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族

2020-12-06 中國政府網

    概況

    我國的俄羅斯族共有15609人(2000年),其中城鎮12700人,鄉村2909人,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多,有8935人,佔全國俄羅斯族人口的57.24%,分布在塔城、烏魯木齊、伊犁、昌吉、克拉瑪依市等地。在內蒙古自治區有5020人,佔全國俄羅斯族人口的32.16%,分布在全區12個盟市,其中,呼倫貝爾市最多,有4741人。呼倫貝爾市所轄額爾古納市的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是我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有俄羅斯族1075人。

    俄羅斯族主要居住的新疆的塔城地區、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以及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礦產資源豐富,耕地較多,草原遼闊。塔城地區位於新疆西北部,地貌大體分為天山山區、準噶爾界山區、準噶爾盆地區。其中山區面積40%以上,平原46.8%,沙丘、戈壁13.2%左右。塔城地區屬溫帶乾旱型氣候,年均氣溫在5℃左右,年均降水量為200—400毫米,無霜期150—200天。平原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呼倫貝爾市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地處多山丘陵區,盆地較狹窄,地理形態為南北狹長,南北最長處為185公裡,東西最寬達55公裡,屬寒溫帶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之間。該鄉自然資源豐富,有野生漿果、越桔、篤斯越桔、水葡萄、草莓等10多種。金礦儲量大、成色好、開採歷史長。室韋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現已開發的俄羅斯族家庭遊、口岸遊、風光遊及自然風光,是吸引人們夏季旅遊的好去處。

    「俄羅斯人」(Russian、ΡYССΚΝe)一詞源自於歐洲古代斯拉夫人的部落名稱——羅斯。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元朝文宗皇帝時,曾徵調金帳汗國境內的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扈衛親軍,並賜給土地,史書中稱為色目人。清朝文書中稱為「羅剎」,這是俄羅斯族祖先羅斯部族的音譯。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由於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大批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湧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盛世才於1934年召開新疆第一次民眾代表大會,已加入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以「歸化族」的名義出席了會議。1935年,新疆召開了第二次民眾代表大會。會議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劃分和稱謂做了具體規定,並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案。其中,加入了中國國籍的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人被冠以「歸化族」的名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中國俄羅斯族使用俄文,他們一般兼通俄、漢、維吾爾、哈薩克等多種語言,在社會上,他們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內,在與本民族交往時講俄語,使用俄文。

    歷史沿革

    中國的俄羅斯族主要是從俄羅斯移居而來。早在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侵入我國黑龍江地區的部分沙皇俄國士兵被俘歸降後,被清政府送往北京,編入八旗。在後來的順治七年(1650年)、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683—1685年)間,又有百餘俄羅斯士兵,隨軍隊自黑龍江北雅克薩邊城遷居北京。今北京的羅、何、姚、田、賀五姓俄羅斯族人約200餘人,即他們的後裔。

    18世紀前後,有部分俄羅斯逃亡士兵、謀生的農民和傳教士等遷入我國新疆北疆。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沙俄對中國的侵略,在新疆北部和黑龍江北部建立居民點,又有大批俄羅斯農民遷入中國境內。沙俄利用各種不平等的條約,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烏魯木齊等地設立領事館和貿易圈,不少俄羅斯商人和手工業者遷入。十月革命後,這些俄羅斯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大部分加入了中國的國籍。十月革命期間,流入新疆的沙俄士兵,被安置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1932-1938年,在蘇聯遠東地區定居的許多華僑被強行遣送回國,這些華僑大多攜帶所娶俄羅斯族妻子進入新疆。據統計,當時進入伊犁、塔城的有19000餘人。今天,新疆的俄羅斯族多數是這些人的後裔。1955—1957年,大批保留有俄國國籍的俄羅斯人遷返蘇聯,新疆俄羅斯族的人口因而劇減 。

    另外,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額爾古納右旗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帶,也有少量俄羅斯人。這一代居民早先多是闖關東的山東人,他們或淘金,或伐木,或種地,後來逐漸與額爾古納河對岸的俄羅斯人通婚。今天,額爾古納河流域一帶的俄羅斯族大多是他們的後裔1。

