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報導」精耕鹽鹼地 服務黃河三角洲脫貧攻堅

2020-12-21 青島農業大學

浩蕩穿越中國9個省和自治區的遼闊土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口三角洲地帶形成了800萬畝重鹽鹼地,嚴重製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發展。如何既保護綠水青山、又發展金山銀山?如何走出一條適宜地方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12年前「人種天收無保障,要想致富難上難」的「不毛之地」,到如今水草豐茂、瓜果飄香的智慧草牧場和技術示範園,從在「窮窩窩」裡成功創造出「毛坨模式」,到面向國家地方重大戰略、校地共建「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10餘年來,青島農業大學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和智力優勢,瞄準地方發展難點痛點,紮根泥土、勇於擔當,敢想敢為、精準發力,在鹽鹼地上澆灌出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花,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繪出充滿希望的美麗畫卷。

致富毛坨村,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落地生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校黨委書記李寶篤說。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的毛坨村曾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地鹼、水鹹、乾旱,6000多畝土地基本上都是「啥也種不了」的鹽鹼地。在黃三角地區,毛坨村的自然條件並不是個例。2008年10月,青島農業大學與利津縣政府籤署協議,在毛坨村建立「黃河三角洲重鹽鹼地改良及生態農業試驗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成立5個專業實驗室,選派專家教授組成了土壤、果樹、蔬菜、農學、食用菌、水產和園林7個團隊入駐。就這樣,一批批專家教授紮根鹽鹼灘,苦戰荒涼地,一場荒地上從無到有的「耕耘」正式開啟。

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開發成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12月,學校在當地成立黃河三角洲研究院。從「服務站」到「研究院」,學校服務鹽鹼地開放也擴大到中重度鹽鹼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技術研究,投入大批科研力量,探索形成鹽鹼地生態農業發展東營模式,並輻射到東營市各縣區市,助力當地實現農業高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率先探索出一條在鹽鹼地上「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美麗農村」的可行路徑和一個「可複製、能推廣」的科技扶貧新模式「毛坨模式」。2014年9月,學校與東營市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學校在黃河三角洲的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全面推向深入。

2014年李寶篤書記考察毛坨村葡萄生產

就這樣,在東營利津縣,經過近十年的「耕耘」,毛坨村富了,也出名了,全國各級媒體爭相報導「毛坨致富經」,青島農業大學的名字也反覆出現在其中,成為我國農業高校深度服務地方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2018年10月,學校應邀參加東營市利津縣「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人才產業發展論壇,與利津縣人民政府籤訂校地共建服務振興戰略合作協議,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利津)揭牌成立。

「從專家試驗站、工作站到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再到鄉村振興研究院,從校地合作到政產學研用深度結合,從貧困村利津縣到輻射整個東營市,學校在黃河三角洲鹽鹼地上積極開創的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踐行了學校『矢志三農』的優良傳統,為鹽鹼地綜合治理和山東省脫貧攻堅工作做出了應有貢獻。」學校校長宋希雲說。

2018年揭牌儀式

輸血加造血,黃三角迎來農大科技「及時雨」

集中優勢科教資源投入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是青島農業大學突出「農」字特色服務社會發展的典型代表。 2014年,學校農學院長期從事花生育種研究的王晶珊教授帶領團隊進駐毛坨村,開展花生耐鹽鑑定和耐鹽花生新品種選育工作。常年的風吹日曬從未動搖過團隊成員攻克技術難題的決心,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的決心。「鹽鹼地上發展農業實在太艱苦了,我們只有培育出好花生,農民們才能有好收成,才能多掙錢。」最終王晶珊教授團隊在鹽鹼地上篩選鑑定出花生耐鹽新種質132份,其中耐鹽性極強的種質26份,培育的「宇花2號」和「宇花21號」花生新品種表現出較強耐鹽性,成為優質良種。

農學院王晶珊教授帶領學生進行選育工作

多年來,王晶珊教授團隊在利津縣內開展花生育種研究、建設花生小鎮,不僅促進了東營市花生產業化,同時為帶動周邊地區花生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做出巨大貢獻。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王晶珊教授團隊在利津縣召開「耐鹽優質高產花生新品種觀摩會」,與會專家對團隊培養的具有產量高、含油量高、油酸含量高、耐鹽性強特點的花生新品種給予高度評價。今年9月,中國科協組織專家到山東開展黃河生態保護行調研活動,專程到王晶珊教授團隊的花生育種示範基地調研,對團隊長期紮根鹽鹼地,培養耐鹽鹼良種花生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

