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2020-12-08 中國網新聞中心

新華社上海2月11日電 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2017年春節到元宵節,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古詩詞熱,仿佛一股清泉,浸潤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鏡子,折射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聲號角,召喚我們更好地傳承經典、築牢文化自信。

  一名攻擂者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錄製現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詩意在流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滿屏競傳飛花令,一眾爭說武亦姝。」伴隨精彩的表現,一位位詩詞達人進入大眾視野,一個個與古詩詞結緣的故事令人動容,更讓我們看到了傳承數千年文化的力量。

41歲的白茹雲是河北邢臺市南和縣農民。她的抄寫本上,密密麻麻謄寫著2000多首古詩詞。一些硬紙板和老日誌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對古詩詞如饑似渴的印記……

  2月7日,白茹雲在家中展示多年來抄寫的詩詞。新華社記者 曹國廠攝

白茹雲在抗癌路上與詩歌結緣。在石家莊住院期間,她買了一本詩詞鑑賞,最初是用來打發時間,後來她從中「品嘗到了人生的喜怒哀樂」。

字裡行間,她尋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是她面對生活的最好寫照。

白茹雲也學著寫詩填詞。「縱使前方晴日少,任風雨,路迢迢」,最能體現她學習古詩詞的心境。「『竹杖芒鞋輕勝馬』,雖然路途遙遠,但我會堅持。」

相關焦點

  • 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1)
    原標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新華社記者新華社上海2月11日電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2017年春節到元宵節,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 高考作文素材: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2017年春節到元宵節,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 「詩詞綜藝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詩詞綜藝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發表時間:2017-02-08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驗,不外乎是古詩詞的魅力。林語堂先生曾經是怎樣形容古詩詞的魅力,稱之為在一個漫長的年代「中國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意謂那時候篤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幫助自己「去惡從善」,而中國人則依靠詩歌教化幫助自己「去惡從善」。真正是一語中的,這何嘗不是古詩詞的真正魅力概括。    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詩詞綜藝熱」的背景何嘗不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 創新傳承傳統文化表現方式 讓「古詩詞熱」持續熱下去
    《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電視節目熱播,創新傳承傳統文化表現方式□河北日報記者 曹 錚 實習生 甄丹妮提起近期備受關注的電視綜藝節目,當屬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可以說,正是通過這些電視文化節目的發現培養,他們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2014年12月,白茹雲走進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節目。「節目組看我沒有書可讀,送了我一整套唐詩、宋詞、元曲。之後,我邊放羊邊背詩,一步步走上了央視舞臺。鄉親們都說,這些電視節目辦得好,讓我們農民也有機會成為『文化人』。」
  • 流淌的文化基因——中國古詩詞的海外傳承
    新華社記者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國民的精神家園。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詩詞大會》上,人們場上場下同賞中華詩詞,共尋文化基因,讓今年的新春佳節格外「詩意盎然」。放眼海外,中國古詩詞文化和國學熱近年來同樣在不斷升溫,愛好者中除華裔還包括不少土生土長的外國人,這一中華民族血脈中流淌的文化基因正在海內外不斷傳承和弘揚。
  • 「年文化」傳承與民族文化自信
    年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的一環。一是傳統的年味兒離不開民間的崇拜與民間的信仰。二是,傳統的中國的年味,一半是乘著新衣新帽與美酒佳餚。三是種種的人間親情,深切地寄托在年俗之中。四是,年的載體還有那些應時的日常品。 傳統的年俗歡度,在鄉村是將「社火」鬧得「紅紅火火」,在城鎮是將「戲班」捧得「熱熱乎乎」。可以說是,年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風俗性節日。
  • 【國學日報】傳承國學經典 堅定文化自信
    (頭條) 傳承國學經典 堅定文化自信 讀經典陶冶情操,背詩詞啟迪心志。為傳承優秀詩詞經典,打造書香校園,12月25日下午放學後, 遂平一小教導處組織舉行了以「傳承國學經典、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教師古詩詞默寫測試活動。
  • 中華文化韻白如何重響?習近平用文化自信打開傳承密碼
    很多網友都驚嘆,古詩詞竟然可以美成這樣。其實,不僅僅是《中國詩詞大會》,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也讓網友領略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魅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時成為「網紅」。   成為一時的「網紅」容易,怎樣才能維持「網紅」的長生命力?
  • 堅定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傳承
    總書記的講話,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自唐代興起,歷經宋元明諸朝,在清代達到鼎盛,且對東亞文化圈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學者統計,中國歷史上曾存在過七八千所書院。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至今仍承擔著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及文化傳播功能,被學界譽為「老書院煥發青春的唯一典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傳承的力量,文化的自信