    新中國成立前,俄羅斯族在消除新疆戰亂,保持新疆社會穩定方面屢立戰功。1931年被新疆省政府招募組成俄羅斯「歸化軍」,人數最多時曾有3個團,在擊垮甘肅軍閥馬仲英部隊的戰鬥中起了重要作用。1933年,歸化軍與新疆各民族一道,促成了在烏魯木齊發生的「四一二」政變,推翻了金樹仁軍閥政府在新疆的反動統治。

    1944-1949年,俄羅斯族人在新疆三區革命軍事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富有軍事知識和戰鬥經驗的俄羅斯族軍官進入各級指揮員崗位,不少俄羅斯族人被任命為營、連、排級指揮員,還有的人在三區政府的軍事廳和內務廳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甚至為革命鬥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十月革命前,俄羅斯商人帶來了資本主義的因素,刺激了新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豐富活躍了新疆的商品市場。十月革命後,統治新疆的盛世才實行親蘇政策,俄羅斯商人對於促進蘇聯中亞與中國新疆的經濟交流、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新疆有82.5%的貿易是與蘇聯進行的。

    俄羅斯族人對新疆近代汽車運輸事業的發展有積極貢獻。1926年格米裡肯被委任為新疆公路局的總辦。在他的指導下,從我國東北、天津、伊犁等地聘請俄羅斯族的汽車駕駛員和修理技師,培養了新疆第一代少數民族駕駛員和修理技工。

    俄羅斯族人帶來了比較先進的生產和技術工藝,對北疆的農業、畜牧業、園藝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俄羅斯人還引進了食品加工、靴鞋製造、衣裙縫紉、鐘錶、縫紉機、手搖唱機、自行車等修理技術。

    俄羅斯族十分重視教育。在新疆,俄羅斯族辦學較早,辛亥革命以後現代教育就出現於俄羅斯族聚居區。20世紀三四十年代俄羅斯族各類教育就形成一定規模,並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各類教育的普及率遠遠高於其他民族。

    在不同時期遷居我國新疆的俄羅斯族中有一部分醫療衛生人員,他們在新疆醫療衛生管理、培養培訓醫務人員、防病治病、婦幼保健以及醫療衛生知識的傳播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為發展新疆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前,新疆農牧區的俄羅斯族人大多以數戶或數十戶的形式聚居形成自然村,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那裡水土肥美,草木繁茂,自然條件優越。他們在那裡墾荒種地,居住在靠近牧區地方的,也從事畜牧業。移居東北、內蒙的俄羅斯族人中,有不少人在呼倫貝爾市三河流域安家落戶,建起俄羅斯族移民村或中俄雜居村屯40—50個。這裡的俄羅斯族人被稱為「俄羅斯族和華俄後裔」。

    俄羅斯家庭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父親掌管家中經濟。子女長大結婚後,即另立門戶,獨立生活。與漢族通婚所生子女,一般都有漢族和俄羅斯族姓名。俄羅斯人名字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組成,婦女結婚後隨男姓,也有少數為男隨女姓者,平常稱呼很少叫全名,一般以小名或本名相稱,平輩和朋友間可以直呼其名。

    俄羅斯族的家庭關係,夫妻地位比較平等,尊重婦女,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在家庭中老人具有無上的權威,子女與父母的關係融洽。婚姻比較穩固,離婚者少。注重對孩子倫理道德的教育。俄羅斯族性格開朗,鄰裡關係也處理較好。子女成家立業後,要同父母親分家單獨生活,有的則仍同住在一個院子裡。

    分家在俄羅斯族看來是子女們經濟和生活獨立的標誌。分家時,如果父母在世,家庭財產由父母主持分配,一般來說,父母要給自己留一份家產養老,然後將剩餘的家產分給已出嫁的女兒、成家的兒子和沒有成家的兒子。如果父母去世,另立門戶的兒女無權繼承遺產,其遺產由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兄弟繼承,或按遺囑處理。

