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粵語謠言,10個廣東人有9個都曾信以為真

2021-01-20 羊城網


或許你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網上見到一些「包頂頸」的「槓精」、「語言沙文主義者」攻擊粵語。作為一個講粵語的廣東人,看到那些拼命貶低粵語的人肯定氣憤不已,立刻猛敲鍵盤駁斥他們。


但與此同時,常有含糊不清的概念或故事在眾人中傳播,搞到反駁「粵黑」們時錯誤使用這些理論,反而被人嘲笑。



所以我們想趁這個機會,來給大家澄清一些常見的粵語謠言。





一直以來,都有「聯合國將粵語定為六大常用語言」的說法,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也深信不疑。


首先這個說法出自哪裡?出自一個粵語社區,留言的人說聯合國宣布,粵語是一種語言不再是方言。



那麼他的根據在哪裡呢?也是一張網頁截圖,傳聞是聯合國官方網站上關於中文的網頁。



他們正是看到了「China」條目下的"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後面有「Cantonese",從而認為粵語被官方承認其「語言」地位了。


但實際上,"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的意思只不過是「生活中常用的主要語言」根本沒有提到語言還是方言。而且這裡怎麼數都只有5個名詞,哪來的6種語言呢?如果按照這個推論,湘語、閩南語和越南語也是聯合國「承認」的語言了。


他的言論明顯是移花接木式謠言。


聯合國官網上提到的真正的「六大語言」是「six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聯合國六大官方用語),包括了「Arabic, Chinese, English, French, Russian and Spanish」(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在這裡甚至沒有提及Mandarin還是Cantonese。




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曾經通過AFP法新社正式澄清過這個說法,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Stéphane Dujarric 通過郵件向法新社給予正式回應。


先介紹一下AFP法新社。法國新聞社(L'Agence France-Presse),是全球第一家通訊社,世界第三大通訊社,地位僅此於美聯社和路透社。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Stéphane Dujarric 在郵件中寫到:「[The] UN intergovernmental bodies did not define Cantonese. The existing mandates defin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Organization, but do not define the status of languages and dialects.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therefore did not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status of Cantonese. 」


▲截圖來源 法新社新聞報導《The United Nations did not officially recognise Cantonese as a language rather than a dialect》(點擊查看大圖)


意思是「聯合國政府間機構沒有定義過粵語。現有的任務僅規定了本組織的正式用語(語言),但沒有規定語言和方言的地位。因此,聯合國大會沒有就廣東話的地位提供指導。「


簡單來說,就是聯合國從來沒有定義過粵語的性質。


他還說到:「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text, such a category (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 does not exist.」在聯合國的網頁裡,這樣的目錄更是不存在的。


▲截圖來源 法新社新聞報導《The United Nations did not officially recognise Cantonese as a language rather than a dialect》(點擊查看大圖)


也就是說,一切謠言的根源和依據的圖片本就不存在在聯合國的網頁裡,「聯合國將粵語定為六大常用語言」徹頭徹尾的謊言。





「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這句話的完整故事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


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這故事是不是聽著好真實?生動又具體。


但其實換一換地方,又是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故事了,像是「四川差一票成為國語」、「吳語差一票成為國語」、「洛陽話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話差一票成為國語」等等。



更有緣的是,人類果真是相通的——德語差一票成為美國國語。



有一本書叫《國語運動史綱》,是由文字改革家、漢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撰寫,裡面詳細記錄了從清末以來的文字改革、推行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提倡大眾語的始末。


▲國語運動史綱(黎錦熙著·商務1935年版),圖源拍好書


書裡提到確實有提到,在1913年召開了一場關於讀音投票的會議「讀音統一會」不過並不是大家傳言的為國語投票,而是為6500多字的「老國音」進行投票。


因為會員來自五湖四海,其中江浙佔26人,佔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廣東僅有4人,大家對於「濁音」的問題爭吵不休,而後折中以「每省為一表決權」方法逐字審定了六千五百多字之老國音讀音,所以有些字的讀音會出現「差一票」的現象。


所以所謂「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是杜撰的。


更何況,粵語在那個時候使用或流行範圍比現在還小,能聽懂的人還是少數。



國語運動和國語教育的重要領導者胡適也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粵語也有絕妙的《粵謳》,蘇州話也有『蘇州白』小說。但這兩種方言通行的區域太小,故必不能成為國語。




