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戲劇表演訓練方法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近期,由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何雁主編的「二十世紀戲劇大師表演方法系列叢書」面世。這套系列叢書以介紹、翻譯和研究20世紀湧現的世界級戲劇大師的表演方法及相關理論為主要內容。

本文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為叢書所作的總序。

「我們有不少值得尊敬的老師,曾為性格化創作方法和演員外部表現力的訓練進行過好些探索,但就學院的整個表演教學來說,到現在為止,似乎遠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性格化創作方法和教學方法及相應的系統的方法論來。我們按1954年從蘇聯引進的蘇聯戲劇學院的表演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已經三十七年了,那年大綱上提出了『性格化』教學,但具體內容與方法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們能否容忍自己和下一代以至又下一代再空白它三十七年?」

上面這段話是在上海戲劇學院從事多年表導演教學的胡導教授於199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對學院表演教學及其方法的判斷。這一判斷雖然未必完全符合實際,但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我國話劇表演人才教學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從1991年到今天,27年又過去了,當年胡導教授遇到的問題,今天似乎還大部分存在著。在全球化不斷加劇的今天,文化包括戲劇的交流和互動已經成為常態,反思和總結我國戲劇包括話劇表演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世界影響的中國學派的演員培養方法和訓練體系,我認為已經迫在眉睫,這也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上世紀初,西方「話劇」這一藝術樣式傳入中國,一開始就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有了某種程度上的分離,這種分離,與時代和文化的走向有著密切的關聯。話劇的引進是作為一種新文藝,必然站在革新傳統的立場。因而,話劇進入中國,天然似乎就與中國博大的戲曲傳統有著分離甚至對立的趨勢。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在創校時,除開設話劇和電影專業外,還同時以「樂劇」為名開設崑劇、平劇(即京劇)和歌劇的專業,顯然,其時已經把話劇與傳統戲曲劃分為兩種不同的戲劇樣式了。院系調整後,上海戲劇學院基本上就成為一個單一的培養話劇人才的專業藝術院校了。大致而言,中國話劇從誕生之日始,大體上遵循的是兩種傳統,一是西方話劇藝術的傳統,特別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巨大影響;二是緊緊紮根於中國民族革命的火熱生活的現實主義傳統。前一個傳統更多的是表導演人才培養和訓練方法上的影響,後一種主要是在創作實踐上的收穫。

如果我們大致梳理一下,我國培養和訓練話劇演員的方法,開始階段,是接受的一批歐美、日本留學生帶入的西方表演方法和體系。20世紀 50年代,蘇聯表導演專家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傳授,從此開始了獨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時代。從1953年冬到1958年,近 10位蘇聯專家來到上海戲劇學院工作,時間從短期的10天、幾個月到兩年不等。事實上,早在抗戰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些重要著作已經翻譯到中國,並對話劇界產生重要影響。20世紀40年代初,熊佛西在《論表演 —寫給以為戲劇青年的第五封信》,認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劇體系之所以為世界劇壇推崇,就是因為他的理論建築在「從內心出發」,中國舊劇之所以日漸衰落,是因為其繼承僅建立在「外形」。熊佛西是上海實驗戲劇學校創校時的教師,兩年後又出任校長,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影響自不待言。但是,經由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在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的系統傳授之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表演和訓練方法無疑成為雄霸中國話劇培養和訓練演員方法的主流樣態,甚至至今還佔據著主導地位。

如果說從話劇傳入中國,到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到中國進行系統教學,我們看成是中國話劇培養和訓練演員體系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那麼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隨著歐美各種戲劇新思潮的進入,各種新的戲劇作品和實驗戲劇進入中國當代話劇舞臺,與之相適宜,歐美等西方各類新的演劇體系和訓練方法又一次引進到中國,包括後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新方法」派等,這構成第二階段。兩個階段都有共同的特點:引進的姿態大致相同,就是缺少對這些方法的批判性吸收,缺少對各類體系方法的理論消化和系統研究,只注重在舞臺藝術創作上借鑑使用,在第一階段,我們以否定民族戲劇傳統為代價,幾乎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當作唯一的正確選擇;第二階段,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又開始否定我們運用了大半個世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訓練體系和方法,把西方一系列新的探索奉為圭臬。兩個階段,對中華傳統戲曲的精髓都重視和挖掘不夠。

