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首次覺醒、基督教分裂與十字軍東徵:中世紀藝術的不同面貌

2021-02-08 睡前讀畫

體來說,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中世紀藝術可稱作基督教藝術,儘管其建築、雕塑和繪畫都呈現出一種表現性的、抽象性的、注重精神力量的外貌,但我們依然能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文化以及東方文化和蠻族文化中找到其的源頭。


除東部的拜佔庭帝國外,西歐各地的這段歷史錯綜複雜;拜佔庭藝術在十個世紀中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而西歐的主要藝術與風格則隨著基督教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因此,我們可結合基督教本身的發展歷程,為這一時期的藝術面貌勾勒出一個大體輪廓。


題圖:《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局部 德拉克洛瓦 1840年


這個輪廓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的拐點:


其一是破壞聖像運動,其二是基督教的分裂,其三便是十字軍東徵。


我按時間線將其大致劃分為兩段:前五百年和後五百年。


在前五百年裡,出現過凱爾特人(Celtic)藝術、愛爾蘭—撒克遜藝術、加洛林(Carolingian)藝術和奧圖(Otto)藝術,其中的亮點是查理大帝時期所謂的「加洛林文藝復興」;


此後的五百年中,隨著基督教分裂與十字軍東徵,西方的教徒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朝聖運動,在一些朝聖路線上,各地大量修建了仿羅馬式(Romanesque Art)教堂,以及為這些教堂所裝飾的壁畫、雕刻,因此後人也將10—12世紀的西歐藝術總結為羅馬式藝術,在羅馬式教堂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哥德式建築,與之相關的文學、詩歌、音樂、繪畫等都可歸於哥德式風格,代表了中世紀藝術的最高成就。


愛爾蘭——撒克遜風格的《林迪斯芳福音書》裝飾圖案 完成於七世紀末


壹 破壞偶像運動與基督教的分裂


自公元四世紀末,伴隨著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形成了兩個中心,其分裂便顯得不可避免,儘管正式分裂要600年之後才姍姍而至。


當西羅馬帝國於476年被滅亡後,以羅馬為中心的教會組織並沒有消散,信仰基督教的各個小國依然將羅馬教皇視作整個西歐的精神領袖。


「東羅」、也就是拜佔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的教會首領稱作「大牧首」,他雖被視作東部基督教的精神領袖,但其權力還要受制於世俗的拜佔庭皇帝。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的分歧與博弈,尤其體現在是否允許偶像崇拜方面,這對藝術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早期基督教教義中不允許偶像崇拜,但很多信徒深受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的影響,所以也藉助一些古代對神明崇拜的形式感,來展示自己的信仰或用於宣揚基督教教義。


比如我在此前第二十四篇文章中介紹過的那幅墓窖天頂壁畫,其中就採用了古羅馬的繪畫技法來展示牧羊人與羊群的形象,那幅壁畫完成於公元四世紀,這在早期的基督教藝術中並不鮮見。


公元四世紀羅馬的墓窖天頂壁畫


到了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早已興起並迅速傳播,此時拜佔庭帝國的統治者為伊蘇裡亞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 公元717——741年在位),帝國中駐守東部邊境、手握重兵的權貴們受到伊斯蘭教的啟示,認為不應該進行偶像崇拜。


這種思潮也影響到了皇帝利奧三世,他於726年下令將各地教堂中的聖像、雕塑和十字架等全部搗毀,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所有宗教畫像及雕像也全被移除。所有宗教場所和活動中,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和天使以人物的形象出現,此前以繪製、雕塑聖像謀生的工匠們也遭受到各種形式的迫害。


利奧三世發起的破壞偶像運動其目的也包括藉此打擊教會勢力,維護自己世俗統治。這一事件有些類似於一個世紀後中國晚唐時期的「唐武宗滅佛」事件,唐武宗李炎(840年—846年在位)於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眾土地。單就藝術史的角度看,東、西兩地的破壞聖像的運動都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損失。


針對利奧三世的行為,羅馬教皇宣布將利奧三世和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都開除教籍,而利奧三世更橫,直接派兵活捉了羅馬教皇。