我們常常說唐詩宋詞用粵語朗讀更押韻、更抑揚頓挫,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2017年的時候陳小春正是相信了這個說法,並在微博上發了出來,結果引發熱議。


那麼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唐詩宋詞用粵語寫的說法不妥。」漢語語法和漢語史研究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表示,「應該說古代文學作品是用當時的官話或者雅言創作的,但不論是官話還是雅言都是北方話。」


你想想,唐宋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哪?唐朝初期(618-904)的首都在陝西西安,唐中期遷往河南洛陽,南宋在汴京即河南開封,北宋才臨時搬去臨安,也就是杭州。


那為何用粵語讀唐詩宋詞比普通話更好聽?


首先普通話或者說北京話形成較晚,大概在清代中期以後。而粵語則更早,在兩宋時期,北方人大規模南遷移民廣東,帶來了漢語,粵語開始逐漸形成,而廣東粵語區始終處於相對與中原地區隔絕的狀態,並未遭到太多戰亂動蕩影響,後來的演化遠比北方的漢語慢。所以粵語保存了不少唐宋時期中古漢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


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是「粵語保留了大量的中古漢語的元素」特別是粵語(廣州話)的韻母最接近北宋官修韻書《廣韻》,為語言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幫助,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價值。



中國各地漢語方言,有各自的演化發展,但可以說都是古漢語的後代,都或多或少留存著古漢語的基因。南方許多地方語言都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元素,例如吳語,它就保留了古漢語最完整的濁聲。但他們都不是古漢語。打個比方,不能因為曾孫長得像曾祖就當成一個人,不能因為粵語和中古漢語有相似的地方,就可以把它們等同起來。


畢竟中國古代歷史實在是長,幅員也實在是大,兩千多年的時間,語言是不斷發展演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粵語像也只是和其中一個時間段的古漢語像。就像粵語自己,現在的粵語和幾十年前的粵語長片裡面的粵語相比,也已經有一定的差異了。


關於粵語和古漢語的關係,更詳細的內容可以查看我們之前寫過的文章《粵語是不是古漢語?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釋了!》(點擊即可查看)。





或許有許多的自己友在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世界翻轉、三觀崩塌」,從前專門拿了反駁那些「粵黑」的論斷居然全都不對了?那我還應該怎麼告訴別人保護和傳承粵語?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一種語言高不高級、正不正宗並不能成為一種語言該被傳承的原因,傳承和保護的根本,應該從這種語言有趣、生動、好用出發。


就像我們愛粵語,並不是因為它多高級,而是因為它「盞鬼得意」,有很多「好眉好貌生沙蝨」、「跪地餵豬乸」這類的貼地俗語,有表現豐富、變化無窮的詞彙庫、語法,還因為它獨特的九聲六調,讀詩唱歌樣樣精妙。


總的來講,粵語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也隱藏著廣府族群南遷並融入當地歷史的線索,這個保護和傳承的理由,難道還不夠嗎?


更重要的,它是我們的母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廣府人的思維、三觀都建築在粵語之上,離開了它,我們的文化財富就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用建立在謊言錯誤上的論據,並不能打敗另一個錯誤和偏見,還可能被別人抓住痛腳被反咬一口,得不償失。


更何況,地方語言都是各地方的歷史承載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粵語沙文主義」來貶低其他語言,抬高自己母語,不就變成了屠龍者最終成惡龍了嗎?



