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臺灣過春節(上)

2020-12-21 人民日報海外網

臺灣年貨大街

【編者按】

「你生在美麗的寶島,你長在遼闊的中原,我們倆從來沒見過面,卻好像你就在眼前……」

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因為我們的血脈裡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

-----------------------------------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海峽兩岸同胞與家人團圓歡聚的日子。與大陸過年的氛圍相似,這一天台灣同胞也十分重視,往往在節前做好各種準備,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也許有人會問,具體需要準備哪些事情呢?

寶島春運也瘋狂

首先當然是先回家,臺灣的春運雖然不及大陸的場面浩大,但是一兩千萬人在3.6萬平方公裡上的移動也給當地交通帶來不小壓力。總的來說,在臺北、新北、高雄等大城市工作或居住的人往往會在節前回老家,距離較近的還不太有買票的壓力,但距離遠的就不那麼容易了。

比如從臺北回臺東、花蓮等地因此距離遠,沒有高鐵,所以火車票會比較緊俏(今年由於花蓮地震,許多遊客退票,車票相對充足一些),很多人從開始搶票的第一天0點就下手,但還是沒有搶到,不少人的電腦因為搶票人數太多而死機。因此,為了緩解東部地區的春節運力,臺灣鐵路公司不僅會加開列車,甚至還會和花蓮、臺東兩地政府一起,為當地居民包火車。也就是說,這幾趟春節返鄉和回大城市的火車,只能夠讓當地居民乘坐,是不是很暖心?

西部地區由於有高鐵,火車班次多,狀況會好一點,但是通行時間短、時間段好的班次還是會很緊俏(比如臺北至高雄的直達車、除夕下午下班時發車的車次等)。但如果不計較班次,臺灣西部的民眾返鄉相對較方便,同時還可以選擇乘坐大巴。這一時期,臺灣的客運大巴往往選擇滾動發車,車滿就走。

不過更為艱難的是,在澎湖、金門、馬祖的居民如果要回臺過年,通常要選擇坐飛機。為了應對春節的人流,臺灣軍方都備好運輸機,以便客流量大時作春運使用。比如今年臺灣軍方就派出C-130運輸機,除了應對正常的離島居民返鄉,也要應對由於大陸176班加班機未被批准情況下所增加的金門「小三通」客流。

但是,說一千道一萬,春運的緊張,不正是大家對家的思念和渴求團圓的表現嗎?

年貨種類很多樣

其次,當然是準備年貨。筆者這幾天走在臺灣的街頭,街角和商店裡賣春聯、福字、紅包、紅燈籠的商家多了起來。紅紅火火的感覺,才是年的味道。

除了過年期間的裝飾品,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置辦年貨,都是很重要的環節。除夕要吃年夜飯守歲,正月初一開始家裡要有親戚來拜年,不備點年貨怎麼招待大家呢?

如果是在臺灣,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恐怕是家喻戶曉。筆者前些天來到這裡,發現早已是人山人海,部分路段側身都過不去。在這條街上,攤販們售賣著烏魚子、魷魚絲、乾貝、鮑魚、海參、糖果、花生等商品,店家會熱心地準備好試吃的產品,讓顧客們先品嘗,後購買。一路走下去,很多民眾在吃飽喝足的同時也大包小包買了各種特產、熟食,準備在過年期間分享給家人。

如果說迪化街等地的產品主要凸顯當下的「臺灣味」,那麼臺北的南門市場則會讓不少人,尤其是外省籍人士想起大陸老家的風味。比如金華火腿、湖南的臘肉、廣東的臘腸、南京板鴨、寧波年糕,這些食材在臺灣的其他市場並不容易買到,而南門市場往往一應俱全,而且品質不錯。

當然,對於年長者們來說,過去的很多年貨是自己家裡親手製作的。尤其有眷村生活經驗的人士,他們很懷念以前各家做各自家鄉特色的美食,然後相互分享的日子。東北人灌血腸、醃酸菜,浙江人做湯圓、八寶飯,廣東人制燒臘,山東人做包子饅頭,大家相互分享之時,便吃遍了大陸天南地北的美食。

訂好年菜過除夕

最後就是最重要的準備年夜飯,雖然很多人說現在臺灣的年味很淡,不過除夕要吃年夜飯的傳統基本還為大多數人所保留。只是很多人不再親自下廚做飯,但又覺得在飯店吃飯沒有家的氣氛。於是,年菜外帶的習慣在臺灣便流行開了。

提到年菜外帶,很多飯店、餐館,甚至便利店都不願意錯過商機,通常早在除夕的前一個月就通過社交媒體、網站、報紙廣告、廣告宣傳單、海報等平臺宣傳年菜外帶的價格和菜品組合,菜品組合的價格基本在1000至2000元人民幣之間,佛跳牆、蝦、鮑魚、雞湯等菜品往往會成為年菜裡的重要角色。每一份年菜大約有八到十道菜,可供十個人享受。如果人數少,可以選擇小份的組合,亦或是個別單一品種的年菜(主要是佛跳牆)。

