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俄羅斯族,朝鮮族,為何卻沒有「大和族」,道理其實很簡單

2020-12-19 鑑真華庭下

我們中國是一個具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我們不僅有著如此幅員遼闊的土地,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出現了很多的少數民族。在經過長時間的民族大一統和融合之下,形成了今天中國56個民族融合而成的大中華。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56個民族裡,有不少是使用了別國的名字作為族名,像我們所熟知的俄羅斯族,哈薩克族以及朝鮮族等。這些民族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周邊附屬國家所遷移過來的,經過長時間的融合之下,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這個國家從秦朝開始就與中國歷史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為何在幾千年來的進程中,中國境內卻沒有大和族這一說法呢?這其實就要從近代開始談起了。

中國的56個民族是建國之後才進行定義和區分的。而在此前,雖然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可是概念非常的模糊,大部分的叫法也不是現在這樣的叫法。而日本在近代以來對中國進行了侵華戰爭,這一時期日本最終敗退,並留下了數10萬的日本僑民。

按理說,朝鮮族和俄羅斯族等都是在歷史上被本國所趕出來,或者是自願遷出來的。而日本有幾十萬的人留在了中國,為何卻沒有形成一個民族呢?這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日本戰敗後不承認這些所謂的留華僑民,甚至在回國的時候,拒絕接納許多的日本僑民,留下了他們在中國自生自滅。