此後,雙方就是否可以崇拜聖像一直爭執不休,在8世紀末再次出現了破壞聖像運動,直到843年才被制止。


因為對於聖經內容和教義的不同理解,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間不斷發生摩擦,雙方分歧越來越大、離心力也越來越大,終於到了公元1054年的時,演變成了基督教會的大分裂——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彼此宣布,互相把對方開除了教籍。


至此,東、西兩方的教會,徹底分道揚鑣。西歐形成了後來的天主教,使用拉丁語傳教;而在東羅馬形成了東正教,用希臘語來祈禱和禮拜。


貳 加洛林文藝復興——「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在利奧三世發起破壞聖像運動之後約半個世紀,西方的世俗世界中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法蘭克人的加洛林王朝崛起,建立了一個控制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


加洛林家族源自法國中部日耳曼民族中的法蘭克部落,在5世紀中葉,法蘭克人就佔領了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最後領土。其家族名稱的拉丁文為Carolus,即查理。


公元751年,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這個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登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我們習慣依據其英文——Carolingian——發音,將其譯為加洛林王朝。


相比他那些庸庸碌碌的後輩,這個王朝中最傑出的統治者當屬查理大帝(Charlemanes 公元768年——814年),他在位時間長達47年,其中只有兩年的和平時期,剩下的時間裡都是在打、打、打。查理與歐洲各個不服的對手打過大小戰爭53次,他親自徵戰的就有31次。


法蘭西民族最早的史詩就誕生於查理大帝的一次出徵,在778年法蘭克與西班牙人的戰爭中,他手下一位名叫羅蘭的侯爵戰死,文學家對此事件進行加工、演繹從而創作出了著名的《羅蘭之歌》。


公元779年,羅馬貴族反對當時的教皇利奧三世(注意,他不是前文提到的那位破壞聖像的拜佔庭皇帝,這位教皇的在位時間為795—816年),教皇向查理求援,他帶領軍隊進入羅馬,很快平息了叛亂。


第二年年聖誕節,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中,查理接受了利奧三世的加冕,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所開拓的「查理帝國」,領土包括現在的法國、德國、義大利、南斯拉夫、西班牙等。但他死之後,這個王朝便很快沒落,其孫輩於843年籤署了《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分為東、中和西三個部分,這便是此後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國家的雛形,有關這些國家和民族的演進歷程,我將在文藝復興的內容中再做細表。


雖然分了家,但查理為後世留下了一份意義重大的精神財富,那就是由他興起的「加洛林文藝復興」。他制定的一系列宗教文化政策,奠定了此後西歐統一的基督教文化風貌,被譽為「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由黃金和珠寶裝飾的加洛林時期的《林道福音書》封面 約公元870年


這一時期所採取的宗教文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一是對基督教文獻的整理,制訂了《加洛林書》,對羅馬教義和宗教的基本儀式給予了規範;其次是發展教育,查理大帝要求每一座教堂和修道院都設立學校與圖書館,用拉丁文傳授「七藝」——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這逐漸形成了歐洲此後完備的教育體系,繼而孕育出此後博洛尼亞、巴黎大學、牛津和劍橋等名校。(見第二十五篇文章《神的光芒之下:愛爾蘭的華麗手抄本、最早的大學以及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此外,他還下令對拉丁文進行改革,開始使用大寫字母作為句子的開頭,句尾也開始使用句點,也由此產生了整齊秀麗、簡便易學的「加洛林小寫字體」(Carolingian minuscule)。這些舉措為西歐文化的傳播、思想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叄 十字軍東徵與羅馬式風格的流行


當傳說中的耶穌復活了一千年後,基督教徒們卻開始感受到來自東方聖地的威脅,自十一世紀末開始了持續兩個世紀宗教性軍事行動——「十字軍東徵」(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年)。


這次軍事行動最早開始於公元1096年,由當時羅馬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起。此後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們一共發起了九次東徵(其中第九次也被認為是第八次東徵的部分行動)。


對於拜佔庭帝國來說,一開始他們需要十字軍幫助自己應付來自東部的強敵,但他自身也陷入了東、西兩邊雙重的威脅。


在1204年十字軍第四次東徵中,就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十字軍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東部拉丁帝國以及兩個附庸國——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而威尼斯也藉此佔去拜佔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裡亞海沿岸的港口和克裡特島),此後拜佔庭帝國有半個世紀都淪入了拉丁人手中。


