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起來還要「傳」下去——代表委員把脈傳統文化熱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 題:「熱」起來還要「傳」下去——代表委員把脈傳統文化熱

  新華社記者姜瀟、史競男、蔣芳

  今年春節期間,一檔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迅速走紅,用全新的視角和方式,掀起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懷念與實踐。

  「他們對中華經典詩詞的摯愛確實令人感動。」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2日表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化自信有著深厚的底蘊。

  傳統文化熱潮湧動,兩會上有關「傳統文化復興」的話題,再次引起代表委員熱議。

  從「冷」到「熱」——傳統文化回歸彰顯文化自信

  「吸引得移不開視線」「觀看時呼吸都不敢太大聲」……去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絡平臺上引發熱議,大國工匠的迷人氣韻與國寶文物的瑰麗風採,讓許多「90後」觀眾發出「致敬中華文化」的感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融入民族血脈,歷經歲月仍散發光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說,今天我們飲水思源,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喚醒文化基因,彰顯文化自信,矚望文化復興。

  「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脈底蘊不曾消亡。」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姚曉英說,曾有一段時間,因為社會多元化發展對文化本身關注不夠,出現過貶低、漠視傳統文化的現象,甚至有過以洋為美、以洋為尊的思想。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的勃興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

  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頻頻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驚豔亮相:裡約奧運會上中國火罐在外國運動員中風靡一時;青花瓷等中國元素在國際舞臺「圈粉」無數;今年年初,針灸銅人在瑞士日內瓦綻放中醫魅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毅進認為,傳統文化從「冷」到「熱」,體現了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國極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成為許多中國人的自覺意識。

  「復興」不是簡單「復古」——什麼才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國學書院、國學培訓班如雨後春筍,代替了「學鋼琴」「學奧數」,成為不少中國家長的選擇。與此同時,一些國學班要求孩子必須穿漢服、行拱手禮,讀古詩要「搖頭晃腦」等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也屢遭詬病。

  一些代表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傳統文化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復興」亦不是簡單「復古」。

  什麼才是優秀傳統文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提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愛誠孝仁、崇德向善的倫理觀念,比如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事象、口頭文學和傳統工藝,比如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

  為充實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多地中小學在開學第一課中增添了吟「經典」、學「民俗」的內容。今天,不少中小學的德育課上將課程內容與傳統美德、傳統節日等相融合,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當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完全復古,是當代精神與古典趣味的融會貫通。」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說。

  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還提出,目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仍然薄弱,在生產生活中轉化運用仍存不足,有的還存在急功近利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變成社會風尚、家庭家風、企業文化,這需要作出長期系統的思考。

  如何貫穿教育、融入生活?——為傳統文化「熱」落地出實招

  不久前,中辦、國辦公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意見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

  悠揚曲調,水袖拋舞,指尖慢捻……蘇州崑劇院自2007年起,通過每年面向中小學推出100多場公益演出,累計已向30多萬名孩子展示和傳遞崑曲之美,傳統古戲雅韻在年輕人中漸漸「流行」起來。

  禮敬優秀傳統文化,植於心見於行。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時代命題,教育和傳播是關鍵。

  潘魯生委員建議,首先要加大學術層面的研究力度,設立專門研究機構和專項研究基金,統籌規劃研究領域,為國民教育打好基礎。

  高毅進代表認為,要充分利用媒體、公共空間等傳播平臺,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創新表達方式,理直氣壯地大力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當代價值,在全社會形成禮敬傳統文化的風氣。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人物,決定了教育的品質。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還強調了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性。他建議,加強對全國1500萬名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提高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感情、認知和相關能力,從而助力傳承發展工程的順利實施。


點擊查看專題

 

