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2020-07-26 羽林輕騎

一、魏晉時期道家玄學的特殊產物:竹林七賢

魏晉時期出現了一種將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學,即玄學,「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主要的思想基礎和學術要旨是對道家的表達,因此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這時期人們將《老子》、《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竹林七賢」就是當時玄學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賢」,顧名思義是竹林中的七個賢人,賢的本意是才,因此,也就是竹林中有七個有才的人。

這七個才人,分別是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鹹、山濤和王戎,主張「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七人中領頭的是嵇康,善於音律,尤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

很多人對《廣陵散》的了解估計來源於金庸武俠小說,嵇康的行為在當時確實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邊,遺憾的是當時沒有網絡,否則他身邊會聚集更多這樣類似網友的群體,由於他們經常在河南輝縣西北的竹林之中聚會,因此被稱為「竹林七賢」。

二、做玄學必須的三個條件

魏晉時期,玄學雖然興起,可是並不為顯學的儒家人士所認可。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儒家人士以忠君愛國為使命,做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玄學卻強調虛幻的安樂,藐視禮法,重視個人思想和行為,整日崇尚不切實際的清談,這在儒家人士看來,是誤國誤民。

儒家人士的重要人生目標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就是當官。實際上,做官也是寒門擺脫貧困,光宗耀祖的途徑。

而玄學強調清談,虛幻,和做實事的做官卻背道而馳。

於是,純粹的玄學家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不做官,二家道充實,三還必須有才華。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以此來看竹林七賢,並非所有人都滿足這幾個條件。

三、「竹林七賢」的發起者:「竹林三賢」

最初嵇康一個人在竹林裡,與青山綠水為伴,喝酒、彈琴縱歌,不問世事,他本人「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有如此好的外形條件,卻不去泡妞,不做網紅,卻任意毀壞顏值,不洗臉不洗澡,自由散漫,成為常在竹林的一個閒(賢)人。

這是個純粹的玄學者。

後來嵇康聽弟弟嵇喜說因為弔唁阮籍的母親被阮籍給了白眼。心有靈犀的嵇康,立刻明白阮籍也是不被禮教約束的名士,就抱著琴去阮籍家。真性情的阮籍具有很高的詩詞造詣,又同樣藐視禮法,和嵇康立刻相見恨晚,兩人立刻走在一起,成為「竹林二賢」

阮籍對禮法的藐視有兩則故事:

一是阮籍常去一位買酒的漂亮少婦那裡買酒喝,喝醉了就在那位美少婦身邊睡著。於是,少婦的老公很疑惑,就準備抓證據,可是發現阮籍從始至終都很老實,沒有做一點越軌的事。

二是阮籍的嫂子常常回娘家,每次回娘家,阮籍總是要特意和她道別,有人就指責他說小叔子和嫂子之間沒有分寸,阮籍回應說:「禮豈為我輩設乎?」意思說禮法約束不了我。

兩則故事,說明阮籍多麼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竹林二賢」在一起不久後,嵇康的好朋友山濤又加入了。

山濤雖然是嵇康的好朋友,本質上卻有區別,他雖然也喝酒放情,卻並不是忽視禮教的人。山濤有著儒家和道家的雙重思想,因此他是要做官的人。

山濤是個好官,他在朝中主管人事,啟用了不少優秀的人才,有著顯著的政績。中書令裴楷曾評價山濤:「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

山濤的加入,使得竹林中有了三賢。

嵇康、阮籍、山濤三人年齡相仿,就組成了最初的「竹林三賢」。

四、四後輩加入,成為「竹林七賢」或者「竹林七酒」

阮籍拉了他的侄子阮鹹進來。阮鹹在音樂方面有相當才華。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阮鹹同樣不拘小節,行為大膽,豪放不羈,他可以和一群豬在一起喝酒。在為母親服喪,他卻騎著驢去追姑姑家被自己弄懷孕的婢女。

竹林賢人的名氣傳開後,在他們的聚會中,漸漸的又增加了劉伶、向秀和王戎。

劉伶喝酒不要命,而且喝醉了,就「脫衣裸形在屋中」,被譏笑後,就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為褌中?」反而罵譏笑他的人進了他的褲子。口才雖好,卻似乎不太講道理。

