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倡導了怎樣的社會風尚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南朝齊武帝寵信出身寒微的紀僧真,紀僧真想要獲得士大夫的身份,齊武帝說此事自己說了不算,讓紀僧真去拜見當時的士族領袖。

大家如果去南京博物院參觀的話,想來會對「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拼鑲磚畫留下深刻印象。這一題材的模印磚畫在南朝高等級墓葬中曾被多次發現,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是判定南朝帝陵的重要證據。

竹林七賢作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以隱逸或高士的形象為人們所熟知,為何佔有財富和權勢的帝王要在陵墓中表現這些高士的形象?有觀點提出,這類高士的形象代表著升仙的願望。但大致來看,帝陵中發現隱士總是一件令人玩味的事情。某種程度上,它暗示了皇帝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也透露出魏晉南北朝作為士族社會的一些重要面向。

士族身份的獲取「非皇權所能左右」

魏晉南北朝時期通常被視為士族社會,東晉南朝尤為典型。何謂士族社會,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士大夫具有自立於皇權之外的特徵。

南朝齊武帝寵信出身寒微的紀僧真,紀僧真想要獲得士大夫的身份,齊武帝說此事自己說了不算,讓紀僧真去拜見當時的士族領袖。可在見面後,對方竟命人「移吾床讓客」,硬是把紀僧真趕了出來,留下了「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的名言。在當時社會,皇帝可以給予一個寒人高官厚祿,但其士族身份的獲取,則取決於士大夫群體的認可,而非皇權所能左右。

士族社會的一大特徵是以門第自高,甚至覺得聯姻皇室也算不上什麼榮耀。故唐文宗都抱怨:「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故相對而言,中古時期是一個階層比較固化的時代。

提起魏晉風度,人們可能會想到嵇康的名言「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學者們一般將其定位為一場文化革新運動,代表著對儒家名教羅網的衝決,竹林七賢這些人更是被視為政治黑暗時代中的反抗者。可是,對於魏晉風度的這一認識是如何形成的呢?這一看法主要是受民國以降學者的影響,特別是研究文學、哲學的學者意見起了很大的作用。

就一般公眾而言,可能更多受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和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的影響。宗白華的文章開篇就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魯迅要給阮籍平反,則進一步敏銳地指出,「魏晉時代,崇尚禮教的看來似乎很不錯,而實在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

將魏晉風度定位為破壞名教的反抗者,可以說是五四運動以來現代學術的產物。但有兩個背景需要注意:一個是學術史的背景。五四時期的那批學者總體上持批判儒家主導的傳統社會立場,因此注重發掘中國歷史上反抗者的系譜,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體現了這種批判性。另一個是歷史本身演進的脈絡。即使我們認定魏晉風度及玄學興起是一場文化革新運動,也要看到與此同步發生的是士族社會的漸次形成。此種文化上的新面貌,實際上與社會階層的固化之間存在著某種緊張關係。確實要追問,為什麼一個被稱頌為思想解放的時代,轉身卻塑造了階層流動凝固的士族社會?

「君父先後」討論衝擊儒家名教思想

魏晉風度的一大表現是質疑名教、不受禮法拘束。質疑名教風氣的產生,大約可以追溯到漢末清議。清議是指在野的士大夫有感於宦官及外戚專權的亂象,批評政治、裁量執政。「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獲得很高的評價。但其倡導的凌厲激昂士風,最終卻招來了黨錮的打擊。

黨錮就是禁止黨人及其家屬做官。這大大動搖了地方精英對於王朝的向心力,儒家的意識形態開始瓦解。到了漢末,甚至出現了一個流行的話題叫作「君父先後」。所謂「君父先後」,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講就是「當女朋友和媽媽同時掉到水裡,你先救誰」。話題本身是開放式的,但暗含的指向是當時士人開始意識到家族(父)與國家(君)之間是可能發生衝突的。

而在此之前,總體上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漢代察舉最基本的名目就是「孝廉」,求忠臣於孝子之家,二者是同構的。漢末開始出現先「家」後「國」的轉變,就是把家族利益置於國家之上,這是士族社會形成的一個重要特徵。正所謂「與時推遷,為興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雖朝市革易,而我之門第如故」。

漢末清議運動另一項重要的遺產是對「清」的推崇。從清議、清談到官分清濁,可以說「清」構成了此後士族塑造自我認同的重要符號。不過,士人重清譽走到極端後,難免會出現沽名釣譽之徒,以至於留下了「舉孝廉,父別居」這樣的話語。