2020年中國科協專家調研王晶珊團隊基地

紮實科研攻關,收穫累累碩果,王晶珊教授是一批批紮根黃三角洲鹽鹼地,向貧瘠土地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農大專家教授的縮影。2019年,青島農業大學作為科技特派員組織實施單位接連受到國家、山東省通報表彰,學校多年來深度服務黃三角鹽鹼地發展的典型事跡成為鮮明亮點。

讓技術長在泥土裡,打造脫貧攻堅金鑰匙,是學校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科技扶貧的關鍵詞。2008年以來,學校先後組織選派12個學院的27支研究團隊、200餘名專家教授和200餘名研究生進駐東營市開展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推出一批適宜鹽鹼地生產的農業新品種和栽培、種植技術模式,為鹽鹼地現代農業發展開出一劑劑脫貧致富「良方」。學校在黃三角建立核心示範區11處,篩選出小麥、花生、甘薯、馬鈴薯等作物耐鹽種質資源,育成、審定「宇花2號」「青麥6號」等抗旱耐鹽鹼農作物新品種21個,篩選、鑑定、培育耐鹽白蠟、鹽柳等苗木品種10餘個,引進耐鹽葡萄品種8個。其中,選育推廣的抗旱耐鹽鹼小麥新品種「青麥6號」,累計全國推廣3999.2萬畝,增產17.44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36.6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學校相關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當地農業生產,已為當地累計改造鹽鹼地23萬畝,節水30億立方米,糧棉油作物累計增產3億公斤,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

要輸血,更要造血。著力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學校組織專業人員大力實施「上門科技培訓、農民進校培訓、網絡進家培訓」的「三培訓」工程,為當地培養出一批帶不走的「土專家」「田秀才」。目前已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近200次、培訓1萬餘人,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蓄積起持久的內生動力。

「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學校將繼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依託地方特色資源,把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農業產業、打造農民增收新增長點,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繼續為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貢獻農大智慧、作出農大貢獻。」學校副校長劉新民說。

聚焦國家戰略,校地合作深化面向「十四五」

就在前不久,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同志主持召開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情況匯報會,強調要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山東發展面臨的一次歷史性機遇,主動謀劃、主動擔當、主動作為,以紮實有力的舉措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更大實效,為十四五期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早在2015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級農高區。為更好發揮學校各項優勢服務地方發展,2017年8月,學校與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共建試驗示範基地、合作共建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等方面展開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立足紮實黃三角農高區國家平臺和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礎,青島農業大學緊跟國家和山東省戰略導向,新一輪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正式開啟。

2017年與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籤署協議

今年3月,學校選派到鄉村振興研究院(利津)的專職人員全面到位,各項工作全面落地開展。5月,由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與學校聯合共建的「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規劃全部完成。根據這一規劃,研究院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東部沿海鹽鹼地綜合利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濱海鹽鹼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維護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撐為目標,聚焦產業發展前沿,發揮平臺優勢,聚集科研項目、創新平臺、人才團隊等高端優勢資源,探索一條「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共建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創新中心、濱海綠色鹽鹼地開發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研究集群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積極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鹽鹼地模式。

目前,研究院已組織16支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團隊、50餘名教師入駐並開展實驗示範,已種植牧草、農作物、果樹、花卉等3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560畝。「在現有1000畝試驗基地上,研究院規劃建設『一場、一園、七區』九個試驗板塊。除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鹽鹼地草畜一體化智慧草牧場』和『鹽鹼地特種植物品種篩選園』,『鹽鹼地果樹種質資源創製區』、『農作物繁育與綠色生產區』、『生態與提質增效區』、『設施農業區』、『生態林業多維度高效利用區』、『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區』、『智慧農機展示區』七個園區將儘快落成使用,為各團隊就地科研攻關提供平臺。」學校科技處主要負責人趙龍剛介紹到。

如今,在曾經荒蕪乾裂的鹽鹼地上,廣袤的牧草正旺盛生長,負責該項目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學校草業學院副院長孫娟教授,對突破黃三角地區抗鹽鹼牧草種植難題信心十足。「針對黃河三角洲區域內大片鹽鹼化未利用或低產值土地,突破傳統作物種植為主的模式,建立替代性牧草種植制度,同時構建引領當前草畜一體化的智慧草牧業新模式,必將成為解決鹽鹼地草牧業發展問題的典型。」孫娟說。

