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世界發起的長達200年的戰爭

2021-01-12 克裡斯瑪

歷時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徵運動共進行了9次。它起源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爭端。

「本著主賜予我的權柄,我鄭重宣布:凡參加東徵的人,他們死後的靈魂將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煉獄中經受煎熬;無力償還債務的農民和城市的貧民,可免付欠債利息,出徵超過一年的可免納賦稅……」

「向著東方出發吧!不要猶豫,不要彷徨,為榮耀我主,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就是『十字軍』,主會保佑你們戰無不勝!」

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芒進行了有名的「以父之名」(Deus Lo Vult)的演講,揭開了為時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徵的序幕。

十字軍東徵

這場影響世界歷史的東徵,起源於兩大宗教的爭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誕生於公元1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張而不斷擴大影響力。公元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宣布了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狄奧多西大帝將羅馬帝國教變為基督教。後來,儘管帝國分裂成為東西兩個部分,但基督教仍在境內呈壓倒性優勢。

伊斯蘭教則是世界三大宗教中興起最晚的,誕生於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同時伴隨著強烈的暴力色彩。在傳統伊斯蘭觀念中,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國家必須被摧毀,他們屬於「異教徒」,一切都應屬於穆斯林。穆斯林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並以基督教世界為主要的攻擊目標,不斷向北、向西擴張。到8世紀時,穆斯林軍隊已經佔領了所有北非和西班牙的天主教地區,中東地區宗教歷史格局發生巨變。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前疆域示意圖

1009年,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綠衣大食」的北非法蒂瑪王朝,下嶺摧毀包括聖墓教堂在內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封鎖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的朝聖之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加劇。在這兩大宗教的衝突中,分裂之後的拜佔庭帝國首當其衝,面臨著來自東方穆斯林的威脅。阿歷克塞一世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選擇向西歐求助。

出於宗教和現實的考量,時任教皇烏爾班二世接受了這一請求,並在法國克勒芒召開大宗教會議,吹響了十字軍東徵的序章。教皇為十字軍東徵定了兩個目標:第一,拯救東部的基督徒;第二,解放耶路撒冷及其他被基督教視為聖地的地方。歷時200多年的東徵運動共進行了9次,在這裡我們講講第一次、第四次和最後一次。

十字軍東徵路線圖

如果從作戰的角度看,十字軍的隊伍是相當鬆散和混亂的,沒有統一領導、沒有補給線,也沒有詳細戰略。然而憑藉著心中的憤懣和信仰,第一次東徵取得了奇蹟般的勝利。1096年,這場東徵的主力軍由法國國王和貴族帶領,從拜佔庭獲得了補給供應,並於1099年奪取了耶路撒冷,用被屠殺的穆斯林來慶祝這場勝利。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勝利

佛家有言:「種如是因,收如是果。」西方內部的矛盾禍根早在第一次東徵的時候就埋下。與一心想收復耶路撒冷的十字軍不同,阿歷克塞一世似乎對這件事情不太感冒,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平復拜佔庭帝國遇到的危機。十字軍本身是希望和拜佔庭帝國並肩作戰的,但是後者卻屢屢退縮,逐漸加深了盟友之間的不信任感。

這場信任危機在教皇英諾森三世提議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中終於爆發。本來東徵以收復耶路撒冷為目標,但由於十字軍扶持的拜佔庭君主在1204年初被廢黜,十字軍得不到他承諾的援助,於是佔領了有「千年明珠新羅馬」之稱的君士坦丁堡。軍隊在城內可以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瓜分了這座城市的寶藏。英諾森三世得知後非常震驚,強烈譴責十字軍的行為,但是由於教皇沒有直接強制控制權,也無濟於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佔君士坦丁堡

這場洗劫大大貶低了十字軍團的聲譽。最早參與東徵的群體以貴族居多,他們放棄了榮華富貴,願為信仰一戰;而現在的軍人卻與強盜無異,給東方帶去了無盡的災難。最初是解放信徒和聖地的單純願望,現在卻成為小人奪取財富的卑劣陰謀。在此之後,東西方基督教不可能再毫無芥蒂地共同抵抗穆斯林。

最後一次東徵實則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一直持續到1270年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馳援,路易九世病逝,在現以色列的阿卡籤署停戰協議。兩百多年的東徵,兩百多年的無功而返,終於在這裡畫上了句點。

十字軍東徵對歷史的影響巨大,改變了西亞、歐洲、北非三地的歷史進程。儘管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西歐人民對教會的理解和信賴。從結果來看,東徵既沒有收回失地,同時又大肆掠奪。所謂擁有騎士精神的十字軍也如強盜蠻徒一般,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教會的威信最終在這場東徵中急劇下滑。