這些年菜加工好之後,客人們可以在除夕當天上門取貨,然後回到家中待食用時作適當加熱即可。部分由便利店推出的年菜也可以讓客人到離家較近的便利店取貨。當然,這些菜餚的烹製主要以蒸、煮的方式為主,否則炒、炸、烤等形式的熱菜在二次加熱後口感會有較大落差。有了這樣的外帶年菜,一家人可以免去買菜、洗菜、做菜、洗碗的勞頓,又可以在家邊看電視邊團聚,享受家的溫暖和幸福。(文/桃花島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我在臺灣過春節(下)
    資料圖片:熱鬧的臺灣春節【編者按】「你生在美麗的寶島,你長在遼闊的中原,我們倆從來沒見過面,卻好像你就在眼前……」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因為我們的血脈裡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除夕夜,往往是春節最熱鬧的時候。
  • 臺灣人怎麼過春節?(我在大陸看臺灣)
    &nbsp&nbsp&nbsp&nbsp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nbsp&nbsp&nbsp&nbsp很多大陸朋友會問我:臺灣人也過春節嗎?
  • 春節,臺灣人怎麼過?
    明代以後,春節從元月初一到十五(即元宵節)才算結束。傳統上臺灣人過春節也就如此。不過,和大陸一樣,雖然春節從字面看主要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事實上,兩岸過春節最為重視也最為隆重的卻是初一的前一天——除夕。
  • 【我的春節這樣過】看看臺灣繪本阿公給小朋友推薦的另一種《春節...
    【我的春節這樣過】 橙小白口述—— 看看臺灣繪本阿公給小朋友推薦的另一種《春節》味兒 華聲在線記者 陳新科 為了讓他知道過年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很早之前就開始想要找本繪本給他講講這個「過年」。 這次去臺灣,我的最後一站,整整一個上午就奉獻給了誠品。在誠品的繪本館裡,我找到這本「春節」。哇,書是國畫的,字也是繁體字,可是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年俗中國繪本。
  • 去臺灣過春節(三):探訪名人故居
    【編者按】臺灣風景秀美,繁花似錦,卻曲徑通幽,不少文人墨客、名人大家曾在此落腳定居。隨著這些人的西去,他們的故居便成為後人瞻仰參觀的好去處。  去臺灣過春節(一):不走尋常「路」
  • 舌尖上的年夜飯之臺灣春節心意滿
    臺灣或是最合適的地點。從「唐山過臺灣」(指歷史上由中國大陸向臺灣島的移民活動,「唐山」指華人的江山)到激蕩的近代史,這座不大的島嶼意外地成了諸多族群共同生息繁衍的土地。移民的傳統又不斷與臺灣文化交纏、碰撞與融合,建構了臺灣人對春俗的集體回憶。
  • 臺灣同胞在春節廟會上感受四川味道
    臺灣同胞在春節廟會上感受四川味道 2018年02月24日 13:1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同胞在春節廟會上感受四川味道。(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2月24日訊 2018年春節,從大年初二至初六,由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中華文化聯誼會和四川友協主辦的「歡樂春節」熊貓故裡·錦繡四川——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活動在臺灣南投會展中心舉行。活動期間,每天都有逾萬人次臺灣民眾攜家帶口來到廟會,品川味、賞美景、看歌舞,還通過親身體驗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感受到四川人傑地靈與文化之美。
  • [兩岸春節]臺灣人的春節習俗
    像前屋貼春聯臺灣比較常見的有:春滿門天賜平安福(上聯)舉室人迎富貴春(下聯);新年納餘慶(上聯)嘉節號長春(下聯);滿門天賜平安福(上聯)舉室人迎富貴春(下聯);福祿壽三星共照(上聯)天地人一氣同春(下聯)……像這類春聯,一般都是普通家庭常見的,而且春節年年過,但是這些春聯卻被兩岸中國人用了數百上千年。
  • "到臺灣過大年" 春節假期大陸遊客赴臺再掀熱潮
    新華社臺北2月11日電(記者 譚喆 張勇)隨著兩岸民間往來愈發熱絡,「到臺灣過大年」成為許多大陸同胞的選擇。他們在欣賞寶島秀美風光的同時,也體驗著別具風情的「年味」。    備受大陸遊客喜愛的臺北地標——101大樓春節期間也照常開放,在5樓等候搭乘世界第一快電梯登上觀景臺的遊客也排成長龍。
  • 春節怎麼過? 臺灣上班族八成八想賺外快
    春節怎麼過?臺灣上班族八成八想賺外快   臺灣春節放假6天,島內的上班族要做什麼?根據臺灣yes123求職網日前公布的調查,近九成(88.8%)的被調查勞工與上班族有加班賺外快的意願。
