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為什麼戲曲演員要畫臉譜

2020-08-27 西瓜的皮皮醬

說唱臉譜

那一天bai爺爺領我去把京戲看 看見du那舞臺上面好zhi多大花臉

紅白dao黃綠藍顏色油的臉 一邊唱一邊喊哇呀呀呀呀

好像炸雷 唧唧喳喳真像在耳邊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

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小時候在課堂上這是第一首音樂老師教給我們的有關京劇的歌曲,歌曲畫面感很強。

後面看【霸王別姬】類似電影,戲曲舞臺上演員都會畫著較為誇張的臉譜。

在戲曲舞臺上,有些演員臉上用五顏六色描繪出種種紋樣的圖案,稱為臉譜。

一般用於扮演淨、丑角色的各種人物,它與生、旦角色略施彩墨的化妝不同,以誇張的色彩和線條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使觀眾一看臉譜,便知這一角色是何人。

這是一種圖案化的性格化妝,也是中國戲曲獨有的現象。戲曲臉譜通常分淨角臉譜與丑角臉譜兩大類。淨角臉譜有紅臉、黑臉、白臉之分,丑角主要在鼻梁上勾畫白粉塊,俗稱「豆腐塊臉」。

比如一般以紅色臉譜代表忠勇(如關羽),黑色臉譜代表耿直(如包拯、張飛),白色臉譜代表奸邪(如曹操)。但是,同樣以黑色為主的臉譜,由於具體紋樣不同,能表現出不同的神情,如項羽的哭、張飛的笑、包拯的愁。臉譜使人物的性格一目了然。

其實說起臉譜的起源,在先秦時代就有出現,它主要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儺舞面具,古代人們每年都會有固定的節日來祭天,在祭天之前會表演一些舞蹈來助興,而臉譜面具就是在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儺舞面具

隨著儺舞臉譜的不斷發展,到了唐代跟「代面」與「染面」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了臉譜面具的細節內容,不過那個時候的臉譜還很單一。到了宋代的時候,臉譜已經形成了潔面與花面兩種類型。

這種臉譜一般用於宋雜劇和南戲,他們把潔面化妝用於生、旦、末這三個行當上面,把花面化妝用於淨、醜這兩個行當上面。

那個時候的臉譜基本上是這樣:在面部中心畫塊白斑,額頭上畫兩條黑線,有的還要畫兩個白眼圈,並且在白眼圈內加上黑色花紋。

還有的畫的是紅眼圈、紅嘴圈等等,雖然有很多種畫法,但是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共能凸顯藝術效果和滑稽。

到了元代的時候才出現了正面人物的圖案,不同的臉譜,可以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紅色臉譜代表忠勇,黑色臉譜代表莽撞,白色臉譜代表奸邪。

而在一些比較經典的角色上,一般都有著固定的臉譜,比如我們熟知的包拯、關羽、張飛、曹操以及各種皇帝等人,基本上一看臉譜的妝扮,就知道表演的是誰了。

臉譜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變形、傳神、寓意這三個方面。總的來說,由於臉譜是畫出來的,它可以很直觀的把角色的神情、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但是這也有局限性,因為臉譜畫的越精細,就越體現不出戲曲演員的表情,所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了戲曲演員的表演功底。

再說說四川川劇的變臉吧,之前說了,由於戲曲角色的臉譜一般是固定的,在表演的過程中,很難凸顯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比如高興、驚恐、憤怒、絕望等神態,無法用同一張臉譜表現出來。

所以因為這個,戲曲演員們創造出了變臉這個絕活兒。變臉有大變臉和小變臉之分,大變臉指的是整張臉都變,小變臉指的是只變局部,我們就來說說大變臉。

大變臉一般用於鬼神妖怪,其主要的手法有「抹暴眼」、「吹粉」、「扯臉」這三種。

抹暴眼變臉法是戲曲演員們用手指抹一下之前預存在眉頭或鬢角的墨青,再往眉心、眼眶或鼻翼處散開,使人物馬上就換了張臉。

吹粉變臉法是戲曲演員們用吹起來的某種色粉改變臉色,但事先需要在面部要改變的地方塗上香油,我們經常看到川劇演員們,在變臉的時候,最難以理解的手法,就是這種變臉法。

扯臉變臉法則是戲曲演員們把事先畫好的薄面具裝於頭頂,表演的時候一個個扯下來,這樣就可以輕鬆地完成變臉。

除了這三種變臉方法之外,還有撕臉和貼臉這兩種方法,不過這兩種方法已經很少用,因為如果手法不嫻熟的話,很容易出現破綻。

撕臉變臉法是把幾個薄面具疊粘在臉上,變臉的時候一層層的撕掉,但是這種方法,面具在撕下來之後不好藏匿。

貼臉變臉法是把畫好的面具,在變的時候貼到臉上去,由於這種方法需要極快的手法,也不太好用。

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川劇變臉絕活兒從技術型轉為技巧型,變臉的花樣和速度也在不斷的創新。

