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魏晉風度」?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魏晉風度,一般理解為當時的名士風度,實際上指的是在中國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人格精神與生活方式的統一體。包括哲學思辨、人格境界、文學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從時間上來說,指的是三國時的魏(公元220-265年)至兩晉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劉宋時代以士族名士為主體的生命體驗,它以七林七賢中阮籍嵇康和晉宋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代表人物。

今天我們就來與大家一起討論一下什麼是魏晉風度,以及它的現代人生意義問題。主要談兩個問題:一、魏晉風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晉風度的表現形式。

談到魏晉風度,不能不與當時興起的士族階層相聯繫。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東漢末年興起的世家大族,他們壟斷做官的權力,有著自己的政治特權與莊園經濟,可以與皇權平分秋色,比如東晉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可以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就是魏晉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階層。魏晉風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謝家族,他們既是政治與經濟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謝氏是詩歌家族,王氏是書法大族。所以魏晉風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貴族的產物,也是憑藉經濟與政治上的特權而形成的。

東漢末年,社會陷入了空前的戰亂之中,南北分裂,生靈塗炭,老莊人生無常,企求解脫的學說走進人們的心靈之中。王瑤先生在《中古文學史論集》中曾指出,感嘆人生無常是漢魏以來文學的主旋律。這種時代情緒又因了當時文化的主體士族的崛起形成為特定的思想體系。當時,對人生苦難的解脫,對逍遙境界的尋求,成了魏晉以來人生哲學的重大課題。當時,圍繞著這一主題,各種人生哲學紛紛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這麼幾種:一、以阮籍為代表的逍遙論。二、以嵇康為代表的養生論。三、以《列子·楊朱篇》為代表的縱慾論。此外,還有何晏、王弼的無為論,向秀、郭象的安命論等等。魏晉以後逐漸興盛的佛教,則是從宗教麻痺的角度,來解釋人生問題的。

這幾種人生哲學雖然旨趣不同,角度各異,但都是探討如何解脫苦難,實現人生價值的。正像著名學者湯用彤先生在《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一文中所說的那樣:「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從哲理上來說,所在意欲探求玄遠之世界,脫離塵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奧秘。」這種生命精神在《世說新語》這部記載名士軼事的筆記小品中有著生動的表現。收入這部筆記中的大都是漢末以來名士衝決禮法,率真自得,狂誕任放的軼事。他們的行動有著明確的追求,這就是拋棄了傳統儒家哲學中過於拘執的一些道德說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來支配行為,通過偶發性的情節來組織行為,形成創作。最典型的則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雪夜訪戴的軼事: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任誕》)

這一則故事是大家熟悉的魏晉名士的軼事,它很能說明魏晉人生與文藝以興為美的特點。位於江南的山陰之地很少下雪,雪夜皎美的景色使富於生活情趣的王子猷油然興感,想起左思的《招隱詩》,不由得想去剡溪造訪一位叫戴逵的高士,這種興致在於本身的偶發性,並不以功利目的,即見不見戴逵為目標,故而興發而行,興盡而歸。在這裡,「興」就是目的與樂趣,南宋文人曾幾在《題訪戴詩》中說:「不因興盡回船去,那得山陰一段奇。」宗白華先生說:「這截然地寄興趣於生活過程的本身價值而不拘泥於目的,顯示了晉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宗白華先生獨具隻眼地發現了這則軼事中蘊含的晉人唯美生活的意義,這也是魏晉風度的表現。

