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我市積極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何世環滿語故事」「鄂倫春族烏勒爾」「鄂倫春族薩滿服飾」「鄂倫春族摩蘇崑」……這些是我市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個性鮮明、魅力獨具,是歷史記憶的「見證者」,是我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傳承和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非遺中心採取多重手段,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豐富實踐活動 讓非遺活起來
為了提高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意識,積極支持參與保護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市非遺中心每年在全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等系列活動。
在歷屆黑河中俄文化大集期間,相繼舉辦了「中國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銷」「指尖芳華——中國北方刺繡精品展」等活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非遺的獨特魅力;每年舉辦五大連池聖水節、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璦琿「上元節」、遜克縣「俄羅斯族巴斯克節」等地域文化特色活動;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市非遺中心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在市區繁華街道步行街或江邊母親廣場搭臺開展宣傳實踐活動,通過宣傳板圖片製作展示、宣傳單印刷發放、實物展品展示、傳承人現場活態展演等方式宣傳名錄,進一步拉近市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
開展培訓活動 讓非遺傳下去
「開展非遺培訓活動,可以把我市非物質文化傳承得更好,讓老手藝、老技能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推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更上一個臺階。」市非遺中心主任王鈞說。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遺產,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市非遺中心每年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等培訓活動,增強廣大群眾對非遺技藝的認知與感受,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體驗。尤其是非遺進校園,讓學生認識非遺、了解非遺、走近非遺,通過自己動手觸摸製作實物近距離感受非遺的多彩魅力,培養學生傳承優秀文化藝術的興趣和自覺意識,創新並豐富實踐課程內容,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儲備人才。
開闢發展新天地 讓非遺走得遠
近年來,市非遺中心不斷努力拓展非遺發展空間,讓非遺走出博物館,開闢出產業發展的新天地。鄂倫春族狩獵文化、鄂倫春族口弦琴、北安「柳派」二人轉等傳統民俗、音樂、曲藝構成了黑河獨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市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非遺+旅遊,進一步拓展非遺發展空間。在節慶活動中,曲藝、民間舞蹈、民間美術等傳統藝術異彩紛呈,既烘託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又達到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效果,遊客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遊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民族經濟旅遊文化協調發展。
市非遺中心還將「網際網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活動,鼓勵傳承人們宅在家裡利用手機自己錄製視頻傳承技藝,手把手教大家製作花燈、剪紙技藝等。通過直播推介銷售產品,普及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非遺健康理念,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貼近百姓,更加「接地氣」。市民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體驗中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更好地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大地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和發展空間。
下一步,市非遺中心將進一步加大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力度,大力培養傳承人隊伍,讓更多的人關注非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為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黑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