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熱折射影視消費對「文化流量」的渴望

2020-12-13 央廣網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簪子應該是橫著插還是豎著插?易烊千璽插對了嗎?」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這幾天引發不少觀眾的熱議,原因是易烊千璽飾演的靖安司主官李必的簪子佩戴方式很特別:之前很多古裝劇中,髮簪都是橫著插在發冠上的,但李必頭上的簪子卻是縱向的,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劇組搞錯了。劇中的許多細節也引起熱議:抱拳拱手的方式變成握著大拇指?唐朝已經有了「三勒漿」?觀眾由此形成「考據熱」,解答問題的考據文章被頂成「熱帖」。

影視劇是普及度最高的大眾文化消費,優秀的古裝題材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抵達當下的載體。有評論認為,「考據熱」折射的是影視消費對「文化流量」的渴望。一方面,對文化細節的「深度還原」增加了影視劇的觀賞維度;另一方面,面對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願望和解讀期待,相關的學者不應缺位,讓熱點流量真正成為有質量的文化流量。

一隻簪子引發的考據熱,成為觀眾對傳統文化追捧的註腳

《長安十二時辰》上線一周,迅速衝上豆瓣8.7的高分。劇中對大唐盛世的描摹成為追劇觀眾津津樂道的熱點,而一些對唐代細節的還原,不僅引發觀眾的考據熱情,還讓盛唐文化成為彈幕和網絡帖子追捧的對象。

其實,易烊千璽這種垂直佩戴簪子的方式叫子午簪,正是道教的特色。根據資料顯示,道簪有橫直之分,橫為卯酉簪,直為子午簪,橫簪見於明清之後,縱簪則自兩晉南北朝至唐宋均較為常見。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子午簪為冠巾道士或童身出家道士佩戴。「上法三光,如彼蓮花,處世無染,圓通無礙。」唐代張萬福撰寫的《三洞法服科戒文》裡就有關於道冠形式和佩戴方法的一些說明。

劇中李必的原型是唐朝政治家、道家學者李泌。他在道教世家長大,官至宰相以後避政修道,隱居山林,完全有資格這麼戴發冠。去年《長安十二時辰》發布預告片時,就有學者指出劇中芙蓉冠的參考形制大約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畢沅墓玉冠,一位南博工作者發微博表示,館藏玉冠當時的陳列方式是錯誤的,並呼籲有關人員快些「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考據,恰恰增加了電視劇的欣賞維度。通過對劇中人物的服裝、道具的品評,《長安十二時辰》引發了不少觀眾對盛唐文化的熱情。「不良帥」身著的「圓領袍」「翹頭六合靴」、女主角聞染常穿的「半臂齊胸裙」等,來自古畫和史冊中的原型;旅賁軍的輕甲、右驍衛軍的甲冑、侍衛胸口的十字披掛,以及唐刀、短橫刀、弓弩等,根據文物或典籍精細復原;劇中女子梳著雲朵髻、雙環望仙髻、螺髻、墮馬髻及倭墮髻,還原了唐代《髻鬟品》的記載;女性人物妝容「花鈿、斜紅」,則與元稹《恨妝成》「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對應……

當劇中的新名詞走進網絡熱帖的名詞解釋,或者成為彈幕的評價內容,一隻簪子引發的考據熱,成為觀眾對傳統文化追捧的最好註腳。

一食一飲皆學問,影視劇可以成為傳統文化的百科講堂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唐朝長安,千載悠悠的文化積澱與跌宕起伏的劇情交織,給了傳統文化符號最廣闊的展示空間。劇集把禮儀、服飾、飲食等歷史知識「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其中,讓觀眾不知不覺中體會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種說法,相比架空歷史的玄幻題材,有歷史依據的古裝題材可以憑藉高度還原的場景、服飾、言辭、行止等創造出「擬真環境」,令觀眾對劇情人物更加信服;反之,觀眾就會頻頻「出戲」。這樣的嘗試,以及由此引發的議論熱潮都不是第一次。

