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戲劇對於西方戲劇模式的參考

2020-12-18 詩歌之旅

戲劇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原始時代與封建時代著實明顯。在文明時代,戲劇仍然作為人類生命延續的一種方式。就歐美、非拉、東方這世界文化三大區域的情況來看,戲劇這種文化形態,從它步入人類文明歷史淵源開始,便與人類生命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形態產生交緣。然而,人類達到對戲劇這種單薄的認識,也經歷了漫長且複雜的過程。觀察此過程中生物與非生物的蕩滌現象,也許能夠給今天或將來的戲劇帶來些許啟迪。

中國新戲劇的誕生

經過一場政治與文化雙重的洗禮之後,中國文壇上迎來了新的春天。1978年開始,是改革開放高舉自由文藝的旗幟吶喊的時代。文學和藝術共同組成了社會政治經濟改革與文化翻新的母體。中國的戲劇界在這個母體中誕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碰撞中上演了一段代表時代的故事。

恢復了之前的創傷,戲劇《楓葉紅了的時候》、《丹心譜》引起了強烈的轟動。然而此時,在戲劇作家思如泉湧的創作面前,社會上的文藝理論家以及實踐家卻行如蝸牛。這樣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於心靈與身體背負著沉重的擔子而躡手躡腳。即便如此,有新一輪政治文化的開放引導,最初關於戲劇的文學評論也呈現出緩緩前進的態勢。這段艱苦的時間通過戲劇的視角對傳統進行重新認識,也是對社會的重新探索。

1978年前後社會對於戲劇問題展開的討論,本質上是對舊中國的重新描摹,或者是對現實主義文學的新發現。1978年底新時期第一個外國戲劇——《伽利略傳》在中國上演,戲劇界便重新審視曾經關於戲劇的討論。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戲劇,在日益崛起的大眾傳媒與冷漠無視的群眾之間夾縫生存。相比於1962因為階級鬥爭而夭折的戲劇觀念討論,可以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保釋,達到了矚目的高潮。有這樣的差距,其原因在於:兩者完全不處在相同的社會現實和意識形態之中。這場爭鳴引起了戲劇理論的撰寫與創作過程,對中國傳統戲劇,或者說戲曲與西方古典戲劇文化產生共鳴。這種感受同時進一步激化了戲劇文藝家在中西方文化兼容前提下的追求與探索。即努力實現現代戲劇的多元化,使中國戲劇在現代意識的主導下立足於世界。

優秀的西方戲劇文化

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戲劇親睞非現實主義甚至是現代主義,用奇幻的表現手法來到20世紀。西方戲劇是反傳統的,主要表現為反現實主義。易卜生作為西方現代戲劇之父與現實主義的先導者,以及在他後面的蕭伯納、斯特林堡等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在二十世紀西方戲劇發展歷程中,也前僕後繼出現了許多反現實主義傾向者,但他們停留的歷史都是短暫的,現實主義戲劇幾乎佔據了上風。

歌劇是西方古典文藝形式,構成歌劇的形式很多,最重要的形式便是戲劇。從思考的具體層面上說,戲劇作為歌劇的局部因素對歌劇起到推動作用。戲劇在自己所提供的各種情形的矛盾與衝突下,是否能夠使其他藝術因素的表現優勢最大化來共同完成整部作品,成為衡量自身在歌劇整體中價值與作用的主要尺度。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有經驗的戲劇家從來不對自我戲劇的完美作為追求目標,因為他們清晰地認識到歌劇只是集大成者而並非獨立因素,所以他們提供的劇本除了必備的戲劇品格之外,它的存在方式還常常包括許多遐思之餘。簡約性是它的情節和語言的簡練明朗,不去過分鋪陳誇張;開放性是指它的架構不去過分追求古典戲劇的完美,因而為其他題材開闢了大片空間;包容性是說它的整體風格兼收並蓄,這也是中國戲劇所擁有的,這樣對整部歌劇的未來面貌的多方面都有較完整的描述。明顯看來,文學戲劇劇本既然如此,用傳統戲劇觀念來看,或者直接從歌劇中提取出來,這樣的戲劇就會變得單薄無力。

作為戲劇整體認識系統,當代戲劇的內涵與實質是關於戲劇原件認識的問題。在討論當代戲劇發展情況的時候,考慮現實還存在著一個如何對待這筆財富的途徑。把曾經先人提出的理論統統視為毫無意義的陳舊觀念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先人大量關於對戲劇本質的探索與研究,幾乎是來自於實踐,同時是對戲劇發展歷史的概括。並且值得稱讚的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並不是完全把精力放在準備用幾句話簡單概括戲劇的概念的徒勞思索上,而是更努力的,深入到實踐中去探索戲劇的本質。所以用同樣認真的態度去探求戲劇中的真實面貌,是我們後生對戲劇本質探索的不可或缺的精神。

