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2020-12-12 新民晚報

今天是2020年12月8日,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圖說:紫禁城600年大展開幕式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沒有張燈結彩舉辦慶祝活動,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低調」的故宮博物院在今天傍晚六點,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賀你生辰快樂!」「之前總聽到紫禁城600年,原來今天才是官宣」「願你丹宸永固,下一個600年更好!」……在微博評論區裡,一句句祝福飽含了網友對故宮的熱愛與期許。

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堪稱厚重而又博大的中華5000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86萬餘件(套)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裡均能得到印證。

圖說:「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亮相故宮文華殿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壯美的紫禁城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記憶、經歷和情感。202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多位社會各界代表的見證下,紫禁城的內廷即皇帝居住的乾清門以內的地方正式對公眾開放。自當日起,紫禁城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當天究竟有多少市民進入故宮博物院沒有準確的統計,但據老員工回憶,當日下午,觀眾離去以後,僅從地上撿起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大筐,說明故宮博物院從開院第一天起就格外引人注目。」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曾在演講時提及故宮博物院開放之初的「火爆」。

自古「得人者興」,在一代代故宮人的守護下,近百年來,故宮博物院依然延續了這份「火爆」。特別是近幾年,從2015年展出清明上河圖時的八千人長隊,到去年故宮首次開放夜場時「上元燈會」的一票難求,再到今年備受歡迎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600年雙展,足以見得故宮博物院——世界上最大規模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這座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藏」之地是多麼受人喜愛。

圖說:展廳內,一條紫禁城中軸線沿路展開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低調」的「生日官宣」背後是故宮「高調」的努力。一組數據即可說明。

今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三場精品展覽,共接待現場觀眾126.1萬人次,線上惠及用戶約6.5億人次,為觀眾提供了優質的文化體驗。

其一就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覽以600年時間軸線中的18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展覽期間展廳共接待觀眾70.5萬人次。官方網站推出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專題頁,上線以來網頁訪問數達1591萬。微博#紫禁城建成600年#話題閱讀量達4.4億,#丹宸永固#話題閱讀量8322.3萬,展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其二是「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風範,及其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努力從多角度呈現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展覽期間展廳共接待觀眾32.1萬人次,微博話題#千古風流人物#閱讀量6883.5萬。

其三是「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成化瓷器對比展」展出展品共計165件組,將明代景德鎮陶廠或御器廠遺址出土落選品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正品以對比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分離數百年的御窯瓷器再次聚首,弘揚中國陶瓷文化。現場展廳截止目前已接待觀眾23.5萬人次,微博話題#明代御窯瓷器#閱讀量4679.9萬。

三場大展凝結了「故宮人」無數的心血和努力。6月份,記者曾在採訪故宮時了解到,疫情期間,故宮並沒有因為閉館而停下腳步,故宮策展團隊仍然堅持到院上班,一位策展人向記者表示,那段時候,天蒙蒙亮就踩著自行車進宮,琢磨展覽選題和策劃,因為有充足的策展時間,常常一個方案有一點瑕疵都得重新策劃,以求在漫長的疫情後給觀眾獻上一份久違的、最好的「禮物」。

圖說:故宮一角 官方圖

不負辛苦,一些系列大展贏得觀眾叫好,而在「雲端」,也有個故宮,從小小綠芽長成參天大樹。2020年,故宮博物院按照觀眾對故宮文化資源的需求,將數十年積累的數字資源重組,發布了「雲遊故宮」線上服務平臺與「數字故宮」小程序。觀眾藉助此類「一站式服務」的數字平臺,可以更快獲取故宮資訊,更便捷地搜索、掌握故宮海量數字資源。在今年疫情期間,近百萬用戶通過故宮的數字平臺,足不出戶地「雲遊」紫禁城,「走進」故宮展廳,盡情感受故宮文化的魅力。