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話劇人並不是完全忽視中國傳統戲曲的價值,他們比較早地已經意識到話劇的民族化問題。1956年,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熊佛西撰文談到話劇藝術如何繼承民族遺產問題時,認為中國話劇雖然已經有了50年的歷史,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民族風格還不夠鮮明」,提出要學習民族戲曲在基本訓練中的「準確性」。時任上戲副院長和表演系主任的朱端鈞認為繼,承民族傳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並提出藝術的寫意傳神、舞臺語言詩化優美都需要話劇繼承。

其實,幾乎在西方話劇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戲劇人已經注意到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特徵,以及西方戲劇人對中國傳統戲曲的青睞和吸收。20 世紀30年代,黃佐臨就同時發現和介紹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的理論。受梅蘭芳影響,布萊希特提出了著名的「間離效果」,創造了史詩戲劇的表演新技巧;包括耶日·格洛託夫斯基也認為:「特別激勵我的是東方戲劇的技巧訓練——尤其是中國的京劇,印度的卡塔卡利,日本的能劇」。1935年梅蘭芳訪問蘇聯,梅耶荷德受到極大震動,他高度讚賞中國京劇假定性特徵,他的假定性戲劇觀與中國戲曲的寫意戲劇無疑有著深刻共鳴;梅耶荷德從反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從內到外」,到主張「從外到內」,他制定的一套至今廣為流傳的「有機造型表演訓練方法」無疑也受到中國戲曲傳統的影響。

1962年,黃佐臨發表《漫談〈戲劇觀〉》一文,對中國戲劇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倡導「寫意戲劇觀」,並提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梅蘭芳為世界上較有代表性的三種戲劇觀。如果說南方的黃佐臨是在上海,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為基地,倡導三大表演流派;那麼,北方的焦菊隱則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為基地,在接受體驗派和表現派的基礎上,結合劇院新劇目的具體實踐,提出自己的性格化方法論,造就和培養了當代一批有成就的性格演員,被稱為「焦菊隱學派」,一北一南,被稱為「北焦南黃」。其共同點就是對中華戲曲傳統的概括和吸納。有意思的是,黃佐臨和焦菊隱雖然更多的是基於劇院的創作實踐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但其時,在北方的中央戲劇學院和南方的上海戲劇學院,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大背景下,也早就開始各自以不同的路徑,在中國傳統戲曲的寶貴資源中去尋找新的能量。

「北焦南黃」更多地是基於創作實踐,對中國兩大戲劇院校表演人才培養的直接介入還有待評估。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兩所中國戲劇教育最高學府,在向民族戲曲探索的路途中也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兩校都能夠在創作上通過一大批成功的話劇藝術作品既吸取西方戲劇藝術思潮的精華,又能夠從民族戲曲藝術豐饒的土壤獲得啟示。中央戲劇學院徐曉鍾導演的藝術實踐影響深遠,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匯中西,特別是在民族藝術特色展現方面取得開創性成就。上海戲劇學院幾乎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把中國戲曲訓練列入表演系的培養方案,雖中間有間斷和曲折,但仍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兩所戲劇高等學府即便到了改革開放甚至今天,由蘇聯專家傳授的表演人才教學模式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戲劇理論成果和表演教學實踐的分離;創作實踐的前沿性和表演教學實踐的分離。在我看來,這雙重分離有著主客觀的多重原因,值得我們進行深入地探討。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20世紀50年代系統性地傳入後,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正如黃佐臨所說:「我是相信斯坦尼體系的,認為話劇的精華由他歸納、綜合、總結了,系統化變為體系。這並不是他的創造發明,也是吸取前人的勞動得來的,吸取的是優秀的傳統。」同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僅有其美學原則,也有其科學依據,關鍵在於還創造了一套可操作的訓練體系和方法。反觀中國傳統戲曲,具有很強的經驗性特徵,雖然歷代學者也總結了它的美學原則,但很少探討其背後的科學依據,更遑論形成一套科學的訓練體系和方法。戲曲更多的是經驗式的口傳心授,這種經驗模式阻礙了傳播範圍和路徑。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後,甚至在其同一時代,「後斯坦尼」學派就已經得到發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包括新方法派就是之後的成果。反觀國內,在20世紀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傳入兩大戲劇院校後,雖然也有不少權威蘇聯專家來華,但對發展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並不能全方位地進行介紹,我們遵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也並不是發展中的體系的全貌。雖然我們也結合中國傳統戲曲以及在表演教學與話劇創作實踐中有多樣的創造,但不可否認,都很難構成融入表演教學整體性、系統性的體系之中。同時,中國傳統戲曲傳承的思維模式某種程度上也深入到我們已經固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教學體系之中,開放性的、有一定學理背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教學模式也漸漸變成像中國傳統戲曲一樣的口傳心授模式,缺乏創造創新,體系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有時又變成碎片化的拼盤。