無論是臉譜還是變臉,都是我國戲曲藝人們,中國數百年的摸索與實踐,創造出來的藝術瑰寶,是我國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好好的繼承與發揚。

https://10why.net/post/976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604839056075488&wfr=spider&for=pc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戲曲演員要畫臉譜?
    在戲曲舞臺上,有些演員臉上用五顏六色描繪出種種紋樣的圖案,稱為臉譜。一般用於扮演淨、丑角色的各種人物,它與生、旦角色略施彩墨的化妝不同,以誇張的色彩和線條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使觀眾一看臉譜,便知這一角色是何人。這是一種圖案化的性格化妝,也是中國戲曲獨有的現象。戲曲臉譜通常分淨角臉譜與丑角臉譜兩大類。
  • 《中國戲曲》「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
    嗨,大家好,我是婷子寶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中國戲曲的臉譜,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
  • 【戲曲大觀】三眼看懂戲曲臉譜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的行當和角色勾畫不同的臉譜這些臉譜色彩繽紛不禁讓人眼花繚亂那麼,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讓我們快速了解臉譜人物呢今天,文旅君帶您了解辨別臉譜的小竅門教您三眼看懂臉譜
  • 戲曲臉譜你了解多少?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民間藝術的經驗,對此戲曲臉譜充分借鑑。戲曲藝術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臉譜的形式趨於穩定。在民間藝術中,為了形成了戲曲臉譜及其色彩形態的獨特形式,需要運用色彩規律以及廣泛運用誇張變形各種圖形元素的手法,使戲曲臉譜成為一種中國古典特徵。
  • 戲曲 川劇臉譜變臉
    川劇演員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繪成各種圖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徵。歷史上川劇沒有專職的臉譜畫師,演員都是自己繪製臉譜。在保持劇中人物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演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繪製臉譜,以取得吸引觀眾注意的效果。故川劇臉譜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徵,是各類地方劇種中少見的。
  • 竇爾敦為什麼是藍臉?崑曲名角教小朋友畫臉譜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文/攝)「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為什麼竇爾敦是藍臉,關公是紅臉?臉譜上的元素圖案,傳達了什麼信息?
  • 傅學斌:小臉譜,大戲曲
    傳統戲曲有很多題材來自小說,書中對各種人物的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藝術誇張,如「面如重棗」「鳳眼蠶眉」「面似烏金」「豹頭環眼」,或「紅鬍子藍靛臉」等,這些都影響了戲曲演員對勾臉人物形象的設計。  「京劇臉譜裡學問大了,單說色彩就大有講究:紅色象徵忠勇正義,比如關羽;黑色象徵直率魯莽,比如張飛;水白色象徵多疑狡詐,比如曹操;黃色象徵驍勇桀驁,比如典韋;藍色象徵剛毅威猛,比如竇爾敦;綠色象徵頑強暴躁,比如青面虎徐世英……」  為什麼傅老對臉譜了解如此精深,說起來這樣稔熟?因為這背後有6000多場戲打底。
  • 畫臉譜 識國粹 感受戲曲魅力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9日訊(通訊員 魯美男)京劇是我國的傳統戲劇,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京劇服裝和臉譜。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已經被大家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
  • 文化變更跌宕起伏,中國戲曲臉譜
    時期,圍繞中國戲曲發生過一場爭論,其中涉及到戲曲臉譜。老一代觀眾留戀戲曲臉譜藝術,青年一代觀眾卻不理解,老演員丟掉了「花臉戲「,青年演員失掉了學習、繼承「花臉戲」傳統的機會,從而出現青黃不接的危機。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黨和政府的關心、扶持,以及廣大戲曲藝術工作者的勤奮努力,戲曲藝術得以復甦並出現新的生機,創作、演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戲曲藝術當前處於戲曲演員斷檔、劇目斷檔、觀眾斷檔的嚴重局面。沒有相當長的時間和艱苦努力是難以徹底改變的。
  • 《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兼任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在眾多臉譜圖集出版作品中,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朝華出版社這版《中國戲曲畫臉全譜》與眾不同,包括「畫臉」和「臉譜」兩個方面,故而本文從該書談起。