到了三國時期,原來塑造漢代士人道德與行為規範的儒家名教思想開始動搖。隨之,漢魏以降出現了世官的現象。眾所周知,漢魏易代是通過禪讓方式完成的。我國傳統王朝易代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革命,即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前朝,湯武革命便是其中的代表。另一類則是禪讓,模仿古代聖賢的遺意,通過和平的方式完成政權交替。這種禪讓在巧取豪奪的背後,表面上要經過三讓而受等一系列你推我讓的儀式。所以,曹丕篡漢後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禪讓與革命之間根本的不同在於,禪讓並不否定前朝的合法性。因此漢魏禪讓過程中,漢末的官僚階層基本上被完整地保留到新朝。曹魏中期後,官僚層中已經充斥貴戚子弟,加上之後魏晉嬗代也是通過禪讓完成的,累世為官現象由此普遍出現,這進一步夯實了士族社會的根基。

精緻文化共同趣味折射階層性和封閉性

一般印象中,魏晉名士是一群儀容秀美、談吐風雅的士人。但這種令人企羨的風度是否代表這一群體的全部,是一個可以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僅以鄧艾、鍾會伐蜀之役中發生的「二士爭功」悲劇為例,來談談名士的另一面。

景元四年的伐蜀之役,因《三國演義》的渲染而為人所知,甚至可以說是這部經典小說中的最後一個高潮。事實上,伐蜀之役是一場受內政因素驅動的戰爭,而非司馬氏有澄清天下之志。甘露三年二月平定諸葛誕後,司馬昭掃清了嬗代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因此當年五月便有了「封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的動議,這意味著禪讓連續劇的正式開場。此時,那位性格剛烈的年輕皇帝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率領親隨衝出宮去攻打了司馬昭,結果還沒走到司馬昭府邸便被刺殺了。但皇帝被弒給司馬氏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壓力,同時也揭破了禪讓連續劇中你情我願的面紗。此後五年內,儘管屢有九錫之議,但司馬昭一直未敢接受,魏晉易代一時間陷入僵局。

在此背景下,司馬氏被迫尋求建立不世之功,使魏晉嬗代重新具有道義上的合法性。直至司馬昭決心伐蜀前一年,姜維依然有能力騷擾曹魏邊境。因此,當時曹魏在西線最有聲望的將領鄧艾反對伐蜀,直至司馬昭派人來說服後才勉強同意。

伐蜀之役由司馬昭的親信鍾會為主帥,鄧艾受命率領偏師。根據謀劃,魏軍最初的戰略意圖是發動一個鉗形攻勢:鍾會統帥主力十餘萬,從駱谷、斜谷的大路進取漢中;鄧艾與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從隴西進攻,進行戰略牽制。希望通過鄧艾、諸葛緒的前後夾擊,阻止姜維退往漢中,使得鍾會率領魏軍主力能夠迅速佔領漢中,打開進攻成都的通道。但由於諸葛緒行動上的猶豫,差了一日而未能阻截到姜維,姜維最終得以從橋頭突破,引軍退往劍閣,並依仗天險,與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相持。

因此,儘管最初魏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姜維依然保持戰略上的主動權。不過,之前的勝利對於司馬昭而言已經足夠。在前線捷報傳來之時,他便立刻接受了先前屢次辭讓的相國、晉公、九錫之命。此時,鄧艾決定放棄原來與鍾會匯合的計劃,改走陰平小徑,從而繞開劍閣天險,直取成都,進而一舉滅亡蜀漢。

鍾會與鄧艾二人背景迥異,鍾會是名臣鍾繇之子,出身於漢末最有聲望的士人家族,與司馬昭關係密切。《世說新語》中記載,司馬昭、陳泰、陳騫、鍾會相約出行,鍾會遲到,司馬昭戲謔時故意提及鍾會父親鍾繇的名諱。時人重孝行,與人接談中觸犯對方家諱是嚴重的冒犯,但反過來,如果關係非常密切的朋友,也會用對方的家諱來開玩笑。素有捷才的鐘會不甘示弱,用「矯然懿實,何必同群」予以反擊。這八個字中巧妙地點到了車上三人的家諱,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陳泰的父親陳群,陳騫的父親陳矯。這種妙對是魏晉風度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士人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識。

鄧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農屬下的部民,靠積累軍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與講究捷悟的文化風氣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爭功一事上,鄧艾最後可謂冤屈而死,跟隨他滅蜀的部下也未能獲得應有的封賞。

