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2020-08-26 黑河日報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我市積極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何世環滿語故事」「鄂倫春族烏勒爾」「鄂倫春族薩滿服飾」「鄂倫春族摩蘇崑」……這些是我市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個性鮮明、魅力獨具,是歷史記憶的「見證者」,是我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和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非遺中心採取多重手段,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豐富實踐活動 讓非遺活起來

為了提高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意識,積極支持參與保護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市非遺中心每年在全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等系列活動。

在歷屆黑河中俄文化大集期間,相繼舉辦了「中國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銷」「指尖芳華——中國北方刺繡精品展」等活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非遺的獨特魅力;每年舉辦五大連池聖水節、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璦琿「上元節」、遜克縣「俄羅斯族巴斯克節」等地域文化特色活動;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市非遺中心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在市區繁華街道步行街或江邊母親廣場搭臺開展宣傳實踐活動,通過宣傳板圖片製作展示、宣傳單印刷發放、實物展品展示、傳承人現場活態展演等方式宣傳名錄,進一步拉近市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

開展培訓活動 讓非遺傳下去

「開展非遺培訓活動,可以把我市非物質文化傳承得更好,讓老手藝、老技能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推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更上一個臺階。」市非遺中心主任王鈞說。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遺產,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市非遺中心每年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等培訓活動,增強廣大群眾對非遺技藝的認知與感受,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體驗。尤其是非遺進校園,讓學生認識非遺、了解非遺、走近非遺,通過自己動手觸摸製作實物近距離感受非遺的多彩魅力,培養學生傳承優秀文化藝術的興趣和自覺意識,創新並豐富實踐課程內容,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儲備人才。

開闢發展新天地 讓非遺走得遠

近年來,市非遺中心不斷努力拓展非遺發展空間,讓非遺走出博物館,開闢出產業發展的新天地。鄂倫春族狩獵文化、鄂倫春族口弦琴、北安「柳派」二人轉等傳統民俗、音樂、曲藝構成了黑河獨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市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非遺+旅遊,進一步拓展非遺發展空間。在節慶活動中,曲藝、民間舞蹈、民間美術等傳統藝術異彩紛呈,既烘託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又達到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效果,遊客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遊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民族經濟旅遊文化協調發展。

市非遺中心還將「網際網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活動,鼓勵傳承人們宅在家裡利用手機自己錄製視頻傳承技藝,手把手教大家製作花燈、剪紙技藝等。通過直播推介銷售產品,普及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非遺健康理念,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貼近百姓,更加「接地氣」。市民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體驗中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更好地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大地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和發展空間。

下一步,市非遺中心將進一步加大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力度,大力培養傳承人隊伍,讓更多的人關注非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為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黑河日報