相關焦點

  • 創新傳承傳統文化表現方式 讓「古詩詞熱」持續熱下去
    無獨有偶,由河北衛視原創的文化類季播節目《中華好詩詞》自2013年10月開播以來,也在螢屏內外掀起一波波誦讀傳統詩詞經典的熱潮。這些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類節目,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仿若撲面而來的陣陣清風,一點點喚醒潛藏在大眾血脈中的傳統文化基因。
  • 漢服「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熱嗎?
    今年春天,北京故宮裡,小姐姐們身著各種制式的漢服遊覽拍照,一時間興起一陣漢服熱。網絡上的「漢服」已經不單指漢朝服飾,它似乎是近代史之前的服飾的統稱。我很高興看到中國割斷一時的文化傳統,此時又萌動新生。以漢服為載體弘揚中國文化,鍾情漢服,並致力於對傳統文化的重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做法。
  • 代表委員聚焦傳統文化傳承 呼籲講好中國好故事
    代表委員聚焦傳統文化傳承 呼籲講好中國好故事 2015-01-25 22:28:50,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給下一代,成為今年浙江「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 古籍如何「熱」下去(解碼·文化市場新觀察)
    學者馮保善指出,「古籍熱」是與「國學熱」相伴相生的,「國學熱」反映出讀者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渴求人生智慧、尋找精神家園的心理需求,古籍因能滿足讀者的這種需求而熱度上升。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蔣豔萍也認為,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需要心理撫慰和價值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內涵,承載其內涵的古籍受到讀者歡迎是順理成章的事。
  •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今年,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將出版,這套書籍是以英語為寫作語言,而非翻譯作品。」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表示,這套書籍不僅是給外國人看的,也是中國的青少年看的,讓他們通過傳統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來學習英語。
  • 解放日報:讓中國詩詞火起來、活起來、傳下去
    解放日報:讓中國詩詞火起來、活起來、傳下去 原標題: 如何將中華優秀詩詞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以及蘊藏其中的優秀價值觀念、理想道德,傳遞給社會大眾,就成為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與傳媒界共同應當承擔起來的時代使命。  ■「詩詞大會」在某種意義上恰是實現或正在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今天誦讀古典詩詞,提供給當代人的,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新體認,對中國經驗與情感的新感受。
  • 從「漢服熱」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的文化影響力也逐漸變得強大起來,最為明顯的就是當下的各式中國風,而其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就是漢服。因為漢服形制優美、飄飄然欲仙深受廣大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的喜歡。今天我們就從漢服熱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所面臨的問題。
  • 傳統民樂器「熱」起來
    其中,由於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傳統民族樂器在家庭消費、樂器考級領域也佔據了一席之地。而據上海音樂家協會數據統計,2019年上海市古箏考級的報名數超過17000人次,逼平鋼琴考級報考人數。除此之外,二胡、琵琶等民樂樂器的考級,也呈現報名人數逐年遞增的情況。為什麼傳統民樂「熱」起來了?
  • 代表委員熱議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用數字博物館展現文明沉澱
    4年裡,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熱播,象牙塔裡的高冷神秘文物,成了流量擔當的IP,「博物館熱」也成為一股風潮。   大眾和文物的距離正在拉近。然而,離真正的零距離仍有差距。如何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都活起來?
  • 陳來:「文化熱」中,文化保守主義的價值
