蘭的瘋癲
    二戰後,英國建成了福利國家,左翼運動風起雲湧。約翰·查爾斯·沃洛普,1767年出生於英格蘭漢普郡的赫斯特本庄園,是第三代樸茨茅斯伯爵。在時人眼裡,沃洛普從小就是個笨孩子。老師喬治·奧斯汀發覺他學習遲鈍,且患有嚴重的口吃。多年以後,喬治的女兒簡·奧斯汀在一個舞會上遇見了沃洛普,倒覺得他還挺像個人樣,簡更厭惡的是他的蠢弟弟,在她看來,後者純粹是個無賴。
  • 丘園塔與「中國風」
    應該說,丘園中國塔在大眾心中如此受歡迎,與其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密不可分。1、 中國風盛行17至18世紀,歐洲大陸普遍流行著一股崇尚中式風格的時代潮流,表現在藝術品、家具、室內裝飾、建築、園林設計中充滿中國元素和異域情調,此風格以法國、英國為引導者,逐漸席捲其他歐洲國家,被藝術史家稱為「中國風」(Chinoiserie)。
  • 英國喬治五世改姓息公憤
    1910年,喬治五世繼承愛德華七世成為英王后,承襲了他父親時代的王朝名稱薩克斯·科堡王朝。這是根據德國一家貴族的姓氏命名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人民飽嘗了戰爭的痛苦,對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德國統治階級深惡痛絕。在這種民族氣氛中,喬治五世居然還保持著具有濃厚德國色彩的薩克斯·科堡王朝的名稱,不能不引起英國人民的憤怒和不滿。再加上喬治五世還有許多親戚在德國,當時的德國皇帝就是他的表兄弟,因此,英國人紛紛傳說喬治五世是親德分子。謠言傳到喬治五世的耳朵裡,他大為震驚。
  •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英語「Chinoiserie」,來自法語「 chinois」,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物品,中國藝術風格。這個詞彙在18世紀中期被吸納到英語中,指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中國風」。
  • 18世紀歐洲中國風盛行 波蘭國王拿重騎兵換瓷花瓶
    丘園中國塔始建於1762年,建成後成為當時歐洲最宏偉壯麗的寶塔,也是鳥瞰倫敦的最高和最佳視點,頗受民眾的喜愛,很快成為倫敦郊外知名景點和流行繪畫、版畫的主題,寶塔也作為其建造者W.錢伯斯的代表之作在歐洲大陸廣受追捧。直到現代,丘園塔的形象還時常出現在快餐盒和硬幣、郵票上。應該說,丘園中國塔在大眾心中如此受歡迎,與其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密不可分。
  • 清朝乾隆皇帝給英國國王喬治的一道聖旨,喬治三世看過後笑了
    聖旨事實上是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者是發表的言論,這也是皇帝最高統治者權利的表現和權利的象徵,皇帝擬的是聖旨,下的什麼命令必須執行,不執行就是抗旨,認人都一樣不得抗旨,這是命令必須服從,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也可以體現出古代不是民主社會,是專政專權的社會。
  • 貝小七的吐舌頭、喬治的臭臉,除了他們英國還有哪些萌娃?
    不知道最近是為什麼,好像大家突然關注起來英國的萌娃!而且是一發不可收拾,大家紛紛給英國的萌娃圈粉了。可見隔了那麼遠還能影響中國,這些萌娃的影響力太大!小七其次就是喬治小王子,喬治小王子是威廉和凱特的兒子,也是將來的英國繼承人!
  • 文雅的文化構建,喬治王朝時期倫敦科學活動與社會流動帶來的影響
    科學文化的廣泛傳播和科學活動的欣欣向榮是喬治王朝時期英國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現象。倫敦城作為此時英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其科學活動更是蓬勃發展,其中既有皇家學會中傳統的貴族因素,也有中產階級對其他組織的領導和參與。中產階級將處於精英知識文化生活中心的科學作為工具孕育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接受並參與構建文雅文化,它既是對貴族學習仿效的結果,又是自身文化理念的完整體現。
  • 漢諾瓦王朝:四代「喬治」相愛相殺,原因竟是遺傳病?
