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小叔
2020-05-2909:34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成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以上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據說武家兄弟就根據這篇拳論創立了武氏太極拳。下面我們開始具體的分析和講解。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一句話最易被廣大練拳愛好者忽略,其實這一句話是總綱,可以說是整篇拳論中最重要的一條,他直接道出了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是什麼啊?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簡單地說太極就是分陰陽了,有虛實了,有剛柔了,有冷熱了。古人觀察到水總是從高位流向低位,而我們所知道的能量幾乎都有水的特性,都是從高位流向低位,熱能,電能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因為位差(陰陽)的存在,所以產生了運動。陰陽分是運動產生的根本。所以分虛實是太極拳第一要義,不明虛實則運動不暢,作者怕大家可能不明白,所以在後面又用偏沉則隨,雙重則滯來進一步說明,對於對抗雙方來說大家力量相等,且方向相反,那雙方形成平衡的靜止狀態,只有當一方的力量超過另一方時,平衡被打破,位差重新存在,那運動由此產生——力小的一方將被推動。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不能簡單地認為象撥浪鼓一樣運動就分開,靜止就合攏。因為運動是相對的,所以動和靜其實一直是同時存在的,一個部位相對於另一個部位而言是運動的,那另一個部位就是不動的,正所謂一動無有不動,那就是說每一個部位相對於另一個部位都要產生改變,每個關節都要運動,而現在許多人練拳時在一個時間內只動一兩個部位,比如許多人過分注重身法,練拳時多數時候只有腰轉,別的地方都不動,就如同人坐在車子上,車子相對於大地是在動了,但是人相對於車子其實沒有動,這一點學拳的人一定要注意,但是無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要無過不及,不能破壞自己的良好結構,比如放長擊遠不能用身體去湊,使重心偏前,收縮時不能收縮的太過,使自己喪失運動空間。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成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幾句是說要與對方連成一體,人剛我柔(對方勢大,我勢弱之處避退)主退讓謂之走,我順人背(我主動,對方被動之處宜攻)主進,謂之粘,粘走相合是為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是與對方同頻。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這裡作者首先用了幾個基本要領給讀者指引了一個方向,那就是要放鬆,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都是讓自己保持放鬆的要點,如果前俯後仰,左右歪斜,重心就會偏頗,那為了維持平衡肌肉就會自主產生拉扯的力量,人就會僵硬。去除身體的緊張,人就能處於放鬆狀態,放鬆時才能讓自己處於隨機應變的狀態,做到下文所說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對敵方法,而這些方法其實就是置對方的力量於虛處,讓對方的力量有一個宣洩口,說到底還是對開篇總綱動靜之機的補充,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個是感應了,沒什麼好說的。運動以對方為主,去除自己的主觀,一切都是靈活機動的,當然可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了,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一段主要闡述了太極拳的練習側重點不在功力上面,而是對於自身的發現和對力學的研究,使自己的身體能與力學相融合。
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雙重的現象前面解說過了,這裡我們著重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上面我們說過走主退讓,粘主進逼,粘走相合方為化,光有退讓,只會讓對方得逞,自己空間不斷被對方壓縮,就象現實生活中,你一味軟弱,對方就會不斷的壓迫你,光顧進攻就會犯頂,所以需要進中有退,退中有進,就如水一般向前進,但是遇到阻擋又能改變方向,繼續尋找低位前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這最後一段不光是用法也是練法,在用的時候要順應對方,捨己從人,在練的時候更要無人當有人,這樣身體就會根據假想敵的來勢自然的產生攻防動作,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借假修真,而現在多數人練拳只是按主觀意識在行拳,美其名曰規範標準,正統傳承,這就不是捨己從人了。因為是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動作所以怎麼練也放鬆不了。學者不可不詳辨。同樣的外形動作一個是主觀意識產生的,一個是被動產生的,雖然只差了那麼一點意識,但是效果去差了何止千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