德拉克洛瓦同一題材《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的另一版本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尺幅 498x410釐米 1840年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細部1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細部2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細部3


六個多世紀後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所繪製的這幅《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就再現了這一年4月12日,被十字軍攻佔後君士坦丁堡所發生的悲慘一幕。


當然十字軍的東徵,也留下了其文化遺產,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在各地朝聖之路興建的羅馬式教堂。


從11世紀起,十字軍東徵所掀起的宗教熱潮中,各地統治者都開始興建宏偉的教堂,這種教堂的風格在11世紀中葉達到成熟。其建築風格是從古代羅馬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但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其主要特點是:在平面設計上,由巴西利卡式變化為拉丁十字架形,又在聖壇後面加建一些小屋稱為聖器屋;廣泛使用石材修築屋頂和圓拱,創造出複雜的骨架體系,這些教堂外牆很厚,窗戶很小,整個外形類似敦厚的封建領主的城堡,也兼具軍事防衛的功能。


羅馬式風格的比薩教堂與斜塔 圖片源自網絡


羅馬式風格的比薩教堂與斜塔側面 圖片源自網絡


比較典型的包括法國的聖塞爾南教堂、德國的沃爾姆斯教堂、英國的杜漢姆教堂、義大利的比薩教堂等等。為了裝飾這些教堂也出現了一些大型雕像,它們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寓意、象徵,而非寫實,另外也為了與建築物各部位協調,還讓形象隨著外框進行扭曲、變形等等,即所謂的「框架法則」。


羅馬式的繪畫,主要體現在一些教堂的裝飾壁畫、鑲嵌畫或者聖經手抄本中的插畫,與加洛林時期相比,並沒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手法是用線條塑造輪廓鮮明的形象,採用大面積平塗,注重畫面的象徵意義和裝飾性。


此後的藝術史家們統一用「羅馬式」來形容十一世紀初到十二世紀末這段時間的西歐藝術。


繼續「羅馬式」之後,中世紀即將迎來其建築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變革,那就是哥德式建築的出現。這將是我們下一節重點介紹的內容。


————————————————


有關歐仁·德拉克洛瓦所繪製的《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大家若有興趣可以評論區留下您的郵箱地址,我會為您寄上其電子版高清大圖,供欣賞參考。