    歷史上,新疆俄羅斯族成立過自己的經濟、文化教育組織,開展各種經濟、文化活動,傳播科技知識,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初,由居住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的俄羅斯族商人成立了俄羅斯經濟協會,集資經辦各項貿易和實業,修建俱樂部,放映電影和舉辦歌舞晚會等,還購買發電機器,建立小型電廠,為促進新疆的工業、手工業、商業和文化事業作過貢獻。1935年,新疆歸化族文化教育促進會成立,它是新疆俄羅斯族發展本民族文化事業的愛國群眾文化組織。會址設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南梁俄羅斯族人的聚居區。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也先後成立了它的分會。俄羅斯文化教育促進會辦有自己的會刊《人民之聲報》,促進會內設電影院、圖書館、閱覽室、劇場等。俄羅斯文化教育促進會的活動,在新疆各族人民中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在促進新疆政治進步、文化事業的發展,特別是俄羅斯族教育事業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風俗習慣

    我國的俄羅斯族一直保持著帶有濃鬱歐洲風情的民族生活傳統,同時,由於長期和漢族等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又吸收融入了其他兄弟民族的一些習俗。

    俄羅斯族傳統住宅多為磚木結構、高大寬敞的平房,也有單一木材結構的房屋。鐵皮屋頂大多塗上彩色油漆,向四周延伸形成廊簷。屋頂上開有天窗,可調節室內溫度和空氣流通。屋內分為客廳、居室、廚房等,多砌有取暖的火牆。室內鋪有地毯,陳設有沙發、桌椅、書架、衣櫥等。農村的俄羅斯族民居,房屋四周砌有院牆,庭院內栽植有各種花木,環境優美宜人,後院建有畜圈、地窖和庫房。有的村居自然環境非常優美,如俄羅斯族居住較多的塔城市二工鎮喀浪古爾村,彎彎的小河從村中流過,一幢幢房屋和庭院被樹林掩蔽著,顯出一派宜人的田園風光。在額爾古納河流域林區一帶的俄羅斯族,有的還居住傳統的俄羅斯「木刻楞」房屋,既保留了俄式的建築風格,又加上新的設計,色彩鮮豔,十分漂亮。

    俄羅斯族主食是小麥麵包,多為烘烤時中間裂開的長形大麵包,稱為「列巴」,進食時將其切成片狀,上塗果醬或奶油。副食有各種蔬菜、魚、肉、奶製品等。節日食品有餡餅、大圓麵包、密糖飯和紅甜菜湯、酸牛奶及各種做法的魚。俄羅斯族男子喜歡喝伏特加(白酒)和自製的啤瓦(啤酒),還有自製的各種類似啤酒的「格瓦斯」飲料。由於與其他民族的長期交往,抓飯、牛奶米飯、牛奶麵條、饢、包子、餃子等也成了俄羅斯族的家常飯。許多俄羅斯族習慣用碗筷。家庭主婦多善於烤制各種香甜可口的麵包和餅乾。

    俄羅斯族傳統服飾,男子多穿斜領麻布襯衫和呢子上衣,系腰帶,下穿細腿長褲、長筒皮靴。婦女多穿領口帶褶的粗麻布襯衫,外罩無袖長袍「薩拉凡」,或穿一種家織的毛織裙。夏季多穿連衣裙。農村居民多在皮靴上套穿橡膠淺幫套鞋,冬季則穿氈靴和用自紡毛線織成的襪子。現在,平日裡人們多著西裝革履。

    俄羅斯族的節日主要有聖誕節和復活節。聖誕節在公曆1月7日,屆時,家家都裝飾聖誕樹,享用豐美的食品,由扮演的聖誕老人分發禮物,唱歌跳舞,歡度聖誕夜。復活節在每年4月間,節前49天為齋戒期,過節第一天即復活節。俄羅斯族的復活節為節中之節。屆時家家準備豐盛的食物,男女老少皆著節日盛裝,相互登門慶賀,盡情歌舞。過節前一天,各家要煮很多彩蛋,看上去猶如五彩繽紛的花壇。客人進門祝賀時,主人分給每人一個彩蛋,以象徵生命的昌盛。在歡聚進食時,主人和客人還玩碰雞蛋的遊戲,有輸有贏,非常有趣。此外,還有「報喜節」(節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節」(節期在每年6-7月間)等,也過元旦、春節、國慶等全國性的節日。