向秀是對《莊子》研究很深的文學家,他雖然經常參與竹林聚會,卻性格平和,喜歡讀書,並不太喜歡喝酒。

王戎是七人中最小的,是15歲時被山濤拉進來的,也是七人中最為世俗和現實的,他的最大特點是吝嗇,也因為吝嗇和善於理睬,因此家中積累了不少財富,這恰恰是崇尚自然的老莊學說反對的。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王戎的進入,也拉低了七賢崇尚玄學的純潔度,因此七賢更多的是大碗喝酒的酒友,可以說是「竹林七酒」。

五、竹林七賢的兩派

因此,竹林七賢雖然在一起喝酒唱歌,打打鬧鬧,可是本質上卻分了兩派。

一派是嵇康﹑阮籍﹑劉伶﹑阮鹹,他們始終主張老莊之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看不起儒家思想,而以老莊的道法自然為主,表現最主要的,就是不願意進入官場受約束,只希望過自己無拘無束的生活,嵇康更是寧死也不做官。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另一派則是山濤﹑王戎和向秀,他們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就是將儒家和道家兼容並舉,外儒內道,或者外道內儒,於是,三人都出世做了官。

因此,表面看來,「竹林七賢」的幾個人志同道合,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其實卻是同床異夢。

特別是山濤、王戎兩人,在縱酒放歌之時口稱:「感情深,一口悶。」在另外幾人喝得酩酊大醉,酣暢淋漓,沉浸在自己心目中和諧無為的世界時,這兩人口稱「痛快」,心裡卻清醒得要命,他們才不甘心陪著別人在這竹林裡玩一輩子,而是志存高遠,一旦時機成熟,兩人都將「歷經幾年竹林遊,一朝貨與帝王家」。

有著觀念的本質不同,七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不了。

嵇康﹑阮籍﹑劉伶忠於自己的主張,都不願在司馬家族手下做官。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阮籍雖有幾次出仕,都是被動出來做官,只有一次是他主動請求做步兵校尉,目的卻是是為了能隨時有酒喝。

嵇康下場最悲慘,終被司馬昭殺害。

向秀本不想做官,可是卻被嵇康的死嚇壞了,於是老老實實出來做官。

只有山濤和王戎兩人是高高興興的去投奔司馬氏。

山濤做到吏部尚書,左僕射。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山濤在為官方面還是比較有為的,作為司馬氏政權的骨幹,在吏部尚書任上,本著對司馬氏政權高度負責的精神選人用人,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重視關心老實人、正派人、不巴結領導的人。

在當時奢華腐敗的魏晉官場,山濤是少有的清明之人,深得司馬昭的寵信,司馬昭對他的評價有四個字:「清明、雅操。」並主動給他加薪,可見山濤在司馬氏心中的分量。

山濤也始終沒有忘了老朋友,由於司馬昭仰慕「竹林七賢」之名,幾次要求嵇康出來做官,嵇康就是不給面子,山濤深知司馬昭的脾氣,出於對老朋友處境的擔心,也認為以嵇康的才華不做官甚為可惜,因此山濤想將自己的位置騰出來讓嵇康坐,自己再調任他處,但嵇康不但不給面子,還給山濤寫了封絕交信。

雖然絕交,可是嵇康還是相信山濤的人品。後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山濤,並對自己的兒女說:「巨源(山濤字)在,汝不孤矣。」可見對山濤的信任。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王戎則成了位列「三公」的司徒,他是天生做官的料,歷經兩朝,無論政治風雲如何變幻,始終不倒。

而王戎也恰恰是最為阮籍看不起的,七人在一起時,阮籍經常看著他對其他人說:「俗物已復來敗人意。」

「竹林七賢」最後的解體只是因為人各有志,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伴隨彼此。嵇康為司馬昭所殺時,另外六人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營救辦法,由於終究抵不過強大的國家機器而功虧一簣。

六、對竹林七賢的評價:兩「不」一「無」

竹林七賢的反傳統,崇尚自然,若是求得內心的釋放無可厚非,可是體現在行為上就成了動物的行為藝術。而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有禮法的約束。沒有禮法,以竹林七賢這樣崇尚自然,最後就會走向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如何評價代表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很簡單,兩「不」一「無」