草業學院孫娟教授帶研究生進行研究

今後,研究院還將從智庫建設、科技創新、技術示範、產業推廣、人才培訓等方面重點開展工作,努力打造智庫富集、技術集成、成果集聚、人才匯聚的區域領先、國內先進、國際一流的綜合型產業技術研究院。

「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順利開啟,學校將繼續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依託校地共建研究院,為地方注入更多人才、科技資源,助力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讓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人民富裕、鄉村振興的幸福花朵在黃河三角洲遍地綻放。」校黨委書記李寶篤說。

作者:曲天澤

編輯:姜妍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三角洲...
    精耕鹽鹼地  催綻幸福花——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脫貧攻堅服務紀實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浩蕩穿越中國9個省和自治區的遼闊土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口三角洲地帶形成了800萬畝重鹽鹼地,嚴重製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脫貧攻堅刻不容緩。
  • 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科技服務鄉村振興
    致富毛坨村,科技扶貧『農大模式』落地生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盯山東省脫貧攻堅『硬骨頭』,服務鹽鹼地綜合治理,青島農業大學義不容辭。」校黨委書記李寶篤告訴記者。2014年9月,該校與東營市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至此,學校在黃河三角洲的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全面推向深入。就這樣,在山東東營利津縣,經過近十年的「耕耘」,毛坨村富了,也出名了,「毛坨模式」成為我國農業高校深度服務地方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2017年10月,學校與利津縣人民政府籤訂校地共建服務振興戰略合作協議,青島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利津)揭牌成立。
  • 綠水青山助力脫貧攻堅 讓黃河故道淌出「黃金」
    提升鄉村風貌 鹽鹼地成了「水美任莊」商丘是河南省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轄市之一,所轄的虞城縣、睢縣、民權縣、寧陵縣、柘城縣、夏邑縣全部是貧困縣。2014年以來,商丘全市上下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當做政治任務,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 報告文學《黃河入海千頃綠》講述黃河三角洲的生態故事
    2019年10月,東營成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市委半年9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與國家、省同步啟動編制規劃,站在全流域謀劃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服從服務全國全省大局中展現東營作為,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示範區。打造示範區,要制度保障。
  • 「脫貧攻堅」甘肅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殘疾人一個不落地實現全面小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困中之困,艱中之艱,難中之難。近年來,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堅強領導下,甘肅省各級殘聯以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為主線,以推動助殘脫貧政策落實落細、開展問題排查整改、實施助殘脫貧項目、做好穩定就業工作為重點,精準施策、靶向攻堅,創新模式、完善機制,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全省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高質量開展,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
  • 【脫貧攻堅】「黃河源頭」奏響脫貧凱歌
    一手牽著「生態環保」,一手挽著「脫貧攻堅」,遙望瑪多連綿不絕的草山牧場和湖泊溼地,2019年5月,喜訊傳來:瑪多縣脫貧「摘帽」了。  瑪多縣總人口1.57萬人,藏族佔93%,是青海省人口最少的縣。縣域平均海拔4500米,只有冷暖之別,無四季之分,自然條件惡劣,高寒缺氧,環境嚴酷。
  • 人民網報導:脫貧攻堅路上的巴渝巾幗力量
    人民網報導:脫貧攻堅路上的巴渝巾幗力量 2020-12-0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出臺2019年農業脫貧攻堅「百日行動」工作方案
    」,紮實做好農業脫貧攻堅工作,努力提升貧困農戶脫貧致富能力,著力鞏固農業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為2020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堅實基礎。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產業振興把農業產業扶貧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推進農業脫貧攻堅工作的具體辦法,促進農業脫貧攻堅與鄉村產業振興在規劃任務、機制體制、資源保障等方面的有機融合,以農業脫貧攻堅促進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鞏固農業脫貧攻堅成果。
  • 開發黃河三角洲的戰略意義
    按照國務院《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開發黃河三角洲,對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促進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是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舉措。國家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這是從未來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對山東半島進行的科學定位,是山東半島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
