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真的和五石散有關嗎

2020-12-05 友華談

魏晉風度真的和五石散有關嗎?

魯迅先生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講座,叫做《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個講座對於魏晉文學與思想文化研究影響很大,而且魯迅先生眼光銳利,言語風趣,因而更使得這篇講稿讀起來讓人頗有興味。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犀利的眼光,也導致了他對於當時文化現象觀察的角度和一般人的不同——他個人或許更喜歡樸實的文化,而對於一些矯情虛偽的東西並不喜歡。而魏晉風度流行於我們現在常說的世家大族之間,是一種貴族的文化。貴族文化多多少少有帶點虛浮氣,因此這篇文章對於魏晉風度的解讀也不免帶著調侃與諷刺了。

魯迅先生

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個頗為有意思的觀點。那就是魏晉人寬袍大袖、行為出格有一項原因是由於他們服散的習慣,小編倒覺著其中另有些因果,倒不是魯迅先生說的那般樸實簡單。

所謂服散,是指服食五石散,這種藥比較特殊,清代學者將之類比於鴉片這類的東西。不過這種東西跟鴉片似乎又不太一樣,他的藥用性應該更強。古代有人就認為身體虛弱的人服食這種藥會變得強壯起來,因此甚至認為這藥用了有助於房中歡好。不過說來說去,它一開始終究只是有毒性的藥而已,雖然在漢代就已經流傳,但是敢用的人終究不多。

五石散

而首先提倡吃這種東西的人,現在最早能找到的記載是正始名士何晏。他覺得吃了這種東西,整個人視野神氣都開朗了起來。而正是貴族帶頭,人們就開始吃了,而這種藥帶來了一系列身體上的激烈反應,因此人們行為就顯得有些古怪了。以上便是魯迅先生的觀點。

何晏

但是實際上,我們可以從中另尋原因乃至於找到反例的。比如人們吃五石散之後身體發熱難受,乃至於要大量運動,魯迅先生因而認為實際上魏晉名士在這種狀態下雖然看似灑脫愉快,實際上是非常辛苦的。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些名士是貴族中人,而這類人往往會好逸惡勞,更偏安逸。如果一件事實在過於辛苦,他們自然不會去趨之若鶩——當然,如果一種文化風流發展過頭,末流之人為了彰顯 自己的名利地位,自然會耐著苦頭去模仿。但這樣似乎也無法解釋這個文化現象興盛之初的原因——何晏正始十年就被誅殺了,人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追隨他的道路而模仿這種事情。

名士風流

或許服食五石散乃至於行散運動,確實給當時這些貴族中人帶來了別樣的快感。小編認為,在魏晉年代,整個傳統價值觀都已經崩塌了,同時世間戰亂頻繁,哪怕是世家大族的名士也會有朝不保夕的情感,他們會覺得生命的意義難以確認——既然我明天就可能死去,那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呢?我要做些什麼呢?

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了他們可能想要去抓住某些東西,五石散這種特殊的藥物就成了他們趨之若鶩的對象——能夠長壽,還能保證自己雲雨生活和諧,何樂而不為呢?《世說新語》中就有一則故事能夠體現上面的觀點:王恭吃了藥之後開始暴走散去身體的熱力,走到他弟弟王爽門前,就問他:「古詩之中,哪句寫得最好?」王爽思考良久也沒有能回答,王恭就說:「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魏晉風度

這句詩歌的意思是在提醒人們,自己處在一個不停變化的世界,一切都會消逝,生命是有限的——這暗示了服食五石散人們的心態,因為在感受這種讓自己長壽的藥帶來的痛苦時,人們或許能夠更強烈地感受到這些精彩而又哀傷的東西。