    俄羅斯族能歌善舞,主要樂器有手風琴及曼陀林、小提琴、鋼琴、三角琴、班吉拉等。其中彈撥樂器三角琴(琴身主體呈三角形而得名)和班吉拉很有特色。俄羅斯族歌曲婉轉悠揚,其中如《山楂樹》、《紅莓花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也深受其他民族喜愛。俄羅斯族舞蹈形式多樣,有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等,傳統舞蹈踢踏舞、頭巾舞極有特色。新疆的俄羅斯族幾乎每家都備有手風琴,手風琴既用來獨奏、合奏,又用來伴奏,成為人民娛樂的必需品。

    俄羅斯民間文學歷史悠久,體裁多樣,有民歌、民間故事、諺語、謎語、小品等。民歌有舞蹈歌、短歌(亦稱對歌)、愛情歌、儀式歌、浪漫小調等。民間故事包括歷史故事、傳奇、笑話、短小故事以及婚禮上儐相所講的故事。民間諺語、謎語、詼諧幽默的諷刺小品,內容也十分豐富。俄羅斯族對本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學,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已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在我國各地仍然保留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

    俄羅斯族民族工藝品風格獨特。如黃銅茶坎(撒馬瓦爾),因做工精緻、造型別致而素享盛名。雕刻工藝發達,從實用型的床欄、椅背雕刻、建築物雕刻,到包括金屬、玉石、木材等工藝品雕刻,都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遷居新疆的俄羅斯族人,創辦了製革的手工工廠和作坊,使用化學藥品和先進工具,加工各種皮子。他們鞣製的各種羊皮、牛皮、馬皮輕巧美觀,經久耐磨,所生產的油皮鞋,不怕入泥下水,所製造的哥薩克式馬鞍、馬車套具,輕巧,堅固,新疆各族人民都樂於使用。俄羅斯婦女都擅長刺繡、編織,技藝嫻熟,特別善繡十字花繡,除了衣領、袖口、毛衣等衣飾的紋樣,室內的門帘、窗簾、臺布、被罩、枕套、床圍等物品,都繡織不同色彩的幾何紋、花草葉紋,濃淡相宜、雅致大方,不但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精美的工藝品。

    俄羅斯族忌諱星期五和13這兩個數字,請客不請13人,結婚也要避開每月13日,認為是不祥之日。忌諱送黃顏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忌諱問婦女的年齡。到俄羅斯人家做客或辦事,進門必先敲門,否則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能將客人引到廚房,認為是最不禮貌的接待。忌諱生人坐床上。

    俄羅斯族大多信仰東正教,少數人信仰基督教。中國俄羅斯族的年長者對東正教信仰較深,壯年和青少年則大多按東正教徒的常規歡度節日,但多不誦讀聖經,不進行祈禱。新中國成立前,俄羅斯族孩子出生後,按教規到教堂去做洗禮,在教堂舉行婚禮,請神父主持葬禮。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儀式日漸減少和消失。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族中的宗教儀式有所恢復。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烏魯木齊,黑龍江的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都有俄羅斯族建造的教堂。俄羅斯族因與漢族通婚較多,生活習慣上也深受其影響,如春節時拜年請客,清明節祭祖掃墓,逢已故親屬的生日和忌日進行祭祀,墓前不立十字架而立墓碑等。

    俄羅斯族是一個非常注重文明禮儀的民族,體現在日常交往的各個方面。熟人見面時要說「您好」或「你好」;分別時要說「再見」;向陌生人問事時,要先問好,詢問過後要表示感謝;看見別人吃飯時,一般說「祝你胃口好」;遇到病人時要問候「祝你健康」;送人出遠門時祝福「一路平安」,當大家相互告別後,即將分手的人們必須重新坐下,靜默片刻,然後站起來,簇擁著外出的人踏上行程;晚上臨睡前要互道「晚安」等;節日前夕見面時要說「預祝節日快樂!」如遇重大節日,有的還有互相寫信或互致賀電的習慣。接吻、鞠躬、握手等禮節也很普遍,親人或好友久別重逢時要擁抱在一起,雙方互吻面頰,兩邊各一下。異性之間一般只握手。遇有長輩或婦女時,不宜先伸手,等對方主動伸手時再與之握手。對初次見面的婦女,只行鞠躬禮,不握手。握手時要先脫去手套,輕輕搖動。遇到有人打噴嚏,周圍的人要祝其健康,打噴嚏的人要表示感謝。兩人談話時,別人不宜隨意插話。在俄羅斯族家庭中,嬰兒滿月時主人要設酒宴招待親友,給孩子命名;嬰兒40天之後到3個月內,要到教堂為孩子舉行洗禮,並認教父、教母。

