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也是當今世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600年,它飽經風雨,屹立不倒。它見證了朝代更迭,也記錄下歷史的風雲變幻。從皇宮到博物院,這座城如何走到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細細品讀它的600年?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佇立紫禁城中凝望,新舊時空仿佛在這裡交錯,藍天、紅牆、金瓦……
600年前,它風華正茂,開啟了中國古代的一場繁榮盛景;600年後,它丹宸永固,記錄下中華文明的一段滄桑巨變。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的第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正在故宮午門區域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展廳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用3個單元、18個關鍵年份、450件精品文物,將紫禁城600年曆經的燦爛歷史和傳承的優秀文化娓娓道來。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內廷即皇帝居住的乾清門以內的地方,正式對公眾開放。從那天起,昔日皇城裡的斑駁記憶,隨著宮門的一步步打開而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擁有9371間房屋、2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大類186萬餘件館藏,故宮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
從皇宮到博物院,故宮已走過95個春秋。
95年間,百萬餘件文物曾播遷10餘省份,顛沛流離20年。倘若沒有一代代故宮人的誓死守護、匠心傳承,今天,世人恐難看到這座「會講故事」的紫禁城。
現在,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已經從2002年前的大約只有30%,到如今超過80%,每年展出文物近兩萬件,越來越多的文物藏品與觀眾見面。
故宮古建築及其藏品,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與結晶,也體現了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
如何讓歷史文化遺產,在得到保護傳承的同時,最大限度發揮其在當代的價值,是當下我們需要努力思考並實踐的方向。
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備案博物館達5535家,博物館藏品數量共計4223.98萬件(套)。2019年全年舉辦展覽2.86萬個,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
一部分博物館通過提升與觀眾線上線下的互動性,逐漸脫下高冷的外衣,成為大眾眼裡的新晉網紅。
當然,也有一部分博物館仍然囿於傳統框架,展陳形式單一,講解生硬,好文物、好展品依舊沉睡、休眠在館內。
博物館是文明的窗口,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精彩的歷史,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只有讓靜態的歷史文物「動」起來、「活」起來,中國文化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百姓精神生活,成為與世界文明交流的紐帶。
《科學大觀園》雜誌編輯部
※ ※ ※
《科學大觀園》2020年10月下
(總第6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