各位自己友,

你們還知道什麼常見的粵語謠言?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澄清



新一季《今日講呢啲》更新喇!速速關注~



相關焦點

  • 當粵語遇上凡爾賽,個個廣東人都是裝X之王
    畢竟上至七老八十下至十七八歲,都會有忍不住想要炫耀自己的時刻。▲圖源網絡如果說「扮蟹」是有分等級高低的話, 「凡爾賽文學」的炫耀是讓人翻白眼的程度,那麼其遠親——中英混雜頂多只算是一小部分人不舒服。大部分人對中英混雜最早的印象,首先就是香港TVB職業劇那些精英白領們——「楊總的schedule(日程)很滿,你有appointment(預約)嗎?」▲圖源網絡縱然這種「散裝英語」並非人人待見,但粵語和英語結合得如此渾然天成,若不是追根溯源,其實都很難分清誰是原詞。
  • 當粵語遇上凡爾賽,個個廣東人都是「扮嘢」之王
    大部分人對中英混雜最早的印象,首先就是香港TVB職業劇那些精英白領們——「楊總的schedule(日程)很滿,你有appointment(預約)嗎?」不僅有人覺得會講粵語的人學起英語是這麼so easy,更有人發現很多「歪果仁」的粵語都講得「咯咯聲」。難道粵語和英語真的是一對最佳拍檔?自古而來,粵語就有著很強的包容性和吸收能力,而英源外來詞則是這一特點最好佐證。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大學時期課程不多,課餘時間我們宿舍的同學一有空就找我教他們唱粵語歌曲,但其實我的歌喉真的不敢恭維,但幸好我的粵語發音還不錯,因為雖然我是化州北部的客家人(其實我們鄉下很多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也不知道自己講的所謂「涯話」就是客家話)。但我們當地是一部分人說白話,一部分人說客家話,上學的時候老師全部用白話上課(當然不是像廣州這種白話)。
  • 廣東人有多愛吃?廣東人:我們的粵語吵架罵人都是關於吃的
    小編廣東人,每每認識一位外省朋友,總免不了要回答一個問題:「廣東人是不是什麼都吃?」起初還耐心解釋:「廣東人熱衷於吃,是因為舊時廣東地區貧窮,為了生存『飢不擇食』,改革開放後,生活條件變好後,敢於嘗試外省人眼中『奇怪』食物……,我們廣東人不是什麼都吃,只是會吃……」這樣的解釋往往並不能消除友人的疑惑,不斷追問,後來也懶於解釋,一致回覆:「是啊,我們連福建人都吃」,KO。
  • 當粵語遇上凡爾賽,個個廣東人都系扮嘢師祖!
    參考文獻[1] 李曉涵; 粵語發音特徵對粵英互譯的影響.考試(2012)24[2] 周雪華. 從粵語的英源外來詞探析廣府文化的內涵[J].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29(004):69-72.[3] 吳慧堅.淺析廣州話的英語外來詞[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3):85-88.
  • 廣東人粵語10級,卻聽不懂港式茶餐廳的菜名?
    雖說香港地區的粵語與廣東地區發音相近但會說粵語並不意味著你就會在港式茶餐廳點單反而很有可能「雞同鴨講」是不是一頭霧水呢?「走青」「靚仔」都是什麼意思呀?這些詞語猶如一個個「接頭暗號」,讓人瞬間回到那個港片盛行的年代,但也讓聽不懂的人好有壓力,覺得不明所以…
  • 廣東粵語人群需要認清的3個悲慘事實
    2,粵語現在不是廣府人的粵語,看清楚政治形勢,粵語是香港的粵語,香港人拿珠三角粵語腹地人群當滲透、敵視中國大陸的前沿陣地,很會利用廣東話區域人群來做炮灰,廣東粵語人群如不認清這一點,被港人煽動挑撥,那麼北京對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猜忌和煲冬瓜入侵運動,永遠不會停止,相反如果廣東廣府人停止激進與撐粵行為(包括一切網絡喊口號),反而會讓北方放鬆對廣東的戒備,為珠三角本土粵文化博得一絲喘息生存的機會
  • 原來粵語也是有聲調的?還9個!
    原來粵語也是有聲調的?還9個! 粵語聲調竟然有9個 而普通話的音調只有4個 終於找到了學不會粵語的原因惹!
  • 看了這些粵語中的常用字,懷疑我可能是假廣東人,你寫得出幾個?
    點擊播放 GIF 0.0M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 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有九聲六調,是中原雅言和嶺南古越語融合、重組而成,是至今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的一種方言。
  • 這些粵語許多廣東人會說,但98%的人都寫不對,可能第1個就…
    很多人說,聽粵語特別有味道其實,之所以有味道,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平時說的粵語俚語,充滿了地道特色但其實,說了這麼多次,你會寫嗎?其實是這樣的陷辦難正確寫法:冚唪唥意思:指全部、所有,通通例句:作業冚唪唥做曬啦山卡拉正確寫法:山旮旯意思:指偏僻的地方例句:果個地方,山卡拉到連我阿爺都未聽過!
