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中這三人,老莊哲學中的逍遙無為思想走到一起

2020-12-17 但作城中想

竹林七賢和老莊都算是文化名人了,可是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魏晉時期遠近為名的竹林七賢,其中至少有三人是因為老莊哲學中的逍遙無為思想走到一起,今天小編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在當時惡劣社會環境的壓抑下,竹林七賢更加傾向於莊子的精神,嚮往莊子的「逍遙」,實現精神上真正的自由。所以開始由關注社會轉移到關注自身,更多的去享受人生,在享受生命的同時也意識到了生命的可貴,所以倍加珍惜生命,自然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就會有不同的選擇。在精神上他們渴望能有一個理想的世界去懷揣夢想,去追求他們嚮往的人生,所以他們在苦苦追尋中找到了老莊哲學。老莊哲學中的逍遙無為思想使七賢走到了一起。

經過小編的研究和分析,我發現七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老莊哲學聯繫到起,共同去談論自己心之所向,去搭建屬於自己的理想。不僅如此,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堪,殘酷的社會現實使他們不願冒著生命危險出仕,所以去尋求老莊哲學來規避風險。竹林七賢聚在一起談玄的相關史料不是很多,但還是有的,如《晉書·王戎傳》中就曾記載過阮籍和王戎一起談玄。其中竹林七賢中阮籍、嵇康、山濤都在人生中踐行著老莊哲學。

阮籍「博覽群籍,尤好老莊」這是由內而外產生的結果,正是內心在種種痛苦的折磨中,阮籍才把目光轉向了《莊子》。通過《莊子》來了解莊子,從而追求莊子所謂的「達」,以滿足精神上的自由。我認為這種表面的自由又恰恰反映了阮籍內心的孤獨和痛苦,所以阮籍想要通過《莊子》來追求自己內心嚮往的世界。在其著作《達莊論》中充分體現了阮籍想要通過虛擬的論辯進入理想的世界,從而做到通和達,來滿足自己痛苦萬分的內心。

經過小編自己的研究,我發現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其實也是談玄的能手,主張貴無思想,人物齊一,反對君為臣綱。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鍾會撰寫了四本談玄的書籍想要請嵇康閱覽過目,足以見得嵇康在當時士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其兄長嵇喜為他作傳時也認為嵇康為人直爽,不畏權貴,博聞強識。是一位不會向世俗折腰的高潔之士。《晉書·嵇康傳》中不僅寫出嵇康的才識還寫出了嵇康愛好老莊,雖然內心苦悶,但也借莊子「任自然」的思想來排遣自己內心的憂苦,希望身居陋室,飲一杯濁酒,彈一把古琴,偶爾與志同道合之友敘舊的平淡生活,將個體與自然融合。在自然中追求自我追求本真,不去追求外在的事物,也不受外在事物的打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這是一種本真質樸的生活形式。

山濤為官的時候,有一次選拔的人才讓許多官員不滿意,甚至有人向皇帝稟告此事以此彈劾山濤,以致皇帝也開始懷疑山濤。在朝為官最重要的就是皇帝的寵信,而山濤面對這麼大的危機既不反駁,也不解釋,居然與平時無異。但這並不代表山濤不在意此事,而是用道家「順其自然」思想處理這件事。通過時間和舉薦的人才來化解皇帝及官員對自己的誤解。果然一年以後山濤選舉的人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事實面前不需要任何言論就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這就是用道家思想處理問題的效果。

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山濤在動蕩的晉朝為官能夠平安無事,根本原因就在於他能夠在兩難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最安全的做法,這裡面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多言,儘量不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超然事外的莊子哲學。山濤對身外之事選擇「無為」的處理方式,但是對自己的要求卻十分嚴格,特別是對收受賄賂方面堅守自己的節操,在當時的社會實屬不易。縱觀山濤一生,多次出仕入仕,特別是晚年時期屢次辭讓,決心隱退,這與莊子拒絕做官的原因相類似,都是在時局動蕩時期想要保全自己。人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這才是真正的自然。