    俄羅斯族熱情好客,非常重視親情和友誼。親戚、朋友之間往來密切,並經常舉辦家庭聚會。到俄羅斯家中做客或辦事,進屋前須先敲門,得到主人的允許後,要先把鞋擦乾淨,然後入內。進門要脫帽,坐在主人讓給的座位上。客人若要吸菸,要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室內不能亂扔紙屑、磕菸灰、扔菸頭。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  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切下一塊麵包蘸少許鹽吃下後才可進屋,這種禮節過去只用於迎接貴賓和新娘,現在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女主人在客人面前必須戴頭巾,以示尊重。聚餐時,使用過的刀、叉都要搭放在盤沿上,若放在桌布上,就會被視為不講衛生的失禮行為。

    俄羅斯族戀愛與婚姻自由,但結婚必須經父母同意。婚禮在教堂舉行。由神父詢問新郎新娘結婚是否自願,當得到肯定答覆之後,神父為他倆祈禱祝福,雙方交換結婚戒指。新郎新娘將兩杯酒各喝每杯中的一半,以示同甘共苦。客人們則在舉杯飲酒前高呼:「苦啊!」新郎新娘接著互相親吻,以示相愛。結婚3天回娘家,新娘父母親要先端出麵包和鹽水,女兒、女婿稍食之,再拿出酒,各喝一杯,以示甜蜜幸福。俄羅斯族實行土葬,葬禮在墓地舉行,由死者的男性親友將棺材抬至墓地,將棺蓋揭開,親友們向死者作最後告別。神父誦讀有關的聖經,為死者進行祈禱。葬儀完,蓋棺,釘棺釘,用白布帶將棺木放入墓穴,親友投以花束,由長子或最親近的男性親人填第一鏟土,其他男性親友隨後即鏟土將墓穴填平,墓上豎十字架或石碑。父母亡故後,從前子女要穿葬服,現在一般佩帶黑紗,40天內不得看電影、唱歌、跳舞、理髮等。每逢死者忌日要進行悼念活動。

    新中國成立前,俄羅斯族的交通工具為馬、馬車、爬犁等。六根棍馬車是由蘇聯傳入新疆的,是城鄉俄羅斯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這種車的車駕由比鐵把略粗一些的「六根棍」組成,人們稱之為「六根棍」。這種馬車以一匹馬為動力,也有用兩匹馬拉的,共有四個輪子,前輪小,後輪大,車身低,重量輕,時速快,十分靈活,受到人們的歡迎。

    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俄羅斯族人民和當地其他民族一道,團結奮鬥、艱苦創業,在社會主義革命、改造、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俄羅斯族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利,政治上當家作主,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機關中的俄羅斯族幹部與各族幹部一起,參加工作組,奔赴農村,向各族農民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農村的俄羅斯族在減租反霸、土地改革中分得了,成為土地的主人。居住在城市的俄羅斯族人民,通過勞動就業,成為工交、財貿、衛生等各條戰線的職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些俄羅斯族還參加了國營農場,成為農業職工。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根據俄羅斯族人民的意願和要求,2001年4月16日,經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批准,在呼倫貝爾市的額爾古納市建立了全國惟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現在,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和室韋鄉三級政權中有十餘名俄羅斯族擔任領導職務。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俄羅斯族的代表參與國家和本地區的事務。各級政協中也有俄羅斯族委員,他們積極參政議政,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

    半個多世紀以來,俄羅斯族地區經濟不斷發展。如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2001年成立民族鄉以來,農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架通了拉布大林(額爾古鈉市)—吉拉林(室韋村)—莫爾道嘎鎮的光纜工程,開通了電腦網路、手機業務。在國家的幫助下,共投入6.55億元,對室韋—拉布大林公路、室韋—黑山頭公路、室韋—莫爾道嘎公路進行改造,均達到三級柏油路面標準。投資8.62億元,對鄉村公路進行大規模改造,改善了交通狀況。在室韋鄉政府所在地建立了國家一類對外口岸——室韋口岸。2001年室韋與俄羅斯地方政府在額爾古納河上聯合建立了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大橋——室韋—奧洛契大橋,為發展對外貿易打開了國際通道。2002年室韋口岸實現了常年開關,全年過貨18288.50噸。同時,還大力發展獨具特色的俄羅斯家庭遊,旅遊業在全鄉經濟中獨領風騷。2005年,室韋鄉鎮企業總產值970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20元,糧食產量14285噸,肉類總產量386噸,財政收入123萬元。2006年,室韋躋身中央電視臺評選的「全國十大魅力名鎮」。