    這種專制主義的小朝廷遍布德意志,「君權神授」在英國雖已失去市場,在德意志卻是方興未艾,喬治一世遠赴英國的時候,他的畫像就被置於漢諾瓦宮廷的王座上,代替其本人接受臣民的朝拜。這種做派集中體現了德意志小君主們對路易十四的爭相模仿。可是到了英國,喬治發現他不得不面對爭吵不休的英國議會,而且這個議會早在他到來之前就奪去了王室的權力,對於習慣了家長製作風的喬治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打擊。
  • 致敬先王:詳解英國小王子喬治名字的得名由來
    英國威廉王子夫婦24日宣布,剛剛出生的寶寶取名喬治·亞歷山大·路易斯。肯辛頓宮24日發表聲明:「劍橋公爵夫婦(威廉王子夫婦)高興地宣布,他們給兒子起名喬治·亞歷山大·路易斯,小王子將被稱為劍橋喬治王子殿下。」「喬治」是公眾競猜中最熱門的名字,因為它有向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1936年至1952年在位的英王喬治六世致敬之意。「王室寶寶」是英國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但這個名字不意味著未來他繼承王位時將被稱為「喬治七世」。
  • 361件流失文物南博「安家」記
    「2019年美國政府向我國返還的時候,媒體也曾有報導,這是中美雙方2009年籤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美方第三次向中國返還文物藝術品。」在此次劃撥儀式上,江蘇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吳曉林說,在業內專家看來,相比文物本身來說,這一段「追」寶、文物回流的意義更為重大。
  • 中國風曾有多猛?
    這位年輕時曾在廣東生活過,後來還再度去那裡考察的建築師在書中強調:「中國庭園以自然為模範,主張一切美來自自然,模仿自然中的無秩序。」為何中國風會在歐洲大地興起?對於歐洲人來說,中國是一個神秘而遙遠的地方。這片土地他們從未真正踏上過,卻也因而增加了更多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感。首先,中國風始於西方傳教士們的傳播。
  • 英國城堡卻裝修成了法式奢華風,是貴族們的精神家園
    喬治四世是個對法國一切事物都瘋狂熱愛的君王,將當時法國流行的洛可可風格帶到了溫莎,整座城堡處處凸顯法式的奢華大氣。不幸的是,1992年的一場大火毀壞了國事廳多個房間,今天看到的大多是修復後的樣子。雖然遭遇火災,但今天看到的國事廳,依然匯聚了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等不同風格。可以說,英國王室的輝煌與近千年的歷史,都匯聚在這裡了。
  •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介紹南博歷史與特色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介紹南博歷史與特色 西浦國際商學院
  • 布萊頓行宮,曾是英國皇家避暑勝地,「東方哥德式」建築風格
    布萊頓行宮,位於英國布萊頓,始建於十九世紀,曾是英國皇家避暑勝地,現是著名英國著名的旅遊勝,其地氣度不凡,外觀融合了印度和中國建築的味道,具有行宮特有的「東方哥德式」建築風格。對建築和裝飾感興趣的朋友,英皇閣是最不能錯過的一站。始建於十九世紀,由英國皇室打造的避暑勝地。
  • 中國風曾有多猛?
    其次,歐洲君主及上層人士成為了中國風的積極推動者。歐洲君主對中國風格外偏愛,成為推動的第一力量。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對融合中國風的洛可可風格,表現出極為青睞的態度。花園建築師將中國建築元素與洛可可裝飾風格相融合,設計出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此外,眾多王室女性成員與貴族夫人,也是中國風瓷器的熱衷藏家,包括瑪麗女王、安妮女王、亨麗埃塔·霍華德和昆斯伯裡公爵夫人等。貴婦收藏家引領了中國風瓷器的風潮,也定義了流行的時尚,並加速了歐洲生產中國元素的瓷器。
  • 英國喬治三世 銀器(George III of the United Kingdom silver)
    他曾是漢諾瓦王室的君主,但與他的兩個前任不同,他出生於英國,英語為 他的母語,並且從未訪問過漢諾瓦。喬治三世統治時期1760-1820, 大量的中產階級出現,促進了市場消費,導致了銀器行業的巨大增長。英國銀器約定俗稱得到術語「 GEORGE III silver」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