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2020-08-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 單霽翔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


故宮家具館內景


什麼樣的博物館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擁有大規模的館舍、豐富的文物藏品、數量不斷增長的觀眾,不是定義一個好的博物館的標準。

深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生活需求,深入挖掘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凝練出強大的文化能量,不斷推出引人入勝的展覽,不斷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館就在自己的身邊,休閒時間就會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後流連忘返,回去以後還要再來的博物館,這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單霽翔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的新書《我是故宮「看門人」》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獻禮之作,書中,單霽翔首次披露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文創等許多「網紅」故宮背後的故事,講述了自己在故宮「看門」期間如何把一個「活」字寫入故宮的大門,讓故宮文物走近人們生活。雖然單霽翔與故宮朝夕相處了7年,卻沒有7年之癢,始終與故宮難捨難分。在退休後的一年裡,他走南闖北,不知疲倦地給全國各地的年輕人講述故宮的故事,他說自己與故宮的緣分未盡,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讓文物更有尊嚴

聽過單霽翔講座的人都熟悉他的一句口頭禪「讓文物更有尊嚴」。2012年,走馬上任之初,他用了5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故宮的9371個房間。在對文物藏品清點整理中,他發現大多數文物常年被鎖在庫房中,蓬頭垢面。當年周恩來總理特意叮囑送給故宮收藏的秦始皇兵馬俑也是灰頭土臉躺在庫房中,毫無尊嚴。

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故宮博物院擁有許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最珍貴的一座寶庫,擁有文物藏品180多萬件,其中珍貴文物就有168萬餘件。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藏品幾乎都是金字塔型,即塔尖是鎮館之寶、珍貴文物,塔身是量大面廣的一般文物,塔底是待研究的資料。而故宮的藏品結構卻是「倒金字塔」型,即珍貴文物最多,佔藏品總數的90%以上。但這些珍貴文物99%卻被鎖在庫房裡睡大覺,展出的藏品不足1%。比如故宮現存明清家具6200餘件,年代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宣統年間,數量為世界之冠,其中尤以乾隆朝留存下來的數量最多。這些珍貴家具自從被抬進庫房後就很少見過天日,不能通風,不能修復,有的庫房裡的家具疊放了11層,缺乏良好的保管條件。

什麼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單霽翔認為,把文物鎖在庫房中死看硬守,這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每一件文物藏品都是有生命的,應該讓它們回到社會生活中去,呼吸新鮮的空氣,得到更好的呵護,只有被展示出來,才會被精心地維修保養;只有被觀眾欣賞,這些文物才更有尊嚴。

為了讓文物回歸人們的生活,也為了讓觀眾難得的「故宮文化之旅」看到更多期待已久的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開始尋求改變。通過維修古建築開闢新的展區,擴建新的展館,舉辦新的展覽;清理臨時建築,拆除彩鋼房等辦公用房,把工作人員從紅牆內遷出,還原室外景觀;把越來越多的文物藏品「請」出庫房「移駕」到展廳。一系列的舉措「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也改變了以往參觀故宮的觀眾「目不斜視」沿著中軸線往前走的狀況,大大減緩了故宮中軸線的壓力。

隨著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物展覽的舉辦,引發了人們對觀賞文物藏品的熱情。特別是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和2017年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反響,成為「現象級的展覽」,並衍生出「故宮跑」這樣的專有名詞。

從「看門人」到「開門人」

近幾年,來故宮遊覽的人們會發現,「遊人止步」的區域越來越少,而開放的面積越來越多。2002年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工程伊始,故宮的開放面積僅有30%,2014年開放區域增加到52%,2015年為65%,2016年擴大到76%,到2018年,這個數字已接近80%。古老的紫禁城一扇扇緊閉的大門正逐漸向遊人打開,包括慈寧宮、壽康宮等一個個幽靜、神秘的院落次第躍入人們的眼帘。

據單霽翔回憶,壽康宮開放的第一天就迎來了很多年輕人,他們認為這是「甄嬛」住的地方。實際上在壽康宮裡居住時間最長的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崇慶皇太后,她在這裡居住了42年,乾隆皇帝每天早晨都會到壽康宮的東暖閣給母親請安。如今這裡的家具、用具及其陳設都恢復了原狀,觀眾到此參觀所看到的室內情景與當年乾隆皇帝在世時的情景一模一樣。

以往人們參觀故宮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多」,近年來,故宮已成為全世界觀眾數量增長最快的博物館。2002年觀眾數量已突破700萬人,到2012年,參觀人數猛增到1500萬人,十年間翻了一番,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接待觀眾超過1000萬人的博物館。僅2012年10月2日,故宮單日接待觀眾就達18.2萬人,創歷史之最。快速增長的觀眾數量使600歲高齡的紫禁城古建築群及其文物藏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也影響了參觀者的良好體驗。為此,單霽翔上任之初,就設法破解這一難題。如採取分時段網絡預約、每日限流8萬人的「分」與「限」;設立每周一的閉館日、增加開放空間的「閉」與「開」。這些「以人為本」的措施有效地緩解了「客流」高峰,提升了參觀者的良好體驗,也增加了「回頭客」,很多來過故宮的觀眾,看到如今這裡開放的區域越來越多,舉辦的展覽越來越豐富,便再次走進故宮。