今年,故宮還舉辦了一系列的直播活動,讓不能來到故宮的觀眾也能以獨特的視角賞盡故宮一年四季的美好:春日藍天上瀰漫的暖陽,夏日的古樹枝頭的蟬鳴,秋日散落在金色瓦片上的葉黃,還有隆冬時節,漫天大雪讓紫禁城鬥轉星移……還有那虎頭虎腦的「宮貓」、萌態十足的石獅子、永立屋頂整齊劃一的脊獸,還有金水橋下,百年未息的潺潺流水……這些故宮最美的一面也不再是「久居深宮」裡工作人員的獨家記憶。

今天,紫禁城迎來了它600歲的「生日」。在人們的見證下,「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句曾經被老院長單霽翔掛在嘴邊的口號,終於得以實現。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相關焦點

  • 600歲生日快樂,紫禁城
    紫禁城600歲生日快樂【600歲生日快樂,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官微8日發布,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宣告紫禁城的落成。10個甲子,6個百年,歲月悠悠過去,帝王將相俱往矣。今天,人們走入重重宮門,聆聽古老文明在紅牆黃瓦上鐫刻的歲月詠嘆。曾經的皇家禁苑,而今脫胎換骨成為人民的博物館,在觀眾的熱愛中煥發新的活力。
  • 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今天是2020年12月8日,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600年過去,紫禁城已經從皇家宮殿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紀念自然也應由人民共襄盛舉才更有意義。雖然,受疫情影響,故宮博物院許多原定的紀念活動計劃受到了影響,但故宮人一直在積極行動,攻堅克難、守正創新,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 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今天是2020年12月8日,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600年過去,紫禁城已經從皇家宮殿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紀念自然也應由人民共襄盛舉才更有意義。雖然,受疫情影響,故宮博物院許多原定的紀念活動計劃受到了影響,但故宮人一直在積極行動,攻堅克難、守正創新,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 600歲生日快樂,紫禁城! 河南日報網-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600歲生日快樂,紫禁城! 2020.12.08 22:10 來源:新華視點微博   【600
  • 今天是故宮的生日:當紫禁城落成600年,博物院成立95周年
    今天是故宮的生日:當紫禁城落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紫禁城已經落成600年:近500年的皇宮,近100年的故宮博物院。而更為有害的是,今天仍然存在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帝王的立場上,以帝王的視角與口吻,對這一切津津樂道的現象。"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歷史為鑑戒,是我們傳承至今的一個非常優秀的傳統。
  • 600年前的今天,北京有了紫禁城
    今日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和景區的紫禁城(故宮)全景。600年前的今天,1420年10月28日,或者用當時的紀日方法,大明永樂十八年九月廿二日,歲在庚子,月在丁亥,日在丁亥。但聯繫18天前欽天監的一份奏報,這道諭旨的深遠寓意便豁然開朗:欽天監在這天奏稱,來年正月初一乃是「上吉」之日,應當在北京即將落成的新宮殿,接受百官朝賀。因此,皇帝特意派遣皇太子朱高熾前往北京預先籌備一切。18天後的這道「正北京為師」的諭旨,則意味著帝國自這一天起,權力的中心將從南京遷往北京,遷往北京那座專供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中——紫禁城作為帝王之城491年的歷史,由此肇基。
  • 紫禁城600年
    1420年,在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推動下,由蒯祥等設計建造的北京皇城落成,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規模宏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紫禁城,又稱故宮。2020年正好是她落成600周年,每一名華夏兒女都會為她自豪和驕傲。故宮是古代建築藝術集大成者,嚴格採用中軸線對稱布局,建築主體都採用木結構。
  • 紫禁城建成600年,這3件事你做對了嗎?
    600年的今天 大明永樂十八年十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 永樂皇帝頒布詔書:「愛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下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 紫禁城600年的「不變」與「改變」
    從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亦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五周年。600歲的紫禁城,青磚鋪墁,紅牆碧瓦,600歲的紫禁城,金水環繞,蕩人心腸。600年大展無論是「石渠寶笈」大展還是「丹宸永固」紫禁城落成600年大展,無論是《故宮景泰百寶》還是中華復興五福瓶,故宮推出的展覽和藝術品從沒有讓大眾失望。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圖源:故宮博物院600年前的2020年12月8日,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 故宮院長縱論紫禁城600年
