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論》及注釋

2021-02-08 武文化

太極拳論 王宗嶽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府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原文]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注釋] 太極:太極本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此處指太極拳而言。 無極:宇宙天地萬物誕生前的虛空、靜寂、混沌狀態。此處指太極拳演練前準備階段時的狀態。此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念無欲無求,無持著的虛空狀,謂之無極。無極動而生陰陽,陰陽蒙發而生太極。未動之時動靜、陰陽剛柔、進步、開合已悉數寄寓其中。可為萬有之母。母:本源,根本。是動靜的機樞所在。動:指物體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間中移動。靜:保持或維持物體原有的位置。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為太極的樞紐機關。太極拳行功時,於動中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靜極則動,動極則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注釋] 太極拳當行功時,各個姿勢一動一靜之間前後、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所以說動之則分。其相對靜止狀態,其動作、肢體無運行軌跡可指,陰陽虛實具在其中,此謂靜之則合。以發力狀況講我動時將敵力分化,不能直達我身,敵勁落空後稍靜我勁合而渾整,即刻發放。所以能「後發先至」。

[原文]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注釋] 過:逾越。及:到達。隨:順隨。就:即、去、薄近。過與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則陰陽勝衰失衡,就不能合。運勁過則生頂抗,不及則有丟、偏。要作到不即不離,就應當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執己意。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犯「過」的錯誤,稍懂勁後則常失之「不及」,學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注釋] 人:指敵方。剛:剛猛有力。柔:柔順,不抗勁。走:化敵來力。柔以承之,變化敵力方向,不為所制,叫走。順:得機,得勢,自由便利。背:不得機勢,行動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敵人之力。當敵手用剛猛暴烈的力時,我只有順應其勢,如以膠著物,物我合一,應勢取勝。此之謂粘。

[原文]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注釋] 這一段講的是在與敵交手時,自己動手的急緩速度應隨對手的變化而變化。敵手運動速度快而我應對緩慢,則反應遲鈍,必被敵所制。敵勁尚未運到,我過於急噪,搶先發力,往往不能有效節 制敵手,敵反而有機可乘。這些都是應著力克服的弊病。在與敵交手中,雖敵方動作千變萬化,但只要我能與之急緩相隨,便可純任自然,無絲毫的凝滯,定會勝券在握。

[原文]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注釋] 萬裡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著法熟練後再行實踐,學習各招勢的實戰用法。如能使用得當,敵不落空,才算著熟。著熟後以推手驗之,以求懂勁。研究對方動作輕重緩急,及方向、大小、作用點。久而久之便會由微懂而至無微不覺,無處不懂。才算得上真正懂勁。懂勁後不求用勁,而勁自合,逐漸達到以意運勁,以氣代意,精神所觸,莫之能御就到了神明的階段。這樣層層遞進,階階高升的過程,沒有數十年的純功是難以達到的。

[原文]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注釋] 頂 :囟門,小兒初生時,此處骨軟未合,會隨呼吸顫動,道家稱上泥丸宮,藏神之府。道家上田練神。練太極拳者主張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精神和肉體同時得到修煉。運動時務使頂上圓光虛靈。頂為全身綱領,頭頂懸則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順遂,動作起來全身一致,左右前後都不會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慮。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據筆者考據下丹田在臍後腎前,其正確位置處於百會與會陰的連線和神闕(肚臍)與命門(腎臟)連線的交點上。常用深呼吸使氣歸於此,自能神旺氣足。《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乎」。又曰:「虛其心,實其腹」都講的是吐故納新。歸根復命,長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者沉氣於此則屹立不動。氣沉時應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力憋氣,使小腹外鼓,如若不慎會導致腸疝等不可不慎。

[原文]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注釋] 偏、倚:都是失去中正。藏:隱匿;現:顯露。忽隱忽現神明難測。外指身體姿勢,內指神氣運勁。神氣意力全身貫徹。無過不及,忽隱忽現,令人不可捉摸。虛頜頂勁、氣沉丹田須含活潑之意,為自然之趣,過於矜持則神氣凝滯,姿態呆板,運勁不能虛靈,所以要忽隱忽現。