相關焦點

  •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非遺」項目進入學校課堂、課外興趣活動,成為不少在滬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市委專職副主委周鋒此次提案的關注點雖然放在加強文化遺產社會功能體系建設上,但是他對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也非常關注,「保護、堅守和傳承文化遺產,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只有真正落到實處,民族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成為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家園,而這需要通過相關書籍,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進來。成為『非遺』傳承的重要力量。」
  • 三代人堅守泉州拍胸舞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1955年,由郭金鎖表演的《彩球舞》《打花鼓》,在福建省業餘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摘得兩枚獎牌,他也因此破格進入福建省民間歌舞團。第二年,郭金鎖代表福建省民間歌舞團赴北京懷仁堂演出。當時,年僅15歲的郭金鎖憑藉一支《彩球舞》獲得毛主席稱讚,瞬間成為舞蹈界的名人。
  • 雲南昆明官渡非遺文化「活」起來
    遊走在古鎮長長的石板路上,滇派內畫、雲子、烏銅走銀、民間刺繡……遊客們在賞遊途中感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美。近年來,官渡區為傳統的非遺尋找到新「活」法,通過用網絡傳播、科技融合、產品開發、教育培訓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延續優秀傳統文化。
  • 2019福建遴選公務員策論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並傳下去
    2019福建遴選公務員策論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並傳下去 福建遴選公選備考群 208132176丨 遴選微信:福建公務員遴選考試(fjgwylxks)
  • 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遊走在古鎮長長的石板路上,滇派內畫、雲子、烏銅走銀、民間刺繡……遊客們在賞遊途中感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美。近年來,官渡區為傳統的非遺尋找到新「活」法,通過用網絡傳播、科技融合、產品開發、教育培訓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延續優秀傳統文化。
  • 非遺保護「沉下去」非遺記憶「活起來」
    現有市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2個,市級傳播基地9個、市級傳承基地10個、市級研究基地2個;市級展覽館1個、市級博物館1個、縣級博物館1個、縣級研究所1個;編纂出版《洪城遺韻》《豫章菁華》《非遺在南昌》等非遺系列叢書4套7本,非遺校本教材1套10本;完善了數位化工作,非遺資料庫總容量728GB。
  • 連城四堡: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
    原標題: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  如今,走在霧閣村新鋪設的鵝卵石道路兩側,「雞鴨滿地跑,古建不好找」的窘境不見了,人文景觀正在逐漸恢復。「傳統村落保護與非遺保護有機結合,這個新趨勢在四堡實踐中已經成為可能。」四堡鎮人大主席羅貽彬深感欣慰。  保護落地,共享非遺紅利  穿梭在四堡鎮的古建築群中,記者看到,在清代古建築大夫第內,保護修繕工作正有序進行。
  • 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
    □本報記者陳煒敏近日,濟南市圖書館將價值近6萬元的特色再版古籍無償捐贈給濟南市第二圖書館及11家區縣圖書館,將這部分文獻化身千百,永無失傳之虞,便於披覽研讀,從而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的。大量的古籍方志、名人信札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這些內容留下來、傳下去,對古籍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不可或缺。近年來,濟南市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整理和開發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重點整理開發了一批具有館藏特色、尤其是反映濟南歷史變遷的方志與地方文獻,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傳播。
  • 直播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原標題:直播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雲」直播傳襲老技藝 孝義市文化惠民線上圈粉在道具製作室裡,一排排紙做的木偶造型生動誇張,惟妙惟肖,在師傅的操作下活靈活現。在直播鏡頭前,隨著「鏘鏘鏘」的戲曲樂聲,木偶美猴王孫悟空出場亮相,一段流暢的金箍棒表演引得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木偶在上,真人在下,臺上的木偶瞬間活靈活現起來,在表演人員的操作下身著華麗服飾的木偶轉起手絹、佛珠,還能空中翻騰,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讓網友們點讚叫絕。