同時,戰爭打破了西歐嚴密的等級秩序,無法出人頭地的庶子、次子參加了這場「光榮之戰」,長子繼承制受到了挑戰,社會秩序正在不斷改變。看似平靜的西歐社會表面下,蘊含著巨大的社會變革力量。漸漸崛起的市民階級,欣欣向榮的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商業貿易,逐漸復興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一切的一切都為以後的歷史進程做好了鋪墊。

十字軍形象

而對於西亞北非來說,這段時期則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與古希臘羅馬文明融合的歷史。十字軍沒有打敗他們,反而,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滅亡。不過,不走到最後,很難評價誰是最終的贏家。後來有人這麼評價:「歐洲病夫(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瘸一拐地走到了二十世紀,當它斷氣的時候,留下了現代中東地區混亂的局面。」樁樁件件足以證明,十字軍東徵影響之大。

相關焦點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 公元1世紀基督教從巴勒斯坦地區興起,500年後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走向世界。 11世紀末一直到13世紀末,這兩大宗教爆發了長達200年的戰爭。這次戰爭因為是佩戴十字架的基督教徒對伊斯蘭等其他所謂的異教徒發動的戰爭,所以稱之為「十字軍東徵」。
  • 宗教不同而引發戰爭,歷經200年,探究十字軍東徵背後的宗教因素
    自伊斯蘭教誕生之後,穆斯林在教義的指導下就開始了向外擴張的道路。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據相關資料統計在十字軍東徵期間,總共發生了八次大十字軍遠徵。那麼十字軍東徵的原因僅僅是宗教問題單方面的原因嗎?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對耶路撒冷的激烈爭奪
    1096年在教宗烏爾巴諾二世的號召下,為了收復被阿拉伯人佔領的基督教聖地,歐洲基督徒發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那麼歐洲基督徒是如何東徵奪取耶路撒冷等地區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組建十字軍烏爾巴諾二世為了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統一天主教與東正教,於是號召西歐各國組建十字軍東徵,驅逐伊斯蘭教徒,恢復基督徒對聖城耶路撒冷的統治。二,十字軍東徵
  • 十字軍東徵200年:「所到之處,一片荒蕪」,赤裸裸的掠奪?
    在世界歷史上,有一場持續了200年的東西方大規模戰爭,對於這場戰爭,直到今天,依然讓後人評價不一,這就是著名的:十字軍東徵!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對地中海東岸的伊斯蘭教各國發動的一場長時間的遠徵。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徵先後進行了八次之多,歷時200年。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恩怨情仇
    放眼世界來說,基督教為第一大宗教,雖然後來經過發展分為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幾個分支,但總體教眾仍居世界第一位。七世紀左右,阿拉伯半島上又誕生了另一個宗教,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穆斯林以武力強迫非信徒入教,使得伊斯蘭教的實力在阿拉伯半島迅速增強。
  • 蕭三匝對話王文鋒:基督教應當深刻反思十字軍東徵
    假如不抵禦伊斯蘭教的入侵,歐洲有可能面臨萬劫不復的結果,基督教世界或將消失。 十字軍東徵之前,穆斯林已佔領原先屬於基督教世界三分之二的領地,且長達4個多世紀。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幾乎整個中東、北非都是基督教國家,而這大多是基督教以非暴力方式傳播的結果,如4世紀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
  • 十字軍東徵:兩百年血腥戰爭的歷史因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十字軍東徵」簡介十字軍東徵,始於1096年,止於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徵行動。但有一些東徵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就是針對東正教的拜佔庭帝國。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
  • 十字軍東徵為什麼被稱為天堂之路?它對絲綢之路的發展影響如何?
    01什麼是十字軍東徵其實十字軍東徵並不是某一次徵戰行動,而是一段持續了近200年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在公元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伊斯蘭阿拉伯帝國的迅速強大與崛起阻擋了基督教的發展。十字軍東徵其實就是基督教國家的反擊,並以收復失地為名而發起的宗教性軍事行動。在這近兩百年的時間裡,十字軍東徵前後共發生九次。因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所以每個參加徵戰的人在胸前或者臂膀都佩戴十字標記,因此被稱為十字軍。
  • 十字軍東徵背後的四重爭鬥
    來源:FX168期貨頻道從1096年開始、歷時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徵,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殘酷戰爭。關於這段歷史,已有非常多的書籍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敘述、分析和評價過。伊斯蘭教創立於7世紀,基督教比它早問世500年。兩大宗教並立之後就一直互不相容。十字軍東徵實質上是基督教徒(更準確地說是歐洲天主教徒)發起的針對伊斯蘭教徒的宗教戰爭。這兩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不能以地中海為中立地帶和平共處,其根源就在於它們都聲稱自己掌握了世間的全部真理。一邊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邊是至臻至善的安拉。