[原文]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注釋] 杳(yao):不可捉摸。此二句承上文而言。進一步解釋忽隱忽現之意。與敵接手後覺左邊重,那麼我左邊與敵接觸之處,即變為虛,使敵感到杳然不可捉摸,隨其意而變化,不可稍有頂抗,如此虛實易位使其處處落空,而莫之奈何。右邊亦然。虛與杳同義。

[原文]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注釋] 仰:提升、拔高。俯:下降、按壓。交手時敵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捫天,使敵難攀。敵欲壓我使下,我即順勢而下降,如探深淵,敵反失其重心,因勢變遷,潛移默化,存乎一心。

[原文]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注釋] 我前進擊敵時,敵差順領我勁,我則長身以隨之,使其無可退避。敵乘勝前進時我即收縮後退,使其追之不及,力到盡頭。自不再得逞。太極拳以柔靜為主,但不是一味避讓,而是以退為進,以退為攻。全在因勢利導,不必拘泥。

[原文]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注釋] 羽、蠅蟲都是份量極輕的。加:增加;著:附著。言練太極拳進入高級階段的人感覺極其敏銳,稍觸即知。稍縱即逝。即就是輕如羽毛,如蠅蟲,稍近我體就會立即有知覺,馬上做出避害趨利的動作,而不容一羽,一蠅蟲附身我體。「守靜篤,致虛極」方能寂能不動。非經久鍛鍊,肢體軟靈,感覺異常靈敏,難以達到如此境界。

[原文]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註譯]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又曰「善攻者敵莫能御之,善守者敵莫能攻之」。精於太極拳術的人,因能虛靜而陰陽相合;因感覺靈敏而能剛柔相擠。敵方任何一個微小動作我都了解在胸,而我行動意圖敵方卻渾然不知。拳術家所向無敵都經由這一途徑。

[原文]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註譯] 斯:代詞,此這。斯技:這種技藝,泛指各種門類的拳術。意為:就武術而言,門派種類很多。流派不同,當然姿勢也各有區別。但除太極拳外,其它拳術都特別重視力量與速度的訓練。以壯欺弱,以快打慢。而不求懂勁、輕靈、以靜制動等決。

[原文]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所為也

[註譯] 力氣大的打贏體弱乏力的,身手敏捷的打敗反映遲鈍的,這都是天賦的能力,不是因勤奮學習而達到的。

[原文]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註譯] 古稱七十為耄,八十為耋。意為年老之人力量匱乏,行動遲緩。「四兩撥千斤」太極拳推手歌決中句。如秤衡秤物,小小秤砣能稱千斤全賴槓桿、斜面之理。太極拳以小力勝大力,與物理學槓桿、斜面之理相吻合,是有其科學依據的。年老力衰之人能抗禦眾人圍攻,絕非依仗手腳速度快而已,全靠多年修煉的太極功夫。

[原文]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註譯] 平準,指秤提上的刀刃。中正靈敏。太極拳中正安靜,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暢通。秤敵來力大小精確無誤。太極拳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周身轉動如同車輪。

[原文]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註譯] 偏沉:因傾斜而傾覆。太極拳講求中正平圓,不可前俯後仰,左右傾斜。不正則偏,偏則易傾。雙重;雙腿僵直,平均踏地。太極拳要雙腿靈話,分清虛實,不宜太死板。《老子》曰「跨者不行」就是講兩腿叉開平均著地,不如倒換虛實,就是無法走路,所以犯雙重之病的人,行動必然遲滯,要想解除雙重之病,就 要懂得分清陰陽虛實。

[原文]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註譯] 制敵勁為粘,化敵勁為走。二者本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離不開化,化的同時就是制。

[原文]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擠,方為懂勁

[註譯] 陰陽請參閱第六部分名詞解釋。陰陽互為消長,二者如磁鐵之兩極,不可分割。得太極拳三昧者方有知己知彼之剛柔虛實。陰陽虛實相輔相成,不失其機,才是真的懂勁。

[原文]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註譯] 只有懂勁後,方能愈練愈精。若不懂勁,則越練越不精。懂勁後再默默下功夫,往精細處揣摩就會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了。

[原本]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註譯] 在與敵交手時不可強行以我為中心,一意孤行,過於執著,固執已行,而要隨機應變,不拘成見,舍掉自我,做不到舍已從人就會逆勢妄動,動則得咎。

