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尊師愛生應是一種良性互動
「我錯了,請不要攻擊孩子」,學生給教師打傘事件中,在上海寶山區某學校任教的當事女教師對媒體著重表達了這層意思。平心而論,如果春遊那天她心裡也掛著這份對學生的愛,沒有讓學生給她打傘,或許不至於走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也許這真的不算什麼大事,但它引發的輿論衝擊波卻是驚人的。眾聲喧譁中,有人指責女教師作威作福,使喚學生;有人則認為純屬小事一樁,而且體現了師生關係的融洽;還有人呼籲媒體應該弄清事實,不要跟風炒作……
根據當地教育局的調查和女教師本人對媒體的公開回應,打傘系學生自願。如果情況屬實,指責女教師作威作福的言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學生的尊師行為更沒有問題,何況還是10歲左右的未成年人,任何對學生的批評都是無稽的。那麼,當事女教師的行為是否就沒有一點問題,批評者的聲音是否全無道理?
恐怕未必。從網絡上流傳的照片來看,女教師戴著墨鏡,手裡搖著扇子,顯得很「有範兒」;旁邊的學生比她矮了一頭,手臂高高舉起撐著傘,略顯吃力。整個畫面很難說是和諧的。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女教師也承認,看到網絡上的照片,「自己也覺得蠻驚訝的,我也沒想到自己照片上是這個樣子的」。可見,連她本人也不認為當時的做法是恰當的。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很多人之所以指責女教師,是因為反感她當時表現出來的「官僚作風」,以及把學生當「小弟」使喚的江湖做派。
陶行知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但在當時的場景中,我們最多只能看到學生的「尊師」,卻難看到教師的「愛生」。這種單向的、靜態的師生互動,顯然不是良性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主、平等、和諧成為構建新型師生關係的主題,其中,平等是基礎。教師儘管在學業上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但在人格上與學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或上下級關係。
女教師當時也許真的出於無心,那樣的場景或許真是一次偶然,但她當時的行為無疑是失當的,受到一些指責,對她本人而言也是一次教育,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但是,必須釐清這件事的性質,它與毆打、辱罵學生等惡劣行徑有著本質區別,任何拿著放大鏡去看待此事,上綱上線,動輒祭出「師德」大旗進行道德綁架的行為,都是非理性的。有媒體報導稱,當地教育局已責成學校對女教師進行批評教育,我們姑且不論教育部門的做法是否恰當,僅就女教師此次的不當行為而言,批評教育的處分足以引起她的警醒。
近幾天,不斷有教師發聲為當事女教師「鳴冤叫屈」,認為如果學生給老師打傘這樣的小事也要承受這麼大的爭議,真不知道師生之間該如何相處,學生又該怎樣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在筆者看來,一些教師的激憤之詞,更多的只是一種情緒化的表達。拋去學生給教師打傘這件事本身的是非不論,教師們應當明白,全社會對教師群體的道德期許是高於社會上一般群體的,這是由教師的職業性質決定的,也是教師師德規範中予以明確的。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時時處處謹記要給學生做好示範,給社會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