  • 說粵語,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非粵語地區的朋友表示十分驚奇,明明通用粵語的地方,口音和用詞竟有這麼多不同之處。粵語地區的朋友則更熱衷於爭論,到底誰是「正音」,誰更「正統」:香港人說廣州人講粵語像唱大戲,不夠update;廣州人覺得香港人講粵語夾雜英文,懶音嚴重。反正,香港人來廣州,一樣會被認出來。廣州東山的老洋樓,這裡曾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地。
  • 講了粵語那麼多年,粵語正字你會多少?我可能是個假的廣東人吧!
    粵語,又叫廣東話,俗稱白話,是廣東人的母語。廣東的城市很多,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本地語言,但是每種方言都包含著粵語文化。粵語在廣東人的心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身在廣東的你,講了那麼多年的粵語,那些粵語正字你又認識多少呢?
  • 廣東人為何要堅守粵語?
    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問你:"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廣東人呢?"你脫口而出的回答是什麼?因為我在廣東出生?因為我父母是廣東人?還是因為我的戶口在廣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過一個調查,到底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結果,在被訪對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據鄉音,其次是血緣關係,第三才是地緣關係。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為何韶關南雄縣的「珠磯巷」及肇慶封開縣這兩處相距甚遠的地方都被稱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為何近代史上只有廣東人大規模地遷徙外國,並誕生了孫中山這樣改變中國歷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這樣改變中國歷史的轉折?這些都涉及到漢民族發展歷史上的眾多重大事件,並且是一環扣一環地一直發展到如今!以下詳細講述!
  • 都說去廣東要會說粵語,為什麼深圳說普通話的人比說粵語的還多?
    在深圳的菜市場買菜,一樣會有大爺大媽喊你「靚仔」,但是從整體而言,深圳是一座講普通話為主的城市,為什麼作為一座廣東的城市深圳說普通話的人比說粵語的人還要多?一方面是深圳本身是粵語的邊緣地帶,半客家話半粵語,有說粵語的基礎,再者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很強勢,大陸都在看港臺的電視電影,粵語很流行,作為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深圳也必然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說粵語也較為普遍。在1982年廣東電臺開設了《廣東人怎樣學好普通話》的講座,在廣東號召說普通話,為了推廣普通話,地方上花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經過長期的推廣普通話活動,慢慢改變了深圳粵語佔主導的狀況。
  • 唱過廣東歌的五位韓星,個個粵語十級,最喜歡IU《喜帖街》
    隨著韓流文化的盛行,我國有很多追夢少年跑到韓當練習生,出道當藝人,而現在我國市場越來越龐大,消費力也越來越強,韓星們當然不會錯過這麼好的掙錢機會啦!於是,越來越多的韓星會到我國來接工作,為了討好粉絲,學中文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唱普通話歌曲的韓星聽得多了,唱過粵語的韓星,你們又聽過多少呢?
  • 未末談廣東:廣東話——粵語
    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粵語人數非常多,其中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在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總合起來全球將近有1.2億的人口在使用粵語。
  • 豬開口說話,煮9個雞蛋能闢邪...?這些都是謠言,貴州...
    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有網友表示,在不少鄉鎮,村民還特意電話相互通知,這有點兒納悶了,疫情非常時期,大家都在宣傳不造謠、不傳謠,結果還有人就信了「豬說話、吃雞蛋能闢邪」的謠言。
  • 這10個粵語俗語能看明白6個的,算ta厲害!
    傳說00後到10後有80%都不太運用粵語俗語了以下羅列的10個
  • 細說廣東1:廣東人為何執著於自己的粵語而不是普通話?
    很多外地人初到廣東,交流的時候聽到粵語都是懵查查。很多人就問了:廣東人為什麼要死守著自己的方言,尤其是粵語?這裡的粵語,指的是廣府話(廣東還有還有客家話和潮汕話兩大方言),尤以廣州西關一帶的口音為標準。有關粵語的形成,有很多的說法。主流的說法是秦朝的三十萬大軍徵南越時產生。這種說法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