電視劇《漢武大帝》就曾求教專業學者,為劇本、道具、服裝把關,甚至還有專門的顧問負責軍事,力爭還原漢代文化。有意思的是,播出後有不少觀眾質疑其中的女性用胭脂化妝,而櫻桃小口的處理「看著很有日本風格」。該劇歷史顧問通過媒體回應,漢唐以前以女人小口為審美標準。故宮館藏唐朝名家周眆畫的仕女圖,正是眉點墨漆如柳葉,口點丹紅如櫻桃。同時,漢代已有胭脂,在《漢書》中記載,霍去病攻佔匈奴西域的焉之山後,匈奴人悲唱:「失我焉之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正因此山產胭脂。

一場因影視劇而起的爭論,反而成了傳統文化傳播普及的機會。熱播劇集將傳統文化或雅致風韻或煙火氣息,分解到劇中呈現,親近又不失溫度。比如,《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新鮮的叉手禮,就豐富了人們對禮儀之邦的認知。南宋人陳元靚所著《事林廣記》中,對叉手禮有著清晰的記載。叉手禮應將雙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使行。在《韓熙載夜宴圖》和《女孝經圖》兩幅畫中也都有叉手禮的圖形描述。

不過,觀眾自發的「考據」有時未必準確。面對因興趣而了解新知的渴望,不少觀眾更希望聽到學者的解答,如此一來,一部影視劇或許就不僅僅只有娛樂把玩的維度,更可以真正成為傳遞傳統文化的百科。記者 宣晶