近年來,上海戲劇學院對表演人才培養模式和訓練方法,進行全面審視與深入思考,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加強高水平表演人才的培養能力。在統籌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廣泛借鑑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來解決難題、激發活力、推動發展。目前,我們通過開設國際先進的聲音訓練和身體訓練代替原來的聲樂、形體等課程,重視和加強表演核心課程的建設,實現表演學科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不斷引進世界前沿表演理論和訓練方法,運用到當下的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中去,促進教學與理論研究的共同進步,從而使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的教育教學水平達到更高水準。

由何雁教授主持的《二十世紀戲劇大師表演方法系列叢書》就是這一系統引進的初步成果,這不僅對國內戲劇表演理論與方法的建設是一件大事,也對表演實踐教學具有極其重大的指導性意義。

我欣喜地看到這套叢書集結了全國眾多學者的力量,甚至包括一批博士生碩士生的參與,希望今後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也希望大家能夠在吸收西方表演理論、表演方法的同時,能夠總結自話劇傳入中國以來,幾代人的創造成果、經驗、不足,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大中國傳統與西方經驗的融匯,創造當代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世界影響的中國表演理論和方法。

2018年7月8日

相關焦點

  • 關於上海戲劇學院寫意戲劇表演訓練到底是個啥?
    「寫意戲劇表演訓練」,是一門跨院系、跨年級、跨專業的本碩博聯通全院選修課,被列為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一流課程。本學期期末,該課程授課教師肖英在新空間劇場舉行了一堂公開課,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展示課程介紹肖英(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寫意戲劇」來自黃佐臨先生提出的戲劇觀,源於孫惠柱教授《中國夢》的作品呈現,通常是導演和文本層面的表現,而寫意戲劇表演是什麼,正是這門課程要帶領學生探索的。
  • 在古北水鎮感知當下的「質樸戲劇」訓練
    2019年北京古北水鎮藝術塾新邀請到了國際知名戲劇導演、「藝術作為載體(藝乘)」表演理念的踐行者湯姆斯·理查茲帶來耶日·格洛託夫斯基與湯姆斯·理查茲工作中心的團隊聯合開辦演員強化教學方法訓練營,從9月2日起至9月13日。
  • 《藍話筒初中生播音主持與表演教材》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日前,由北京藍話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研發,袁易飛、毛毛蟲(霍小雷)編著的藍話筒《初中生播音主持與表演專業教材》將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本書分為《先聲奪人》和《妙語成章》兩冊,內容包含:說準普通話、塑造好聲音、播音主持、公共演講、即興口語、聲臺行表等章節,適用於13-15歲初中生使用學習,邀請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齊越節一等獎張天霖、王若凡配音,
  • 上海戲劇學院推出公益表演課與你共同抗「疫」
    2020年3月,新冠病毒肺炎讓全國大、中、小學不能正常開學,為了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上海戲劇學院在「中國大學MOOC」推出了公益表演慕課,帶領全國的表演愛好者們在家中學習專業的表演訓練。劉婉玲教授吳澤濤教授吳澤濤教授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生理心理學研究專家,斯坦尼體系研究專家,傑米多夫方法研究專家,美國方法派研究專家,導演博士,高峰高原學科戲劇影視學領軍人才,電視學召集人,中國戲劇文學學會表演委員會主任,中宣部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際艾美獎評委,中國演員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
  • 什麼是兒童戲劇表演?
    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說:「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機會從小學習表演,將來很難成為有魅力的社會角色,讓兒童參加戲劇表演,不是要培養文藝愛好者,而是要賦予孩子們一種社會技能 」。兒童戲劇表演是一門集發聲、語音、表演為一體的綜藝課程,綜合了遊戲、繞口令、朗誦、故事、曲藝、播音、主持、演講等多種形式的課程模式。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尹曉東曾經表示,「兒童戲劇有更多的包容性,任何藝術形式都可以為它所用。