  • 畫臉譜,賞國粹
    臉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與五大劇種戲曲之一的京劇相伴相生,也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為了加強青少年群體對京劇相關知識的了解,橋東街道雙一社區聯合山西閱牘時代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舉辦「畫臉譜,賞國粹」活動,希望通過臉譜相關知識講解及青少年們自主的塑造臉譜讓青少年在實際製作中進一步感受京劇的魅力,豐富青少年的業餘生活!
  • 演關公的人,為什麼要在臉譜上畫個黑點?
    《三國演義》是一個重要的戲曲題材,但古代所有的演員在扮演關公時,都會有一個不成文的共同約定。 那就是,演員勾畫關公臉譜的時候,要特意在臉譜上加一個黑點,或者一條金線,這叫做「破臉」,意思是不敢完全模仿關公。
  • 1200多個戲曲臉譜現小學校園
    戲曲舞蹈、變臉、相聲……這不是春節晚會,而是小學操場上的一場表演。20日,2017年「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渝北區兩江小學舉行啟動儀式。重慶戲劇曲藝界優秀演員們的表演,讓孩子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而1200多位孩子們戴上自己繪製的各式戲曲臉譜,這一場面也令人震憾。
  • 我國戲曲中的臉譜究竟是什麼來歷,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熱捧?
    到了宋代的時候,臉譜已經形成了潔面與花面兩種類型。這種臉譜一般用於宋雜劇和南戲,他們把潔面化妝用於生、旦、末這三個行當上面,把花面化妝用於淨、醜這兩個行當上面。那個時候的臉譜基本上是這樣:在面部中心畫塊白斑,額頭上畫兩條黑線,有的還要畫兩個白眼圈,並且在白眼圈內加上黑色花紋。
  • 畫川劇臉譜的重慶民間文藝大師:從未想過要靠賣臉譜賺錢
    川劇臉譜有講究,除色調代表人物特性,比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直、白色代表奸詐等,還有個性化和使用動物圖案的諸多特點。同一個角色,在不同的故事裡臉譜會不同。例如《蟠桃會》中的孫悟空,標準猴臉扮相的額頭上畫了一個仙桃,而其他有孫悟空的川戲,則不會給孫悟空畫上這個仙桃;兩個不同的川劇演員演同一齣戲的同一個角色,臉譜也會有差別。
  • 朝華出版社《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在眾多臉譜圖集出版作品中,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朝華出版社這版《中國戲曲畫臉全譜》與眾不同,包括「畫臉」和「臉譜」兩個方面,故而本文從該書談起。「畫臉」的提法,在學理上頗為嚴謹:作為塗面化妝,戲曲成熟之前稱「畫臉」,戲曲成熟之後稱「臉譜」。
  • 200張臉 200種人生 婺劇演員吳秋生的「臉譜人生」
    婺劇是流行於金華及周邊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婺劇臉譜色彩繽紛、古老渾樸,是歷史悠久、極其珍貴的中國戲曲文物,一代代婺劇人和相關學者都不曾停止對這項古老藝術的挖掘,在一面面臉譜中,我們看到了戲中角色的人生,在不斷變化、創新的臉譜中一窺戲曲的魅力。
  • 視頻| 年味兒裡話彩塑京劇臉譜
    傳說是一位能詩善畫、酷愛京戲的桂姓旗人創製。他用膠泥做成了一個臉型模子,曬乾後,仿照京劇舞臺上的臉譜給泥坯勾畫上色,由於他畫的以花臉為主,所以被人們稱為「花臉桂子」。自「花臉桂子」起,京城裡就開始流行起泥塑臉譜了。彩塑京劇臉譜的問世,當然在京劇興起之後。
  • 六旬老人畫3000個戲曲臉譜申報吉尼斯紀錄(圖)
    2000多個戲曲臉譜。他說,這些臉譜沒有完全一樣的,即便是角色一樣,也是出自不同劇種的不同曲目。如果將這些畫滿臉譜的紙卷連起來,總長度將達400多米。「這是2200個各不相同的戲曲臉譜,等畫成3000個,我就準備以國粹申請吉尼斯記錄了!」記者在開福區紫荊園小區朱建南住宅內見到了這些手繪戲曲臉譜,從京劇中紅臉的關公,到崑曲中的孫悟空,再到秦腔中的魏延等,都躍然於朱老的畫紙上,形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大戲臺。
  • 戲曲表演門外漢:用臉譜浮雕留住戲曲(圖)
    2010年,張學義萌生將戲曲臉譜做成彩繪浮雕的想法。他四處拜訪老藝人,學習戲曲臉譜的繪製方法。在搜集整理上黨戲曲臉譜相關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上黨戲曲臉譜都瀕臨失傳或已經失傳。 上黨梆子各行當的基本表演程式稱為「三把」,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腕柔臂圓。上黨梆子以其穩健有力、簡練明快的表演風格流行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晉城等地。2006年,上黨梆子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7日,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一間工作室內,42歲的張學義手拿上黨梆子臉譜浮雕,細細地勾勒出臉譜的輪廓。他說自己是表演戲曲的門外漢,卻一心想把戲曲這門口傳心授的藝術形式留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