文化遠在器物之上

紫禁城是明代永樂皇帝在1420年建成的,今年正好是600年。如何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單霽翔一直在觀察思考,並付諸行動。在他看來,文物本身是活的,歲月不會悄悄流過而沒有痕跡,只是缺少我們去發現;文物的價值本身就在那裡,也不應該由我們去挖掘。即便我們還不具備歷史知識積累的時候,也應該保持這種好奇心去貼近它們,這才能使文物獲得應有的尊嚴,文化遠在器物之上。

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經歷了三次大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從2002年開始的,這也是自1911年以來百餘年間,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維修保護,被譽為「世紀大修」。作為中國明清兩朝皇家的宮廷建築群,故宮的建築代表了中國傳統官式古建築的最高成就,百科全書式地反映了明清時代的宮廷面貌。

在單霽翔眼裡,故宮的每一座古建築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它們的每一次修繕,都應該成為古建築維修保護的典範,而不應作為一般的土木工程來對待。故宮大修應該是研究性保護項目,要承擔不可迴避的歷史責任。

2015年,在總結以往古建築維修保護經驗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選擇了養心殿、乾隆花園、大高玄殿、紫禁城城牆4項亟待維修保護的古建築群,啟動了「研究性保護項目」試點,探索古建築維修保護新的實施機制和傳承方式。

如2015年,啟動了「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養心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得名於《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慾」,原為皇帝正寢宮殿一側的便殿,自雍正皇帝起將其作為寢宮和日常理政中心,養心殿幾乎見證了清代雍正以後歷次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是研究清代工藝美術發展及清代帝後理政和寢居空間的珍貴史料。

在對養心殿開始維修前,先行對其開展學術研究,從養心殿的歷史沿革到文化事件,從文物建築到文物藏品,從室外景觀到室內環境……故宮各相關部門的上百名專業人員投入到養心殿的維修保護前期研究,共立項33個課題。在啟動修繕的同時,專門拍攝了紀錄片《故宮新事》,讓觀眾全程了解養心殿大修的過程。據單霽翔透露,大修後的養心殿開放區域將從之前的17%增加到80%,屆時,代替以往的「隔窗欣賞」,觀眾將可以走進室內近距離觀賞珍貴文物。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央視的熱播,讓故宮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從幕後走到臺前。這部紀錄片詳盡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鐘錶、木器等稀世珍寶的修復過程,展示了故宮殿堂級的「文物醫生」以及其神奇的「文物復活術」。

紀錄片播出後在社會上尤其是在青年學子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據單霽翔回憶,2017年,有近1.5萬人報名,希望在故宮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儘管故宮已將文物修復人員的編制擴展為200名,但每年20名的招收名額遠遠無法滿足報名者的需求。雖然多數年輕人不能圓文物修復夢,但他們卻成為故宮的忠實粉絲。這也讓單霽翔重新認識到古老的紫禁城對現代年輕人的吸引力,「原以為年輕學生喜歡蹦蹦跳跳、打打鬧鬧的片子,沒想到靜靜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文物修復這樣的片子也能打動他們。」也許吸引年輕人的,除了文物修復師精湛的技藝外,更多的是凝結在古老器物之上的一代又一代專家的「匠心」,以及對文物、對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敬畏之心」。

單霽翔認為,正是因為這種「工匠精神」,600年的紫禁城才可以駐顏有術、青春不老;也正是由於這種「擇一業,終一生」的匠心,才得以實現「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莊嚴承諾。(題圖為故宮初雪,本文圖片攝影高亮)

