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極拳流派

2020-09-05 一極課堂

太極拳在以楊祿禪、武禹襄為代表的實際推動下,拳派逐漸得以確立,並慢慢發展了起來。150多年間,迅速發展壯大,生衍出眾多的太極拳流派。今天我們僅就太極拳流派實際的衍生過程與現狀進行一下疏理。



楊祿禪、武禹襄均研拳一生,但他們本人是沒有創拳、創派之意的,後人因他們所傳、所教之拳有一定區別,在永年廣府城給分出了城外「大捋」,城內「小捋」。到民國年間,已出現流派的端倪,直到1950年代,國家出版五式太極拳專著時,陳、楊、武、吳、孫五大太極拳流派才最終得以確立。


太極拳流派的確立必須要有它自己核心的理論和獨特的技術。也就是要符合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武術研究院,為拳種界定提出的十六字方針——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


楊氏太極拳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理論基礎,有自己的楊家老譜《三十二目》,拳術技術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武氏太極拳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理論基礎,將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理論集合成冊謄抄三本,拳術技術有自己的特色。


吳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學拳於楊祿禪,拜師於楊班候,以《王宗嶽太極拳論》和楊家老譜《三十二目》為理論基礎,拳術以柔化見長,吳鑑泉、王茂齋、楊禹廷能承其藝。


孫氏太極拳,孫祿堂學藝太極拳於郝為真,繼承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的太極拳理論,自己著有《太極拳學》一書,拳術技術有自己的特色。


陳氏太極拳,以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為基礎理論,以陳發科所傳的太極拳技術為主流,以及部分陳鑫所傳小架拳術。陳氏太極拳理論上是不遵奉《王宗嶽太極拳論》的,但在技術實踐上卻慢慢朝著《王宗嶽太極拳論》描述的技術圖景演變。陳氏太極拳又有大架、小架,老架、新架之分,近年來又形成了陳氏洪(洪均生)傳太極拳、混元太極拳(馮志強)等。



以上楊、武、吳、孫、陳等流派,是最早得到體育主管部門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官方認可的五大太極拳流派。隨著太極拳的發展繁榮,還出現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太極拳流派,我們一一闡述。


趙堡太極拳,以陳清平在趙堡所授弟子逐漸發展演變而成的各種「架」式。


如趙堡太極拳之「代理架」——和氏太極拳,由陳清平弟子和兆元發展起來,後經和慶喜發揚,經鄭悟清、鄭伯英在西安傳播,2015年河南溫縣和有祿將「和氏太極拳」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被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認可,成為太極拳第六大門派。和氏太極拳遵奉《王宗嶽太極拳論》,以能演繹和詮釋傳統理學思想為理論基礎,技術上有自己特色。


趙堡太極拳之「忽雷架」由陳清平弟子李景顏所傳,理論上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基礎,技術上忽起忽落,忽柔忽剛,動作剛勁精巧,周身抖擻如顫抖。


趙堡太極拳之「領落架」陳清平弟子任長春所傳,理論上遵從《王宗嶽太極拳論》,任長春弟子杜元化著有《太極正宗》一書,技術上有自己特色。


趙堡太極拳之「騰挪架」陳清平弟子李作智所傳,理論上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基礎,技術上有自己特色。


李氏太極拳,李瑞東從學於楊祿禪弟子王蘭亭,2015年由天津市武清區將「李氏太極拳」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太極拳遵從《王宗嶽太極拳論》,形成了自己「理」、「勢」、「氣」、「機」的獨特理論特色,技術上也形成了以地盤拳、人盤拳、天盤拳和太極五行錘為基礎的獨立體系。


王其和太極拳,王其和的太極拳從學於郝為真和楊澄甫,他將武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融合貫通,自成一家,2015年由河北邢臺李劍方等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上遵從《王宗嶽太極拳論》,技術上有自己的特色。


府內派太極拳,由楊祿禪傳富周,富周傳富英,富英傳肖功卓,理論上承《王宗嶽太極拳論》,技術上有智捶、大架、老架、小架以及小九天、後天法等特色技術。



太極拳本身既屬於體育,又屬於文化。因此,由於我國國家體制方面的設置,太極拳既作為體育下武術的一拳種為體育部門管理,同時又作為一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象被文化部門所管理。


當今,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項目為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認可的有陳、楊、武、吳、孫、和氏太極拳六大流派;太極拳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認可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陳、楊、武、吳、李、王其和、和氏太極拳七大流派。


其他太極拳流派雖在一定範圍內有所流傳並得到了認可,但還沒有在國家層面得到認可。特別是孫氏太極拳,是早期為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認可的一大流派,但至今還沒有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理論和拳術上各派間存在著一定的傳承關係,但是在器械方面各派間卻差別很大。通過各派器械上的對比,發現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可見在流傳發展過程中,人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論的繼承和拳術的創新上,而器械套路多由自己在這方面的積累,從其他拳種借鑑、融匯而來,並經歷代改造所形成的。

