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版太極拳論詳解

2020-12-04 太極小叔

太極小叔

2020-05-2909:34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成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以上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據說武家兄弟就根據這篇拳論創立了武氏太極拳。下面我們開始具體的分析和講解。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一句話最易被廣大練拳愛好者忽略,其實這一句話是總綱,可以說是整篇拳論中最重要的一條,他直接道出了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是什麼啊?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簡單地說太極就是分陰陽了,有虛實了,有剛柔了,有冷熱了。古人觀察到水總是從高位流向低位,而我們所知道的能量幾乎都有水的特性,都是從高位流向低位,熱能,電能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因為位差(陰陽)的存在,所以產生了運動。陰陽分是運動產生的根本。所以分虛實是太極拳第一要義,不明虛實則運動不暢,作者怕大家可能不明白,所以在後面又用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來進一步說明,對於對抗雙方來說大家力量相等,且方向相反,那雙方形成平衡的靜止狀態,只有當一方的力量超過另一方時,平衡被打破,位差重新存在,那運動由此產生——力小的一方將被推動。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不能簡單地認為象撥浪鼓一樣運動就分開,靜止就合攏。因為運動是相對的,所以動和靜其實一直是同時存在的,一個部位相對於另一個部位而言是運動的,那另一個部位就是不動的,正所謂一動無有不動,那就是說每一個部位相對於另一個部位都要產生改變,每個關節都要運動,而現在許多人練拳時在一個時間內只動一兩個部位,比如許多人過分注重身法,練拳時多數時候只有腰轉,別的地方都不動,就如同人坐在車子上,車子相對於大地是在動了,但是人相對於車子其實沒有動,這一點學拳的人一定要注意,但是無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要無過不及,不能破壞自己的良好結構,比如放長擊遠不能用身體去湊,使重心偏前,收縮時不能收縮的太過,使自己喪失運動空間。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成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幾句是說要與對方連成一體,人剛我柔(對方勢大,我勢弱之處避退)主退讓謂之走,我順人背(我主動,對方被動之處宜攻)主進,謂之粘,粘走相合是為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是與對方同頻。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這裡作者首先用了幾個基本要領給讀者指引了一個方向,那就是要放鬆,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都是讓自己保持放鬆的要點,如果前俯後仰,左右歪斜,重心就會偏頗,那為了維持平衡肌肉就會自主產生拉扯的力量,人就會僵硬。去除身體的緊張,人就能處於放鬆狀態,放鬆時才能讓自己處於隨機應變的狀態,做到下文所說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對敵方法,而這些方法其實就是置對方的力量於虛處,讓對方的力量有一個宣洩口,說到底還是對開篇總綱動靜之機的補充,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個是感應了,沒什麼好說的。運動以對方為主,去除自己的主觀,一切都是靈活機動的,當然可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了,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一段主要闡述了太極拳的練習側重點不在功力上面,而是對於自身的發現和對力學的研究,使自己的身體能與力學相融合。