  • 文明衝突的幽靈:十字軍東徵的遺產
    十字軍東徵既是防禦戰爭也是基督徒的侵略行為。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並非為了回應勢不可擋和迫在眉睫的威脅而發動的,也不是最近任何慘痛損失帶來的結果。隨著阿卡陷落和海外之地最後殘存的要塞丟失,拉丁基督教世界在黎凡特本土的政治、軍事存在煙消雲散。
  • 十字軍是什麼樣性質的軍隊,為什麼要東徵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徵行動。參加出徵的西歐部隊,每個人都帶有十字標記。不言自明,表象是西歐教廷指派貴族階層對於伊斯蘭教為主的異教徒和基督教內派系的「異端」(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佔庭帝國。)的一場宗教性質的戰爭。
  • 構建基督教廷大廈的柱石:十字軍東徵,又為何成為教會分裂的鋸刀
    顯然,基督教廷並不願意善罷甘休,時任羅馬教皇的烏爾班二世在這種情況下於1095年召開克萊蒙會議,用"聖戰"的方法來維護基督教的權威。於是這場歐洲歷史上一場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就此打響,史稱"十字軍東徵"。在1096年至1291年這195年裡,十字軍共出徵了八次,這八次不可小覷的戰爭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又是怎麼成為教會分裂的催命符的?
  • 十字軍東徵:一場打著宗教名義的搶劫
    1071年,由於佔領耶路撒冷的土耳其人對基督教朝聖者開始敵對,聖地的局勢更加惡化。自從土耳其人威脅拜佔庭的存在以來,阿列克謝一世皇帝就向教皇尋求軍事援助。1095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徵(1095-1099)在克萊蒙議會宣告成立。
  • 從中世紀「十字軍」東徵過程可見端倪
    該時期西歐各國封建主的大規模擴張戰爭一方面來說是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封建主需要越來越多的土地、市場以及原材料供應地,因此封建主們需要對外擴張。與此同時,東方地區也出現了局勢的變動,原來基督教的發源地西亞地區的耶路撒冷已經被伊斯蘭教徒所佔領,再加上基督教在歐洲的崇高地位,一場以宣揚宗教思想的十字軍東徵在教皇的領導下也開始了。
  • 第八次、第九次十字軍東徵:最後的十字軍東徵
    1270年—1272年歐洲基督教諸國發動了最後兩次主要的十字軍東徵,那麼此次十字軍東徵取得了怎樣的結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東徵前的局勢
  • 歐洲的首次覺醒、基督教分裂與十字軍東徵:中世紀藝術的不同面貌
    題圖:《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局部 德拉克洛瓦 1840年這個輪廓應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的拐點:其一是破壞聖像運動,其二是基督教的分裂,其三便是十字軍東徵。我按時間線將其大致劃分為兩段:前五百年和後五百年。
  • 基督教與暴力:十字軍東徵
    中世紀最著名的宗教暴力事件之一當然是十字軍東徵 - 歐洲基督徒企圖將他們的宗教信仰強加給猶太人,東正教徒,異教徒,穆斯林以及其他任何碰巧進入該世界的人。辦法。傳統上,「十字軍東徵」一詞僅限於描述基督徒到中東的大規模軍事探險,但更準確地承認歐洲內部也存在「十字軍東徵」並針對當地少數民族群體。令人驚訝的是,十字軍東徵經常以浪漫的方式被人們記住,但也許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十字軍東徵在外國土地上幾乎不是一種崇高的追求,在整個宗教和基督教中都是最糟糕的。
  • 十字軍東徵:兩個宗教之間的大型流血衝突
    伊斯蘭教在耶路撒冷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激起了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教皇烏爾班二世的憤怒反應。早在1071年,基督教徒軍隊就在安那託利亞東部的曼齊克特被穆斯林嚴重擊敗。 聖地的報導還稱,虔誠的基督教朝聖者據說遭到「異教徒」的殘酷虐待,這引起了教皇的憤怒。 教皇烏爾班二世決定利用1095年11月在克萊蒙舉行的教堂大教堂呼籲「武裝朝聖」前往耶路撒冷。
  • 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交流,促進了西方文化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穆斯林的擴張,基督教世界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民族擴張,信仰因素不佔主導地位。11世紀中葉至12世紀末,在塞爾柱突厥人擴張、伊斯蘭教第二次大規模擴展的時候,基督教世界已經失去巴勒斯坦及小亞細亞地區達四個世紀之久。此時,羅馬教皇發動了持續近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徵運動。十字軍東徵使穆斯林和基督徒雙方遭受了沉重的傷害。
  • 十字軍為什麼要東徵?
    十字軍東徵是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歐封建主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國家進行的侵略戰爭。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徵,由於參加這場東徵的人都是基督徒,他們的衣服上都縫有「十」字,故稱「十字軍」。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徵先後進行了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