相關焦點

  • 《羋月傳》引發「考據熱」 器物原型來自博物館
    《羋月傳》引發「考據熱」 器物原型來自博物館 2015-12-28 14:54:12參與互動    劇中器物脫胎於博物館真實文物 生僻字折射出先秦婚制
  • 文化綜藝折射青年傳統文化熱
    從模式上看,這些文化類綜藝既不像港臺綜藝模式「嘻嘻哈哈」,不像歐美綜藝模式受「條條框框」限制,也不像韓國綜藝模式「大喊大叫」的風格,更符合中國國情、更接中國地氣兒,在劇情節奏、情感認知、價值理念、文化身份上,與電視機前、各類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青年觀眾,有著更為貼近的文化心理距離。
  • ...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文化綜藝折射青年傳統文化熱
    文化類綜藝能有這樣的生命周期,並且未見明顯頹勢,就當下而言,有著足夠豐富的意義和內涵。從2016年至今,《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文化類綜藝,不斷贏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重認可。
  • 北京打造文化消費新模式
    2020-08-11 02:08:4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強化線上線下並進,推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北京打造文化消費新模式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蔣菡)北京消費季「炫·彩生活月」於8月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紹堅在媒體通氣會上介紹,作為北京消費季重要組成部分的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主題是「雲享文化,京彩生活」,著眼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開闢文化消費新場景,培育文化消費新業態,打造文化消費新模式。劉紹堅表示,疫情發生之後,文化產業出現了新的特點。
  • 小小電影院折射文化消費大趨勢
    ……五年,台州的文化產業發展了,文化氛圍濃鬱了。11月13日,由台州影視公司浙江君歌影視有限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宗祠》在巴塞隆納亞洲電影周展映;古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因為桂花谷》在第20屆美國賽多納國際影展獲最佳世界電影獎;引進「法華龍山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落戶天台;仙居中國工藝禮品文化創意產業園入選省文化產業「122」工程;民營藝術表演團體蓬勃發展,2014年,城鄉觀看藝術表演達到1619萬人次,成為我市文化產業主要的消費項目
  • 惠民文化消費季發起文化品牌興業行動
    今年惠民文化消費季將推出「市場復甦助推」「文化品牌興業」「文化創新推廣」「消費智庫獻策」四大行動。其中,市場復甦助推行動將通過聚合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社交平臺,打造多渠道流量矩陣,引導線下文化企業拓展線上業務。文化品牌興業行動將重點打造「北京文化消費品牌周」和「北京文化消費品牌榜」。
  • 強化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文化自覺
    每一卷的卷名都圍繞「海棠」展開,與「綠肥紅瘦」暗合,同時文風一致,文脈相承,增添了整部作品的文化底蘊。二是經典詩詞以臺詞的形式,在影視作品中高頻出現。經典詩詞在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中多樣化靈活使用,既拓展了傳統詩詞的傳播路徑,同時也為受眾理解詩詞深意營造了一片沉浸式的空間場域,不失為一種新穎又廣泛的傳播方式。讓「考據熱」不斷升溫影視劇對大眾文化消費的普及度相對較高,優秀的古裝題材作品,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有力載體。
  • 從現象手遊到泛娛樂生態 超級IP折射當代文化潮流
    文化和時代的關係,最終凝聚於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中。在海外,中國的連續劇在亞洲、非洲大陸贏得廣泛喜愛,中國的手遊吸引數以億計的西方用戶,中國的電影也頻頻得到好萊塢的讚許。在國內,「二次元」、「Cosplay」等文化現象,從曾經的「亞文化」,登上主流文化舞臺並大放異彩。伴隨著文化潮流的變遷,受眾廣泛的文化內容開始擁有一個時髦的頭銜——IP。
  • 二次元春節盛宴折射年輕群體傳統文化熱
    新華社廣州1月26日電(記者陳宇軒、鄧瑞璇) 續寫《漢書》的班昭、代父出徵的花木蘭、女皇武則天、才女李清照……鼠年除夕夜,這些中國歷史上響噹噹的女性給了中國年輕群體新的文化體驗。歷史文化典故融入二次元精美畫面,展現了中國歷史上12位傑出女性的風採。被稱為B站的嗶哩嗶哩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二次元網絡社區之一,每年除夕的拜年祭吸引許多人關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原創歌曲也成為近年拜年祭的保留節目,內容涵蓋三國文化、西遊記、上古神話、江河文化、金庸小說等,成為年輕群體中的「爆款」。
  • 電視綜藝節目中的消費主義文化滲透
    摘 要:在商業社會中,電視文化和消費主義是緊密相連的,人們的消費行為離不開電視媒介的塑造,而電視媒介的發展也離不開消費文化的支持。本文從植入廣告、服飾、生活方式三個方面對電視節目中的消費主義文化進行解析,引導受眾正確面對消費主義文化的侵襲,更理性的面對消費文化。
  • 「山影」《驚天嶽雷》 折射因果報應演繹刺客文化