  • 福建省民政廳等七部門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志願服務宣傳展示
    近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省民政廳等七部門印發通知在全省組織開展脫貧攻堅志願服務宣傳展示活動,動員引導省內志願服務力量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積極力量。
  • 黃榮輝院士到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考察調研
    參觀考察6月19日至20日,中科院院士黃榮輝等一行4人,在東營市科技局副局長生欽勇、墾利縣副縣長李增明、縣科技局局長孫際珍等陪同下,到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考察調研黃榮輝院士一行聽取了試驗站副站長韓廣軒的工作匯報,並實地考察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氮沉降模擬試驗區、土壤碳通量觀測系統、氣象梯度與渦度相關觀測系統、鹽生植物選育區、鹽鹼地改良試驗區、蒸滲儀等試驗樣地和觀測設備。黃榮輝指出,黃河三角洲具有典型的河口、溼地、灘涂,同時具有豐富的水、土資源,為國內外科研工作者研究陸海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觀測試驗場所。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萬裡入胸懷!齊魯大地奏響幸福大河新樂章
    據介紹,依靠黃河水,一度停噴的趵突泉自2003年復湧至今,持續噴湧17年。為更好地守護城市靈魂,濟南市近年來通過開展重點滲漏帶生態修復規劃設計,持續探索泉水文化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資源開發的和諧發展。
  •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全文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黃河三角洲是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兩翼」整體布局中北翼的主體,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全省拓展發展空間、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其開發建設一直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先後列入國家「十五」計劃和「十一五
  • 「河南」李衛東廳長到臺前縣調研指導交通運輸脫貧攻堅工作
    9月4日,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衛東到聯繫貧困縣臺前縣調研指導交通運輸脫貧攻堅工作。廳二級巡視員武景順,濮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建玲,濮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臺前縣縣委書記常奇民參加調研。李衛東一行先後到臺前縣客運站、清水河鄉月亮灣灘區、臺輝高速黃河大橋項目等實地察看交通扶貧、重點交通項目建設、城鄉公交一體化運行等有關工作情況。
  • 全國勞模黃河:全力以赴為脫貧攻堅加油
    勇於擔當 為脫貧攻堅加油  「我們去年共派駐村扶貧幹部55人,直接投資420萬元,今年鞏固扶貧成果,並確保脫貧不返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中國石化湖南分公司大力推行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彰顯企業的社會擔當。
  • 美麗富饒的黃河三角洲———國家戰略「助飛」黃河三角洲
    黃河兩岸,林場、蘆葦、牧草帶植被種類層次分明,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蔚藍大海,堪稱天下奇觀。夕陽西下、長河落日的迷人風情,令人神往。近現代黃河三角洲,大致包括山東省濱州地區的一部分和差不多東營市的全部。這是黃河送給渤海灣的禮物,這片新生的三角洲溼地是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是中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保護最完整的溼地。
  • 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00年,作為黃河三角洲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院校,濱州學院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弘揚區域傳統文化的重任,成立了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搭起黃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平臺。當年,「黃河三角洲文化與經濟開發學術研討會」和「山東省社科界專家黃河三角洲文化考察座談會」相繼召開。
  •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華夏時報啟動殘疾人脫貧攻堅大型...
    本次活動在華夏時報及報社所屬全媒體平臺設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我的脫貧故事」和「精準扶貧的力量」三個主要欄目,以內部配置、外部聯動單位的形式組成報導小組,重點圍繞承擔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任務的河南、吉林、湖北、廣西、甘肅、寧夏、湖南、河北、安徽、陝西、江西、山西、內蒙古、貴州、黑龍江、海南、重慶、四川、雲南、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展開宣傳報導。
  • 第八屆黃河三角洲(濱州·惠民)綠化苗木交易博覽會開幕
    第八屆黃河三角洲(濱州·惠民)綠化苗木交易博覽會4月21日在皂戶李鎮中國北方花木博覽園開幕。展會吸引了天津、河北、河南、江蘇遠至新疆等國內多家苗木展商和園林設計單位、大型施工企業、知名苗圃、行業協會組織、苗木經紀人、電商平臺參加。
  • 「研究」脫貧攻堅歷史性時刻輿論聲音有哪些?
    近期,新疆、雲南、寧夏、四川、廣西、甘肅等地宣布當地貧困縣脫貧摘帽。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成果獲得輿論重點關注。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梳理相關熱點,解析近期「脫貧摘帽」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