    這是一首有關包粽子的歌謠,也是將於30日晚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的《傳承的力量》節目中的一個片段。片中一位老奶奶通過教孫女唱歌,讓女孩既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當中,又感受著傳承的力量。  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掛艾草、纏五彩線、放風箏等風俗習慣、活動精彩紛呈,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這些活動也成為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
  • 培根鑄魂 文化自信 知行合一 傳承創新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
    、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承辦,北京樂器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天津七弦琴院協辦的"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東方雅樂音樂會"成功舉辦。 同時楊青先生還強調指出:剛剛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文化工作者們提出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的要求。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 傳承傳統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近日,上虞鄉賢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走進杭州上虞商會,開展以「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為主題的專題講座活動。  會議傳達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精神,並邀請虞籍鄉賢馮海軍從傳統曆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理論等方面內容,作了一堂精彩國學文化講座,受到在杭虞籍鄉賢代表和大家的一致好評。
  • 堅定傳承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醫藥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把中醫藥放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來謀劃部署,緊緊圍繞怎麼看中醫藥、發展什麼樣的中醫藥、怎樣發展中醫藥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精闢闡釋了中醫藥的歷史地位、獨特優勢、科學內涵、文化內核和時代價值,深刻闡明了中醫藥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要求,
  • 傳承中華國粹,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國粹,堅定文化自信  朱博文  8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要給予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鑑、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
  • 「熱」起來還要「傳」下去——代表委員把脈傳統文化熱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 題:「熱」起來還要「傳」下去——代表委員把脈傳統文化熱  新華社記者姜瀟、史競男、蔣芳  今年春節期間,一檔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迅速走紅,用全新的視角和方式,掀起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懷念與實踐
  • 吳釗: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古琴文化
    2018年5月27日, 吳釗先生受重慶市音樂家協會、重慶市文藝家活動中心的邀請在重慶市文藝家活動中心劇場做了古琴文化講座。現場200多名琴友聆聽了吳釗先生的講座,吳釗先生開宗明義, 圍繞「學好古琴與文化自信」主題進行開講,小蘭幽有幸也到了現場聆聽吳先生的講座。
  • 從《弟子規》看佳萊的文化自信與傳承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是引領一個民族振興的動力,也是引領人民面對風險和災難進行頑強抗爭的精神力量。  文化強則民族強,在2020年這次抗疫大考中,全國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燦爛優秀的中華文化展示出了令世人讚嘆的中國精神、中國魅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文化都是引領發展的原動力。
  • 周末觀影|從《掬水月在手》中看到文化自信
    正值深秋,觀潮君看了一部小眾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該片記錄了出生於1924年的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古詩詞對中國意味著什麼,觀潮君認為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最迷人的部分,甚至於就是中國文化本身。漢字是神奇的,用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就有了委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其實就是我們中國的詩。
  • 傳承傳統文化之精髓文化自信才方顯魅力
    文化自信是文明交流互鑑的基礎條件。一種文明之所以長期存在,就是因為該文明具有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獨特的價值。文明中的文化精神、價值理念,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消亡。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抵抗文化霸權和侵略,才能發揮自身文明的優勢,實現更好的交流發展。
  • 傳統文化、文化自信與文化多樣性
    故宮文創的火爆,國產電影票房佔比的大幅攀升,國貨熱,漢服熱,傳統文化的重新尋找都是這一文化自信的反映。我們的文化自信有底氣,但文化還需要不斷挖掘、整理、去蕪存菁,不斷豐富、發展、提升。在我國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也要理解、尊重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文化自信,甚至要主動幫助一些國家加強自己的文化自信。民族國家的尊嚴與文化認同是一種國家權力,是不容侵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