————————————————

歡迎您點擊關注我的視頻號,獲得有關藝術的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基督教與暴力:十字軍東徵
    中世紀最著名的宗教暴力事件之一當然是十字軍東徵 - 歐洲基督徒企圖將他們的宗教信仰強加給猶太人,東正教徒,異教徒,穆斯林以及其他任何碰巧進入該世界的人。辦法。傳統上,「十字軍東徵」一詞僅限於描述基督徒到中東的大規模軍事探險,但更準確地承認歐洲內部也存在「十字軍東徵」並針對當地少數民族群體。令人驚訝的是,十字軍東徵經常以浪漫的方式被人們記住,但也許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十字軍東徵在外國土地上幾乎不是一種崇高的追求,在整個宗教和基督教中都是最糟糕的。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兩大宗教儘管都發源於西亞,但是他們影響的範圍卻不同。基督教在傳播過程中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伴隨著羅馬帝國徵服的腳步影響到了歐洲的廣大地區;而伊斯蘭教則跟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遍布了西亞、中亞和北非。 兩大宗教的接壤面積越來越大,特別是西亞巴勒斯坦地區成為它們交匯的地帶。6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後,巴勒斯坦及聖城耶路撒冷就成為了他們爭奪的焦點。
  • 十字軍東徵,一部被顛倒的歐亞血淚史!
    託馬斯·梅登是一位美國歷史學家,曾任聖路易斯聖路易斯大學歷史系的主席,也是聖路易斯大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被認為是十字軍東徵中最權威的中世紀學者和專家之一。在「9.11」事件之後,他經常被邀請討論聖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徵和現代伊斯蘭恐怖主義之間的聯繫的歷史專家顧問。
  • 蕭三匝對話王文鋒:基督教應當深刻反思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的不合理性在於它不符合耶穌教導的「政教分立」原則,根本上沒有理解新舊約對戰爭所賦予的不同內涵。 蕭三匝:很多人對基督教在中世紀發動的十字軍東徵事件很不理解,認為這種武力徵服行動是基督教所犯下的罪惡。你如何評價十字軍東徵?
  • 構建基督教廷大廈的柱石:十字軍東徵,又為何成為教會分裂的鋸刀
    顯然,基督教廷並不願意善罷甘休,時任羅馬教皇的烏爾班二世在這種情況下於1095年召開克萊蒙會議,用"聖戰"的方法來維護基督教的權威。於是這場歐洲歷史上一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就此打響,史稱"十字軍東徵"。在1096年至1291年這195年裡,十字軍共出徵了八次,這八次不可小覷的戰爭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又是怎麼成為教會分裂的催命符的?
  • 十字軍東徵,一部被顛倒的歐亞血淚史?(上)
    一提起「十字軍」,恐怕很多讀者的印象是野蠻、落後、腐化的中世紀教會對開明、多元、富裕的中東的入侵。然而在歷史上,如果沒有十字架的東徵,歐洲文明將會不復存在,世界歷史也將改寫,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術成果證明。今天我們編譯校對了一篇談十字軍東徵的歷史意義的優質文章,在國外引起過廣泛關注。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恩怨情仇
    公元一世紀左右,基督教出現於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區,迅速傳遍羅馬帝國並成為國教。此後的幾個世紀內,在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基督徒的力量佔據絕對優勢。在歐洲國家的發展史上,基督教影響深遠。由於參戰者都在衣服上縫上了紅十字,因此這場戰爭被稱為十字軍東徵。1096年,各路十字軍在君士坦丁堡城外集合,並於1099年攻陷耶路撒冷。在宗教狂熱的驅動下,十字軍殘忍地屠殺穆斯林。在佔領「聖城」之後,教皇還專門組織了幾個騎士團保護十字軍掠奪的領土。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以勝利而告終,但這也是十字軍唯一的一次勝利。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對耶路撒冷的激烈爭奪
    1096年在教宗烏爾巴諾二世的號召下,為了收復被阿拉伯人佔領的基督教聖地,歐洲基督徒發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那麼歐洲基督徒是如何東徵奪取耶路撒冷等地區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組建十字軍在宗教熱情的鼓舞下,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等地的貴族與平民紛紛組成十字軍,準備東徵伊斯蘭世界。1096年4月一支由歐洲各地平民組成的十字軍最先開始東徵,由於平民十字軍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因此紀律鬆散,戰力低下。平民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半島後不久,就被塞爾柱帝國消滅。
  • 文明衝突的幽靈:十字軍東徵的遺產
    相反,「十字軍」海外之地的特色來自一系列不同的黎凡特影響從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到敘利亞人、猶太人,當然還有穆斯林並融合了許多西歐的影響,從法蘭西、德意志到義大利和低地國家。西歐歷史學家早就認識到,中世紀時期西方基督教世界與穆斯林及更廣闊的地中海世界之間的相互交流,在推動歐洲文明方面起到了重要(或許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作用。
  • 從中世紀「十字軍」東徵過程可見端倪
