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讓中國詩詞火起來、活起來、傳下去

2020-12-11 央視網

解放日報:讓中國詩詞火起來、活起來、傳下去

原標題:

 

  問\徐芳 答\康震
  
  編者按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之語。著眼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古代經典詩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播出正當《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發布之時,確實如杜詩所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檔大型文化類演播室益智競賽節目,在海內外受眾中引發了極大關注與參與熱潮,也引發了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的話題。我們連線大會點評嘉賓、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請他從題庫設計、流程創新、點評方式等環節,剖析這場普及性、專業性和趣味性並重的「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對於推動中國優秀詩詞文化傳承的意義。

  ■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能展現中國人情感世界、審美世界,最能感受和體現時代風雲變化的藝術形式。如何將中華優秀詩詞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以及蘊藏其中的優秀價值觀念、理想道德,傳遞給社會大眾,就成為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與傳媒界共同應當承擔起來的時代使命。

  ■「詩詞大會」在某種意義上恰是實現或正在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今天誦讀古典詩詞,提供給當代人的,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新體認,對中國經驗與情感的新感受。我們要讓古老的詩詞轉化,一定要進入到當代生活,才能發揮文化作用。使之可以操作,可以量化,甚至可以與現代娛樂媒體相結合,以銜接古今,探索未來。

  向大眾普及,把古老詩詞「玩」起來

  朝花周刊:大賽組委會是如何設計策劃,並建立強化「文化基因」的題庫的?

  康震:我在今年中國詩詞大會開場的時候,吟誦了一古一今兩位詩人的詩句,一古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當時說,這句詞道盡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遺產,也充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今是毛澤東同志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當時說,今天我們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是今朝的風流人物,我們也一定能夠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採。

  這個開場白表明了我對詩詞大會的期待,也正是我們當初設計詩詞大會的初衷與指導思想。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能展現中國人情感世界、審美世界,最能感受和體現時代風雲變化的藝術形式。因此,如何將中華優秀詩詞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以及蘊藏其中的優秀價值觀念、理想道德,傳遞給社會大眾,就成為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們與傳媒界共同應當承擔起來的時代使命。

  這個工作要做好,必須要解決好兩個問題:第一、中華詩詞畢竟是高雅藝術,如何在電視上與大眾分享,要將高雅性與趣味性結合起來。第二、既然是詩詞大會,就還要有一點競賽性,如何將詩詞的內容融入到競賽的規則中。換言之,詩詞的高雅性與傳媒的通俗性還有競賽性結合起來,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第一季大賽結束之後,大家經過反覆討論,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怎樣才能把古老的詩詞「玩」起來?可以說,能「玩」起來,才是真正的挑戰。

  所以,要把第二季辦成第一季的升級版。編導和專家們首先把詩詞題庫做了進一步拓展。入選節目的詩詞,從《詩經》到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中國文學史。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節目用這些最熟悉、最打動人心的詩詞,激發觀眾的記憶與情懷,帶領大家在「熟悉的陌生題」中,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

  我當時建議,應當在第二季中加入毛澤東詩詞,理由有三:一、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他的詩詞是紅色革命文化的代表,可以很好地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他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袖,他的詩詞表現了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偉大歷史進程,是一部偉大的當代詩史;三、他是偉大的藝術家,是古典詩詞古為今用的傑出代表,在用古體詩詞展現當代社會生活方面很有代表性。

  賽程接地氣,現人人「拼」詩詞盛景

  朝花周刊:為追求創新和普及,在類似文化知識比賽的形式裡,《中國詩詞大會》的流程設計是否有其特殊性?

  康震:在比賽規則上也有創新,用充滿不可預知性的一對多、點對面的多維度PK模式,避免了場上選手互動不足的缺憾。

  同時,節目組還全程運用移動端,推動節目多屏傳播,吸引觀眾與場上選手同步答題。我們可以去看看「大會」的官微,看全國人民答對了多少。都是即時的,這一個個數字,就可以說明「大會」有多熱,詩詞有多熱。形成了人人說「大會」、人人「拼」詩詞的盛況與「年景」,這就是熱度,這就是普及性,這就是全民性吧!