我們現在再來說說著名的王羲之的蘭亭故事。東晉王羲之等人在東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4年)於蘭亭舉行的文人集會,將文人的以詩會友與民間的三月三日禊飲之禮結合起來。當時許多人士寫詩歌,後來編成集子,王羲之在當時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文章以優美清麗的筆調,描畫出位於江南的山陰蘭亭陰曆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與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景觀,詩人觸景生情,由物的感發,得想起人生的意義,王羲之認為,人生的過程,生命的價值,它既不是莊子所說的一死生,也不是俗人所理解的外在功名,而是在於生命過程中的興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妄,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在王羲之這篇美文中,我們發現詩人最能感物興懷的正是「死生亦大矣」的悲劇主題,即從宇宙永恆、人生短暫中興感到個體悲劇人生的價值所在。人生有限而天地無限,而認識到此中意義並不是「一死生」即泯滅生命的意義,而是要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把握世界與人生的意義,珍惜這瞬間的快樂。但這又不是產生出同時代的《列子·楊朱篇》中宣揚的及時行樂,因為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就在於他擁有這種高峰體驗的可能性,放棄這種人生的高峰體驗而逐於肉慾,等於將人生退化到禽獸之域。魏晉風度的形而上意義即在於此,這是魏晉風度的精神理念。也是我們現代人生最應當思考與感懷的。

我們再來談談第二個問題,即魏晉風度的表現方式。魏晉風度的表現有這樣幾種,通過這些方式,而展現出名士的精神氣質與貴族風格。我們加以大概地介紹:

飲酒

酒是魏晉風度的典型寫照。曹操詩中就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賢」的好酒狂飲。所謂「竹林七賢」,是對三國魏末七位人士的稱謂,他們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阮籍是其中最喜歡飲酒的名士之一。據《晉書·阮籍傳》記載:「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政事,遂酣飲以為常。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鍾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東晉有個名士曾說:「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是很到位的。可見魏晉名士飲酒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解脫精神上的痛苦,保全性命。再比如,竹林七賢中的劉伶也是一個極其狂放不羈者,從他所作《酒德頌》來看,酒無疑成為他生命中的歡樂頌。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中總是有酒,他專門寫有《飲酒》一組詩。但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卻指出:「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為跡焉。」他認為陶淵明詩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酒以寄意。

魏晉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於這種境界的創造與形成,《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王衛軍雲:酒正引人著勝地。」「王佛大嘆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這些都說明酒有助於形神相親的合一,而藝術境界往往通過酒的刺激來創成,比如王羲之創作《蘭亭序》,李白的「鬥酒詩百篇」。當然,有些名士是想通過飲酒來醉生夢死,這是一種頹廢,我們當然不能贊同。還有的借飲酒來裝名士:「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這些都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服藥

這裡的藥特指一種叫做五石散的礦石藥。五石散自漢代出現,至魏時因玄學宗師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於世,東漢時服食相當普遍,由魏晉至唐,經歷五六百年之久。五石散對年邁體虛、陽氣偏衰者,用的好的話,有一定的助陽強體作用,但是在養生求仙之風的影響下,許多人妄圖藉此虛幻的神仙夢,於是當時許多人都來服食。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中也談到服食五石散,說在當時是有錢人的一種時髦,窮人是消受不起的。由於服食五石散後發熱,服食者往往要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於是不吃藥者也附庸風雅,跟著名人將衣服寬大起來了。還有許多吃不起藥的人會在路旁假裝藥性發作以擺闊氣,一副生怕不服食就跟不上時代的樣子。魯迅先生形象地說:「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的,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胡胡塗塗地才好,有時簡直是近於發瘋。但在晉朝更有以痴為好的,這大概也是服藥的緣故。」有人認為這種風尚與今天的吃搖頭丸差不多,其實我認為二者的精神追求是不同的。不能簡單地加以比方。

兩性解放

這裡所說的「兩性解放」,並不是今天所謂「性解放」。而是指男女關係的進步。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精闢地指出,兩性關係是人類最基本的關係,從兩性關係的內容之中,可以判斷出每一時代中的文明程度。魏晉名士在男女關係上衝破了三綱五常的束縛,它通達而不荒亂,不同於南朝宋齊宗室的淫荒。有些性情中人,如阮籍之輩常常做出一些荒誕之事。如《世說新語?任誕》載:

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蔡信

相關焦點

  • 憶江南:魏晉風度
    憶江南:魏晉風度 2020-06-1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淺談魏晉風度與盛唐氣象
    從時代特徵看, 魏晉風度與盛唐氣象的形成原因是截然不同的。魏晉風度可以說是亂世悲歌, 長期的戰亂與離愁, 太輕易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 讓魏晉名士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動亂的時局和政治高壓, 又逼迫他們放浪形骸, 成天靠清談、吃藥和喝酒打發日子, 但骨子裡仍然不敢忘掉憂國, 當我們誦讀曹操的「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品味阮籍的「孤鴻號外野, 翔鳥鳴北林。
  • 詭異的《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無拘無束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詩詞、書畫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說新語》可以說是魏晉風度的集中記錄。筆者認為,魏晉風度是個怪異的風度?從這幾個故事就能領悟其到底怪異在哪?
  • 淺談魏晉文化,魏晉之-名士風度
    魏晉風度 二、風神 風神就是風採神韻衛玠風神之美,更是名聞遐邇,他到京師時,「」觀者如堵牆」帥哥真是什麼年代都受女子歡迎,以至於被人「看殺」英年早逝。
  • 魏晉風度與清談之風
    魏晉風度指這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他們多飲酒、服藥、清談、寄情山水,崇尚的是老莊之學。 而時代的特徵,造就了魏晉風度。東漢末年起,瘟疫不斷,建安七子有五個就是病逝於公元217年的那次瘟疫。瘟疫不僅對魏晉風度的形成有推動作用,對中醫的發展也有推動作用,也就是這個時期,張仲景著成了《傷寒雜病論》。
  • 魏晉風度——時代的悲涼,文人的狂歡
    當我們談到魏晉時,談得最多的是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朝廷動蕩等,但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卻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精神——魏晉風度。魯迅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第一次提出了「魏晉風度」的概念,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魯迅認為魏晉風度就像藥和酒之間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
  • 魏晉風度,直面死亡的猖狂
    今天咱聊的是魏晉那些狂人,直面死亡而依舊猖狂。魏晉風度的代表非竹林七賢莫屬。而七賢之中,又以嵇康為先。然而,他卻被作為了殺雞儆猴的「雞」。撫琴人是被司馬昭畫了紅圈的魏晉名士嵇康。 「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兩顆人頭落地,魏晉文壇,便沒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晉風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風採。在當時的刑場上,嵇康顧日視影,從容彈奏《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從此絕矣」隨後慷慨赴死。試問當今天下能有幾人做到。
  •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
    鑑於長期的軍閥混戰、無休止的政治爭鬥,以及此消彼長的門閥士族的權勢角逐,使得當時官宦顯貴和文人士子都陷入充滿隱患的生存狀態之中,他們一方面據有巨額財產和大批良田,另一方面又擔心在紛亂不安的社會動蕩中丟棄財物甚至性命,安逸享樂與困頓隱憂、曠放達觀與憂戚不安、貪戀人生歡愉與害怕死亡到來,所有這些交織成當時社會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圖景,這就是後人經常言說的魏晉風度。
  • 「魏晉風度」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講魏晉風,就不得不提「玄學」。在魏晉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十分特殊的大動蕩、大轉折的時代,政治黑暗、戰亂頻繁、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土地兼併嚴重,豪門世族壟斷的政治背景下,魏晉時期時期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對儒學的經學化和日益神學化而遭到了很多士人的反對,儒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融合了儒、釋、道幾種思潮的玄學得以滋生、風靡。
  • 戴建業:《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
