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沉下去」非遺記憶「活起來」

2020-10-22 遂川縣融媒體中心


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技藝

2200年的文明演進與發展,在江西南昌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那些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那些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那些千姿百態的傳統民俗……它們是歷史留給南昌的珍貴財富,也是這座城市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寶貴記憶。

曾幾何時,隨著時代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急劇改變,許多傳統技藝處於失傳的邊緣,許多好聽的戲曲少有人唱起,許多有趣的民俗從人們生活中淡去。幸運的是,經過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近年來有效保護和傳承,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珍寶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回到人們的生活,重新綻放出迷人的光澤。

2020年南昌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深度挖掘 重拾文化明珠

近年來,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先後組織實施了六批市級名錄和四批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評審和公布命名,從全市近1203個普查項目中選出了126項列入市級保護名錄。其中,「南昌瓷板畫」「上坂關公燈」「西山萬壽宮廟會」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南昌採茶戲」等49個項目列入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南昌現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人,其中,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4人。現有市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2個,市級傳播基地9個、市級傳承基地10個、市級研究基地2個;市級展覽館1個、市級博物館1個、縣級博物館1個、縣級研究所1個;編纂出版《洪城遺韻》《豫章菁華》《非遺在南昌》等非遺系列叢書4套7本,非遺校本教材1套10本;完善了數位化工作,非遺資料庫總容量728GB。

「我是小小傳承人」活動走進校園

保護傳承 非遺重綻光彩

摸清了「家底」,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輝,成為南昌非遺工作的另一個重大課題。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採用文字、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對項目進行完整記錄,僅2019年就開展田野調查20次,共收集整理文字資料2萬餘字,錄音錄像資料300餘分鐘,圖片資料500餘張。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還以劇院、班組、家傳和招徒等方式對一些優秀項目進行傳承,同時藉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主題節慶和傳統節日利用新聞媒體積極開展宣傳。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寶庫」,目前南昌已初步建立起全市較完整的傳承人資料庫,對60周歲以上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發放2500——3000元的生活補助,還為年滿60歲(含)以上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健康檔案,安排免費體檢活動。各縣(區)通過提供傳習場所、提供設備、為傳承人手工藝品打開銷路創收、幫助尋找學徒等方式積極為傳承人傳習活動創造條件。

2020年,南昌市以傳統節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等為契機,在滕王閣景區組織了「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南昌還通過「我是小小傳承人」這一品牌活動將傳統文化深入小學、中學、大學,引進課堂、接入生活,在青少年中廣泛宣傳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是小小傳承人」品牌活動走進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開展教學活動,並推出暑期趣學堂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等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去年「我是小小傳承人」活動共舉辦了100餘期手工體驗活動,年底還舉辦了手工作品成果展覽。

文旅融合 非遺聲名遠播

為讓南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名遠播,南昌乘著全域旅遊發展東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遊業,送非遺進景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南昌的一道靚麗風景。

在南昌,非遺是「鮮活」的,並且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最近有兩件與非遺有關的事讓南昌市民印象深刻。

一是由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編印的首張「非遺」手繪地圖正式與市民見面。這張地圖把南昌12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卡通的形式呈現給廣大市民。通過南昌非遺手繪地圖,不僅喚起了人們對老南昌文化的記憶,提升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認知和重視,也進一步推動了南昌文旅融合。

城市進入地鐵時代,為南昌非遺保護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年4月29日,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聯合南昌軌道交通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共同設計的「贛鄱物華·非遺南昌」系列地鐵票卡對外發行。這套「贛鄱物華·南昌非遺」系列地鐵票卡選取了「城南龍燈」「汪山土庫古建營造技藝」等8項南昌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由高校美院教授繪製而成。這套全省首創的非遺主題手繪地鐵票卡,讓獨具贛鄱特色的民俗事象、獨具藝術審美的表達形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首創意識 彰顯省會擔當

非遺,不僅承載著過去,也連接著未來。為大力推動南昌「文化之城」建設,彰顯省會擔當,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還策劃了「四個一」宣傳推廣工作,以打造全省首部非遺進校園漫畫讀本、舉辦全市非遺文創大賽、開展「我是小小傳承人」講解員大賽、打造《南昌非遺故事》四大項目,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讓南昌成為更有人文情懷、更具文化底蘊的城市。