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雙重的現象前面解說過了,這裡我們著重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上面我們說過走主退讓,粘主進逼,粘走相合方為化,光有退讓,只會讓對方得逞,自己空間不斷被對方壓縮,就象現實生活中,你一味軟弱,對方就會不斷的壓迫你,光顧進攻就會犯頂,所以需要進中有退,退中有進,就如水一般向前進,但是遇到阻擋又能改變方向,繼續尋找低位前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這最後一段不光是用法也是練法,在用的時候要順應對方,捨己從人,在練的時候更要無人當有人,這樣身體就會根據假想敵的來勢自然的產生攻防動作,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借假修真,而現在多數人練拳只是按主觀意識在行拳,美其名曰規範標準,正統傳承,這就不是捨己從人了。因為是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動作所以怎麼練也放鬆不了。學者不可不詳辨。同樣的外形動作一個是主觀意識產生的,一個是被動產生的,雖然只差了那麼一點意識,但是效果去差了何止千萬裡。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很有道理。已經是太極拳的至上經典。但是太極拳論的存在並沒有給練太極的人帶來多大的實際意義。個人認為,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存在意義如同佛家的楞嚴經,楞嚴經的價值在於修佛的人練到最後關頭要解決的問題。
  • 張三丰與王宗嶽所寫的《太極拳論》有什麼區別?
    太極拳界重要的拳論有很多,但其中有兩篇流傳最廣,一個是張三丰的《太極拳論》;另一個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兩篇拳經寫得都很好,被太極拳界奉為圭臬,影響極其深遠。那麼這兩篇拳經有什麼區別嗎?以我個人的學習來看,三豐祖師所著的太極拳經是以培元築基,內煉養生為要;王宗嶽所寫的太極拳論則是以武術技擊,克敵制勝為主。兩篇拳經的之所以有這樣的不同著入點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層次也不同。三豐祖師作為武當的開派祖師,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自然立意高遠,深知武技的演化與升華是與健康的身體分不開的。
  • 王宗嶽《太極拳論》:何為懂勁及其運用
    important}凡習練太極拳有一定時日的人,一般都會注意到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其原因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被視為眾多古典太極拳論著中的經典。在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陰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講起來比較抽象,萬物皆有陰陽,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奩以為和」,道理上我們好像明白,仔細思考又不盡然,致使我們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才會出現
  • 王宗嶽所著的《太極拳論》主要講述了什麼?
    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武禹襄在發現王宗嶽論之前,練的是什麼拳?
    武禹襄故居武禹襄在發現王宗嶽論之前,練的是什麼拳?王宗嶽、武禹襄,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眾多武林志士中的兩位知音,他們雖不曾謀面,卻都在做同一工作,王宗嶽率先在理論研究中取得突破,寫出了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巨著《太極拳論》。而武禹襄在沒有見到王宗嶽論之前創造的拳術稱為綿拳,是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據《太極拳源流之謎》一書,「曰綿拳、粘拳或黏拳,這是太極拳早期之雛形」。
  • 張三古版太極拳論詳解
    如果說王宗嶽版太極拳論是闡述的太極拳原理,那麼張三丰版太極拳論則是說的練習要點與感悟。下面我們來看原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這裡用輕靈和貫串兩個詞來說明練拳首重感覺,練拳一定是自然的,一定要在一種生動活潑的狀態下練拳,不能夠讓自己呆板,僵硬,所以在趙堡太極拳中有一種說法叫做耍拳,玩拳,就是象小孩子玩耍一樣去練拳,這樣就不會顯得呆,現在許多人練拳思想負擔太重,各種規範,條條框框束縛住了自己,這樣就失去了身體自身各部的自然調整,長期的練習不僅沒有練松,反而失去了先天自然之本能,就比如我們從高處跳下,身體會根據即將受到的力量自動進行自我調整
  • 王宗嶽《太極拳論》及注釋
  • 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推手指導意義
    在約450餘字的《太極拳論》中,有許多的欄位可以被理解為是對於經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作者同為王宗嶽大師的《太極拳論》和《打手歌》,前者很大程度上是對後者的深入解讀與擴展,兩篇作品之間的邏輯關係非常的緊密。——「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千,而理唯一貫。……」釋義:在推手(打手)中,動為分,靜為合。
  • 王宗嶽《太極拳論》完整版 附全文註解闡釋深度好文
    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嶽。王宗嶽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王宗嶽《太極拳論》①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②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③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 太極拳論
    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武學歷史上的兩份太極拳論
    武學歷史上的兩份太極拳論崔虎剛(胡剛)中國武學歷史上以太極理論論拳的不止一二。但以太極理論論拳成系統的拳譜文獻,可能有兩份。一份眾所周知,為王宗嶽(兼或張三丰)《太極拳論》,其理論之成功,無需多言。另一份為《太極動靜》則鮮為人知。後者藏於濟源神拳拳譜中,名稱為《太極動靜》從內容上看,兩者各自獨立成篇。敘述角度有別。
  • 話說太極拳流派
    武氏太極拳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理論基礎,將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理論集合成冊謄抄三本,拳術技術有自己的特色。陳氏太極拳理論上是不遵奉《王宗嶽太極拳論》的,但在技術實踐上卻慢慢朝著《王宗嶽太極拳論》描述的技術圖景演變。陳氏太極拳又有大架、小架,老架、新架之分,近年來又形成了陳氏洪(洪均生)傳太極拳、混元太極拳(馮志強)等。
  • 對《太極拳論》中「偏沉則隨,雙重則滯」的理解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的「偏沉則隨,雙重則滯」經典語句,後人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觀點各有千秋。有的說是對「立如秤準,活似車輪」的補充說明。偏沉謂勁力虛實變化,雙重指虛實不分。董英傑對「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一語,在他的著作《太極拳論詳解》一文中這樣說:「何謂偏沉?前說車輪之譬,猶用一腳偏踏車輪,自然隨之而下。何謂雙重?猶右腳踏上右方,左腳踏上左方,兩方力量均衡,則滯而不能轉動,其理甚明。」
  • 《太極拳經》之研究
    二、《太極拳經》是張三丰原著,王宗嶽編注      《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收錄有《太極拳十要訣》、《十三勢歌》及《打手歌》、《太極拳訣》等內容,《太極拳訣》中從「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到「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該段拳論各家所傳都署名張三丰著。
  • 「王宗嶽太極拳譜」考 認識流於表象應去偽存真
    文/楊志英  筆者關於閱讀提示:1、「拳論」與「拳譜」的區別;2、「李亦畬太極拳跋」是否李亦畬所作;3、有關書譜、文章名稱:「老三本」、「自藏本」、「郝和本」、「啟軒本」、「移錄本」、「王宗嶽太極拳譜」、(簡稱「王譜」)、「李亦畬跋文」(簡稱「李跋」)、李亦畬《太極拳小序》(
  • 顧留馨講《太極拳論》
    王宗嶽是清幹隆年間的山西人 ( 故稱山右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陽教書,1795年在河南開封教書。他的武術著作有《太極拳論》一篇,解釋長拳和十三勢內容的殘稿一篇,修訂了《打手歌》一篇和《陰符槍譜》,共四種。《太極拳論》以太極兩儀立說;解釋"十三勢 "以八卦、五行立說; 《陰符槍譜》以陰符立說。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應該「剛柔並濟」還是「以柔勝剛」?
    陳式太極拳以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為拳理。陳式太極拳之外的其它太極拳流派大都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拳理。前者主張剛柔並濟,後者多主張以柔勝剛。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柔弱勝剛強」。柔弱與剛強是相反的。柔弱既然能勝剛強,「顯非力勝」。「柔」表示「不頂」「順勢而為」「不以力勝人」。那麼,與「柔」反義的「剛」則表示「頂」「針鋒相對」「以力勝人」。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
  • 搞清楚「太極」含義「太極拳源頭」之爭可以休矣
    《太極拳論》中提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就是「太極」這個詞的確切含義,雖然根據現有資料不能明確王宗嶽究竟是何方神聖,既然他將武術拳種與太極陰陽理論聯繫起來,那足以說明他既有才學而且精通拳術。但《太極拳論》中的「太極」釋義卻與宋朝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有相似之意。《太極圖說》中提到「太極者,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 萬事萬物的由來:太極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最近太極掌門馬保國30秒被ko的事,頻頻受到大家關注,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太極拳的由來。「大極」一詞源出《周易 繫辭》:「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早期曾被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