由此可見,魏晉風度雖然是一種精緻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這種文化背後的階層性和封閉性。實際上,官僚階層經過魏晉兩代的生長發育,已經形成了一個通過婚姻、交遊、同僚、徵辟等方式凝結起來的政治利益共同體。加之魏晉之際玄學清談的興起,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認同。東晉南朝的士族雖然並非完全承自魏晉官僚階層,但至少有兩個重要的特徵源自西晉:一個是具有累世仕宦傾向的政治群體,一個是以玄學清談為共同文化特徵的官僚階層。(文/仇鹿鳴 大學歷史系)

本文根據「東方講壇·回首向來處——歷史上的民眾生活」系列講座上的演講速記稿整理

相關焦點

  •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
    鑑於長期的軍閥混戰、無休止的政治爭鬥,以及此消彼長的門閥士族的權勢角逐,使得當時官宦顯貴和文人士子都陷入充滿隱患的生存狀態之中,他們一方面據有巨額財產和大批良田,另一方面又擔心在紛亂不安的社會動蕩中丟棄財物甚至性命,安逸享樂與困頓隱憂、曠放達觀與憂戚不安、貪戀人生歡愉與害怕死亡到來,所有這些交織成當時社會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圖景,這就是後人經常言說的魏晉風度。
  •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洛神賦圖》裡看魏晉風度
    魏晉之前,就已經存在傳統服飾制度了,這種傳統服飾制度是在傳統禮法的影響下被逐步規定下來的,形成了所謂的傳統服飾觀念。但到了魏晉時期,這種傳統的服飾觀念卻被許多名士拋到了腦後,清淡又不拘禮節、放浪又超凡脫俗的審美引領了新的服飾風尚。
  • 戴建業:《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
    魏晉風流也稱作「魏晉風度」為文化史上的專有名詞,「風度」原是魏晉時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魏晉時期,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 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
  • 究竟什麼是「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一般理解為當時的名士風度,實際上指的是在中國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人格精神與生活方式的統一體。包括哲學思辨、人格境界、文學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從時間上來說,指的是三國時的魏(公元220-265年)至兩晉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劉宋時代以士族名士為主體的生命體驗,它以七林七賢中阮籍嵇康和晉宋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代表人物。
  • 淺談魏晉文化,魏晉之-名士風度
    由清議而開始了士人們高談闊論之風,到了魏晉,談論的內容不再限於現實政治,而是重在精神情操,如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這樣一些抽象玄妙的題目。或一人主講二人交鋒,多多人辯論,超脫世情,別有意趣。清談成為當時名士的主要風尚和交往方式。
  • 「魏晉風度」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在魏晉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十分特殊的大動蕩、大轉折的時代,政治黑暗、戰亂頻繁、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土地兼併嚴重,豪門世族壟斷的政治背景下,魏晉時期時期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對儒學的經學化和日益神學化而遭到了很多士人的反對,儒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融合了儒、釋、道幾種思潮的玄學得以滋生、風靡。
  • 「魏晉風度」是亂世之下的畸形文化,為什麼在當時受文人歡迎?
    「魏晉風度」形成於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動亂,戰爭頻發。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裡,產生了很多獨特的文學藝術以及文壇大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賢」了。這些人在亂世中風流瀟灑,不拘禮節,特立獨行,受到了後世很多知識分子所追隨。
  • 令人著迷的魏晉風度!那些最風流瀟灑的名士,都是被逼出來的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中華經歷了長達百餘年的動蕩局面,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特立獨行的士大夫,誕生了不拘禮法的竹林七賢,形成了令後人神往的魏晉風度。但你可知,在那些灑脫的名士背後,又有著多少無奈?什麼是魏晉風度?
  • 憶江南:魏晉風度
    憶江南:魏晉風度 2020-06-1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程建國習書筆記:「魏晉風度」與魏晉書法之關係
    所以當代著名美學家、哲學家宗白華認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見《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正是因為這種不同凡響的歷史現象,後人把魏晉名士所特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行為風格,稱為「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最早是由魯迅提出的。
  • 「《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選修課回聲之九(陳也東)