因此,竹林七賢的賢,只體現在自己精神和肉體的享受,如果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他們可能會有帶給大眾的消費價值,而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則毫無價值,他們體現的魏晉風度,帶給國家的是頹廢和動亂,最後還是要靠他們看不上的名教,也即是儒家思想來拯救。

個人存在的價值要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在這個意義上,竹林七賢中只有山濤和王戎做到了,其他如阮籍、阮鹹、劉伶、向秀都沒有做到,阮鹹更是不被當朝認可。因此,如果沒有山濤和王戎的作為,對竹林七賢,只能借用圍城中趙辛楣對方鴻漸的一句:「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從國家和社會意義上說,若要評價竹林七賢,則以兩「不」一「無」:不賢,不討厭,可是幾無用處。

相關焦點

  • 魏晉風度的竹林七賢:不賢,不討厭,可是幾無用處
    一、魏晉時期道家玄學的特殊產物:竹林七賢魏晉時期出現了一種將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學,即玄學,「玄」字出自老子《於是,純粹的玄學家就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不做官,二家道充實,三還必須有才華。以此來看竹林七賢,並非所有人都滿足這幾個條件。
  • 魏晉風度的代表,你不了解的竹林七賢
    魏晉時期,政局非常混亂,皇帝換了一輪又一輪,那時候就跟遊戲時輪流坐莊一樣,雖然朝政很亂,但是人才輩出,比如說「竹林七賢」。他們相當有名,幾乎就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但是,你以為是他們傳說中的「正人君子」嗎?沒錯,他們確實思想很開明,行為很正(fang)派(lang)!
  • 「竹林七賢」磚畫,描繪了七賢的縱情任性,表現的是魏晉風度
    文/閔不克一、引言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出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南京第二鋼鐵廠工人在一座名為「宮山」的小山取土時,發現了一座大型南朝墓葬,考古人員發下墓室的南北牆壁上有兩幅巨型磚印壁畫。專家將兩幅磚畫拼接在一起,命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拼壁畫。
  • 魏晉風度——竹林七賢
    而此時,道家思想卻又重新活躍起來,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人們奉行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玄學,他們返璞歸真,率性自然,「放浪於形骸之外」,這種飄逸灑脫的風神氣韻,給這個本來以汙血為底色的時代加塗了一層明麗浪漫的色彩。  也許會有人奇怪,為什麼此時老莊之說反而盛行起來?
  • 竹林七賢是落魄文人的心靈放逐,魏晉風度是自我為中心的人格殘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七個文人,形成了一個圈子,常集於山陽(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竹林之中,或清談吟詠,或彈琴長嘯,以瀟灑的風貌顯示著對自由與超越的嚮往。他們特立獨行、肆意酣暢、放曠不羈,對後世產生過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世稱「竹林七賢」。
  • 葛軍|魏晉風度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是指魏晉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的合稱。雅道的代表人物,被隱宗妙真道奉祀為大宗師。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紫砂來自大自然的恩賜,竹林七賢具備了大自然的性情,將自然材質與自然性情結合,每一把壺都帶有各自的性格。每一個人的個性中,都有值得欣賞的一面,每件作品取其一面。
  • 魏晉風度與酒文化:何以解憂?對酒當歌,喝出來的竹林七賢
    東晉名士王恭曾說: 「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向來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禮豈為我輩設哉」這句驚人之語就出自七賢之一的阮籍。生死抵不過一壺酒,我好像有點明白他為什麼能位列竹林七賢了。
  • 解讀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為何歷史上再無第二個嵇康?
    魏晉時期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竹林七賢了吧,即使是不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會或多或少的聽到過他們的名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聊一聊,竹林七賢。就是很能說而且啥也不幹就呆著。當時有個叫郭象的,此人雖不在竹林七賢之列,如果竹林七賢不介意,他或許可以成為竹林第八賢。有個太尉跟郭象認識,評價他,「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七子與七賢,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為何都是魏晉風度的代表?
    七子與七賢,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為何都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上一篇文章,我們主要講了魏晉風度中的竹林七賢,在文末我們提到了一句謝可寅的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大家猜到了我們這一篇文章將繼續講什麼嗎?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而魏晉名士之中,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許多竹林七賢的逸事,有些是來源於歷史的,有些也許是來源於野史,雖然看上去行為奇怪,但仔細想來,確乎是這幾位先生能做出來的事情。