    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族人民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農牧民戶戶都有了電視機,生活條件較好的家庭還購置了冰箱、洗衣機、電烤箱、VCD、音響等家用電器。對木刻楞的房子也進行了現代化的裝修。不少家庭還購買了小四輪拖拉機、摩託車等農業生產和交通工具。2005年,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人均純收入達到3083元。俄羅斯族較為集居的新疆塔城市二工鎮下卡浪爾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及至2006年,已從改革開放前的人均收入150元達到4100元。

    民族教育得到長足的發展。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俄羅斯族的母語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新疆伊寧市創辦了以招收蘇僑子女為主要對象的伊寧市史達林中學,在鞏留、霍城、伊寧縣、塔城、阿勒泰地區都辦有俄羅斯小學。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述學校因俄羅斯人減少而先後停辦。1981年,伊寧市教育局在伊寧市六中附設了俄羅斯班,招收伊寧市的俄羅斯族學生。1985年,在俄羅斯班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國唯一的九年一貫制俄羅斯學校——伊寧市俄羅斯學校。1989年,國家撥專款為該校興建了一幢教學樓,還設有食堂和餐廳,改善了辦學條件。1996年,國家下撥專款,編寫出版俄羅斯文小學教材。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額爾古納市恩和與室韋,是以前蘇聯僑民居住最多的地方,恩和牧場中學從1988年開設俄語課程,對促進俄羅斯族傳統文化和中俄邊境貿易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05年,新疆俄羅斯族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182人,是1949年的182倍;普通中等學校在校生82人,是1949年的5.5倍;普通高中在校生388人,是1949年的388倍;普通初中在校生419人,是1949年的3.5倍。2005年,新疆俄羅斯族較為集中的塔城、伊犁、烏魯木齊市三個地、州、市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99.91%、99.32%和99.51%,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3.63%、85.47%和99.18%。這三個地、州、市在1999年前後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據統計,自1976年至2005年,新疆各大中專學校、高中俄羅斯族畢業生累計2317人,湧現出一大批科技、文化、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促進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醫療衛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和恩和國營農牧場成立之後,就建立了衛生所,並在各村裡陸續建立衛生室,初步形成了村村有醫有藥,有接生員和防保人員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室韋鄉衛生院醫療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到2003年,醫院內外科、婦科、預防保健科等科室齊全,總面積達826平方米。俄羅斯族不但自身的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而且還為居住地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俄羅斯族青年婦女參加產科和婦幼保健訓練班,她們為各族人民用科學的新辦法接生,保護母子的健康。她們走巷串戶,向各族婦女宣傳婦幼保健衛生知識,開展防病治病工作。在當年醫療衛生極差的情況下,她們為降低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改善當地醫療衛生條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發揮了積極作用,湧現出了包括已故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娜嘉在內的許許多多優秀醫務工作者。

    隨著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俄羅斯族的人口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據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新疆俄羅斯族每萬人口中擁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數為:大學(包括大專)1405人,中專1064人,高中1580人,初中2949人,小學1985人。全國俄羅斯族15歲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數為422人,文盲率為3.64%,屬我國文盲率低的少數民族之一。全國俄羅斯族平均受教育水平達8.37年。平均初婚年齡也高於全國和漢族水平;總和生育平均已降到2.62;早育率降為0值;粗死亡率為3.99‰,嬰兒死亡率為18.29‰,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8.79歲。