該文節選自期刊《藝術殿堂》2018.11《關於中國當代戲劇吸收研究》部分內容,未經作者同意請勿借用。

相關焦點

  • 藝述:黃莎莉|當代西方戲劇的後戲劇劇場
    引言:《當代西方劇場藝術》是國內一部從展演性視角,系統論述1945年以來西方先鋒劇場藝術創作新潮流的學術著作。長期以來,我國的戲劇研究只專注於戲劇文學,視角的陳舊、眼界的狹窄造成了學術水平的滯後,和世界劇場藝術學界完全無法接軌。
  • 中央戲劇學院孫菲教授出版專著《當代西方戲劇導演創作研究》
    近日,由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副教授孫菲撰寫的專著《當代西方戲劇導演創作研究》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上市。該專著是「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結項專著,共計23萬字。《當代西方戲劇導演創作研究》封面本書的完成歷時四年,總結了當下西方導演創作的特點,以文本在創作中的位置為依據,將當下紛繁複雜的戲劇導演創作劃分為「文本劇場」「作者劇場」和「消解文本劇場
  • 戲劇翻譯家胡開奇:中國當代戲劇大部分尚停留在娛樂階段
    中國戲劇包括中國戲曲和話劇。中國戲劇戲曲源遠流長,中國話劇則緣起於百年前對西方戲劇的改譯和改編,是西方現代精神進入中國社會的表現之一。中國戲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始進入由近代性審美向現代性審美發展的階段,然而三十年過去,歷經意識形態觀念的起伏、市場經濟的洗禮和大眾文化思潮的激蕩後,中國戲劇在實現現代精神與現代審美意識上仍滯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社會文明。
  • 興起於元雜劇的中國古典戲劇,和西方戲劇有著怎樣的差別?
    在眾多的藝術表演形式中,戲劇因為其對於演員的綜合性要求,以及宏大的敘事體系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在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戲劇主要有以話劇,歌劇為代表的西方戲劇和中國中國傳統戲劇。元雜劇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發源,從其表演形式中我們就能對中國戲劇文化的獨特之處,下面筆者就將以此為例介紹其與西方戲劇之間的本質差別。
  • 經典與創新——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的後戲劇劇場演繹
    其文本的「詩學」體現了三一律內核的敘事模式,集中的敘事和緊張的時間,還有擁擠的空間,鮮明的戲劇動作與戲劇衝突構成了文本上的戲劇性,因此,莎劇的文本即是脫離劇場可看性也很鮮明,而置於劇場的莎劇文本,則會以獨特的文本戲劇性增添演出的可看性,而同時,舞臺的戲劇性卻得不到適當的體現。後戲劇劇場是一場20世紀由西方新興戲劇代表人物所研究得到的一種劇場至上,舞臺至上的戲劇理念。
  • 中德合作推出德文書籍 對話中國當代戲劇導演
    新華社柏林6月24日電(記者田穎)德國柏林藝術學院23日舉行德文書籍《當代中國導演觀點》推介會暨「導演藝術:中德聲音」研討會。該書收錄了12位中國現當代知名戲劇導演的文章和採訪實錄。  《當代中國導演觀點》收錄的文章和採訪實錄來自林兆華、王曉鷹、孟京輝、田蔓莎、田沁鑫等12位中國戲劇導演,由德國柏林亞歷山大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部採訪由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導演田蔓莎以及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戲劇學院的託爾斯騰·約斯特共同完成,由德國譯者斯特凡·克裡斯特翻譯。
  • "國際戲劇季論壇"助力當代戲劇 名家學者齊聚碰真知灼見
    今年戲劇季期間,國家大劇院將依舊推出兩場頗具分量的高峰論壇,為戲劇人搭建自由交流的話語平臺,共謀當代戲劇的發展。其中論壇第一單元吸引了眾多嘉賓參與。中國劇協主席、北京人藝副院長濮存昕,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呂先富,中國兒藝副院長馮俐,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戲劇評論家童道明,戲劇導演、中戲博士生導師羅錦鱗,中戲戲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先,德語戲劇專家、中戲戲文系教授李亦男,青年導演李伯男等人紛紛發言。
  • 探尋中國戲劇的源頭,「戲劇」主要的意思是
    同時,阿靈敦還是少有的對中國當代劇壇弊病能夠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的外國人:&34;正如阿靈敦本人在為手相學辯護時曾說過的,&34;,&34;阿靈敦的&34;,也許正是因為他跳出了西方中心主義所帶來的文明優越感,跳出了由近代西方的強勢話語所定義的&34;、&34;概念。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民族對於&34;、對於&34;,可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解釋:被一群人視作迷信的東西,在另一群人看來可能是精密的科學;今天的公理,也許會在未來被驗證為謬誤,反之亦然。
  • 西洋鏡下看戲——中國當代戲劇的英譯
