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美秋天,金色收穫季節。2020年9月3日,「中關村文化產業五十人諮詢委員會」研討活動在海澱中關村科學城北部代表建築中關村壹號成功舉辦。中關村文化產業五十人諮詢委員會作為中關村文化產業的重要智庫,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字文化產業的領軍人物、學者、企業家和投資人共同探討海澱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新機遇,積極為海澱文化產業把脈,助力海澱把握髮展機遇。本次會議承續2019年中關村文化產業五十人諮詢委員會研究形式和熱點議題,是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化服務板塊海澱展區的線下活動之一。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中關村文化產業五十人諮詢委員會主辦,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北京太立聖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
海澱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中關村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科技產業高地,高等院校聚集,聚集了一大批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清華大學已經將數字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納入了重點研究和教學的內容,連續發布文化創意產業白皮書,為數字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助力。2020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0196億元,同比下降6.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7個百分點;北京市規模以上營業收入5851.4億元,同比下降5.0%;海澱區規模以上營業收入3175.2億元,同比增幅13.5%,收入比重佔北京市的54.3%,遠超於去年同期比重45.5%,佔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
海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勁林表示,海澱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中關村科學城所在地,是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域。一年來,海澱區深化「兩新兩高」戰略,運用在科技、文化、教育和旅遊等方面的產業優勢,成功落地國際頂尖電競比賽、中關村舞蹈節等優質文化產業項目,鞏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成果。希望五十人諮詢委員會專家組積極發揮智庫作用,聚焦海澱數字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為海澱相關政策及文化產業發展給出指導性意見及建議。
中關村文化產業五十人諮詢委員會,聚集國內文化產業領軍人物,構建新型文化產業智庫,以應用型決策諮詢為導向,圍繞海澱數字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瓶頸、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提供路徑規劃和政策制定建議,科學指導海澱數字文化產業政策出臺。諮詢委員會專家以推動海澱引領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探討金融賦能海澱數字文化產業的措施、路徑。會議期間,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介紹了清華大學在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的最新研究理論和實踐成果。雲月產融創新董事長宋斌就「聚化智慧金融資源,賦能文化產業升級」探討促進海澱數字文化產業在後疫情時代復甦發展的措施。此外,黑蝶控股、黑蝶資本董事長孟凡和中民文化傳媒(三亞)有限公司總裁白穆迪從電競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兩大領域出發,建議金融賦能,利用海澱人才優勢,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園運營方式,引進電競教育。
為促進諮詢委員會專家充分結合海澱特色以及數字文化企業面臨的新挑戰,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投資、運營和活動進行專業性指導,海澱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張東旭在會上對海澱數字文化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研究情況進行了介紹。網易公司、騰訊遊戲、完美世界、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樂元素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數字文化企業代表,圍繞各自企業發展狀況,探討海澱數字文化企業在後疫情時代的發展策略。研討結束後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中心常務副主席,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張景安針對「海澱有什麼數字文化產業優勢?」這一問題回答說:海澱區對於數字文化其實是最優優勢的,因為數字文化主要是需要人才,海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範、電影學院等70多個院校,200多個研究機構,裡面都聚集了最有文字化底蘊的人才。人才到哪兒,智慧到哪兒,重心就到哪兒。數字文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各行各業都需要進行數位化轉型,不進行數位化轉型就會被淘汰,因此應該讓最有才華的一批人率先在數字文化領域打前戰,所以人才、高校,就是海澱區在數字文化產業的優勢!
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文化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原副組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做總結髮言,高度評價本次五十人諮詢委員會的研討成果,希望諮詢委員會繼續以海澱為基地,整合政產學研相關資源,發揮新型智庫的平臺作用,為海澱數字文化產業重點區域、成長型數字文化企業,特別是中關村壹號把脈支招,助力海澱把握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新機遇。(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