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12月8日,600年前的今天,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圖說:紫禁城600年大展開幕式現場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沒有張燈結彩舉辦慶祝活動,沒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低調」的故宮博物院在今天傍晚六點,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
「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賀你生辰快樂!」「之前總聽到紫禁城600年,原來今天才是官宣」「願你丹宸永固,下一個600年更好!」……在微博評論區裡,一句句祝福飽含了網友對故宮的熱愛與期許。
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堪稱厚重而又博大的中華5000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86萬餘件(套)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裡均能得到印證。
圖說:「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亮相故宮文華殿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壯美的紫禁城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記憶、經歷和情感。202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多位社會各界代表的見證下,紫禁城的內廷即皇帝居住的乾清門以內的地方正式對公眾開放。自當日起,紫禁城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當天究竟有多少市民進入故宮博物院沒有準確的統計,但據老員工回憶,當日下午,觀眾離去以後,僅從地上撿起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大筐,說明故宮博物院從開院第一天起就格外引人注目。」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曾在演講時提及故宮博物院開放之初的「火爆」。
自古「得人者興」,在一代代故宮人的守護下,近百年來,故宮博物院依然延續了這份「火爆」。特別是近幾年,從2015年展出清明上河圖時的八千人長隊,到去年故宮首次開放夜場時「上元燈會」的一票難求,再到今年備受歡迎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600年雙展,足以見得故宮博物院——世界上最大規模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這座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藏」之地是多麼受人喜愛。
圖說:展廳內,一條紫禁城中軸線沿路展開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
「低調」的「生日官宣」背後是故宮「高調」的努力。一組數據即可說明。
今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三場精品展覽,共接待現場觀眾126.1萬人次,線上惠及用戶約6.5億人次,為觀眾提供了優質的文化體驗。
其一就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覽以600年時間軸線中的18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展覽期間展廳共接待觀眾70.5萬人次。官方網站推出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專題頁,上線以來網頁訪問數達1591萬。微博#紫禁城建成600年#話題閱讀量達4.4億,#丹宸永固#話題閱讀量8322.3萬,展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其二是「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風範,及其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努力從多角度呈現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蘇軾形象。展覽期間展廳共接待觀眾32.1萬人次,微博話題#千古風流人物#閱讀量6883.5萬。
其三是「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成化瓷器對比展」展出展品共計165件組,將明代景德鎮陶廠或御器廠遺址出土落選品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正品以對比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分離數百年的御窯瓷器再次聚首,弘揚中國陶瓷文化。現場展廳截止目前已接待觀眾23.5萬人次,微博話題#明代御窯瓷器#閱讀量4679.9萬。
三場大展凝結了「故宮人」無數的心血和努力。6月份,記者曾在採訪故宮時了解到,疫情期間,故宮並沒有因為閉館而停下腳步,故宮策展團隊仍然堅持到院上班,一位策展人向記者表示,那段時候,天蒙蒙亮就踩著自行車進宮,琢磨展覽選題和策劃,因為有充足的策展時間,常常一個方案有一點瑕疵都得重新策劃,以求在漫長的疫情後給觀眾獻上一份久違的、最好的「禮物」。
圖說:故宮一角 官方圖
不負辛苦,一些系列大展贏得觀眾叫好,而在「雲端」,也有個故宮,從小小綠芽長成參天大樹。2020年,故宮博物院按照觀眾對故宮文化資源的需求,將數十年積累的數字資源重組,發布了「雲遊故宮」線上服務平臺與「數字故宮」小程序。觀眾藉助此類「一站式服務」的數字平臺,可以更快獲取故宮資訊,更便捷地搜索、掌握故宮海量數字資源。在今年疫情期間,近百萬用戶通過故宮的數字平臺,足不出戶地「雲遊」紫禁城,「走進」故宮展廳,盡情感受故宮文化的魅力。
今年,故宮還舉辦了一系列的直播活動,讓不能來到故宮的觀眾也能以獨特的視角賞盡故宮一年四季的美好:春日藍天上瀰漫的暖陽,夏日的古樹枝頭的蟬鳴,秋日散落在金色瓦片上的葉黃,還有隆冬時節,漫天大雪讓紫禁城鬥轉星移……還有那虎頭虎腦的「宮貓」、萌態十足的石獅子、永立屋頂整齊劃一的脊獸,還有金水橋下,百年未息的潺潺流水……這些故宮最美的一面也不再是「久居深宮」裡工作人員的獨家記憶。
今天,紫禁城迎來了它600歲的「生日」。在人們的見證下,「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這句曾經被老院長單霽翔掛在嘴邊的口號,終於得以實現。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