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綜藝折射青年傳統文化熱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中國詩詞大會》已走到第五季。文化類綜藝能有這樣的生命周期,並且未見明顯頹勢,就當下而言,有著足夠豐富的意義和內涵。

從2016年至今,《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文化類綜藝,不斷贏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重認可。從模式上看,這些文化類綜藝既不像港臺綜藝模式「嘻嘻哈哈」,不像歐美綜藝模式受「條條框框」限制,也不像韓國綜藝模式「大喊大叫」的風格,更符合中國國情、更接中國地氣兒,在劇情節奏、情感認知、價值理念、文化身份上,與電視機前、各類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青年觀眾,有著更為貼近的文化心理距離。

就算是在今天,在相當一部分人的腦海中,一提起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程度上還是會有刻板、保守的印象,很少會將這些話題與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聯繫起來。然而近幾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媒介所折射出來的一系列新鮮、紛繁的文化經驗,卻從根本上顛覆了這種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看法。

事實上,當下的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熱情。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紀錄片、文化類綜藝近三年來的「突然」熱播,大大超出了既往所有理論分析框架的解讀範圍。

對於當代青年迸發出的傳統文化熱情,我們要加倍珍惜和重視。中國廣大青年群體,正在作為電影、電視、移動網際網路等各類文化產業的消費主體,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源源不斷地登上歷史舞臺。橫向對比日本的「低欲望一代」,看看西歐、南歐、北美發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中國青年群體作為文化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增量意義,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這個維度上,這一波被譽為「清流」的文化類綜藝是不是一種生命力更長、效益產出周期更持續的模式?能不能在較為豐富的層次上滿足來自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廣大青年群體的文化娛樂需求?這些關鍵性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評估。「清流」文化類綜藝背後的傳統文化熱所影響的範疇,恐怕也不只局限在其自身行業範圍內,還將輻射到其他多個領域。

