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太極拳比較注重練架子時的「緊湊與開展」,然而什麼是「緊湊」,什麼是「開展」;什麼時候該「開展」、什麼時候該「緊湊」卻是有講究的。
筆者習練傳統太極拳多年,淺談一二,僅供參考!

一、 何謂「開展」與「緊湊」
筆者理解的「開展」不是架子有多大,邁步有多開,蹲的有多低就是開展;而是你的拳架子能充分建立在「開筋拔骨」與「節節貫穿」這兩個基本要領之上,方是真正的「開展」。
與「開展」相對應的是「緊湊」。
何謂「緊湊」,不是拳架子縮成一團,而是「外形含蓄有度」與「內在精神內斂」的統一,如果一談「緊湊」就是架子小些,這種說法太片面了。
二、 什麼時候該練「緊湊」與「開展」
楊氏太極拳強調舒展大方、大松大柔。一代太極名家李雅軒先生說:「在初練時,架子宜下的大點,如果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舒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點緊湊含蓄收藏才行」。
他還說:「在練功時,不要一定架子多麼大,多麼底下,主要仍還是練出手上的拳意來」。
李雅軒先生這番拳論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緊湊」,什麼時候該「開展」。
一般來說,初練太極拳的,年輕的人應該多在「開展」方面下功夫,有一定功夫基礎的,年紀大一點的拳架子就應「緊湊」些。

三、 從「開與合,松與緊」的角度來理解「開展與緊湊」
筆者認為太極拳練到一定功夫階段,就要從一套拳架子上來找「開展與緊湊」的功夫了,而不是根據習練的時間長短來確定的。
說直白點,「開展」就是開,「緊湊」就是合,把「開合」做好了,自然就有「開展與緊湊」;換句話說,「開展與緊湊」練好了,也就有太極拳的「開合」之功。
孫氏太極拳非常強調「開合」的重要性。
現在不少打拳的,開出去的勁是散亂的,你看不到他一手一腳的用意;合也沒有合到一處一點上。
把「開展」與「緊湊」練好了,你的拳架子才有張有弛,開合自然。
筆者認為,「開展與緊湊」相對應的還有「松與緊」的關係。
這裡的近「緊」不是緊張,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對「鬆緊褲」相信不會陌生,鬆緊褲就是由一根有彈性的「鬆緊」來做的褲腰帶。
所以,開始我們的拳架是在舒展、放鬆上下功夫,以後就要在緊湊、松彈方面多下功夫。
身上有鬆緊,自然就有開展與緊湊。
董虎嶺的拳架既有舒展之美,也有緊湊之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本文作者: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弟子 戚海軍 作者原創 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