因此整體來說,小編還是更傾向於魏晉風度的流行中五石散的作用並不大的觀點,或許確實有所推動,但是更多的,或許還是整個時代的氛圍以及人們對於自己生命的彷徨使然吧。

參考書目:駱玉明《世說新語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1500年前的「魏晉風度」有多荒唐?古墓中發現五石散,專家痛斥
    古墓中發現五石散,專家痛斥在古代,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雖說在這段時期,湧現出了數十位名留千古的名士,但除此之外也留下了十分荒唐的「魏晉風度」。今天,小編說的這件事情便是和魏晉時期的歷史有關。在我國的成語上,有一個詞語叫做: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
  • 魏晉風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藥
    魏晉之風度所嚮往的是浮華,這和歷朝歷代所不同的是,此時的人們就像是注入了雞血一樣,空有一腔熱血,但是無處施展。而且文人名士的無奈更是前所未有的無奈,並不是不得重用也並非沒有入仕的機會,而是不能妄自菲薄的無奈。其實這也是魏晉風度的病態之處,很多的文人心有不滿可是又畏懼強權,只能夠利用一些不成熟的手段去反抗朝廷,就好像是小時候的叛逆孩子一樣,總是有著出格格不入的小心思。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輕裘緩帶,真的是為了顯示出高逸的風度嗎?
    魏晉南北朝竹林七賢之流的名士身著飄逸的寬袍,風流倜儻,從不束髮,甚至「捫蝨而談」,他們的種種行為,無一不體現出一位名士的放蕩不羈和對自由的追求。 在我們看來,他們是狂放的,自由的,超脫的。真的如此嗎? 魏晉南北朝時期,嗑藥的風氣盛行,何晏、夏侯玄和王弼同為嗑藥的祖師。那麼他們吃的是什麼藥呢?此藥名為五石散,它本是一種毒藥,何晏略加改變藥方,吃藥的風氣便愈演愈烈,此藥大致由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五種藥組成。
  • 千年前的「魏晉風度」是有多荒唐?在古墓中發現五石散,專家痛斥
    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雖說在這段時期,湧現出了數十位名留千古的名士,但除此之外也留下了十分荒唐的「魏晉風度」。今天,小編說的這件事情便是和魏晉時期的歷史有關。在我國的成語上,有一個詞語叫做: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
  • 魏晉名士不風流:一切從何晏和五石散說起
    這種人放在今天,被叫作行為藝術家;而放在1700多年前,他們被稱為「魏晉名士」,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形容他們:魏晉風度。如果你以為這些人很瀟灑、很飄逸,那你就錯了。其實,這些都是「嗑藥」過多的表現,名士們其實一點也不風流。追根溯源,帶起整個時代「潮流」的,是何晏和他改良的五石散。
  • 魏晉時期五石散和毒品的發展
    毒品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傷痛,因為毒品鴉片我們國家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我們國家都輸了,我們國家對於毒品的容忍度就是沒有容忍度,堅決零容忍。我國古代也有一種類似的毒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五石散(五行散)。所謂魏晉名士風度,就是一群嗑藥的人在發瘋。五石散本來是中藥散劑,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據傳是張仲景發明的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到了魏晉時期,上流社會的人沒有傷寒也開始吃,這種藥吃到肚子裡需要仔細調理否則非常麻煩,會死人。
  • 各個時期的文化風度各有不同,為何魏晉風度偏偏能獨樹一幟呢?
    每一個時期當時的士子所具有的風格都不一樣,但是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有一種風度卻很奇葩,那就是魏晉風度。魏晉風度的士子一個個風流放蕩,但卻顯得很清淡,這就讓人感覺到有點矛盾了。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風度呢?其實小呆也所知甚少,但是查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小呆慢慢才了解到其中的奧秘所在。
  • 淺談魏晉文化,魏晉之-名士風度
    由清議而開始了士人們高談闊論之風,到了魏晉,談論的內容不再限於現實政治,而是重在精神情操,如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這樣一些抽象玄妙的題目。或一人主講二人交鋒,多多人辯論,超脫世情,別有意趣。清談成為當時名士的主要風尚和交往方式。
  • 魏晉風度真的那麼好嗎?清談和寒食散,那時候的風尚其實大有原因
    魏晉風度真的那麼好嗎?清談和寒食散,那時候的風尚其實大有原因現在的人時常會說魏晉風度,認為魏晉時期的士子文人,穿著廣袖長袍,高冠博帶。每日裡飲酒作樂,能在竹林裡演奏絲竹管弦。一壺酒,一簞食好像就能過得快活。
  • 究竟什麼是「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一般理解為當時的名士風度,實際上指的是在中國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人格精神與生活方式的統一體。包括哲學思辨、人格境界、文學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從時間上來說,指的是三國時的魏(公元220-265年)至兩晉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劉宋時代以士族名士為主體的生命體驗,它以七林七賢中阮籍嵇康和晉宋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代表人物。