  為了增加節目的競賽感,增設了「一對一」對抗的「飛花令」環節。節目借鑑了古人的詩詞之趣,每場比賽增設一個關鍵字,由場上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第一名,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更驚險,更刺激,事實證明,這個設置,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收視反響。基於這個思路,本來上一季有五個選手上場,比較拖沓,現在減為四個,節奏明快了,板塊也突出了,大小循環賽的賽線推進,則加速了。

  優化節目的形式感,舞美設計也隨之全面升級。3600平方米演播室搭建絢麗水舞臺,波光粼粼中傾聽詩意人生。多種超炫大屏幕背景,與詩詞內涵有機、完美地結合,視覺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百人團答題時大屏幕「萬箭齊發」,繼之以帆船或沉或升,營造了緊張的競賽氛圍——如同大片。

  也許,這也是第二季受熱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接地氣了。

  點評真性情,傳遞詩情也傳遞價值觀

  朝花周刊:作為「大會」的多場專家嘉賓和學術顧問,您突破書本上的敘述,採用激活中國人情感記憶的具有個性的感悟式點評,這又是出於何種考慮?

  康震:在第一季點評時,我比較注重知識性講解。而在第二季,我更注重激情渲染與個性講解,知識點在現場的感受中,固然很重要,但在一瞬間能把觀眾帶入詩詞的情境中去的,這應該是最重要的,這就需要點評嘉賓用真性情、真感受、真箇性來帶動觀眾,帶動現場,帶動氛圍。我曾經久久反思這樣一個問題:從詩詞點評的角度,我們到底能為觀眾帶來什麼?在我看來就是:要在短暫的現場時刻,震撼人心、激動人心,現場點評與寫點評文章不一樣,現場點評要求直指人心、直面人心,用簡潔精練、生動活潑的語言直接命中主題,命中觀眾心中的期待。點評要接地氣,讓大家不但聽得懂,聽得進去,還要能聽得入神——不僅講出知識點一二三四,還要講出蘊含詩詞中的價值觀,要用自己全部的熱情,點燃一首詩詞的意境,點燃蘊藏在詩詞中的生命體驗。

  點評詩詞,如果自己不感動,那又怎麼感動觀眾?我希望自己能夠將詩詞的生命、詩詞的靈性、詩詞的感動表達出來,傳遞給觀眾,我希望自己能夠將那些詩人的個性、理想、期待與魅力傳遞給觀眾,我也希望在現場點評的時候,能夠將自己真實的性情與詩詞的性情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可以這麼說,我在講詩的時候,就是把自己放在了詩裡。更多體驗,而不是更多闡釋。對於詩詞的美妙,更多地從人生和情感方面,從其美在何處、妙在何處、令人讚嘆在何處切入,引導觀眾感同身受去體會詩詞中的溫暖和情意。

  中國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幾千年都沒有變。時代在變,生活在變,而文化的「情感」永遠不變。那就是我們的文化血液,中國詩詞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式具有持久的穩定性,持久的傳承性、創新性。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就是我們的文化血統。

  提供新體認,讓古老詩詞進入當代生活

  朝花周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日前正式公布。「中國詩詞大會」作為綜藝節目,該如何進一步「做好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工作?

  康震:第二季詩詞大會在今年的大年初二,1月29日開始首播。《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是在「大會」播出期中發布,確實如杜詩所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意見》裡對其背景、意義有具體的闡發,《意見》使文化傳承與創新有了抓手,尤其是其中的關鍵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我覺得我們現在做的「詩詞大會」,在某種意義上恰是實現或正在實現「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我看來,我們今天誦讀古典詩詞,提供給當代人的,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新體認,對中國經驗與情感的新感受。

  我們所選的詩詞,有表現人情之美的,有表現日常生活之美的; 有表現鄉愁的,有送別詩,有贈答詩,有友誼,有愛情,有愛國、忠誠與孝道等等,具有中國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展示……這其中包含的很多傳統價值觀念,依然在今天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歷史傳承,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卻並不拒絕當代轉化。

  比如說孟郊的《遊子吟》,那是對母愛的歌頌,可千古同唱。但同為父母心,內涵在,在今天的表現卻不一定要「縫衣」,可以打電話,可以發視頻,可以要求兒女「經常回家看看」,「發個簡訊啊」,「發個微信啊」……