    搜狐娛樂訊(莊自修/文)日前,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山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永康市銳風行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上海名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古裝歷史傳奇劇《驚天嶽雷》進行了小範圍的媒體和劇評人看片。
  • 網絡語言折射的社會文化心理
    從「屌絲逆襲」到「土豪無友」,這不僅是網絡語言中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當前社會文化心理的投射,由此或許可以看到網際網路世界藉助語言打開的「另一扇窗戶」。    這兩年,隨著網際網路文化日益進入大眾視野,一些網絡「熱詞」逐步進入日常生活,甚至成為高頻詞。語言詞彙流行的背後,往往折射著社會文化思潮的流動與變化。較之於四五年前「囧」「杯具」「呵呵」等詞的走紅,近幾年最值得關注的「熱詞」之一無疑就是「屌絲」了。
  • 《羋月傳》生僻字引發「考據熱」
    原標題:《羋月傳》引發「考據熱」 生僻字體現先秦婚制 生僻字體現先秦婚制 《羋月傳》的熱播不僅掀起一股考據熱,就連電視劇當中的生僻字都被引發了網友們極大的興趣。網友們發現,劇中的這些生僻字不僅是一個姓氏、一個國名或者一個物品名稱那麼簡單,每一個字背後都有著深沉的文化積澱,是先秦文化一個縮影,文字背後的典故甚至可以給我們上一節有趣的歷史課了。 比如說劇中多次出現的「媵」字,可以從中窺見先秦時期漢族的婚姻制度。羋月作為姐姐羋姝的陪嫁媵侍一同嫁到秦國,後來成為秦王的妃妾。公主出嫁還要陪嫁一個「小姨子」,這是怎麼回事?
  • 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舉辦
    昨天下午,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舉辦「雲享文化 京彩生活」系列活動推介會,這標誌著消費季各項活動在全市展開。347項活動遍布全市第八屆文化消費季針對疫情常態防控新要求,著眼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抓住5G應用新機遇,以「雲享文化京彩生活」為主題,圍繞打開文化消費「新視角」、拉升活動參與「人氣值」、按下文化產業「復甦鍵」、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四大目標展開。
  • 《FGO》歷史考據:你們「埃及老婆」尼託對法老有無與倫比的渴望
    《FGO》歷史考據:你們「埃及老婆」尼託對法老有無與倫比的渴望法老王斯奈夫魯作為第四王朝第一任法老, 可以說是大金字塔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另外值得一提的, 古埃及祭司與史學家Manetho認為尼託其實是基沙三大金字塔中的孟卡拉金字塔的建造者, 但後代考據顯示這應該是他不小心搞混了兩位時代不同的法老。關於尼託老實講因為實在沒有太多史據資料, 所以能考據的點比我所希望找到的少。
  • 國內真人秀的生態隱患:對「爆款」影視明星的過度消費
    摘要:相比傳統的訪談、脫口秀、歌唱、選秀類節目,影視明星參與的真人秀節目發展蔚為壯觀。基於影視明星龐大的粉絲基礎,這類節目趨於娛樂化、多元化。與此同時,國內真人秀節目卻逐漸顯現出一種生態隱患——對當紅演員形象的過度消費。
  • 熱搜是微博的流量捆仙繩 但也捆住了它自己
    前有微博空降紫光閣地溝油烏龍事件,後有蔡徐坤周杰倫打榜事件,微博、明星、飯圈三者被一根名叫「流量」的捆仙索,牢牢捆綁在一起,而熱搜則是三者的重要重合點。熱搜曾是流量黑洞2014年,熱搜在微博橫空出世。但反過來說,處於熱搜榜上的人或者事會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注意到熱搜能帶來流量的首先是娛樂圈,對微博頂流飯圈而言,熱搜除了獲取信息之外,還是最佳的宣傳渠道,資源屬性遠大於工具屬性。在暫停熱搜的一周內,自家偶像有影視、音樂作品開始發行的粉絲則有些焦慮。
  • 文化IP是什麼意思?文化IP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文化IP通過優質的原創內容聚合初代粉絲,並通過衍生為影視劇、遊戲等方式幾何級擴大粉絲群體的方式,帶來大量經濟效益,形成與原始文化IP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的生態鏈條。  聚焦當下文化消費市場,IP熱已是繞不過的關鍵詞,文化IP的打造成為文化產業各領域高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礎上,小說、動漫、影視、遊戲等文化娛樂形式彼此滲透交融,構建了泛娛樂文化產業生態圈。
  • 八十年代「文化熱」折射的文化焦慮
    八十年代末有學者提出,「文化熱」的出現源自有三:一、以中西文化廣泛而直接的交流為前提(新經濟背景的支撐);二、對文化差異的猛然醒悟;三、長期存在的、自由平等地討論問題的環境。」價值內涵的探討之前,有兩個概念需要梳理、界定,一為「八十年代」,一為「文化熱」。
  • "IP熱"告訴我們什麼 如何理性挖掘出"IP"價值?
    資料圖片   聚焦當下文化消費市場,「IP熱」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詞。如何看待「IP熱」現象?是文化產品價值鏈的延伸還是折射出原創能力的匱乏?該如何理性挖掘IP價值?   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IP開發熱潮的到來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的必然體現。隨著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化消費市場越來越大,文化產品形態越來越豐富。如果說IP是一個內核,它存在的方式則可以在漫畫、小說、電影、玩具、遊戲等不同形態中轉換。通過對熱門IP的多元化開發、多渠道推廣,將其價值最大化發揮,這也是成熟文化市場的慣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