相關焦點

  • 古玩中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的合稱。也是歷代文人所推崇的偶像,以竹林七賢為題材的古玩數量亦不在少數。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著有《養生論》。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因「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集團,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
  • 第11篇:茶道典故竹林七賢
    他們這些人就是魏晉年間廣為人們評說的「竹林七賢」。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竹林七賢」的言行褒貶不一,但是都不可否認他們曾對我國的文學、哲學及封建世人的行為準則產生過重大影響。在他們的詩文集中經常表現著對魏晉時期政治黑暗的強霸不滿,另一方面則是對清新自由的社會人生的渴望與追求。
  • 竹林七賢圖中的七賢你知道是誰嗎
    林七賢圖其實跟竹林其實並沒所有什麼關係。竹林七賢圖是模印磚畫,在1960年,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發現《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上面出現了5株銀杏樹,2株垂柳,1株槐樹,1株松樹,只有1株是闊葉竹。這種磚畫後來在不少南朝的墓中被陸續發現,植物也各不相同,比如獅子衝蕭統陵墓中的磚畫上,只有銀杏、櫸樹、松樹,根本沒有竹子。那為什麼叫做竹林七賢圖呢?竹林是一個比喻,它象徵這志存高遠,淡泊明志。
  • 竹林七賢: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東晉史學家孫盛在《魏氏春秋》中寫道:「(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有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玡王戎、沛人劉伶相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東晉戴逵的《竹林七賢論》,對竹林七賢行實多有記載。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述魏晉名士風流,特拈出竹林七賢:「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
  • 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不賢,不討厭,可是幾無用處
    「竹林七賢」就是當時玄學的著名代表。「竹林七賢」,顧名思義是竹林中的七個賢人,賢的本意是才,因此,也就是竹林中有七個有才的人。這七個才人,分別是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鹹、山濤和王戎,主張「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
  •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一、魏晉時期道家玄學的特殊產物:竹林七賢魏晉時期出現了一種將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學,即玄學,「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主要的思想基礎和學術要旨是對道家的表達,因此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這時期人們將《老子》、《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
  • 漢橋話畫:孫位《高逸圖》與「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的題材自東晉南北朝直至唐代以來,屢屢被一些名畫家所表現,正是對這個時期玄學文化的一種歷史再現。《高逸圖》以高超的畫藝表現了他們的氣質風度,是記載這一歷史文化遺蹟的形象圖畫,反映了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園,不隨流俗的哲學思想,同時在繪畫技藝上的承繼和發展也讓它成為了一件在繪畫史上具有典範意義的作品。
  • 西晉文化: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司馬氏在與曹氏集團鬥爭中得勝,意味著被曹氏抑制的門閥士族勢力抬頭。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嵇康、阮籍生活在魏晉交替的政治動蕩年代。二人均崇尚老莊,不拘禮法,反對禮法名教。
  • 竹林七賢的洛陽往事
    竹林七賢的洛陽故事很精彩  一提到名士,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魏晉,而魏晉名士的代表是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他們是一群「相逢於濁世、相守於天涯、相知於山水、相忘於江湖」的性情中人。  竹林七賢活動的場所主要有兩個:黃河以北的山陽(今焦作市)和黃河以南的洛陽。
  • 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山濤、王戎篇
    竹林七賢以一己之力,讓那個極具黑暗和紛爭的時代,多了幾分遊戲人間的灑脫,幾分快意恩仇的恣意,但細究起來,雖然竹林七賢被後世統一貼上了:「放浪形骸,輕蔑禮法,終身不如仕」的標籤,七個人的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這也是本篇為何將山濤、王戎放在一起的原因。
  • 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司馬氏在與曹氏集團鬥爭中得勝,意味著被曹氏抑制的門閥士族勢力抬頭。地主階級中一些非當權派的庶族地主,對現實不滿,採取不合作態度,嵇康、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是大文學家,在「竹林七賢」中最為有名;其他五人為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鹹。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嵇康、阮籍生活在魏晉交替的政治動蕩年代。二人均崇尚老莊,不拘禮法,反對禮法名教。
  • 竹林七賢中的另類,人生前後判若兩人,王戎他經歷了什麼?
    在竹林七賢這一魏晉時期的文化團體中,王戎在其中的性格變化極大,從一開始的竹林名士到位極人臣,同其他六位相比名聲稍顯不佳,也沒什麼著作傳世,而就是這麼一位劣跡斑斑的人,卻能躋身於魏晉的清流名士行列,實在令人費解。
  • 「竹林七賢」到底怪在哪
    衛紹生在《竹林七賢若干問題考辨》(《中州學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應該在七賢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而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三篇清談誤國)中認為,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所取為《論語》「作者人」(《憲問》)之數,意義與東漢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 古代男子第一天團: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何許人也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說他們「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鹹、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 竹林七賢介紹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但其作品都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最後因與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而被不容導致分崩離析。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關於竹林七賢考點
    今天寧夏華圖小編幫你們整理了竹林七賢常識,希望對你們的考試有所幫助。   竹林七賢都有誰?   「竹林七賢」是三國魏(240—249)七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
  • 朋克主義的中國先驅:狂放任性的竹林七賢
    《晉書·嵇康傳》載:「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這是關於「竹林七賢」的正史記載。視世俗若無物,置生死於度外,這是劉伶憤世嫉俗的處世之道,如果說阮籍、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靈魂和核心,那劉伶代表的則是「竹林七賢」消極狂悖心態的極端。
  • 朋克主義的中國先驅:狂放任性的竹林七賢
    魏晉之交,時局混亂,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傳統儒家經學日漸衰微,崇尚老莊之道、脫實向虛的玄學逐漸成為人們所推崇的思潮,於是便誕生了以清靜無為、率真放誕為特點的魏晉名士,而其中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等七位名士組成的竹林七賢便是魏晉名士中的代表人物。
  • 竹林七賢,竟然跟竹林沒關係?
    看過國家寶藏吧,其中南京博物院的一件藏品「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描繪了風流倜儻的魏晉第一男子天團——竹林七賢。這件磚畫全長480cm,高88cm,由300多塊墓磚組成,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關於竹林七賢,大家知多少?一直以來,你可能誤會了「竹林七賢」。
  •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郭建龍《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劉義慶《世說新語》,羅宗強(竹林七賢,圖片來自網絡)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