    (陳也東,南開大學文學院2011級中文系本科生)大二時,我曾選過寧稼雨先生的《<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這門課。先生知識的淵博與課程講授的生動活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魏晉時代實在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個亮點,原因就在於一大批名士的湧現。他們有著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精神,繼承了民族的傳統知識、倫理和文化,引領著彼時的社會潮流風尚……先生的課,以一種高山仰止的敬畏感,著力於向我們展現這些魏晉士人的風騷氣度,令當時的我見識了一片新的天地,受益匪淺。
  • 魏晉風度——時代的悲涼,文人的狂歡
    當我們談到魏晉時,談得最多的是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朝廷動蕩等,但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卻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精神——魏晉風度。魯迅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第一次提出了「魏晉風度」的概念,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魯迅認為魏晉風度就像藥和酒之間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
  • 魏晉南北朝的服裝在訴說著當時人們怎樣的生活故事?
    除卻軍士們追求衣服自在外,渴望以衣曬風度的士人們或許還不知道,最好的時尚藏在民間,大隱隱於市。>當時的民間掀起了真正的服裝風尚,那是社會動蕩帶來的南北文化交融之果。廣大身處社會下層的人們,比如中原地區的人民,吸收少數民族的服裝元素,在自己的服裝中,加入鮮麗、歡快、開朗的色彩感。「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連漢族的男兒們也受異族色彩吸引,改變著原本單調樸素的素色風格。色彩喜好的改變,反映著服裝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生活在下層的人們那樂觀向上的心態。
  • 魏晉風度真的那麼好嗎?清談和寒食散,那時候的風尚其實大有原因
    魏晉風度真的那麼好嗎?清談和寒食散,那時候的風尚其實大有原因現在的人時常會說魏晉風度,認為魏晉時期的士子文人,穿著廣袖長袍,高冠博帶。每日裡飲酒作樂,能在竹林裡演奏絲竹管弦。一壺酒,一簞食好像就能過得快活。
  • 魏晉:是真名士自「嗑藥」?寬袍大袖為風度還是為溫度?
    魏晉風度被後世推崇為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的「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文人士大夫們津津樂道。魏晉名士們最被人追崇的儀態和風度的標誌,就是他們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和驚世駭俗的跳脫舉動。然而這一切都與他們服用一種叫「五石散」的東西有莫大的關聯。
  • 魯迅眼中的魏晉風度——考究的文化才是真文化
    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於酒之關係》,其實這篇文章是他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的演講稿,通讀下來,便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很考究的人。他解讀的人物並不單單只是通過文學作品來分析,而是加上了對歷史的考究,一些社會習慣或者是社會背景。知人論世,因而更加精確、有說服力。
  • 為何魏晉文人都愛山水?——從魏晉風度看魏晉階級鬥爭
    ▲隱士社會動蕩——魏晉風骨的社會背景東漢末年,國家動蕩不安,華夏出現分裂。進入魏晉時期,皇帝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開始籠絡各地門閥世家,而在選拔官員人才上漸漸過渡成以門第為選官的依據。正是這種制度的誕生,使得世家大族迅速崛起,甚至很多世家大族能夠左右皇位人選。
  • 魏晉風度:政治鬥爭風雲變幻,稍一不慎,就有殺身之禍
    魏晉風度:政治鬥爭風雲變幻,稍一不慎,就有殺身之禍魏晉風度是在中國的魏晉時期所產生的一種特定的人格模式,它的特點是自由狂放,灑脫不羈而又純真自然,表現出了對人的本真生命的強烈嚮往和追求,是人的青春生命的一次豔麗的迸發。因而,魏晉風度也就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嚮往。
  • 「魏晉風度」,鑽到錢眼裡的魏晉南朝士人,是墮落還是隨波逐流?
    貨幣作為一種流通媒介,在魏晉南朝時期備受推崇,在士人之間一度形成尚錢風氣。論及原因,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殘酷的政治環境、玄學與魏晉風度對士族人性的解放、社會風氣的同化等均對士人金錢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按部就班走向自我覺醒的魏晉南朝士人,身處暗流湧動的政治局勢和兵戈不息的社會環境,其政治訴求和理想抱負無法滿足,社會名望和家族前途也受到影響,錢財於是成為士族解憂的良藥和名門的經濟符號,成為士族任情而行風氣的基石。
  • 魏晉風度的雅量與當今的喪文化
    然而誰又想到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國社會也盛行一種「喪」,只是那時的「喪」與當今的「喪」表現迥異。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以外又一個思想上的大活躍、大解放的歷史階段。魏晉時期自我意識的覺醒魏晉風度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崇尚自然,馳騁思辨,反對禮法,追求個性的思潮,在思想文化上呈現了灑脫,不拘禮節,追求特立獨行的真諦,這在今天稱之為喪,在當時卻是呈現出一種新氣象,世人把這種文化潮流稱之為「魏晉風度」。魏晉風度的形成離不開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