    記者今天從河南天一文化獲悉,其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天一講壇」將於本周日下午在鄭州圖書館一樓學術報告廳正式開講,而首期主講嘉賓則邀請到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李文儒先生為大家帶來「故宮院長說故宮:紫禁城600年」。
  • 「老故宮」李文儒眼中的「紫禁城600年」
    他亦著述介紹故宮文化,帶領民眾探訪紫禁城的帝王之軸和東宮西宮,「在現代理念關照下,理性解讀古老的紫禁城」。今年正值紫禁城落成600年,作為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中國皇宮建築群,故宮如今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遊覽勝地,僅2019年遊客量即超過1900萬人次。
  • 600歲紫禁城最大的煩惱:太紅了!
    從午門西馬道進入展廳,256米長的展線上,紫禁城600年的時光徐徐展開。展覽選取600年中18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展現紫禁城時序輪迴中的變與不變。西雁翅樓、午門正樓、東雁翅樓三個展廳,講述了紫禁城從營建到明清兩代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再到對外開放的600年曆程。
  • 新刊 |《紫禁城600年》:活起來,火下去
    600年,它飽經風雨,屹立不倒。它見證了朝代更迭,也記錄下歷史的風雲變幻。從皇宮到博物院,這座城如何走到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細細品讀它的600年?佇立紫禁城中凝望,新舊時空仿佛在這裡交錯,藍天、紅牆、金瓦……600年前,它風華正茂,開啟了中國古代的一場繁榮盛景;600年後,它丹宸永固,記錄下中華文明的一段滄桑巨變。
  •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LOGO亮相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的一件文化盛事。600年。特種郵票、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等內容。背面圖案共7幅,均刊面額及「紫禁城建成600年」字樣。其中1公斤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紫禁城俯瞰景觀,輔以祥雲組合設計。3克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銅鶴、大吻造型,輔以旭日、祥雲等組合設計。2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太和殿內景,輔以裝飾圖案組合設計。
  •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LOGO亮相!
    1420年12月(永樂十八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發布詔書,宣告北京宮殿竣工。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賀,由此開啟了紫禁城自明至清的使用歷史。
  • 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下周開幕,帶你穿越回400年前的紫禁城
    如何將幾百年來紫禁城的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濃縮到一個展中去?這些都將在這場大展中得到答案。圖說:「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即將亮相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官方圖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到2020年,就已整整600年了。
  • 紫禁城600周年,我們和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聊了聊
    落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今年,是紫禁城落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因此,《紫禁城六百年》的雙冊分為《帝王之軸》和《東宮西宮》。同時,這兩冊的內容也是遊覽紫禁城的黃金路線。
  • 600歲的紫禁城你該如何看,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走進故宮,你也成了...
    8月29日,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先生作客長沙梅溪書院,守護故宮十幾載的李文儒,選擇了遊客最常遊覽的路線中軸線和東西宮,寫下了國民故宮文化通識書《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故宮的一磚一瓦,皆是歷史。從皇宮到博物館,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看故宮?
  • 600歲的紫禁城你該如何看,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走進故宮,你也成了展品
    8月29日,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先生作客長沙梅溪書院,守護故宮十幾載的李文儒,選擇了遊客最常遊覽的路線中軸線和東西宮,寫下了國民故宮文化通識書《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故宮的一磚一瓦,皆是歷史。從皇宮到博物館,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看故宮?在梅溪書院,他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娓娓道出故宮凝聚的人文精神,用現代眼光,帶領大家重新審視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