    民族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俄羅斯族人數雖少,但民族語言和傳統文化藝術都得到了較好的保存和發展。在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建有鄉文化站、影劇院和俱樂部,在吉拉林建有廣播電視臺。同時,還經常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1998年,室韋鄉室韋村20多位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了民間業餘文藝團——俄羅斯民間文藝團體。2004年,室韋鄉成立了俄羅斯研究會,開展俄羅斯族文化研究。2005年12月,室韋鄉建成國內首家俄羅斯族民俗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俄羅斯族民俗博物館,設歷史文化館、自然館和植物園3個展室,展示了俄羅斯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現了我國俄羅斯族生活史。2003年,新疆塔城地區成立了俄羅斯族文化協會,現有會員150多名,並擁有一支文藝演出隊。2005年,塔城地區申報的「俄羅斯族的帕斯喀節」和「俄羅斯民居與建築藝術」,已被正式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族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決策,扶持包括俄羅斯族在內的22個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同時開展「興邊富民行動」。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國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俄羅斯族聚居的塔城市二工鎮下卡浪古爾村、額敏縣良種場哈薩克拜村、霍城縣伊車嘎善鄉加爾蘇村等鄉(場)劃撥150萬元,用於校舍、鄉村道路、飲水工程及文化室的建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在內蒙古自治區,2003年,區民委和扶貧辦,撥專款扶持室韋鄉俄羅斯族家庭旅館業的發展。2004年6月,第一批10戶家庭旅館正式開業。由於旅客逐漸增多,當年戶均收入達8000元。到2005年已有20戶家庭旅館獲得較大收益,其中8戶年均收入在3.5萬以上。2005年5月,國務院通過《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決定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力爭使俄羅斯族等人口較少民族的生活水平達到當地中等以上。

