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4日 17:41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圖片來源:鑫聞工作室
圖片來源:鑫聞工作室
兩會召開後,出席會議的國務院各部委掌門人都會通過一個長約兩百米的通道進入會場,記者們給這條路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部長通道」。今年兩會開啟後,很多人關注到了,部長們在行進的過程中或主動或在工作人員引領下來到滿是話筒的發言臺前,面帶微笑的和記者交流。
常跑兩會的記者們都知道,一開始可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時候,記者們經常蹲守在「部長通道」尋找交流的機會,有時候靠「攔」,有時候靠「請」,不知道能採訪到哪位部長;而部長們遇到蜂擁而至的記者和話筒也是寸步難行。兩會的組織機構顯然關注到了這樣的狀況,也希望給記者更是給公眾更多與部長們交流提問互動的時間,於是我們看到了今年的模式:有了發言臺、有了話筒架、有了工作人員進行現場組織,一切井然有序。
「部長通道」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我認為原因有四個方面:
一是公眾很歡迎:在兩會這樣一個平臺上,從國務院部委「掌門人」口中說出的哪怕是隻言片語,都包含了很重要的信息,民眾所關心的很多問題能夠得到最權威的解讀與解答,對推動社會生活的進步至關重要。
二是部長們很歡迎:他們能獲得更多和記者和民眾交流的機會,有更多答疑解惑的機會;同時這種由無序到井然的變化也讓他們接受採訪的時候更從容,能更全面地對很多問題進行回應。
三是記者們很歡迎:採訪不再是一場「追逐戰」,不用擔心因為採訪一個部長而錯過其他部長所帶來的重要信息;現場工作人員的服務也更加人性化,儘量滿足現場記者們的需求,還會收集離得遠的記者的問題幫忙提問。
四是工作人員很歡迎:理由很簡單,有序的現場採訪不僅有利於各方面的溝通,更有利於現場的協調組織。
總之一句話:良性的互動。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從「被圍堵」到「接受邀請」再到「主動接受採訪」的變化?我認為可以用這兩個詞來回答:尊重,自信。
這種變化首先帶來的就是相互尊重。記者們都知道在採訪中要真誠交流才能獲得真誠的回饋;部長們同樣知道真誠交流,開誠布公,尊重媒體、尊重公眾、尊重公共利益,才能獲得與媒體、公眾的共贏局面。被圍追堵截,話筒恨不得伸到嘴裡,一張嘴牙齒都能磕到錄音筆,多個問題同時撲面而來……這種情況下,雙方的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
這種變化體現了政府部門的自信。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政府部門在過去一年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話想和記者、民眾交流;另一方面,部長們也是有備而來,不僅對自己管轄領域的政策法規信手拈來,也將社會關注的熱點牢記心中。比如,衛計委李斌主任說:要感謝那個在醫院裡怒斥號販子的東北女孩。自信還體現在整體狀態的輕鬆,比如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再次主動來到發言臺的時候說「大家好,我們是第二次見面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結束採訪時對記者發出了參加他新聞發布會的邀請。
所以,尊重和自信給「部長通道」帶來了新變化,讓「部長通道」更受歡迎了。張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