  再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話,在古代有效,在今天無效,因為交通發達了,離家回家,都變得很容易了——對這樣傳統的思想觀念,確實應該積極地去理解與發展。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我們結合了當代特點,尤其是採用了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法,目的就是讓古老的詩詞轉化,一定要進入到當代生活,這才能發揮文化作用。使之可以操作,可以量化,甚至可以與現代娛樂的媒體相結合,以銜接古今,探索未來。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這也說明了人民大眾對優秀文化是如此渴望,我們有廣大的詩詞愛好者,有詩詞最好的群眾文化基礎,這也終究是讓人興奮的!我們也衷心期待著,每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都能夠出現在螢屏上,成為全國人民共享的新年俗和文化盛宴。

  【嘉賓介紹】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詩詞、散文與文化研究。2005年至今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系列》 等專題講座百餘集。多次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等欄目擔任專家評委。

相關焦點

  • 黑河: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我市積極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何世環滿語故事」「鄂倫春族烏勒爾」「鄂倫春族薩滿服飾」「鄂倫春族摩蘇崑」……這些是我市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個性鮮明、魅力獨具,是歷史記憶的「見證者」,是我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
    □本報記者陳煒敏近日,濟南市圖書館將價值近6萬元的特色再版古籍無償捐贈給濟南市第二圖書館及11家區縣圖書館,將這部分文獻化身千百,永無失傳之虞,便於披覽研讀,從而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的。大量的古籍方志、名人信札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這些內容留下來、傳下去,對古籍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不可或缺。近年來,濟南市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整理和開發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重點整理開發了一批具有館藏特色、尤其是反映濟南歷史變遷的方志與地方文獻,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傳播。
  •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今年,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將出版,這套書籍是以英語為寫作語言,而非翻譯作品。」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表示,這套書籍不僅是給外國人看的,也是中國的青少年看的,讓他們通過傳統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來學習英語。
  • 創新傳播助力「不可移動」的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題:創新傳播助力「不可移動」的遺產活起來、傳下去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文化遺產的創造、發展和傳承是一個歷史過程。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文化遺產的權利,又有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在近日舉行的《萬裡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研討會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這樣闡述公眾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我國目前已有55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
  • 大同:讓古城「火起來,活起來」
    (阮洋攝)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歡度中秋佳節,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帶火古城文旅市場,大同市在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間舉行「2020國慶中秋『雙節同慶·相約大同』群眾文化惠民活動周」活動。
  • 讓文物「活起來」重在精髓傳承
    所以保護不是目的,利用好文物,讓文物活起來,把其內在的精神傳下去,才有意義。也可以說,讓文物活起來重在傳承其文化精髓。  讓文物傳承文化精髓,首先要對歷史文化保持敬畏。文物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好故事的講述者。只有始終對歷史文化保持一種敬畏,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進當代,才可能讓中國文化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 「活」起來的非遺「火」起來
    展示推介結合,讓非遺活起來同時,為更好地實踐非遺「活態傳承」理念,讓非遺火起來,本屆博覽會秉持展演、展示、展銷兼容的一貫做法,結合各類主題活動,使非遺展示轉變為可供大眾參觀、傾聽、學習、體驗的綜合性文化藝術空間,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
  • 2019福建遴選公務員策論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並傳下去
    2019福建遴選公務員策論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並傳下去 福建遴選公選備考群 208132176丨 遴選微信:福建公務員遴選考試(fjgwylxks)
  • 讓古城「火起來,活起來」!大同群眾文化惠民活動周舉行
