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658年,倫敦街頭一家名為「蘇丹的頭顱」的咖啡館打出了一款中國茶的廣告。兩年之後,著名日記作家薩繆爾•佩皮斯在他的日記裡記錄下了他第一次品嘗這款中國茶的感覺--「如藥一般」。
《喬治王時代-1714-1830年的英國社會》展開幕式
10月30日下午,《喬治王時代-1714-1830年的英國社會》展在南京博物院拉開序幕。展覽由英國•埃塞克斯郡•科爾切斯特和伊普斯維奇博物館中心(簡稱「CIMS」)與南京博物院聯合舉辦。
本次展覽展出來自科爾切斯特博物館、伊普斯維奇博物館和庚斯博羅故居博物館的80件文物,從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時尚與美、戰爭與社會、茶文化五方面展示了喬治王時代的歷史文化。
《喬治王時代》展
中國刺繡邂逅「日不落」的浪漫
英國歷史上的喬治王時代取名於喬治一世及其三個同以喬治為名的後任者。在這個時期,雖然美國取得了獨立,但英國依然在加拿大和印度獲得了勝利,由此為日後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
與喬治時代同時期的中國,經歷了從康熙至道光五任清朝君主的同志,也似乎為人所熟知的康乾盛世從全盛至落幕的全過程。
這段時期的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大量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從廣州的口岸運往歐洲。同時,西方傳教士的活躍,使得中國文化加速傳播到歐洲,並引發了文化藝術方面的「中國風」熱潮。
「中英合璧」的箱子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人們眼帘的是一件樣式繁瑣的箱子,箱子下部分為明顯的歐式風格,上部分卻是典型的中國首飾盒造型。最後,人們在盒子抽屜的背面發現了中文姓氏「黃」的字樣,才確定這是一件「中英合璧」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