  •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從藥和酒看到的套路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為大家解析魯迅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和藥及酒之關係》,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的演說稿。通過這個演說,魯迅先生首先向我們科普了一個真實的曹操,其實我們看的《三國志》裡邊描述的曹操,都是經過加工,未必是真實的面貌;在我們的認知中,曹操是一個軍事家,但忽略了一個事實,曹操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本次演說正是從曹操對寫作的態度,引出從魏國開始,一直到晉朝,文人們寫作風格的變化,這正是「魏晉風度和文章」。那麼,這跟藥和酒有什麼關係呢?喜歡寫作的人,如果單純是無所事事地坐著,哪裡來的靈感呢?
  • 明知有毒還要追捧,魏晉時期的五石散盛行,士大夫們是吸上癮了嗎
    明知有毒還要追捧,魏晉時期的五石散盛行,士大夫們是吸上癮了嗎五石散,你聽過嗎?這個東西在魏晉時期的魅力可不小,魏晉時期受到名士的瘋狂追捧。而且還與兩位名人有關:張仲景,王粲。可是,五石散是有毒的,到底它有什麼魅力,它和這些名士之間又有什麼淵源呢,後來的士大夫是吸上癮了嗎?先說五石散是如何走上歷史舞臺的。傳說是在東漢時期,著名神醫張仲景見到了一位年輕才子,叫王粲。這位才子才二十多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
  • 魏晉:是真名士自「嗑藥」?寬袍大袖為風度還是為溫度?
    魏晉風度被後世推崇為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的「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文人士大夫們津津樂道。魏晉名士們最被人追崇的儀態和風度的標誌,就是他們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和驚世駭俗的跳脫舉動。然而這一切都與他們服用一種叫「五石散」的東西有莫大的關聯。
  • 魯迅眼中的魏晉風度——考究的文化才是真文化
    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於酒之關係》,其實這篇文章是他在廣州夏期學術演講會的演講稿,通讀下來,便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很考究的人。他解讀的人物並不單單只是通過文學作品來分析,而是加上了對歷史的考究,一些社會習慣或者是社會背景。知人論世,因而更加精確、有說服力。
  • 張仲景發明五石散,救人無數,為何孫思邈要毀掉?錯在魏晉名流!
    曹操養子何晏首吃藥,五石散成為潮流人們談到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肯定避不開魏晉時期。因為很多人認為魏晉時期的士大夫才是真正的名流,出現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導、謝安等人。但是伴隨著他們飄飄仙的姿態的時候,總是和另外一個名詞聯繫在一起——五石散。
  • 「竹林七賢」磚畫,描繪了七賢的縱情任性,表現的是魏晉風度
    榮啟期清高遁世的思想和高士風度,完全契合竹林七賢,八個人才能兩兩對稱。二、磚畫背後的魏晉風度之吃藥壁畫中的王戎,仰首赤足,應該是吃五石散後的發散狀態。魏晉風度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吃藥。魏晉時期吃藥的人比當下那些把保健品當飯吃的人還厲害,他們吃的藥是五石散(寒食散)。吃藥,是魏晉時期最流行的時尚。魏晉時期的人們為什麼好端端的吃藥?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追求長壽。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人們普遍沒有安全感,感嘆人生苦短,對死亡極度恐懼,非常渴望生命。許多人相信吃五石散可以長壽,吃藥隨之流行。
  • 虎嘯龍吟中的名士們為啥喜歡服用五石散?
    虎嘯龍吟中的名士們為啥喜歡服用五石散?在最近流行的電視劇虎嘯龍吟中,大帥哥何晏和曹爽兩個人一起服用五石散的鏡頭,那兩個人眼神迷離,那叫一個爽!在魏晉時代,名士們一般都喜歡服用一種藥物,這種藥物叫做五石散。
  • 五石散如何從藥物演變成毒品
    (首先要強調一點,本文是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五石散(寒食散),屬於歷史領域而非健康專題。)   中國古代就存在養生的概念,《素問》中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行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魏晉時期五石散是怎麼一回事?它引發了怎樣的潮流?最終被誰取代
    撰文/趙安國魏晉的五石散是怎樣的一種東西?它為何掀起魏晉一股巨大潮流,甚至影響了整個歷史風度的發展?在日本東京現在保存著唐人臨摹王羲之的《得示貼》,這個書法的妙處之外還透漏出王羲之是在吃了一種「五石散」的東西後寫的一封簡訊。「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
  • 令人著迷的魏晉風度!那些最風流瀟灑的名士,都是被逼出來的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中華經歷了長達百餘年的動蕩局面,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特立獨行的士大夫,誕生了不拘禮法的竹林七賢,形成了令後人神往的魏晉風度。但你可知,在那些灑脫的名士背後,又有著多少無奈?什麼是魏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