    魏晉風流也稱作「魏晉風度」為文化史上的專有名詞,「風度」原是魏晉時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魏晉時期,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 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
  • 魏晉風度與廣陵散小記
    今人了解魏晉風度大多是從劉義慶的魯迅先生的一個演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也是一篇了解魏晉風度的名篇。竹林七賢所代表的魏晉風度成為中國文化史中的一個時代絕響。
  • 傳說中迷人的「魏晉風度」到底是什麼風度?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隨著曹叡在洛陽病逝,曹氏一族對朝廷漸漸失去了掌控力,最終被司馬炎篡權,建立了晉朝,這個時期便是魏晉時期,又被稱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這個時期國家政 權交替十分頻繁,因此,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的時代,「五胡亂華」便是出自這個時期。
  • 魏晉風度的雅量與當今的喪文化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以外又一個思想上的大活躍、大解放的歷史階段。魏晉時期自我意識的覺醒魏晉風度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崇尚自然,馳騁思辨,反對禮法,追求個性的思潮,在思想文化上呈現了灑脫,不拘禮節,追求特立獨行的真諦,這在今天稱之為喪,在當時卻是呈現出一種新氣象,世人把這種文化潮流稱之為「魏晉風度」。
  • 讓人神往的魏晉風度
      「魏晉」通常泛指自東漢末年,直至劉宋建立這一段動亂年代,前後跨度大約是兩百年。1927年,魯迅在廣州做了題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演講 ,此後人們即習慣以「魏晉風度」來形容那個時代所獨有的名士風範。建安七子、正始名士 、竹林七賢、王謝世家,乃至隱士陶潛,共同詮釋了一個蔑視禮法、追求個性的「瘋狂魏晉」。
  • 說魏晉名士「超然物外」的魏晉風度和「神韻飄逸」的魏晉書風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戰亂,分裂,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一大批地位顯赫的上層名流和有家族地位的文人,以及有錢的風流名士,崇尚自然,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不計民聲,不問世事,飲酒作樂,作詩作文,超然物外,醉生夢死,其實,魏晉風度在歷代每每遭貶。
  • 魏晉風度倡導了怎樣的社會風尚
    竹林七賢作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以隱逸或高士的形象為人們所熟知,為何佔有財富和權勢的帝王要在陵墓中表現這些高士的形象?有觀點提出,這類高士的形象代表著升仙的願望。但大致來看,帝陵中發現隱士總是一件令人玩味的事情。某種程度上,它暗示了皇帝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也透露出魏晉南北朝作為士族社會的一些重要面向。
  • 魏晉風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藥
    魏晉之風度所嚮往的是浮華,這和歷朝歷代所不同的是,此時的人們就像是注入了雞血一樣,空有一腔熱血,但是無處施展。而且文人名士的無奈更是前所未有的無奈,並不是不得重用也並非沒有入仕的機會,而是不能妄自菲薄的無奈。其實這也是魏晉風度的病態之處,很多的文人心有不滿可是又畏懼強權,只能夠利用一些不成熟的手段去反抗朝廷,就好像是小時候的叛逆孩子一樣,總是有著出格格不入的小心思。
  • 魏晉風度真的和五石散有關嗎
    魏晉風度真的和五石散有關嗎?魯迅先生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講座,叫做《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個講座對於魏晉文學與思想文化研究影響很大,而且魯迅先生眼光銳利,言語風趣,因而更使得這篇講稿讀起來讓人頗有興味。
  • 魏晉風度何以無法複製?
    魏晉風度就孕育於這樣的時空開闔中。《高逸圖》(局部),描繪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故事。也許正因歷史的紛擾離亂,這些魏晉人物的光芒才如此耀眼,照亮了暗夜。這一期封面故事,我們以士與族,清談與名士、田園與歸隱、魏晉書風與繪畫、佛教及造像這些內容為緯度,呈現魏晉時代的風氣、風流、風度與風骨。
  • 那個時代的真與媚:魏晉風度兩百年
    這一切,構成了魏晉風度。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劉裕建立宋王朝公元420年,整整兩百多年,是魏晉風度的兩百年,也是中國氣質和風度豐富絢爛的兩百年。 魏晉風度是什麼?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