  • 浙江寧波:「非遺+旅遊」讓非遺「活」起來
    8月5日、6日,由專家學者、作家、市民以及20餘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風團,通過探訪越窯青瓷之旅、鎮海口海防歷史故事之旅、寧海十裡紅妝之旅以及鄞州國家寶藏之旅4條非遺線路,實地感受浙江寧波文旅融合「非遺+旅遊」讓非遺「活」起來的魅力。
  • 創新傳播助力「不可移動」的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題:創新傳播助力「不可移動」的遺產活起來、傳下去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文化遺產的創造、發展和傳承是一個歷史過程。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文化遺產的權利,又有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如何讓這些瑰寶更好地活起來、傳下去?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只有用大眾普遍接受的傳播方式,積極向民眾講述它們的過去、今天和未來,才能帶動更多人關注、參與保護和傳承工作。
  • 針灸申遺十周年|非遺針灸如何傳下去,活起來?專家學者這麼說!
    直至20世紀20年代後,承淡安行醫辦學、著書立說,形成了以融通中西醫學為特色的現代針灸學術研究群體,令蒙塵已久的針灸醫學再度發揚光大,新的針灸流派也不斷湧現並活躍起來。  以程莘農領導的經絡現代研究、邱茂良領導的臨床研究、楊甲三領導的腧穴研究等,無不是在承淡安倡導的現代針灸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和分化。
  • 「活」起來的非遺「火」起來
    展示推介結合,讓非遺活起來同時,為更好地實踐非遺「活態傳承」理念,讓非遺火起來,本屆博覽會秉持展演、展示、展銷兼容的一貫做法,結合各類主題活動,使非遺展示轉變為可供大眾參觀、傾聽、學習、體驗的綜合性文化藝術空間,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
  • 非遺「活起來」,路子寬起來
    隨著文旅融合發展,「非遺+旅遊」讓越來越多的遊客感受到了維西非遺文化「阿尺木刮」的魅力,這也為當地群眾在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路上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契機。舉辦傳統技藝手工製作培訓班,讓「非遺」活起來。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維西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文化資源變成資本,資本轉化成為旅遊文化產業。
  • 中國第一糖王:憑蛋糕獲國際金獎,讓非遺"活"過來才能傳下去
    老話說得好,餓死的廚子三百斤。為了以後能夠有一門手藝可以賺錢,周毅咬咬牙下了功夫學習與烹飪相關的知識,考上了一所烹飪高等專科院校。但是為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與現代文化因素結合起來,周毅並不覺得辛苦,他想讓中國甚至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麵塑在與翻糖相結合之後是可以完成&34;的。在一些手藝人的異議聲中,他們覺得以翻糖來塑造麵塑的人物形象與傳統的麵塑並不搭邊。但在周毅看來,他就是在做自己。
  • 雲南省非遺產品這樣「活起來」
    在昆明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有限公司(百工坊)董事長王寶生看來,一門技藝生存得好不好,從市場就能直接反映出來。「現在陶藝、玉雕、斑銅的市場還可以,但泥人、剪紙、披氈、石雕等項目就不那麼樂觀,相關產品在三天的展覽中,銷量幾乎為零。不少非遺項目的產品僅具觀賞價值,缺乏實用性,買回去只能當擺設。」
  • 讓增城非遺文化「活」起來
    大洋網訊 7月20日,增城區2020首場「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非遺體驗活動——增江街非遺生活館舉行開館儀式。增江街非遺生活館位於1978電影小鎮民宿街,館內設有欖雕、灰塑、剪紙、廣繡及部分特色產品展示區,展示民間藝術精品。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世界「看到」!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 讓非遺「活起來」!清遠非遺季落下帷幕
    赫鵬翀 攝讓非遺「活起來」!清遠非遺季落下帷幕11月21日晚,2020年第二屆清遠非遺季活動在傾國清城文旅綜合體落下帷幕,異彩紛呈的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將活動氣氛推向了高潮。本次活動設置粵劇互動體驗區、採茶戲體驗區、廣清潮三地非遺墟、非遺美食街、非遺展示廳等板塊,涵蓋了陶缸、沙河鳥籠、壯族織錦、瑤族銀飾等15項清遠本地非遺項目,30多位清遠非遺傳承人參加活動。在活動期間,2020年清遠非遺活態化交流會同期舉行,主辦方邀請省內高校專家教授李喻軍、劉子川現場授課,並與非遺文創企業、旅遊景區、清遠非遺傳承人等相關人員交流座談。
  • 「邊城文萃」名家寫黑河/唐興順《黑河的雲彩》
    黑河沒有那麼遠,從中國地圖上看,它處在雞脖子再往下一點的位置。標誌黑龍江的綠線從雞頭上部嫵媚逶迤而來,在此處正好從它身上經過。緊挨這個小圓點向外,多是俄羅斯的地名了,字數多,不易記。心裡就想,這是個什麼地方啊?再加上「黑」與「河」這兩個字的組合,偏遠,荒僻,夜黑風高的畫面在腦海裡幻覺隱現。這很有點像我第一次望太行山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