    就整體而言,中國當代戲劇的翻譯似乎不如詩歌和小說數量多、速度快、範圍廣,但中國當代戲劇的海外翻譯和研究卻並不顯得很寂寥。從幾部重要的戲劇翻譯選集來看,海外對中國當代戲劇的翻譯集中在兩個版塊,第一版塊是革命歷史劇,以「樣板戲」為代表,不論是劇本翻譯還是研究專著,都呈現出大量集結的特點;另一版塊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和80年代以後湧現的批判現實以及先鋒實驗戲劇。
  • 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有哪些不同?
    ,而西方戲劇則具有團塊組合的分幕性。,西方戲劇則具有生活提煉的典型性。,而西方戲劇則具有管弦和聲的立體性。,而西方戲劇則具有幻覺主義的假定性。,而西方戲劇則具有殿堂藝術的高雅性。
  • 10日的戲劇狂歡,第三屆當代戲劇雙年展落下帷幕
    2020年12月5日晚11點45分,第三屆「當代戲劇雙年展/深圳福田」也圓滿落下帷幕。回望本屆當代戲劇雙年展,10天,11部共計24場的劇目演出激起戲劇浪潮。經典、原創、解構、先鋒、肢體、情感、哲思、獨角戲、文獻劇、兒童劇、新程式、接觸即興、3小時45分......本屆當代戲劇雙年展有太多關鍵詞,這裡也幾乎匯集了當代戲劇的全部探索元素。
  • 聶競竹個展——設計、戲劇、當代藝術的陌生化接觸
    本次藝術展以設計、戲劇、當代藝術相融合為前提,重新解構和呈現三者之間的立體關係,展現了藝術跨界的多種可能。本次展覽承載著藝術家聶競竹從業20年以來的藝術積澱,多年系統研究當代藝術與戲劇關係取得的藝術成果。藝術家聶競竹在創作實踐中汲取西方現代藝術與東方傳統美學融會貫通,將其運用至藝術設計語言的內核中,經過交叉疊加的重塑方式為當代藝術及戲劇藝術帶來了新的能量。
  • 西方話劇藝術與中國戲劇藝術的相嵌相融
    盲目地崇尚現代主義戲劇,起碼說明對西方現代派戲劇在中國話劇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及其興衰缺乏了解,而由此導致對現實主義的鄙視,也是一種偏見。   中國話劇現實主義,是西方現實主義戲劇思潮的一個支流,卻沒有西方現實主義運動得以產生的哲學的、文化的、戲劇的深刻背景,這就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先天不足之處。但是從接受角度來看,現實主義是中國人的一種歷史選擇,也是民族的選擇。
  • 高子文:《文明的逆子們——美國現代戲劇的中國敘事》
    因此幾乎是全面地否定中國文化。這種情況在19世紀末發生了改變。當西方資產階級文明自身陷入危機時,東方文化就成為了某種救贖的可能。在這種文化大背景的影響下,美國戲劇領域同樣出現了對於中國文化的重新審視,以一種新的觀念進行敘事。百老匯的戲劇作品《黃袍》即是在這過渡時期的典型案例。
  • 探析中國戲劇「走出去」路徑
    同時,我們也需意識到,華裔作家的戲劇創作,因為數量相對較少,難以產生大規模的文化效應。西方學者與民眾對於華裔作家及作品的關注程度並不太高。此外,有些新一代華裔劇作家如林保羅、狄梅·羅伯茨等,他們大多為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對中國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因而他們創作的中國題材戲劇相對較少。
  • 2021年上海戲劇學院碩士招生有哪些變化?上戲碩士考研參考書目!
    比如這個考生考影視方向的,那就只要考影視基礎理論;這個考生考戲劇類的,那就只要考戲劇基礎理論,這樣的話更加有針對性。因為我們的初試只是一個基本的綜合素質的考察,更加嚴格的選拔,會到複試階段進行。Q5--這次的招生簡章附件中還有一份參考書目,是否這就是考試的命題方向?
  • 中央戲劇學院教材專著出版:《中國當代戲劇演出作品分析教程》
    近日,由導演系副主任楊碩主編,黨總支副書記李珊,教師黃凱、王婷婷、霍櫻任副主編的學院教材《中國當代戲劇演出作品分析教程》已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自新時期以來的三十餘年,是中國話劇藝術發展史上創作最活躍、成績最卓著的一個歷史時期。
  • 中國的戲劇表演訓練方法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在全球化不斷加劇的今天,文化包括戲劇的交流和互動已經成為常態,反思和總結我國戲劇包括話劇表演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世界影響的中國學派的演員培養方法和訓練體系,我認為已經迫在眉睫,這也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上世紀初,西方「話劇」這一藝術樣式傳入中國,一開始就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有了某種程度上的分離,這種分離,與時代和文化的走向有著密切的關聯。
  • 中國當代戲劇作品登陸德國書店-新華網
    新華社柏林3月2日電(記者郭洋)德國時代戲劇出版社2日在柏林戲劇書店舉行新書推介,以朗讀劇本和討論的方式向德國讀者介紹了最新出版的中國當代戲劇集《身在其中—中國新戲劇》。  《身在其中—中國新戲劇》共收入4位劇作家的5部作品。
  • 好書·書評丨12位導演,拼貼出中國當代戲劇的圖景
    林兆華、張曼君、王曉鷹、郭小男、田蔓莎、孟京輝、趙川、盧昂、田沁鑫、李建軍、周可、王翀,12位導演的訪談和文章構成了《當代中國導演觀點》。每一位導演的美學主張和實踐經歷都獨樹一幟,當他們聚集在一本書中時,他們的東張與西望、沿革與新創,拼貼了中國當代戲劇的圖景,勾勒出中國當代戲劇的大致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