    「走向未來」叢書,強調科學精神;中國文化書院,注重傳統;「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注重文化關懷。所以「文化熱」,包含了不同力量,以這三股力量最有代表性。回頭來看,80年代的「文化熱」,與80年代初的一些思想,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動員期的文化思想啟蒙運動。即使在比較偏重傳統的中國文化書院,當時也有批評儒家最厲害的包遵信等人。
  • 《古文觀止》熱銷 傳統文化經典為何越來越熱?
    方東旭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世界讀書日臨近,四川綿陽書城的讀者漸漸多了起來。因為不少讀者是衝著傳統文化經典來的,書城用了近20個書架展示這些圖書。  「近幾年,我們書城傳統文化經典圖書的銷量增長很快,《論語》《史記》《世說新語》《古文觀止》最熱銷,去年有一家單位一次就團購了600多冊《古文觀止》。」
  • 中國傳統文化名詞英文翻譯引熱傳 這是為四六級備考的節奏啊
    18日,@人民日報總結了100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英文詞彙,迅速引發網絡熱傳。網友大呼「長知識了!」也有江西網友建議,應當添加一些江西英文元素讓大家學習一下,推薦瓦罐湯和炒粉。還有網友分析道,去年四六級考試中不是有道中國傳統文化名詞的翻譯題嗎?這是要備考的節奏,趕緊收藏學習!
  • 「詩詞綜藝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詩詞綜藝熱」的背後是文化自信 發表時間:2017-02-08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詩詞綜藝熱」的背景何嘗不是文化自信的體現?雖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詩詞除了學生課堂學習,被文人墨客鑑賞運用得多外,似乎離社會生活有些遠。因而,對於此番熱潮,從一個側面更好地說明了:中華文化精粹不會遇冷,永遠有她的存在和價值。從臺上臺下、網上網下數十萬人的同時答題中,大家並非真正是衝著節目的味道來,而是想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的精華。
  • 文化綜藝折射青年傳統文化熱
    文化類綜藝能有這樣的生命周期,並且未見明顯頹勢,就當下而言,有著足夠豐富的意義和內涵。從2016年至今,《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文化類綜藝,不斷贏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重認可。
  • 6日熱搜財經界代表委員:李海濱上榜 李小琳依舊榜首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6日訊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經濟網與360新聞合作推出《兩會熱搜榜》。此外,也許與建議禁播《水滸》的言論有關,政協委員李海濱熱度突然提升,今天位列第四。3月6日兩會熱搜財經界代表委員排名.
  • 彈性供給,讓冬季旅遊「熱」起來
    我省雖非主要目的地,但應創新服務和產品激活需求——彈性供給,讓冬季旅遊「熱」起來冬季,是傳統旅遊淡季,江蘇並非冬季旅遊主要目的地。面對遊客出行需求,如何開掘市場,讓這一旅遊業態「熱」起來?溫泉冰雪,旅遊淡季「熱」元素1月17日晚上8點多,揚州東關街遊人如織。「嘗嘗揚州地道炒飯、大煮乾絲……」古街兩側商鋪林立,吆喝聲此起彼伏。南通遊客王悅一邊「吃吃吃」,一邊忙著和男朋友拍照,「我們是來揚州『過小年』的,這條街窄窄長長、掛滿了紅燈籠,真的很漂亮。」
  • 八十年代「文化熱」折射的文化焦慮
    從狹義而言,「文化熱」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當時知識分子普遍認同的核心命題是「文化的現代化」—即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結構以適應國家現代化步伐,如甘陽於1985年秋寫下的文章稱:「現代化,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只有最終落腳在一種新的現代中國文化形態上,才算有了真正的根基和鞏固的基礎。」
  • 傳統文化秀風雅,荊州方特七夕活動受遊客熱捧
    傳統文化秀風雅,荊州方特七夕活動受遊客熱捧 2020-08-24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界代表委員建言文化改革發展繁榮
    (記者 姚曉丹整理)  讓老區文化「活」起來  湖北省黃岡市市長劉雪榮代表:中央關於發展紅色旅遊等重大決策,對促進老區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黃岡市把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興建和改造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等一批標誌性文化工程,專項投入黃梅戲創作,組織開展免費「請市民看戲」活動,增強文化影響力。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這就是「春節民俗旅遊熱」的一個縮影。記者調查顯示,2020年春節的民俗旅遊熱將成為一大亮點,很多市民的旅程安排把「看風景」變成了「看民俗」,有民俗展演活動的景區門票預訂火熱起來。以往的時候,一到春節人們在安排旅遊行程的時候,選擇的目的地多是秀美的景區,人們喜歡看的是大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