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提起江南,我們不禁會想到它的富足,它的美麗,以及它獨特的文化魅力。
江南的文明真正成氣候是在東晉,西晉「永嘉之亂「之後,中原士族相繼南遷,大批文人士子來到了江南。一時間,文化界的繁華盛景在江南拉開序幕。
正是在這個時代,誕生了令人景仰的「書聖」和「竹林七賢」,形成了後世文人推崇備至的清新灑脫、自信風流的「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比如我們熟悉的「詩仙」李白就深受其影響。從他的作品的字裡行間,經常流露出對「魏晉風骨」的崇尚。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李白的詩歌,一起品味當中的奧妙。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節選)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裡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
從《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這是李白在謝朓樓所作的送別詩。
這首詩中有兩句,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建安骨」指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詩文創作風格為代表的文學風格。
「小謝」就是詩題裡「謝朓樓」的主人公「謝朓」。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舉,稱為「大謝」「小謝」。
要說這「大謝」「小謝」,都是山水詩人裡的「泰鬥」。他們的詩風,對李白的影響很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麗風格,多來自對「大小謝」清新明麗詩風的繼承。
魏晉風度所代表的「清新灑脫」「自信風流」的積極一面,受到了後世眾多知識分子的讚賞和效仿。
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也成為長久以來很多中國文人的審美理想。
魏晉時期,可以說是繼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後的又一次人文思潮的綻放。它對中國文壇的影響不只停留在文學方面,對書法繪畫等各派格局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這個時代,「書聖」王羲之脫穎而出,可謂是應運而生。他的書法和文章,都散透著一股濃鬱的魏晉風度。
今天我們欣賞的這幅《秋月帖》,為北宋《淳化閣帖》「最善本」第七卷。整幅作品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在此次上海博物館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中,我們有機會一睹它的真容。
▲《行草書秋月帖頁》宋拓本
東晉 王羲之
25.1cm×13.1cm
上海博物館藏
《秋月帖》開宗明義,「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 「書聖」可能也受到了天氣轉涼、秋風蕭瑟的影響,有些感懷傷逝。
後文「信反」一詞,可以看出這是王羲之的一封回信,大意是:忽然之間又到了秋天,徒然生出許多感嘆。
送信的人回來了,收到了您上個月七日寫給我的信,得知您因為身體衰弱而生病的消息。
您在炎熱的夏天還要行那麼遠的路,我對您的擔心不可言說。因為我的身體也衰弱乏力,力不從心,就不多說了。
這封信究竟寫給什麼人?我們今天已經無從知曉。但是字句間所表達出的與收信人之間的關心掛念,卻讓我們動容。
如何欣賞這幅《秋月帖》?作品的背後又傳遞出怎樣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呢?
魏晉風度是文人發自內心的自信使然。率性獨立,浸潤了江南的人傑地靈,成就了像王羲之這樣的大家風範。這是無數後人推崇卻無法複製的。
在上海博物館的「江南文化藝術展」裡,我們可以有幸品味先賢的佳作,感受名士的翩翩風度,著實讓人期待。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原標題:《憶江南·魏晉風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詩書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