    山西日報記者阮洋攝  山西日報記者趙志成報導: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歡度中秋佳節,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帶火古城文旅市場,大同市在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間舉行「2020國慶中秋『雙節同慶·相約大同』群眾文化惠民活動周」活動。  本次文化惠民活動周主要集中在大同古城範圍內的華嚴寺、純陽宮和關帝廟3個廣場和大同大劇院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文物活起來把博物館連起來
    ■ 本報記者 郭暢 通訊員 吳慧  12月15日,當代中國博物館策展人論壇在海口召開
  • 「活起來」更「火起來」:動漫如何激活中華傳統文化?
    新華社上海7月6日電 題:「活起來」更「火起來」:動漫如何激活中華傳統文化?,其中相當一部分動漫作品及衍生品,正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在文化和旅遊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上,業內人士熱議,通過動漫等載體,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活起來」的不僅是故宮  最新一部講述故宮歷史的動漫作品正在創意製作之中,將聚焦故宮文物在抗戰烽火中的南遷之路,講述「國家寶藏」幾經磨難又回歸故宮的傳奇。
  • 直播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原標題:直播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雲」直播傳襲老技藝 孝義市文化惠民線上圈粉在道具製作室裡,一排排紙做的木偶造型生動誇張,惟妙惟肖,在師傅的操作下活靈活現。在直播鏡頭前,隨著「鏘鏘鏘」的戲曲樂聲,木偶美猴王孫悟空出場亮相,一段流暢的金箍棒表演引得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木偶在上,真人在下,臺上的木偶瞬間活靈活現起來,在表演人員的操作下身著華麗服飾的木偶轉起手絹、佛珠,還能空中翻騰,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讓網友們點讚叫絕。
  • 讓成語文化活起來
    (原標題:讓成語文化活起來)
  • 兩會對話: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年來,「讓文物活起來」成為整個文博界的熱點話題。究竟如何理解「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有哪些方式?如何落實文物保護「最後一公裡」?在中國經濟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上,五位代表委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我們整理了代表委員的發言精粹,以饗讀者。
  • 新刊 |《紫禁城600年》:活起來,火下去
    佇立紫禁城中凝望,新舊時空仿佛在這裡交錯,藍天、紅牆、金瓦……600年前,它風華正茂,開啟了中國古代的一場繁榮盛景;600年後,它丹宸永固,記錄下中華文明的一段滄桑巨變。故宮古建築及其藏品,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與結晶,也體現了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
  • 連城四堡: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
    原標題: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  留住鄉愁,恢復古村風貌  位於連城縣四堡鎮的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展覽館內,原汁原味的雕版印刷器具、古色古香的線裝書、技術精巧的銀錫製品引得遊客駐足欣賞。連城縣文體廣新局局長朱金生說,這些文物見證了四堡雕版印刷的光輝歷史。  連城四堡被譽為「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 北京實體書店發展狀況:「火」起來,還要「活」下去
    原標題:「火」起來,還要「活」下去   新華書店、中國書店、中信書店、西西弗書店……一批品牌影響力巨大的實體書店在北京陸續開店,拓局布點。1月7日,北京新華書店建築書店開業;2017年12月6日,新華書店城鄉華懋店正式開門迎客;2017年11月,PAGEONE24小時前門店開業、中國書店前門東大街店正式開業……   實體書店數量不僅在增多,模式還在改變。
  • 大同:文化大餐讓節日古城「火起來,活起來」
    10月1日至10月8日,「2020國慶中秋『雙節同慶·相約大同』群眾文化惠民活動周」活動在大同舉行,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歡度中秋佳節,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帶火古城文旅市場。與此同時,在國慶長假期間,大同市各縣區的各個文化場館、旅遊景區、體育場所也開展多項文化活動,旨在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為市民和遊客奉上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文化大餐,以進一步激活大同文化旅遊市場,讓古城「火起來
  • 博物館「火」起來只是第一步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邱明瑜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再到2018央視春晚上的「絲路山水地圖」;從「故宮跑」到「海昏侯熱」,再到「春節刷博物館」。博物館何以能「火」博物館能「火」起來,是因為博物館在逐漸改變自己。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告訴記者:「當今的中國博物館更加強調其社會服務功能,希望將博物館文化資源儘可能地與社會共享,同時也有增強自身活力、改善財政狀況的願望。」
  • 三代人堅守泉州拍胸舞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教學期間,他也曾多次應邀赴臺灣、香港傳技,獲得了「福建民間舞活標本」的稱號。1990年,郭金鎖作為第一批入臺交流的文化舞者,他與舞蹈名家楊麗萍等赴臺交流,將拍胸舞傳授給臺北歌舞團的舞者。破局 讓非遺「活態」傳承下去雖已白髮蒼蒼,郭金鎖在跳拍胸舞時,仍有著與年輕人一樣的風採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