作者簡介:

李建民,中國武術七段,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武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自幼隨王茂林先生學八極拳、披掛拳。2002年隨吳忠祥先生習太極推手。2004年拜在武式太極拳名家鍾振山先生門下,學習武式太極拳。

近年在高校先後從孫春豔、孫佐楓、洪浩學習現代武術技術與理論,多次參加全國太極拳比賽獲獎,曾獲永年廣府太極拳樁上推手70公斤級冠軍、樁上推手無差別級總擂主。參加北京國際武術文化交流大會獲武式太極拳第一名,參加河北省第十五屆運動會獲規定武式太極拳冠軍,出版合著有《武式太極拳全集》。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經》之研究
    《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之拳經和現在流傳的各家太極拳相一致,但各家太極拳所傳的拳經都缺少太極丹訣內容,這說明太極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各流派逐漸揚棄丹訣修道之內容,祟尚技擊,漸而失其太極大道本來之面目。  應該說,太極拳自唐宋以來都有流傳,張三丰只是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在趙堡太極、楊式太極宗譜中都有題為「張三丰承留」的張三丰自述宗譜。曰:「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
  • 是陳氏太極拳,還是陳式太極拳?
    如果就不同流派的創立者而言,我們可以說陳氏太極拳,因為這裡的「陳氏」,指的是該流派太極拳創立者的姓氏。在太極拳這個圈子裡,提到陳氏太極拳,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提到陳氏太極拳的創立者陳王廷,想必也應該是家喻戶曉。推而廣之,如果我們以創立者來區分流派,我們也可以說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王氏太極拳(王雷)、吳式太極拳(吳鑑泉)等等。
  • 中華傳統武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武式太極拳淺析
    武式太極拳址太極拳術中一個重要流派,是中華武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它約形成於鹹豐年間,創始人是直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儒生武禹襄(1812-188o)禹襄名河清,號涵齋,出自望族,博覽群書,富有才略,為當道器重,他性情淡泊、慵於仕進、惟以奉母課徒,悉心太極拳術為事,禹襄自幼愛武
  • 解讀不同太極拳流派的差別,值得一覽!
    太極是一個哲學背景,太極拳是能符合這種哲學背景的一種搏鬥術,它只有一個標準,即是符合不符合太極狀態。比如說北京,你說是乘飛機去的北京還是坐火車去的北京?這句話通不通?不通!因為北京只有一個,到了,就是北京了,坐火車或乘飛機的都是在路上。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應該「剛柔並濟」還是「以柔勝剛」?
    陳式太極拳以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為拳理。陳式太極拳之外的其它太極拳流派大都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拳理。前者主張剛柔並濟,後者多主張以柔勝剛。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柔弱勝剛強」。柔弱與剛強是相反的。柔弱既然能勝剛強,「顯非力勝」。「柔」表示「不頂」「順勢而為」「不以力勝人」。那麼,與「柔」反義的「剛」則表示「頂」「針鋒相對」「以力勝人」。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
  • 太極流派之陳氏闞桂香:什麼年齡練什麼拳?這裡面可有講究(視頻/圖)
    陳氏太極名師闞桂香:不同年齡段練太極是有講究的。(視頻)  闞桂香教授對陳氏太極有著深厚造詣和傳承。擅長陳氏太極拳,創編的陳氏太極拳流傳國內外。著書有陳氏拳、劍、42式拳、劍競賽套路教與學等20餘本。陳氏太極拳: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拳種之一,自陳王廷首創之後,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最為普及的一個太極拳流派。練習陳氏太極拳時,在全身放長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能剛能柔,富有彈性。
  • 被「打哭」的太極拳師究竟屬於太極拳的哪個流派?
    對戰近日,在與大鬍子王知亮進行比武對決後,太極拳師雷雷面對記者的鏡頭哭了,他動情地說道:「從楊露禪宗師把太極拳帶進了北京,又由楊澄甫大師從小架變成了大架,太極拳就是適合全民健身的一種運動方式由此可見,雷雷學習的是楊氏太極拳,那到底太極拳分為幾個流派,哪個流派又是正宗的流派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下「太極拳」由出現到發展壯大的過程。
  • 太極+旅遊 陳家溝學拳之旅健身又健心
    依託陳家溝深厚的太極拳資源和底蘊,它所在的溫縣、焦作市也順勢打造出「太極+」「旅遊+」的文化健身旅遊產業,每年吸引著5000萬左右的遊客慕名前來。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由明末清初武術家陳王廷創編,經過300多年的流傳,衍生出了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和式等諸多流派。
  • 史上最大規模家庭"拳場" 太極帶百萬網友抗疫
    由世界太極拳網主辦,「太學堂—世界太極網絡學院」直播平臺上舉行「太極家園—太極名家公益大講堂」直播活動,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太極網課,各主要太極拳流派的名家、優秀傳承人、世界太極拳冠軍等100人參加本次太極公益大講堂。截止到目前,大講堂已經有40多位太極名家、世界冠軍進行了公益講座,累計觀看網友超過百萬人。
  • 中國太極拳,有5大傳統流派,你知道多少?