  • 表演藝考:戲劇表演有哪三大流派?
    在表演的學習當中,我們會運用到不同的方法,比如方法派,體驗派。那這些派別都是怎麼來的,這種體系是怎樣去搭建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些著名於世界的表演派別。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這種體系科學的闡述了表演的科學規律。它的主旨在於表達人的「天性」,這種是說,演員不能好像存在舞臺,而是真正存在舞臺,不是在舞臺上演戲,而是在過生活。演員應該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遵循生活,遵循規律,在規定情境裡去感動觀眾,去聽,去看,去動。
  • 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有哪些不同呢,你絕對想不到
    著名導演謝鐵驪在為《打造明星》一書作的序中說:「五十年來,我國的藝術院校的表演教學大多承襲的是戲劇表演的教學模式,理論上仰仗的是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表演藝術體系。近年來,許多藝術院校紛紛開設了影視表演專業,但因教材和師資的匱乏,所以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採用的是戲劇表演的教學方法。這些學生畢業進入影視界後,迫使許多影視劇導演在使用他們時非得對他們的戲劇化表演來一番艱苦的矯正和改造。
  • 戲劇導演顏永祺為孩子們寫書,將戲劇訓練搬到親子互動中
    日前,戲劇導演顏永祺帶著他的新書《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在鍾書閣西單老佛爺店與讀者們歡快互動。顏永祺至今編導了近五十部舞臺劇作品,獲獎無數,是馬來西亞戲劇獎上唯一獲得7次最佳導演的人,也是首位在中國獲得戲劇博士的馬來西亞人。
  • 長城腳下三度開辦戲劇訓練營 鈴木忠志為青年演員指導
    2018年4月13日訊,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古北水鎮旅遊有限公司、SCOT聯合主辦的古北水鎮藝術塾——鈴木方法演員訓練營第三期,前天在長城腳下開課。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先生第三次親臨古北水鎮教學,為中國戲劇青年們帶來其獨特的「鈴木方法演員訓練」。
  • 在兒童戲劇舞臺表演中表情的特點
    觀眾們對於兒童戲劇表演時較多的評價就是,他演的怎樣怎樣、表情怎樣怎樣。可見,兒童戲劇節目打動觀眾的比較主要的途徑中表情是非常重要的。從這篇文章中,了解一下戲劇作品中表情的特點。舞臺表演中非常重要的呈現方式之一是表情的展示,表情是學生學習戲劇表演的重要技巧之一。對於作品來說,演員的表情不僅是角色此時此地的一種生理反應,更多的是通過表情向其他角色傳遞的主要途徑,諸如喜、怒、哀、樂等信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向觀眾傳達角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使角色內心感受與情感釋放得到清晰的接收。同時,戲劇表演中精彩的表情展示也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 淺析戲劇男高音的高音訓練
    關於男高音的訓練方法,古今中外,不同的聲樂教師有不同的訓練方法,有關這方面的教學論文和著作也層出不窮,然而,關於聲樂方面的論著大多也只是論男高音的訓練,而並沒有更細的把戲劇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分開了進行論述,其實兩者的訓練方法雖然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但具體的訓練方法卻不盡相同。
  • 淺談戲劇表演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通過戲劇演繹,讓孩子們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力、理解力、想像力去表現他們自己,在戲劇表演的學習和展示過程中得到真正的運用。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強調的是在語言互動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戲劇是語言表達的藝術,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員在戲劇表演中進行英語學習,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此背景下,i2雙語研究院就對「戲劇表演在英語課堂上的運用策略」進行了實踐研究。