經過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生活,曾經幾十萬的日本僑民已經在中國結婚生子。如今這些人早已經融為了漢族,而至於沒有形成大和族的原因,恐怕就是因為建國之後中國社會對日本人的仇恨了吧。那麼關於這一點你有怎樣的了解和認知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沒有日本「大和族」?
    在二戰後有將近一百來萬的日本人在戰爭結束後沒有回到日本而是選擇留在了中國,這一百多萬的日本人分別是日本殖民開墾團的普通民眾、抗日戰爭結束後繼續潛伏在中國的間諜人員、還有一部分被國民黨強行扣押下來的日本軍官和極少部分的日軍部隊。
  • 我國56個民族中有俄羅斯族,也有蒙古族,為何沒日本的大和民族
    我國56個民族中有俄羅斯族,也有蒙古族,為何沒日本的大和民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攜手共同繁榮。在我國56個民族之中,有一些是外邦民族的人,經過時間的同化,最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其中就有俄羅斯族以及蒙古族。
  • 中國境內有哈薩克族、俄羅斯族、蒙古族,為什麼沒有日本族?
    朝鮮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東北延邊地區,同時這個民族也是朝鮮、韓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內蒙古以及新疆北部、青海北部等地,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東北和新疆,同時也是俄羅斯的主體民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等族廣泛分布於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京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廣西、雲南靠近越南邊境處,同時也是越南境內的主體民族......許多周邊鄰國的民族皆在我國有分布
  • 中國少數民族有蒙古、朝鮮、俄羅斯、哈薩克等,為何沒日本和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內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是主體族,其餘55個民族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有很多是跨邊境的民族,比如朝鮮族、蒙古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等。 中國朝鮮族在中國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亦是中國第14大民族。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內蒙四省區是現代朝鮮族聚居地。朝鮮族是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在朝鮮和韓國是主體民族,目前國內的朝鮮族約183萬人。
  • 朝鮮族為何古代從未入主中原?韓國專家想不明白,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且從古代歷史來看,基本上入主中原的都是被放大的民族,而在中華大地的北方幾千年來活躍著的朝鮮族為啥從來沒有成功入主過中原。這個問題最早是韓國人提出來的。因為在清末時代,滿清的不斷衰弱,使得中華不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大國顏面盡失。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給了小小的東方國家日本,使得韓國人徹底脫離了大清的掌控,而且還建立了大韓帝國。
  • 當日本投降時,中國為什麼沒有大和族把數百萬移民留在華?
    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實現各民族的平等權利,中國政府明確了大家庭的基本組成,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目前,塔塔爾族的最小種群不到4000個,當日本在1945投降時,華留下了數百萬移民,人口遠遠超過許多少數民族,為什麼中國沒有大和族?
  • 選手跳朝鮮舞引韓國網友不滿,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國朝鮮族的歷史
    有韓國網友評價:「中國國家那麼大,都沒有在舞臺上展現的傳統嗎,為什麼搶了別人的東西?」韓國網友的意思很明顯,選手不該在舞臺上跳朝鮮舞,朝鮮舞是他們的。但其實,中國56個民族裡就有朝鮮族啊,韓國網友真應該去看看歷史書了。
  • 俄羅斯族
    其中,加入了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人被冠以「歸化族」的名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他們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他們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獲得者蘭月芬:「宣傳俄羅斯族傳統文化是本能」
    趙雪梅 攝中新社呼倫貝爾4月17日電 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獲得者蘭月芬:「宣傳俄羅斯族傳統文化是本能」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74歲的蘭月芬沒想到自己會與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這個獎項發生關聯,她只是覺得「宣傳俄羅斯族傳統文化是本能」。
  • 俄羅斯族的節日
    俄羅斯族教堂慶祝聖誕節的情景中國的俄羅斯族節日很多,如「新年」「聖誕節」「洗禮節」「謝肉節」「齋期」「報喜節」「柳枝節」「復活節」「聖錄降臨節」「伊萬洗禮節」「聖母升天節」等。除了過俄羅斯族以上傳統節日外,還過漢族的「春節」「元肖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間傳統節日。
  • 朝鮮族舞蹈家金順福:舞蹈,我停不下來
    吾等藝女,亦有瓊樓公主所不具之華麗,此乃唯才是也。」7月17日,吟誦著自己創作的「盤索裡」,朝鮮族舞蹈家金順福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辦了她舞蹈生涯中第一個專場晚會。  雖然41歲已經不再是一個舞蹈演員的黃金年齡,雖然已經有將近6年沒有登臺,但這一夜,在只屬於她的舞臺上,金順福似乎要把積攢已久的力量全部釋放。
  • 淺談: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和朝鮮族舞蹈的融合發展
    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是以中國朝鮮族服飾的日常樣式為基礎設計完善的,也必然具有著中國朝鮮族服飾的特點功能,所以其服飾具有頭飾及配飾笨重、紋樣複雜、款式寬大等等特點。朝鮮族舞蹈的特點是動作幅度大,表演者感情與舞蹈動作和諧一致,主要表現瀟灑而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而且節奏多變。舞蹈與音樂緊密結合,韻律感極強。動作上有甩、神、彈、推等,身體則是以含、垂、穩、柔為主要的動律特點。
  • 俄羅斯族吃西餐嗎?他們是俄羅斯後裔嗎,其民族風俗習慣是什麼?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殘酷的災難,為了避免連年戰爭帶來的痛苦,大批俄羅斯人逃難來到中國。經歷了幾代人的艱難發展,逐漸學會了漢語、漢子和漢族的文化習俗,形成了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然而他們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並沒有完全被漢化,所以俄羅斯族有其獨特的民俗和文化。
  • 為什麼朝鮮族沒有入主過中原?韓國人思考這個問題思考了很多年
    就少數民族而言,中國東北有三大族系,東胡、肅慎和夫餘,鮮卑、契丹、蒙古屬於東胡族系;女真、滿族屬於肅慎族系;濊貊、扶餘、高句麗、東濊、沃沮、百濟,甚至是日本人則與夫餘族系有著密切的關係。(西漢時期,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形勢圖)在中國歷史上,東胡族系和肅慎族系,經常入主中原,而夫餘族系好像沒有多少建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我國俄羅斯族人民,想不想回到俄羅斯生活?他們的回答讓人意外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也更加的頻繁,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這些民族當中就有一個民族叫做俄羅斯族,最近俄羅斯的人民和俄羅斯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關係,而且這些俄羅斯的人們大多生活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地區。他們的祖先也是俄羅斯人的後裔,而且他們的長相也跟俄羅斯人相同,有著金髮碧眼,而且鼻梁也是非常挺拔的,五官看起來特別的立體。
  • 延吉不可錯過的景點:朝鮮族民俗園,感受朝鮮族民俗風情的好地方
    延邊州是延吉的首府,吉林省的東部,長白山北麓,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這裡有30多萬朝鮮族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情。美麗的小城是一座吸引眾多遊客的優秀中國旅遊城市。延吉州內旅遊資源豐富,帽兒山、延邊博物館、人民公園、城子山城遺址,以及朝鮮族的一些古老村落,都深受人們的喜愛。我第一次到延吉旅遊。儘管對這個城市不熟悉,但它充滿著好奇。尤其在朝鮮族村,「中國朝鮮族民間藝術博物館」是一個讓我吃驚的景點。在延吉市西南約4公裡的莫阿山腳,有中國朝鮮族民俗院。這座城市本身並不大,延吉可以乘坐1路,21路,31路,43路,16路等車到達。
  • 民族服飾之俄羅斯族服飾文化 (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中國的俄羅斯族已有將近中國的俄羅斯族人最初是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9世紀至俄國十月革命前後,又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等地定居,那時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為俄羅斯族,他們的生活習俗、服飾、節慶等,基本上與俄羅斯國的俄羅斯族相同。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族人從事各種修理業、手工業、運輸業,有的還兼營農副業。
  • 中國56個民族中為什麼缺少了日本族?
    1949年建國後的4年,新中國進行了一次普查,這次人口普查順便完成了一次民族識別,統計上報的少數民族約有四百多個,雲南省約有二百六十多個,貴州也報上來八十多個,經過仔細甄別、排除重複和分支、統一名字,後來確定為56個。
  • 朝鮮族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接連不斷地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特別是1869年前後朝鮮北部遭受了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饑寒交迫的朝鮮農民紛紛背井離鄉,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據統計,1870年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