    喜歡中國太極拳的朋友,或許都知道,中國的太極拳,流派眾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據我所知的太極拳流派,就有100多個,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姓氏來命名的流派,還有一部分是非姓氏命名的流派。在這一百多個太極拳流派中,有五大流派,堪稱是中國太極拳五大傳統流派,並且還得到了國家體委的承認,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展推廣。那麼究竟是哪五大傳統流派了?
  • 話說太極拳|細說太極拳理到四代立家規……(連載)
    陳王廷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其二,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臟腑組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系統的傳注。
  • 什麼樣的拳才能叫做太極拳?看了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1、練太極拳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健身而練太極拳套路的,而練太極拳套路之所以能夠健身就是因為,太極拳套路是一種非常好的動態導引術。而所謂的動態導引術就是通過運動來引導人體的神經活動、呼吸活動,從而加強神經對人體基本生理活動的調控。其效果就是使人體的生理活動更加協調而組織結構的修復也更加準確。
  •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楊振鐸逝世
    溫縣黨政門戶網站截圖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楊振鐸先生,於11月7日凌晨逝世,享年95歲。楊振鐸1926年生於北京,中國武術九段,中國當代太極拳名家,出身太極拳世家,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之曾孫,一代宗師楊澄甫先生之三子。他自幼隨父習練家傳楊式太極拳及各類器械、推手等,畢生從事太極拳的普及推廣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進行講學活動,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門人弟子遍及海內外。
  • 太極拳人物
    他在繼承發展太極拳術的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實踐所得,發展了陳氏太極拳理論,其流傳下來的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這些結合實踐的理論著作,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理論,將太極拳從實踐到理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陳長興的另一卓越貢獻,便是敢於打破門規戒律,收外姓人楊露禪為徒,使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並且衍變出新的諸多流派。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所以,目前所謂的太極推手比賽,基本就是比力,還不如摔跤來的更直接、更實際,是現代太極的怪胎。意拳創始人王薌齋曾說「離於推手,小乘拳法;執於推手,操拳必敗」。後半句完全正確,前半句我不同意,因為沒有推手的形意、八卦、通背難道是小乘拳法?或許王薌齋本人的意思就針對意拳而言。但總而言之,推手是太極等少數拳學流派的特色,並非是普遍意義上的技擊訓練的必要方法。推手在目前基本走上了邪路。
  • 王宗嶽《太極拳論》及注釋
    [原文]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注釋] 萬裡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著法熟練後再行實踐,學習各招勢的實戰用法。
  • 拳社裡的美女太極手們
    太極扇也稱太極功夫扇,是在太極拳的基礎上融合扇術特點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武術運動項目。太極扇吸取了中華傳統武術精華,在創編中進行大膽、有益的探索和創新後形成的新拳種。陳式太極拳有著其他太極流派沒有的招式套路如跳躍,騰空,跌岔,震腳等非太極拳招式。陳氏太極拳的演練風格與特點是:纏繞摺疊,松活彈抖,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其核心就在於「自纏」。
  • 練太極拳的都是些什麼人?
    所以說太極拳是磨礪練拳人意志的拳,老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能領略到太極之神妙者,自然會深醉其中,勤練不輟,難以割捨。那些數十年如一日的習練太極拳的都是些什麼人呢?首先,練太極拳的都是文化人。這裡說的文化不是指文憑有多高,上了多少年學,而是對中華傳統哲學的深刻理解。太極學說最早來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莊子,為中華民族哲學思想之瑰寶。
  • 澤州東土河 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始祖故裡?
    10月13日,中國澤州首屆太極文化旅遊節將在澤州縣山河鎮舉行。 這個主題為「雲上太極·康養山河」的大型旅遊文化活動的消息一經傳出,山河鎮東土河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太行山深處的小山村,隨即引發外界的關注。 數百年來,陰陽開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流派紛呈,名師輩出。
  • 太極拳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走向世界文明 ——寫在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
    正是由於上述力量形成的合力,太極拳文化在全球得以快速傳播,有力促進了太極拳成功申遺。新時代新作為,太極拳文化賦予新價值談到太極拳就不得不談太極。「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周易·繫辭》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作為中國傳統哲學裡一個重要的概念與範疇,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哲學思想和理念,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