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獨有的語言現象,它語言精煉,內涵豐富,是我國人民智慧和思想的結晶,也是對漢字運用的典範。
恰當地運用成語,會使孩子的文章字字珠璣,賞心悅目,而使用不當,則會鬧出很多笑語,甚是尷尬。
有一次,一個孩子用成語」蜀犬吠日「造句,寫了這個樣子:今天,數學老師竟然沒有布置家庭作業,真是蜀犬吠日!
仔細分析了一下這個孩子的造名,我們可以大致明白錯誤的原因。可能孩子通過查閱成語詞典,知道了這個成語的來源:由於四川地區霧大,太陽很少見,經致於狗見到太陽之後,就朝它狂吠。孩子僅僅只了解了這個字面意思,就用到了造句中。
數學老師本來是天天布置作業的,今天竟然沒有布置作業,實在是少見!所以他用了「蜀犬吠日」這個成語。可孩子不明白,成語是有感情色彩的,這個成語是個貶義詞,用來描述那些少見多怪,沒見過世面的人。用在此處顯然不當。
要想用好成語,必須把成語的來源,表達的意思,以及意義的變遷,都弄清楚,才能準確使用。而讀成語故事,是正確掌握成語的有效方法。
讓孩子讀成語故事的好處還遠不止如此。
01成語中包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把自然現象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再引申應用於社會生活領域,是成語的一個特點。掌握這一類成語,不僅可以提高語文能力,還可以積累好多課外知識。
例如:滄海桑田
這個成語中所包含是地理知識,地殼的運動會形成各種地貌和地貌的變化:平地變高山,大海變農田。後用來表示變化之大。
讀這個成語故事,可以順便讓孩子了解板塊學說,板塊運動、以及地震、火山、裂谷以及海溝等地質現象,是不是一舉多得呢?
02成語中講述了無數歷史事實
把歷史故事濃縮成最有代表性的幾個字,是成語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這類成語的數量相對也比較多。
例如:負荊請罪
這個成語,取材於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廉頗和文臣藺相如的故事。它也載入了語文教材之中。
其他還有很多成語,它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典故。「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講的是劉邦和項羽的戰爭,「暗渡陳倉」寫韓信的用兵策略、「投鞭斷流」寫的是東晉前秦王符堅的豪言壯語 ,等等。
多讀這樣的成語故事,可以讓孩子了解更多的歷史故事和歷史細節,對於提高學習的興趣,作用不小。
03成語中包含豐富的哲學思考
有很多成語故事,是由寓言或神話故事濃縮而成。從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則故事,而事實上,它卻包含著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思考,提示的是種種人生道理和社會規律。
例如,成語「刻舟求劍」告訴人們要根據時空變化來判斷事情並採取行動,「掩耳盜鈴」諷刺的那些自欺歁人的人,「跬步千裡」「水滴石穿」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學習積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示了量變累積成質變的哲學道理。
學習這一類的成語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思想更深刻,見識更獨特。
04成語背後有優美的文學作品
有些成語,本身就是文學作品中的原文,只是經過了一些用法和意義上的改變。
例如:「勾心鬥角」這個成語直接取材於杜牧的《阿房宮賦》: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本是寫建築物的某部分形狀。後引申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算計。
讀這類成語故事,可以順便讓孩子閱讀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擴展的有效途徑。
05成語反應多種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
有的成語,是某種人生觀的宣告,有的成語,則是特定時期特定生活領域中,社會價值觀的體現。
例如「捨生取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宣揚的是要堅持真理、堅持正義,不怕特徵的精神;「君子之交」講的是如何正確對待友誼;「一諾千金」講的是誠信的重要;「瓜田李下」講的是行為和舉動的自我約束;而「郎才女貌」反應的則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婚姻擇偶觀。
小小成語,包羅萬象,堅持讓孩子讀成語故事,對孩子的知識積累、語言技能、道德教育、哲理思考都有幫助。您願意從現在開始,陪孩子多讀成語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