    與此同時,東方地區也出現了局勢的變動,原來基督教的發源地西亞地區的耶路撒冷已經被伊斯蘭教徒所佔領,再加上基督教在歐洲的崇高地位,一場以宣揚宗教思想的十字軍東徵在教皇的領導下也開始了。佔領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十字軍東徵發動的背景中世紀西歐封建主進行的最大規模、最長時間以及影響最大的對外擴張當屬十字軍東徵,從公元1096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第一次率領西歐騎士進行東徵,一直到公元1291年十字軍在東方徵服地區的最後一個據點被拔出,期間一共經歷了200年之久。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世界發起的長達200年的戰爭
    公元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宣布了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狄奧多西大帝將羅馬帝國教變為基督教。後來,儘管帝國分裂成為東西兩個部分,但基督教仍在境內呈壓倒性優勢。伊斯蘭教則是世界三大宗教中興起最晚的,誕生於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同時伴隨著強烈的暴力色彩。在傳統伊斯蘭觀念中,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國家必須被摧毀,他們屬於「異教徒」,一切都應屬於穆斯林。
  • 十字軍東徵200年:「所到之處,一片荒蕪」,赤裸裸的掠奪?
    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場持續了200年的東西方大規模戰爭,對於這場戰爭,直到今天,依然讓後人評價不一,這就是著名的:十字軍東徵!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對地中海東岸的伊斯蘭教各國發動的一場長時間的遠徵。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徵先後進行了八次之多,歷時200年。
  • 這本小說主角穿越歐洲中世紀,率領十字軍東徵,建立羅馬帝國!
    作者:實心熊 已完結小海星級:★★★☆【小說簡介】一個現代的中國年輕人,當他在舉世聞名的聖城意外身亡之後,經由神秘的力量,他的靈魂跨越千年來到了戰亂紛爭的歐洲中世紀從一介小小農兵之子到死而復生的現世聖子,從十字軍東徵開始時任人欺凌的農奴到羅馬帝國至高無上的皇帝,從耶路撒冷的血雨腥風到羅馬城的背叛與被背叛,他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在冰冷的棺材中,在軍營清冷的月光中,在美人溫熱的懷中,在至高的唯我獨尊的王座中,看主角如何建造心中的天國!
  • 縱橫中世紀9 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締造巔峰,十字軍東徵大幕開啟
    十字軍東徵大幕開啟 十字軍東徵是中世紀歐洲的代表性事件之一,幾乎牽動了歐洲所有國家的命運神經和發展走向。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宗教聖戰,是基督教徒對於穆斯林阿拉伯人攻擊迫害的一次超級大反攻,更是一場歐洲各國社會階層對於東方亞洲財富的貪婪與搶奪。
  • 十字軍東徵:一場打著宗教名義的搶劫
    從狹義上講,十字軍東徵只是為了佔領聖或佔領領土而進行的那些遠徵。從廣義上講,十字軍東徵是由羅馬教皇組織的軍事遠徵,通常會獲得完全的赦免。從邏輯上講,十字軍運動源於10至11世紀盛行的教會改革思想。十字軍東徵是中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世紀跨越了一段長達近十個世紀的歐洲歷史,標誌著一個學術停滯時期。 這個時期的開始以相對積極的變化為標誌,但是,由於教會的統治以及最早的世紀以來對科學和知識的遺忘,歐洲經歷了一種倒退。
  • 第八次、第九次十字軍東徵:最後的十字軍東徵
    1270年—1272年歐洲基督教諸國發動了最後兩次主要的十字軍東徵,那麼此次十字軍東徵取得了怎樣的結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東徵前的局勢
  • 「日薄西山,薄暮冥冥」,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會逐步凋零?
    在當時的西歐社會,基督教的影響範圍十分廣闊,在當時的人們心中佔有極高的位置。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然而到了中世紀晚期,由於經院哲學凋零,教皇權力瓦解,再加上精神權威的動搖,以及宗教實行改革, 導致了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 歐洲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戰爭,成了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歷史
    說到中世紀時期的西方宗教,那就不得不提到十字軍東徵了。十字軍東徵發生在中古時期,它涉及的範圍很廣,參與的國家很多。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第一次東徵爆發在歐洲,由天主教發動。 在第一次徵戰的時候,東徵軍信心滿滿,並佔領了一些地區。
  • 西方歐洲史:基督教在歐洲的巨變,一場宗教世界的崩塌
    因此,在文化、藝術、經濟、政治等方面,基督教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都十分深刻。比如我們公曆紀年方法,就是以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為起始。不過,規模宏大的基督教,其實在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巨變和分裂。而這次巨變主要發生在歐洲,即便是把這次巨變稱為一場宗教世界的崩塌也不為過!
  • 十字軍為什麼要東徵?
    十字軍東徵是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歐封建主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國家進行的侵略戰爭。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徵,由於參加這場東徵的人都是基督徒,他們的衣服上都縫有「十」字,故稱「十字軍」。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徵先後進行了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