  • 發現臺灣: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當然記得小的時候,領完紅包的習俗是把紅包放在枕頭底下,然後第二天媽媽都會說怕我亂花錢所以幫我存款長大再給我,但是存到現在我還是不曉得我媽媽把錢存在哪裡。領完紅包後就開始守歲,當天就是小朋友最快樂的時間了,因為沒有宵禁。在守歲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大朋友都在熬夜打牌,小朋友熬夜與許久沒有見面的堂表兄弟姐妹們放煙火與玩耍。
  • 單飛後的Ella陳嘉樺和歐弟,過幾天將在臺灣春節檔決一勝負
    另外兩部票房過億的臺灣本土電影,都出現在2018春節檔,分別是熱門臺劇衍生片《花甲大人轉男孩》以及黑幫題材的續集電影《角頭2:王者再起》和大陸去年春節檔票房破百億類似,臺灣近年也形成了一個熱絡的春節檔期,2019年臺灣春節檔華語片的排兵布陣如何?
  • 評論:地震後 臺灣怎麼「拜拜」過春節
    那就是「拜拜」,有數字統計稱,正月初一一半的臺灣人都在寺(宮)裡,農民拜神農、漁民拜媽祖、醫生拜華佗、青年拜月老、學生拜孔廟、商人拜財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有緣神」,除了香和花外,還有人專門備了祭品,不同的神也要送不同的禮。筆者跟著一位大學教授去拜過文昌帝君,他致祭前,我一直以為他剛從菜市場來,因為他包裡帶的祭品是是芹菜、水、蘿蔔、蔥、蒜,寓意勤、文思湧泉、好彩頭、聰明、會算。
  • 2013春節臺灣購物哪裡好?春節臺灣購物全攻略
    【導語】:臺灣春節旅遊少不了購物。2013春節臺灣購物哪裡好?買什麼划算?2013春節臺灣購物全攻略。  紅包場是一種臺灣的歌廳形式,多分布於西門町徒步區的漢口街、峨嵋街、西寧南路上。紅包場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模仿上海歌廳形式設立,一開始並無「紅包場」的稱呼,因為後來有聽眾為了鼓勵自己喜愛的歌手,會直接將金錢包在紅包袋中,上前獻給演出中的歌手,漸漸的這類型的歌廳,被稱為紅包場。
  • 臺灣年輕人眼中的春節:團圓是最重要的意涵
    已回到臺南家中的臺灣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羅紹齊說,平常在臺北打工、求學的人,節前已紛紛回到臺南老家,「很多景點都是大塞車」。  談到春節,臺灣年輕人談得最多的就是「團圓」。「年味濃淡各地不同,但大家過年都要『回家』。」羅紹齊說,春節最重要的意涵就是合家團圓,一定要與家人在一起除舊迎新。  28歲的朱先生老家在臺灣基隆,現在北京一家醫藥公司工作,父母則住在廣州。
  • 春節手抄報資料:臺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 正月習俗大全,在中國臺灣潮汕閩南春節這麼過更有味~嗨翻春節
    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臺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
  • [兩岸春節]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臺灣春節添年味
    臺灣人過春節有「走春」傳統,許多家庭會選擇在新春假期到廟宇拜拜,祈求來年平安吉祥。正月初四,佛光山依然遊人如織、人山人海,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文藝表演——「孔雀開屏?諸事吉祥」,2月5日起,每日兩場雲南民族歌舞,吸引民眾觀賞稱讚。
  • 地震後 臺灣怎麼「拜拜」過春節(多圖)
    那就是「拜拜」,有數字統計稱,正月初一一半的臺灣人都在寺(宮)裡,農民拜神農、漁民拜媽祖、醫生拜華佗、青年拜月老、學生拜孔廟、商人拜財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有緣神」,除了香和花外,還有人專門備了祭品,不同的神也要送不同的禮。筆者跟著一位大學教授去拜過文昌帝君,他致祭前,我一直以為他剛從菜市場來,因為他包裡帶的祭品是是芹菜、水、蘿蔔、蔥、蒜,寓意勤、文思湧泉、好彩頭、聰明、會算。
  • 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臺灣融合了蔣介石帶來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時期前來臺灣的本省人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就是一個小的中國春節縮影並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  當然記得小的時候,領完紅包的習俗是把紅包放在枕頭底下,然後第二天媽媽都會說怕我亂花錢所以幫我存款長大再給我,但是存到現在我還是不曉得我媽媽把錢存在哪裡。  領完紅包後就開始守歲,當天就是小朋友最快樂的時間了,因為沒有宵禁。  在守歲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大朋友都在熬夜打牌,小朋友熬夜與許久沒有見面的堂表兄弟姐妹們放煙火與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