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真的和五石散有關嗎?
魯迅先生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講座,叫做《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個講座對於魏晉文學與思想文化研究影響很大,而且魯迅先生眼光銳利,言語風趣,因而更使得這篇講稿讀起來讓人頗有興味。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犀利的眼光,也導致了他對於當時文化現象觀察的角度和一般人的不同——他個人或許更喜歡樸實的文化,而對於一些矯情虛偽的東西並不喜歡。而魏晉風度流行於我們現在常說的世家大族之間,是一種貴族的文化。貴族文化多多少少有帶點虛浮氣,因此這篇文章對於魏晉風度的解讀也不免帶著調侃與諷刺了。

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個頗為有意思的觀點。那就是魏晉人寬袍大袖、行為出格有一項原因是由於他們服散的習慣,小編倒覺著其中另有些因果,倒不是魯迅先生說的那般樸實簡單。
所謂服散,是指服食五石散,這種藥比較特殊,清代學者將之類比於鴉片這類的東西。不過這種東西跟鴉片似乎又不太一樣,他的藥用性應該更強。古代有人就認為身體虛弱的人服食這種藥會變得強壯起來,因此甚至認為這藥用了有助於房中歡好。不過說來說去,它一開始終究只是有毒性的藥而已,雖然在漢代就已經流傳,但是敢用的人終究不多。

而首先提倡吃這種東西的人,現在最早能找到的記載是正始名士何晏。他覺得吃了這種東西,整個人視野神氣都開朗了起來。而正是貴族帶頭,人們就開始吃了,而這種藥帶來了一系列身體上的激烈反應,因此人們行為就顯得有些古怪了。以上便是魯迅先生的觀點。

但是實際上,我們可以從中另尋原因乃至於找到反例的。比如人們吃五石散之後身體發熱難受,乃至於要大量運動,魯迅先生因而認為實際上魏晉名士在這種狀態下雖然看似灑脫愉快,實際上是非常辛苦的。然而,我們都知道這些名士是貴族中人,而這類人往往會好逸惡勞,更偏安逸。如果一件事實在過於辛苦,他們自然不會去趨之若鶩——當然,如果一種文化風流發展過頭,末流之人為了彰顯 自己的名利地位,自然會耐著苦頭去模仿。但這樣似乎也無法解釋這個文化現象興盛之初的原因——何晏正始十年就被誅殺了,人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追隨他的道路而模仿這種事情。

或許服食五石散乃至於行散運動,確實給當時這些貴族中人帶來了別樣的快感。小編認為,在魏晉年代,整個傳統價值觀都已經崩塌了,同時世間戰亂頻繁,哪怕是世家大族的名士也會有朝不保夕的情感,他們會覺得生命的意義難以確認——既然我明天就可能死去,那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呢?我要做些什麼呢?
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了他們可能想要去抓住某些東西,五石散這種特殊的藥物就成了他們趨之若鶩的對象——能夠長壽,還能保證自己雲雨生活和諧,何樂而不為呢?《世說新語》中就有一則故事能夠體現上面的觀點:王恭吃了藥之後開始暴走散去身體的熱力,走到他弟弟王爽門前,就問他:「古詩之中,哪句寫得最好?」王爽思考良久也沒有能回答,王恭就說:「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這句詩歌的意思是在提醒人們,自己處在一個不停變化的世界,一切都會消逝,生命是有限的——這暗示了服食五石散人們的心態,因為在感受這種讓自己長壽的藥帶來的痛苦時,人們或許能夠更強烈地感受到這些精彩而又哀傷的東西。
因此整體來說,小編還是更傾向於魏晉風度的流行中五石散的作用並不大的觀點,或許確實有所推動,但是更多的,或許還是整個時代的氛圍以及人們對於自己生命的彷徨使然吧。
參考書目:駱玉明《世說新語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