    目前,俄羅斯族人民正滿懷信心地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徵程上。俄羅斯族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俄羅斯族的節日
    俄羅斯族教堂慶祝聖誕節的情景中國的俄羅斯族節日很多,如「新年」「聖誕節」「洗禮節」「謝肉節」「齋期」「報喜節」「柳枝節」「復活節」「聖錄降臨節」「伊萬洗禮節」「聖母升天節」等。除了過俄羅斯族以上傳統節日外,還過漢族的「春節」「元肖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間傳統節日。
  • 民族服飾之俄羅斯族服飾文化 (圖)
    中國的俄羅斯族人最初是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9世紀至俄國十月革命前後,又不斷有俄羅斯人遷入新疆等地定居,那時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為俄羅斯族,他們的生活習俗、服飾、節慶等,基本上與俄羅斯國的俄羅斯族相同。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族人從事各種修理業、手工業、運輸業,有的還兼營農副業。
  • 傳承民族文化創造幸福生活 額爾古納俄羅斯族的致富故事
    這裡生活著俄羅斯族及華俄後裔7800多人,形成了底蘊豐厚的華俄後裔文化。」節、俄羅斯族民間舞蹈、特色麵包「列巴」以及世代居住的木屋「木刻楞」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她的家保持了俄羅斯族傳統木刻楞的風格,屋子裡有烤麵包的「列巴」爐、俄式蒸汽浴房,地窖裡存放著她親手醃製的俄式酸黃瓜。每年巴斯克節她都要和姐妹們一起烤制「古裡契」,一種圓柱狀的大蛋糕,並染出各種顏色的彩蛋,這都是俄羅斯族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手藝。趙玉玲說:「對於我們俄羅斯族來說,一年中有兩個節日非常重要,一個是巴斯克節,一個是春節。
  • 走進額爾古納民族博物館 了解俄羅斯族民俗風情
    這片土地上生活著俄羅斯族及華俄後裔近8000人,而且擁有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如果想要了解當地俄羅斯族的歷史與文化,不妨走進額爾古納民族博物館,藉助聲、光、電技術及雕塑等表現手段,感受這裡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額爾古納民族博物館設有6個主題展廳。
  • 盈科視野全景直播俄羅斯族母親團匯報會
    盈科視野全景直播俄羅斯族母親團匯報會時間:2015-12-08 10:06   來源:傳媒中國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2月7日,由俄羅斯文化中心、中俄友好民間交流聯誼會主辦,俄羅斯族母親團尋根之旅活動組委會、歐亞尚和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歐美同學會留蘇東分會、俄羅斯中俄商會、俄中友協教育基金會協辦的俄羅斯族母親團尋根之旅總結匯報會在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行
  • 俄羅斯族吃西餐嗎?他們是俄羅斯後裔嗎,其民族風俗習慣是什麼?
    俄羅斯族的發展歷史俄羅斯族人普遍皮膚白皙,高高的鼻梁和微薄的嘴唇,顯現出了特有的民族特徵。幾百年來和漢族人共同生活和通婚,使如今的俄羅斯族和俄羅斯人有著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並沒有讓人忽略俄羅斯族獨特的起源和發展史。
  •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獲得者蘭月芬:「宣傳俄羅斯族傳統文化是本能」
    趙雪梅 攝中新社呼倫貝爾4月17日電 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獲得者蘭月芬:「宣傳俄羅斯族傳統文化是本能」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74歲的蘭月芬沒想到自己會與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這個獎項發生關聯,她只是覺得「宣傳俄羅斯族傳統文化是本能」。
  • 我國俄羅斯族人民,想不想回到俄羅斯生活?他們的回答讓人意外
    我國俄羅斯族人民,想不想回到俄羅斯生活?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也更加的頻繁,大家都知道,中國的這些民族當中就有一個民族叫做俄羅斯族,最近俄羅斯的人民和俄羅斯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關係,而且這些俄羅斯的人們大多生活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地區。他們的祖先也是俄羅斯人的後裔,而且他們的長相也跟俄羅斯人相同,有著金髮碧眼,而且鼻梁也是非常挺拔的,五官看起來特別的立體。
  • 邊疆俄羅斯族村,不一樣的特色,一樣的幸福!
    建國七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滿池盛開的荷花,俄羅斯族傳統的巴斯克節以及異域風情的人文景觀, 處處都彰顯著新農村的發展變化,現在就跟隨著我們的腳步去感受一下這裡的風土人情。
  • 俄羅斯族大家知道到底有節日嗎?下面一起起來看看吧!
    俄羅斯族人和俄羅斯國人過的節日其實基本是相同的,卻和我們的一些民族節日卻格外不同,那麼關於俄羅斯族大家知道到底有節日嗎?下面一起起來看看吧。俄羅斯族傳統節日介紹,聖誕節也是我國俄羅斯族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
  • 中國有俄羅斯族,朝鮮族,為何卻沒有「大和族」,道理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56個民族裡,有不少是使用了別國的名字作為族名,像我們所熟知的俄羅斯族,哈薩克族以及朝鮮族等。這些民族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周邊附屬國家所遷移過來的,經過長時間的融合之下,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那麼問題來了,日本這個國家從秦朝開始就與中國歷史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
  • 我國56個民族中有俄羅斯族,也有蒙古族,為何沒日本的大和民族
    我國56個民族中有俄羅斯族,也有蒙古族,為何沒日本的大和民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攜手共同繁榮。在我國56個民族之中,有一些是外邦民族的人,經過時間的同化,最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其中就有俄羅斯族以及蒙古族。
  • 中國境內有哈薩克族、俄羅斯族、蒙古族,為什麼沒有日本族?
    朝鮮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東北延邊地區,同時這個民族也是朝鮮、韓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內蒙古以及新疆北部、青海北部等地,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東北和新疆,同時也是俄羅斯的主體民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等族廣泛分布於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京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廣西、雲南靠近越南邊境處,同時也是越南境內的主體民族......許多周邊鄰國的民族皆在我國有分布
  • 蒙古國內最多的少數民族不是漢族,也不是俄羅斯族,而是哈薩克族
    其中這3%的少數民族中說著突厥語的哈薩克族佔了絕大部分,而和蒙古國接壤邊境線最長的中國和俄羅斯的主體民族漢族和俄羅斯族在蒙古的分布卻很少(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漢族和俄羅斯族在蒙的人口就一直在減少,目前總共才1萬人左右)。
  • 俄羅斯族的喪葬習俗_新疆風情_中國廣播網
    新疆的俄羅斯族信仰東正教,其喪葬儀式都按東正教的要求進行。人去世後,由親人進行淨身,並要美容,穿乾淨整齊的衣服。同時在屍體旁點上蠟燭,親友們輪流向死者屍體告別,並進行衷腸悼。     俄羅斯人進行土葬,並用棺材。人死後,一般停屍3天,3天後再埋葬。
  • 沙療、俄羅斯族巴揚藝術、塔吉克族鷹舞、一起走近這些非物質文化...
    俄羅斯族巴揚藝術 俄羅斯族巴揚藝術入選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系傳統音樂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