(作者單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文化綜藝折射青年傳統文化熱
    從模式上看,這些文化類綜藝既不像港臺綜藝模式「嘻嘻哈哈」,不像歐美綜藝模式受「條條框框」限制,也不像韓國綜藝模式「大喊大叫」的風格,更符合中國國情、更接中國地氣兒,在劇情節奏、情感認知、價值理念、文化身份上,與電視機前、各類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青年觀眾,有著更為貼近的文化心理距離。
  •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文化綜藝折射青年...
    從模式上看,這些文化類綜藝既不像港臺綜藝模式「嘻嘻哈哈」,不像歐美綜藝模式受「條條框框」限制,也不像韓國綜藝模式「大喊大叫」的風格,更符合中國國情、更接中國地氣兒,在劇情節奏、情感認知、價值理念、文化身份上,與電視機前、各類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青年觀眾,有著更為貼近的文化心理距離。
  • 文化類綜藝:展現傳統文化的「裡子」
    持續推出有熱度的文化節目,引領大眾探索歷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碼,節目一播出便迎來同時段同類型綜藝節目收視雙網第一的開門紅。第三季仍然沿襲前兩季的風格,由故宮新品開發員帶領大家尋奇探寶,在千迴百轉中揭開故宮的神秘面紗。近年來,一些匠心製作的文化類綜藝成為青年人熱捧的「爆款」節目,將原本小眾的文化意趣打造成為大眾的文化狂歡。
  • 「詩詞綜藝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詩詞綜藝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發表時間:2017-02-08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詩詞綜藝熱」的背景何嘗不是文化自信的體現?雖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詩詞除了學生課堂學習,被文人墨客鑑賞運用得多外,似乎離社會生活有些遠。因而,對於此番熱潮,從一個側面更好地說明了:中華文化精粹不會遇冷,永遠有她的存在和價值。從臺上臺下、網上網下數十萬人的同時答題中,大家並非真正是衝著節目的味道來,而是想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的精華。
  • 二次元春節盛宴折射年輕群體傳統文化熱
    歷史文化典故融入二次元精美畫面,展現了中國歷史上12位傑出女性的風採。被稱為B站的嗶哩嗶哩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二次元網絡社區之一,每年除夕的拜年祭吸引許多人關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原創歌曲也成為近年拜年祭的保留節目,內容涵蓋三國文化、西遊記、上古神話、江河文化、金庸小說等,成為年輕群體中的「爆款」。
  • 八十年代「文化熱」折射的文化焦慮
    關於「文化熱」的組成成分,從泛義而言,「文化熱」並非單純囿於某一領域內的顯著現象,而是全方位滲透至整個社會生活。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兩類定義。一,層次論。趙鼎新將當時的文化熱分為「上層文化熱」與「流行文化熱」,「上層文化熱」涵蓋了「西方文化熱」、「西方宗教熱」、「文化批評熱」與「尋根熱」;而「流行文化熱」則涵蓋了世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眾對流行歌曲、西方服飾與節日的普遍喜愛。二,整體論。
  • 考據熱折射影視消費對「文化流量」的渴望
    觀眾由此形成「考據熱」,解答問題的考據文章被頂成「熱帖」。影視劇是普及度最高的大眾文化消費,優秀的古裝題材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抵達當下的載體。有評論認為,「考據熱」折射的是影視消費對「文化流量」的渴望。一方面,對文化細節的「深度還原」增加了影視劇的觀賞維度;另一方面,面對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願望和解讀期待,相關的學者不應缺位,讓熱點流量真正成為有質量的文化流量。
  • 下半年文化類綜藝百花齊放 從歡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半島記者 仲維莉今年下半年,各大衛視的原創新綜藝種類繁多且各有特色。但是能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向性,就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格外注重文化類新綜藝的創作。在下半年的綜藝節目單當中,不乏那些既有文化底蘊,又彰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新綜藝。讓大家可以在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地體會來自中華五千年的悠長歷史魅力
  • 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新華社上海2月11日電 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2017年春節到元宵節,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 《很高興認識你》聚焦傳統文化關注青年心聲
    而以上這些,都在抖音攜手阿雅及奇遇文化打造的首檔「所有格」紀實真人秀《很高興認識你》中有所體現。讓傳統文化在積蘊中「新」生舊渡口、石頭路、老宅、大樟溪……在一串描繪別具風貌的古村文藝生活鏡頭下,第四期《很高興認識你》拉開帷幕。
  • 聚焦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漸成「潮流」
    如今,一系列聚焦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成為了一股「潮流」。在生活中,國畫、剪紙等傳統文化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各種傳統文化形式中,書法國畫、詩詞歌賦和傳統戲劇最被受訪者關注。
  • 《家風中華》:文化綜藝應回歸文化本位
    原標題:《家風中華》:文化綜藝應回歸文化本位作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 李政當下文化綜藝正火熱,最重要的是要擺正其文化的本位,如此才能真正大放異彩通過12期節目和20多個家風故事,其將中國傳統家風文化的歷史印記和精神脈絡娓娓道來。開啟國內文化綜藝新範式從節目立意,到形式設計,再到內容編排,《家風中華》所代表的是文化類綜藝的另一條可行路徑。
  • 漢服熱折射傳統文化復興「回潮」
    天一閣提供 攝「從高中時期開始接觸漢服,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水調歌頭》演唱者竺柯欣是一名「95後」漢服愛好者,她戲稱小時候的自己是個鐘愛拿床單演戲的「戲精」,「這也讓我對漢服文化充滿了興趣。」「如今,穿漢服走在街上再也不會遇到有人問你『去哪裡唱戲』的問題了。」竺柯欣表示,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漢服,也願意穿漢服,「漢服已成為我們日常服飾的選擇之一。」
  • 現代綜藝為傳統文化賦能,《登場了!敦煌》高評分背後彰顯文化傳承...
    深入合作敦煌研究院,以現代綜藝為載體深挖傳統文化內核  從節目立項到實地拍攝再到針對敦煌石窟的專業解讀,可以說敦煌研究院成了敦煌》則用綜藝的視角讓堅守在敦煌默默付出的文化傳承人、守護者被更多人看倒,讓傳統文化的一步步走進大眾視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著敦煌文化,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
  • 文化綜藝又有新玩法 「國潮」節目帶你買買買
    原標題:「國潮」節目帶你買買買   以「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為特點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社會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據統計,2018年播出的文化類綜藝突破70檔,其中不乏精品。
  • 聚焦傳統文化 把握時代變革——中國原創綜藝節目強勢崛起
    從2017年開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接連出臺多項政策,支持全國從業者開動腦筋,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引導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基因的原創節目模式的創作。如何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趣味的電視原創綜藝節目?如何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打造原創綜藝節目?如何向世界推廣中國優秀原創綜藝節目?
  • 網絡語言折射的社會文化心理
    從「屌絲逆襲」到「土豪無友」,這不僅是網絡語言中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當前社會文化心理的投射,由此或許可以看到網際網路世界藉助語言打開的「另一扇窗戶」。    這兩年,隨著網際網路文化日益進入大眾視野,一些網絡「熱詞」逐步進入日常生活,甚至成為高頻詞。語言詞彙流行的背後,往往折射著社會文化思潮的流動與變化。較之於四五年前「囧」「杯具」「呵呵」等詞的走紅,近幾年最值得關注的「熱詞」之一無疑就是「屌絲」了。
  • 中國龍舟劃向世界 "國際熱"折射豐富文化內涵
    如今,賽龍舟不僅是紀念屈原的方式,也是一項集文化、競技為一體的綜合娛樂活動,並輻射到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地。龍舟比賽所傳遞的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精神,讓這項運動擁有了持久鮮活的生命力。  龍舟習俗源遠流長  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2000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 青年審美文化煥新傳統藝術(文論經緯)
    新興娛樂樣式和傳媒正在將傳統藝術和年輕人的時尚連接起來,年輕人都愛美,對他們來說,傳統文化不僅並不老舊過時,而且還具有不可取代的魅力  隨著青年人才國際流動日漸活躍,文化認同迫切性也將越來越突出。
  • 潮流文化之下,綜藝不再只是節目
    這支舞蹈的表演者是一對夫妻,以冥婚為主題,融入了中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古代傳統婚禮元素,描繪了一場悲喜交加卻又富滿美感的中國古代愛情故事。一支傳統元素的舞蹈在一檔主打青年潮流文化的節目中獲得熱捧,這是傳統文化的成功,還是潮流節目的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