一本校園讀本:目前全省首部非遺進校園漫畫讀本已經完成樣稿,項目邀請「故事大王」吳邦國參與策劃,已交付出版社編輯製作,預計11月中旬正式出版發行。

一場主題大賽:以「滕王閣傳說」衝擊國家級非遺為契機,舉辦「我是小小傳承人」講解員大賽,推動「滕王閣傳說」項目的保護利用,打造南昌非遺活動品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娃娃心中紮根生長。

一波宣傳推廣:為藉助主流媒體打造恆流,講好南昌非遺故事,南昌擬藉助中央、省級和市級媒體平臺,設置《南昌非遺故事》網絡專題頁面,發布南昌非遺保護相關成果,建立完整的市級非遺資料庫,記錄匠人匠心,喚醒城市記憶,藉助內宣與外宣將南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

一項徵集活動:為推動非遺融入市民生活,南昌將舉辦「南昌非遺」文創設計大賽,通過有獎徵集南昌非遺主題LOGO、南昌非遺主題文創產品,開發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非遺衍生品系列,推動非遺傳承、創新和發展,呈現南昌非遺保護傳承的守正創新之道。


來源:江西宣傳

相關焦點

  • 連城四堡: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
    原標題:保護「沉下去」,非遺「活起來」「傳統村落保護與非遺保護有機結合,這個新趨勢在四堡實踐中已經成為可能。」四堡鎮人大主席羅貽彬深感欣慰。  保護落地,共享非遺紅利  穿梭在四堡鎮的古建築群中,記者看到,在清代古建築大夫第內,保護修繕工作正有序進行。據介紹,這裡被規劃為四堡雕版印刷技藝傳習中心,預計今年底開放。
  • 黑河: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我市積極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何世環滿語故事」「鄂倫春族烏勒爾」「鄂倫春族薩滿服飾」「鄂倫春族摩蘇崑」……這些是我市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個性鮮明、魅力獨具,是歷史記憶的「見證者」,是我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非遺」項目進入學校課堂、課外興趣活動,成為不少在滬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 廈門市非遺保護推陳出新,讓閩南古老技藝「活」起來
    廈門市委宣傳部供圖非遺是一座城市的文脈,是一座城市獨有的符號。它們穿越時空,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對於非遺而言,保護和傳承是不變的課題。近年來,廈門各級非遺保護機構和傳承人共同發力,在保護、傳承、創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績。2月17日,由廈門市政府印發《廈門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拉開了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序幕。
  • 「活」起來的非遺「火」起來
    為全方位展示山西省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近年來的保護成果;深化文旅融合,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省步伐,提升山西文化旅遊美譽度和影響力。展示推介結合,讓非遺活起來推出「非遺記憶·美好生活」非遺主題影像展,滾動展映山西非遺記錄影像作品近50個,讓更多的遊客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珍愛非遺、參與非遺,推動「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 浙江寧波:「非遺+旅遊」讓非遺「活」起來
    8月5日、6日,由專家學者、作家、市民以及20餘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風團,通過探訪越窯青瓷之旅、鎮海口海防歷史故事之旅、寧海十裡紅妝之旅以及鄞州國家寶藏之旅4條非遺線路,實地感受浙江寧波文旅融合「非遺+旅遊」讓非遺「活」起來的魅力。
  • 讓非遺「活起來」!清遠非遺季落下帷幕
    赫鵬翀 攝讓非遺「活起來」!清遠非遺季落下帷幕11月21日晚,2020年第二屆清遠非遺季活動在傾國清城文旅綜合體落下帷幕,異彩紛呈的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將活動氣氛推向了高潮。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集中展示了來自清遠、廣州、潮州的代表性非遺項目和三地特色美食,湖南花鼓戲、廣州和潮州兩地眾多非遺項目也在清遠上演,讓廣大市民群眾既飽眼福又飽口福。本次活動由中共清遠市委宣傳部、清遠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清遠市文化館、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
  • 非遺「活起來」,路子寬起來
    舉辦傳統技藝手工製作培訓班,讓「非遺」活起來。文化傳承好,吃上「旅遊飯」10月21日,維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業務知識培訓班開課了。雲南省非遺保護中心胡榮海等專家維西縣國家級、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各鄉鎮文化站負責人參加培訓。在培訓現場,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戶、藏族傳統古典熱巴舞傳承人黃照清聽得很認真。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世界「看到」!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 雲南昆明官渡非遺文化「活」起來