[原文] 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註譯] 太極拳就是在矛盾對立中求得統一,在運動變化中求得平衡,所以極其精微細密一不小心就會滑向謬誤。真心修煉太極拳的人不能不審慎辨別正誤,否則會在謬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是本為代詞,此為動詞,意即為了廣大太極拳修煉者能步入正途,因此寫了這篇論著,作為全文的結束語。

(本文來自網絡,作者不詳)

--

關於我們

--

武緣人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面對的是所有的拳種,不會只介紹某個拳種的技藝;它關注所有的流派,不會只推崇某個流派的主張。它搭建的是一個在客觀、開放、平等的氛圍中,所有拳種流派觀點都可以上來展示的平臺。

投/薦稿請加微信號:zhaocj0505(註明武術) QQ:1158105599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很有道理。已經是太極拳的至上經典。但是太極拳論的存在並沒有給練太極的人帶來多大的實際意義。個人認為,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存在意義如同佛家的楞嚴經,楞嚴經的價值在於修佛的人練到最後關頭要解決的問題。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張三丰與王宗嶽所寫的《太極拳論》有什麼區別?
    太極拳界重要的拳論有很多,但其中有兩篇流傳最廣,一個是張三丰的《太極拳論》;另一個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兩篇拳經寫得都很好,被太極拳界奉為圭臬,影響極其深遠。那麼這兩篇拳經有什麼區別嗎?以我個人的學習來看,三豐祖師所著的太極拳經是以培元築基,內煉養生為要;王宗嶽所寫的太極拳論則是以武術技擊,克敵制勝為主。兩篇拳經的之所以有這樣的不同著入點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層次也不同。三豐祖師作為武當的開派祖師,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自然立意高遠,深知武技的演化與升華是與健康的身體分不開的。
  • 王宗嶽《太極拳論》:何為懂勁及其運用
    important}凡習練太極拳有一定時日的人,一般都會注意到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其原因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被視為眾多古典太極拳論著中的經典。在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陰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講起來比較抽象,萬物皆有陰陽,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奩以為和」,道理上我們好像明白,仔細思考又不盡然,致使我們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才會出現
  •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主要講述了什麼?
    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 武禹襄在發現王宗嶽論之前,練的是什麼拳?
    武禹襄故居武禹襄在發現王宗嶽論之前,練的是什麼拳?王宗嶽、武禹襄,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眾多武林志士中的兩位知音,他們雖不曾謀面,卻都在做同一工作,王宗嶽率先在理論研究中取得突破,寫出了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巨著《太極拳論》。而武禹襄在沒有見到王宗嶽論之前創造的拳術稱為綿拳,是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據《太極拳源流之謎》一書,「曰綿拳、粘拳或黏拳,這是太極拳早期之雛形」。
  • 王宗嶽《太極拳經》完全注釋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注釋]萬裡之行始於足下」,「參天之木起於毫末」。作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近利,尤其是習練太極拳,往往欲速則不達,必須循序漸進。所以習練太極拳的人,首先要從模仿師傅的姿勢開始。姿勢正確後再求勢與勢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套路熟練。
  • 《太極拳經》之研究
    《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在流傳過程中,其中部分內容也已缺失,不是一個整篇,在「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之前應還有拳論。趙堡太極拳、武當太極拳等流派都傳抄有《太極拳經歌訣六首》,姜容樵得自湯士林的乾隆時太極拳譜手抄本(下稱《乾隆本》)也收錄有《太極拳經歌訣六首》及其注釋。深究「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勿令絲毫間斷耳」這段拳論,實是對太極拳經歌訣「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 王宗嶽版太極拳論詳解
    太極小叔2020-05-2909:34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成端,而理唯一貫。是為論。以上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據說武家兄弟就根據這篇拳論創立了武氏太極拳。下面我們開始具體的分析和講解。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一句話最易被廣大練拳愛好者忽略,其實這一句話是總綱,可以說是整篇拳論中最重要的一條,他直接道出了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是什麼啊?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 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推手指導意義
