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由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共同主辦,以「新技術、新文化、新生活」為主題的2021第十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海澱文化產業對話會在海澱召開,行業專家、教授學者、企業代表們共同探討了「十四五」期間海澱發展文化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大咖們敢想敢言,不僅為海澱指出新方向,更提出了新要求。
主題演講剖析行動路徑
本屆論壇,為了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論壇在進行相關審批流程的基礎上也控制了參與人數,並縮短了相應的講話時間,以溝通和交流為主的論壇中嘉賓們著重分享了真知灼見,演講雖短卻「乾貨」滿滿。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以《充分發揮科創文創疊加優勢,加快發展智慧文化產業》為主題進行了分享,在談及北京市各區在2020年文化產業發展異同及各區緊扣的增長點時,結合實例為海澱如何將科技與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建議。結合北京「兩區」建設要求及海澱區先行先試在中關村壹號搭建精品遊戲研發基地,梅松表示,「遊戲研發,從以往至少6個月到現在最快28天即可完成審批流程,說明文化產業內容管理在保證文化安全的前提下,要進一步簡化程序,『兩區』建設就是要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大家都要勇於解放思想。」
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為依託,科技既可以作為文化的展示手段,又可以為文化服務於生活提供支撐。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在演講中分析了科技創新驅動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澱的基礎與優勢,同時解讀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定義與目標,並提出,沒有技術主導,文化產業就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發展,而文化產業如果不能規模化,則難以滿足更多居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黃斌以《高質量支撐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路徑思考》為主題的分享中列舉了大量實例,同時提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方位賦能,創意設計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也將不斷增強,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將深度融合發展,並通過文化產業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一定是不斷豐富充足的,文化市場消費也是繁榮、有活力的,並且具備優良的文化市場環境及優質的營商環境,高水平的對外文化貿易,深層次參與國家文化交流合作,並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黃斌說。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向勇在分享中建議,「十四五」期間海澱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要構建海澱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創意載體,塑造海澱文化的標誌景觀及重大事件,創建海澱文化的賦能平臺與賦能機制,打造海澱文化的全產業鏈與生態體系。
圓桌論壇直言機遇挑戰
記者在論壇現場看到,主辦方特地帶來了極具海澱特色的文創產品展示展出,嘉賓學者在討論中也多次提到文創產品連結文化IP與消費場景的重要意義。在主旨演講之後的圓桌論壇環節,多位專家就海澱文化產業發展目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發表了看法,從交流中發現,專家學者們對於海澱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具有極高的期待,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海澱的『在地』文化怎樣納入到社會服務進程中,怎麼納入公共服務進程中,如何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個方面海澱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與發力。」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在指出海澱文化產業發展短板的同時,也提出了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建議,「要思考如何把強做的更強,在國內網際網路用戶規模已經見頂的新形勢下,如何通過政府引導優質文化產品『出海』從而擴大用戶規模,是海澱可以發力的角度與思路。」關於人才隊伍建設,宋洋洋一針見血,「對於文化產業來說,人才在哪產業就在哪,產業是跟著人走的,因為創意與內容是無價的,因此海澱要能吸引來人才,留得住人才。」
道略演藝研究院院長毛修炳在論壇中分析了北京全市目前集中的演出、演藝中心,並以打造天橋藝術中心為例,提出「十四五」期間海澱應當抓住智慧產業發展的機遇,梳理數字內容與文化裝備的龍頭企業,留住核心技術與優質內容,同時要釋放更多空間用來培育「人氣」空間,利用好「三山五園」資源優勢並將其活化,要引導更多市場化的精品創作,打造海澱的獨特「節慶」,拓展「出海」通道,通過這些方式尋找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據悉,本屆論壇由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共同承辦。「本次論壇,我們以『新技術、新文化、新生活』為主題,就是希望探討在數字文化產業方面如何為新文化賦能,探討文化為旅遊賦能如何在更多領域帶來跨界發展,推動文化生活空間更加滿足居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要。」海澱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於佩麗告訴記者。據介紹,未來,海澱區文促中心也將在壯大海澱區文化產業主體、引領文化消費新方式、優化海澱營商環境、推動文化出口和貿易等方面重點發力,推動海澱文化創意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12月30日刊發在《海澱報》
作者:陳乃禾
編輯:李惠 陳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