  • 嵇康與山濤:竹林七賢魏晉風度,絕交之後仍是知己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史稱「竹林七賢」,他們崇尚老莊,研究玄學,信奉清靜無為,追求超然於物,引領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後世稱之為「魏晉風度」。(竹林七賢)「竹林七賢」頗喜雅集,常常聚在一起飲酒、服藥、清談、縱情歌舞、吟詩作賦,彼此志趣相投,交情頗深,其中嵇康與山濤的情誼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向來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 道盡魏晉風骨的《世說新語》,竹林七賢是怎麼從友好走向分裂
    一句表達了自己不能盲目追隨魏晉風度,而應當積極進步的青雲之志;《蘭亭集序》更是王羲之為一次東晉名流集會時的即興詩集所作的序文,無論是其書法還是文章都散透著一股「放浪形骸」的魏晉風度。那麼究竟什麼是魏晉風度?魏晉風度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 魏晉風度,直面死亡的猖狂
    今天咱聊的是魏晉那些狂人,直面死亡而依舊猖狂。魏晉風度的代表非竹林七賢莫屬。而七賢之中,又以嵇康為先。然而,他卻被作為了殺雞儆猴的「雞」。撫琴人是被司馬昭畫了紅圈的魏晉名士嵇康。 「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兩顆人頭落地,魏晉文壇,便沒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晉風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風採。在當時的刑場上,嵇康顧日視影,從容彈奏《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從此絕矣」隨後慷慨赴死。試問當今天下能有幾人做到。
  • 那個時代的真與媚:魏晉風度兩百年
    魏晉風度的命名最初來自魯迅,因為魯迅所在的民國又到了一個亂世的時代,又出現了一大批不願意遵循體制而放任自我的人群。魏晉風度的代表團體有「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等。 代表人物有王弼、王羲之、阮籍、嵇康、郭象、王導、謝安、陶淵明、顧愷之等。 《世說新語》是魏晉風度的集中記錄。
  • 究竟什麼是「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一般理解為當時的名士風度,實際上指的是在中國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人格精神與生活方式的統一體。包括哲學思辨、人格境界、文學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從時間上來說,指的是三國時的魏(公元220-265年)至兩晉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劉宋時代以士族名士為主體的生命體驗,它以七林七賢中阮籍嵇康和晉宋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代表人物。
  • 魏晉風骨之竹林七賢群像——恣意放縱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悲涼?
    《龜雖壽》裡「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觀滄海》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曹操的詩歌雖然留下的不多,但首首經典,其氣韻沉雄,高遠闊大,很有一番君臨天下的氣度。建安詩壇之後,更為出名的是「魏晉風度」。
  • 竹林七賢的不同形象:藝術家乎?罪人乎?
    魏晉名士——特別是竹林七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竹林七賢,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據說他們「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
  • 《竹林七賢及其現代啟示》精彩內容
    魏晉風度這個概念出現的時間也不過一百年時間,甚至一百年不到,具體是魯迅先生在1927年到廣州做過一個演講,演講的題目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個演講做完以後,魏晉風度就成為一個文化命題。魏晉風度大概為12個風氣,分別是美容之風、服藥之風、飲酒之風、任誕之風、清談之風、隱逸之風、藝術之風等,這些風氣都是當時魏晉風度的一些重要的表現,跟竹林七賢的推動也有極大的關係。在魏晉的時候,對於美的欣賞、追捧和熱愛簡直到了一種極致。特別還要指出的是不僅對於女性美有欣賞,更重要是欣賞男性美。
  • 竹林七賢與魏晉風骨中的文化故事
    魏晉南北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一時期,形勢混亂,政治權力並存。魏、蜀、吳三國以後,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北方混合政權的短期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貴族、官僚等反對傳統儒家習慣的人,不奢望仕途,而是嚮往一個更高、更獨立的物質世界。這些學者具有明顯的集體化特徵。他們總是私下結伴同遊。他們聚在一起吟誦詩歌和參加宴會。他們這些人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帶有魏晉時期獨特的風格,可以稱作「魏晉風格」或「魏晉風度」。在今天,我們將人們描述為英俊、優雅、端莊。
  • 魏晉男團竹林七賢:愛酒成痴的男人也會放蕩不羈愛自由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後與地名竹林合稱。介紹七個人事跡之前,先來聊聊魏晉風度,是指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