    在約450餘字的《太極拳論》中,有許多的欄位可以被理解為是對於經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作者同為王宗嶽大師的《太極拳論》和《打手歌》,前者很大程度上是對後者的深入解讀與擴展,兩篇作品之間的邏輯關係非常的緊密。——「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千,而理唯一貫。……」釋義:在推手(打手)中,動為分,靜為合。
  • 王宗嶽《太極拳論》完整版 附全文註解闡釋深度好文
    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嶽。王宗嶽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王宗嶽《太極拳論》①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②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③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 太極拳論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武學歷史上的兩份太極拳論
    武學歷史上的兩份太極拳論崔虎剛(胡剛)中國武學歷史上以太極理論論拳的不止一二。但以太極理論論拳成系統的拳譜文獻,可能有兩份。一份眾所周知,為王宗嶽(兼或張三丰)《太極拳論》,其理論之成功,無需多言。另一份為《太極動靜》則鮮為人知。後者藏於濟源神拳拳譜中,名稱為《太極動靜》從內容上看,兩者各自獨立成篇。敘述角度有別。
  • 話說太極拳流派
    武氏太極拳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理論基礎,將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理論集合成冊謄抄三本,拳術技術有自己的特色。陳氏太極拳理論上是不遵奉《王宗嶽太極拳論》的,但在技術實踐上卻慢慢朝著《王宗嶽太極拳論》描述的技術圖景演變。陳氏太極拳又有大架、小架,老架、新架之分,近年來又形成了陳氏洪(洪均生)傳太極拳、混元太極拳(馮志強)等。
  • 「王宗嶽太極拳譜」考 認識流於表象應去偽存真
    文/楊志英  筆者關於閱讀提示:1、「拳論」與「拳譜」的區別;2、「李亦畬太極拳跋」是否李亦畬所作;3、有關書譜、文章名稱:「老三本」、「自藏本」、「郝和本」、「啟軒本」、「移錄本」、「王宗嶽太極拳譜」、(簡稱「王譜」)、「李亦畬跋文」(簡稱「李跋」)、李亦畬《太極拳小序》(
  • 顧留馨講《太極拳論》
    王宗嶽是清幹隆年間的山西人 ( 故稱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陽教書,1795年在河南開封教書。他的武術著作有《太極拳論》一篇,解釋長拳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篇,修訂了《打手歌》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太極拳論》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 "以八卦、五行立說; 《陰符槍譜》以陰符立說。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應該「剛柔並濟」還是「以柔勝剛」?
    陳式太極拳以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為拳理。陳式太極拳之外的其它太極拳流派大都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拳理。前者主張剛柔並濟,後者多主張以柔勝剛。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柔弱勝剛強」。柔弱與剛強是相反的。柔弱既然能勝剛強,「顯非力勝」。「柔」表示「不頂」「順勢而為」「不以力勝人」。那麼,與「柔」反義的「剛」則表示「頂」「針鋒相對」「以力勝人」。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
  • 搞清楚「太極」含義「太極拳源頭」之爭可以休矣
    《太極拳論》中提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就是「太極」這個詞的確切含義,雖然根據現有資料不能明確王宗嶽究竟是何方神聖,既然他將武術拳種與太極陰陽理論聯繫起來,那足以說明他既有才學而且精通拳術。但《太極拳論》中的「太極」釋義卻與宋朝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有相似之意。《太極圖說》中提到「太極者,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 萬事萬物的由來:太極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最近太極掌門馬保國30秒被ko的事,頻頻受到大家關注,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太極拳的由來。「大極」一詞源出《周易 繫辭》:「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早期曾被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
  • 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
    學成之後繼續趕路,到達舞陽縣後,在一家鹽店(古代鹽店多為官營)內發現了一本署名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在《太極拳論》的基礎上融合自己的所學創編出了一套新的拳種,這就是後世所說的武式太極拳。武氏歿後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太極拳文化遺產,其著作《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四字秘訣》《身法八要》《十三勢說略》等,至今仍被奉為太極拳之圭臬。武禹襄的武學理論,除了追隨王宗嶽的太極理論之外,其個人特色最為強烈,對後世太極拳家影響最大的,就是他的「氣」論。「氣」字用於武術,雖然不是武禹襄所獨有獨創,但是卻可以說是完全發揚光大於武禹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