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肅北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原上,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穹野,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搏克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酒泉市肅北縣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上,肅北各族人民群眾,在共同見證七十年走過的光輝歷程的同時,集中展示了肅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特色鮮明的優秀傳統文化,再一次以鮮活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在慶祝自治縣成立七十周年縣慶開幕式上,身著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蒙古族傳統服飾走秀,展示了肅北蒙古族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服飾文化。2008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絢麗多彩的雪山蒙古族服飾文化,2005年7月1日,肅北啟動了「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雪山蒙古族服飾日」活動,將每周三定為「民族服飾日」。如今穿民族服飾已逐漸成為日常化和「新時尚」。
現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自小跟隨奶奶做傳統蒙古族服飾,是該傳統服飾的「第四代傳承人」。她說:「雪山蒙古族服飾是肅北蒙古族民眾在長期遊牧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傳承和發展而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現在大家都越來越喜歡傳統服飾,今後還將加大對傳統蒙古族服裝、飾品、工藝進行搜集、整理、挖掘和研究,將民族傳統服飾與現代流行服飾相結合,創新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服飾。」
肅北蒙古族祝讚詞2011年被列入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喜迎縣慶,祝讚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山西專門為70周年縣慶創作了新的祝讚詞。山西老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祝讚詞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口頭形式世代傳承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文學之一,它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祝讚詞』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闊豐富,從牧業生產到日常生活,從各種節日盛會到婚喪嫁娶;從蒙古包到一個個生產、生活用具,都有一定的祝福與讚美。」
肅北縣蒙古族學校中學高級教師山西,1958年10月出生,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學習和挖掘整理肅北蒙古族祝讚詞的同時,在家裡開辦了一個肅北蒙古族長調技藝傳習所。傳習所建成使用10餘年,多年來山西一直致力於挖掘研究整理肅北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詳細搜集整理,出版了《肅北婚禮習俗》、《肅北祝讚詞搜集》等,並無償培養出了20多名能吟誦肅北蒙古族祝讚詞的傳承人,打算今後在學校開設祝讚詞課程,舉辦集中培訓班,以傳授祝讚詞的內容、吟誦方式等,以使肅北蒙古族祝讚詞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肅北蒙古族祝讚詞、肅北蒙古族服飾、肅北蒙古族長調、馬頭琴製作技藝、馬上用具等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或通過走秀、或通過舞蹈、歌曲等形式,一一搬上舞臺,讓群眾近距離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近年來,肅北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針,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合力上下功夫,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活動,鼓勵和支持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非遺」保護和普查工作,非遺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16年《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獲批。截至目前,肅北已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9項,已公布的代表性傳承人共74人。同時,肅北立足當地主要景區特點,採取景區+「非遺」、教育+「非遺」、文藝精品+「非遺」等載體,將「非遺」推進景區、藉助更大的舞臺提升了「非遺」項目的傳播度和影響力,「非遺」成為肅北助推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通訊員 朱蕊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學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