  • 戲劇表演培訓哪裡有?深圳戲劇表演培訓中心
    1.課程以語言為主,以表演為輔,語言與表演完美融合在一起,課程更加符合小朋友的特性,課堂更具活力。2.課程內容囊括了語音發聲、表達技巧、繞口令、快板、相聲、講故事、演講、口頭表達等內容。3.課程以實踐為主,配套多樣的節目、活動、比賽,讓孩子在舞臺上快速提升自我,獲得自信,愛上舞臺。
  • 這一路走來酸甜苦辣
    一路走來,我們都變了很多,以前壓力大的時候,喜歡發朋友圈,換頭像,換籤名,而現在的自己,越難過,越沉默,我們不再期待別人的安慰,也不再一次次地訴說自己的委屈,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獨自扛住,獨自治癒也許生活,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管你現在在哪裡
  •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戲劇表演專業委員會今日掛牌
    他表示,我們的時代需要建立視野更開闊、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博的「大戲劇文學」理念,以便讓戲劇文學更好地跟上中國和世界前進的腳步。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戲劇表演專業委員會正是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長、應運而生的。李東才還高度評價戲劇表演專委會的價值和實力。他表示,專委會具有深厚的專業造詣和廣泛的表演藝術與戲劇文學資源,有利於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整體水平和國際對話能力的提升。
  • 鏘鏘研學英文戲劇表演訓練營開始報名啦
    讓我們在暑期的最後,來一場生動有趣的英文戲劇表演吧!讓喜愛表現的你,愛演愛玩的你,想要接觸新鮮事物的你,趕緊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發現你隱藏的天賦!我們將一邊唱歌,跳舞,一起行動,同時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這個暑假,鏘鏘研學帶領同學一起趣味學英語,開啟快樂表演之旅!
  • 戲劇特色的表演,豐富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多樣風貌
    概述中國傳統戲劇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藝術形式,不僅漢族有深厚的戲劇文化傳統,而且其他少數民族亦在歷史發展與藝術實踐中創造出本民族獨特的戲劇樣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戲劇文化傳統。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由於所處歷史時代、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民情習俗和藝術淵源的不同,除具備中國傳統戲劇「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又各具民族特徵,豐富了中國傳統戲劇的多樣風貌。這些民族特徵,首先表現在各民族戲劇都採用本民族語言,唱腔曲調是在本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 全腦開發中的訓練方法,怎樣訓練?
    怎樣進行全腦開發的訓練,相信每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孩子的全腦開發,人的潛能開發是無限大的,然而大腦又是人體的司令部,就像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腦域開發也不過5%,都已經達到了那樣的高度,而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開發自己的腦域,提升自身的潛能,激發自身潛能是勢在必行的步驟。
  • 學表演必知的三種表演訓練法
    演員在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在臺下長期訓練,精雕細琢而成的。長久以來,我們只曉得欣賞他們在臺上的精彩演出,卻不知道他們在舞臺下的訓練究竟是什麼樣的。今天帶大家認識一下三種表演訓練方法。與西方演員挺拔、向上的身體態勢不同,這種表演方法呈現的「日本人的身體」,是內縮的,也時刻與外界保持著一種緊張關係。訓練著重於腳的訓練,包括:基本步伐、流動、走路及雕塑等項目,利用極簡單的重踩及腹部、骨盆的控制,訓練全身的力量與平衡。
  • 用戲劇遊戲教你在玩中完成孩子的核心能力訓練
    戲劇中可以訓練孩子的核心能力優秀的演員,之所以優秀,在於演什麼像什麼,不管這個角色的定位是什麼,ta都能通過對角色的心理揣度,用自己的表演自然的演繹出來,讓觀眾「信以為真」,讓觀眾找到戲劇角色與自己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