作者:本報記者 梁傑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12日第4版 版名:文化周末

相關焦點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1925年,紫禁城轉化了新的身份,也就是成立了故宮博物院。近幾年,故宮博物院不再高高在上難以親近,而是成了進可攻退可萌的頂流網紅。讓古老的紫禁城變得如此接地氣兒的功臣,首推「網紅」院長單霽翔。這位守護了故宮7年的「看門人」去年退休了,然而故宮卻在他的影響下持續散發著活力。
  •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把600歲紫禁城完整地交予下一個600年
    中新網南京10月24日電 題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把600歲紫禁城完整地交予下一個600年  記者 朱曉穎  24日下午,在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上,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踩著一雙布鞋,站立120分鐘,對臺下百名中國博物館人訴說他的夢想:把600歲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 故宮守護者蔡瑞:將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靳丹妮):1420年建成的故宮,將在明年迎來600周年華誕。故宮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其頭號威脅是火災。2020年,故宮整體開放面積將達到80%。如何更好地保衛故宮,蔡瑞和團隊採取了不少辦法。蔡瑞說:「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延續了故宮從明清時期就有的防火傳統——冬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葉,最大限度消除火災隱患,確保危急時刻能就近取水。隨著故宮開放面積不斷擴大,故宮年均遊客量已經超過1500萬人次,單日遊客限流是8萬人次。
  •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LOGO亮相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的一件文化盛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特種郵票、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等內容。
  •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LOGO亮相!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的一件文化盛事。 故宮博物院將在「大慶之年」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活動將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圖說:紫禁城600年大展開幕式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沒有張燈結彩舉辦慶祝活動,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低調」的故宮博物院在今天傍晚六點,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賀你生辰快樂!」
  • 一座城的600年!「捧起」紫禁城
    此時,中國的不少城市剛剛開始醞釀復工復產,而此處,卻早已緊鑼密鼓地在趕著一個浩瀚而振奮人心的大工程。 3年,打造一座紙上故宮 關於這個「大工程」的故事,還要從3年前的一場講座說起,「50後」的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那場講座中提到,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 這組數據,見證風雲600年的紫禁城
    公元1420年紫禁城正式建成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愛新覺羅·溥儀這裡一共住進24位皇帝紫微正中,天帝之所皇家重地,禁止出入紫禁城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謎故宮在網上人氣滿滿,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經突破2億,有網民感慨:「雖然故宮600歲,但依然年輕美麗。把壯麗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這一天是1420年12月8日。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公益講座開始前,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當起了「推薦人」,他細數原因,「故宮有8700多間房子,單院長走過好幾遍;故宮博物院每周一閉館,也是在他的倡導下開始推行的,給了古建築一個喘息休息的機會;為了故宮的環境整潔,每次他看到菸頭都會彎腰撿起來……」「其實他說的,比我做得好得多。」單霽翔一登場,回應王亞民的話,引起一陣善意的笑聲。他說,「做事業一定要有情懷,有胸懷。」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這一天是1420年12月8日。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公益講座開始前,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當起了「推薦人」,他細數原因,「故宮有8700多間房子,單院長走過好幾遍;故宮博物院每周一閉館,也是在他的倡導下開始推行的,給了古建築一個喘息休息的機會;為了故宮的環境整潔,每次他看到菸頭都會彎腰撿起來……」「其實他說的,比我做得好得多。」單霽翔一登場,回應王亞民的話,引起一陣善意的笑聲。
  • 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公布
    故宮博物院今天表示,將在「大慶之年」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包括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製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活動將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 故宮600周年,2020年它要搞大事
    紫禁城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自己的600周歲。一分鐘看故宮四季(來源:北京衛視)在這樣一個「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近日宣布,將在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文化活動具體有哪些?來人,上圖!一圖流介紹,讓你先睹為快,喜歡的朋友快快保存哦!
  • 紫禁之巔——跑600公裡,致敬紫禁城600周年
    On Running紫禁城600年風雨,此刻,我們用跑步600公裡來紀念。2020年11月9日(庚子九月廿四日),10位跑者齊聚北京紫禁城東華門,每人奔跑60公裡,開啟了一場致敬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超馬活動,名曰,紫禁之巔。
  • 收藏丨故宮迎來600華誕,重要活動搶先看,帶娃感受不一樣紫禁城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針對這一全社會的文化盛事,故宮博物院將推出一系列重要活動,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 美輪美奐,紫禁城600年
    穿越600年相約紫禁城萬眾期待的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終於和大家見面了日正式發行在等待項目發行之際先與大家共賞一組精美圖片快來收藏轉發吧北京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治朝為紫禁城宮殿重心所在
  • 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以及如何推動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紫禁城下一個600年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展覽現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以600年時間軸線中的18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
  • 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600年過去,紫禁城已經從皇家宮殿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紀念自然也應由人民共襄盛舉才更有意義。雖然,受疫情影響,故宮博物院許多原定的紀念活動計劃受到了影響,但故宮人一直在積極行動,攻堅克難、守正創新,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 故宮建成600年大展!錯過一次再等100年……
    故宮,今年600歲了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距今已整整600年了 正值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開始了!不如走進故宮感受一下紫禁城600年的韻致故宮迎來了600歲「生日」愛護、保護好故宮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是所有中國人的責任想要跟更多熱愛旅行的小哥哥小姐姐交流嗎
  • 穿越600年,疫情籠罩下的紫禁城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不多介紹了,2020年正好是其600歲生日。新冠在這年爆發,故宮採取流控,每天8000參觀名額,須提前預定。我們選了一個多雲的星期五帶著孩子來參觀,人少,不曬。
  • 匠心守護:將600年的紫禁城完好地交給未來
    「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俗稱「八大作」,是紫禁城營造中最重要的部分。今天故宮在每一個修繕的環節,都力求遵循幾百年前的傳統。以紫禁城為代表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內涵豐富,程序嚴整,技法精細。64歲的李永革,是國家級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是故宮承上啟下的第三代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