    遊走在古鎮長長的石板路上,滇派內畫、雲子、烏銅走銀、民間刺繡……遊客們在賞遊途中感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美。近年來,官渡區為傳統的非遺尋找到新「活」法,通過用網絡傳播、科技融合、產品開發、教育培訓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延續優秀傳統文化。
  • 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遊走在古鎮長長的石板路上,滇派內畫、雲子、烏銅走銀、民間刺繡……遊客們在賞遊途中感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之美。近年來,官渡區為傳統的非遺尋找到新「活」法,通過用網絡傳播、科技融合、產品開發、教育培訓等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延續優秀傳統文化。
  • 讓徽州非遺活起來
    「政府主導非遺保護,是黃山市堅持不懈的最大特色。」黃山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徐達河介紹,在規劃層面,制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對保護區建設和非遺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和部署,規劃東西和南北兩條文化生態發展軸以及九個文化遺產密集區,明確建設任務、非遺保護和傳承目標。
  • 河南非遺家底有多厚,如何讓非遺真正「活」起來?這篇文章值得一看
    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重要指示。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河南非遺現狀如何、有哪些特點、在保護傳承上存在哪些難題?日前,大河網政務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普及非遺知識,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參加像淮陽這樣的展演活動,對於普及非遺知識,擴大影響很有必要,5月份我們還要去深圳參加文博會。」劉好勤已經定好了最近的宣傳計劃。「不僅要讓泥泥狗走進中小學校,還要走進大學校園。」張華偉的2019年計劃也開始提上日程。
  • 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2008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絢麗多彩的雪山蒙古族服飾文化,2005年7月1日,肅北啟動了「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雪山蒙古族服飾日」活動,將每周三定為「民族服飾日」。如今穿民族服飾已逐漸成為日常化和「新時尚」。
  • 讓增城非遺文化「活」起來
    大洋網訊 7月20日,增城區2020首場「非遺傳承健康生活」非遺體驗活動——增江街非遺生活館舉行開館儀式。增江街非遺生活館位於1978電影小鎮民宿街,館內設有欖雕、灰塑、剪紙、廣繡及部分特色產品展示區,展示民間藝術精品。
  • 直播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原標題:直播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雲」直播傳襲老技藝 孝義市文化惠民線上圈粉在道具製作室裡,一排排紙做的木偶造型生動誇張,惟妙惟肖,在師傅的操作下活靈活現。在直播鏡頭前,隨著「鏘鏘鏘」的戲曲樂聲,木偶美猴王孫悟空出場亮相,一段流暢的金箍棒表演引得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木偶在上,真人在下,臺上的木偶瞬間活靈活現起來,在表演人員的操作下身著華麗服飾的木偶轉起手絹、佛珠,還能空中翻騰,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讓網友們點讚叫絕。
  • 雲南省非遺產品這樣「活起來」
    然而,一些傳統手工藝術類的非遺項目在被看好的同時,其產品在推向市場過程中卻頻遭冷遇。  如何讓非遺產品走出博物館,重獲生機與活力?雲南省相關部門積極探索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關係,通過引進文化公司以市場化運作,以平臺促創新,增強產品實用性等舉措,為破解非遺保護與傳承這一難題找到新路。
  • 新增13人 南湖區非遺傳承人讓「老寶貝」活起來
    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紛紛結合自身特色,通過展演活動、培訓等形式,讓廣大百姓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激發廣大群眾的國家情懷和文化自信。12月3日,在南湖區「國際殘疾人日」系列活動之非遺參觀體驗活動上,14名南湖區殘聯五個專門協會的委員被非遺館濃烈的文化氣息所感染,眼前菱畫、船拳、摜牛、踏白船、龍鳳花燭、嘉興黑陶、鳳橋竹刻、七星舞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南湖記憶和文化魅力
  • 江蘇非遺|千年洪澤湖漁鼓「活」起來
    今年以來,江蘇洪澤深入探索洪澤湖漁鼓傳承和保護的「新路子」,積極打造推廣的「新形式」,不斷培育發展的「新亮點」,讓千年非遺「洪澤湖漁鼓」在洪澤城鄉活了起來、響了起來、跳了起來……創新「線上、雲上」推廣模式,在洪澤區漁人灣景區進行在線教學展示,打造「非遺+網際網路」新看點,吸引大批網友在線感受「非遺」的魅力,讓屏幕成為展示千年非遺洪澤湖漁鼓的橋梁與紐帶。
  • 千年非遺進景區 文旅融合「活」起來
    文旅融合「活」起來 作為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的配套活動之一,9月10日,第二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忻州市拉開帷幕。 除了「融」字,本屆博覽會還在「活」字上下了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