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張愛玲為勵志的「技能滿點天才」,和把她的作品理解為「小資...

2020-12-06 界面新聞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林子人1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已經被談論得太多了。如今,張愛玲幾乎承載了當代流行文化對民國的言情式想像:她是早熟的高門才女,年少成名,多才多藝,晚年寓居國外,在孤獨中終了此生。她的金句在網上的流行程度不亞於魯迅,甚至有人無中生有,鬧出許多笑話。但也有人認為,張愛玲之所以會被臆造附會,是因為她的作品充滿一種情情愛愛的「小資」情調,沒有「大格局」。

流行文化對張愛玲的想像距她本人到底有多遠?這種想像如何限制了大眾對其文學創作的理解?張愛玲筆下男男女女的愛恨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有什麼意義?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值此機會,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書評人止庵、作家張悅然進行了一場對談。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窺見生前作為作家的張愛玲與身後作為「網紅」的張愛玲有何不同。

活動現場 來源:新經典

文學天才不一定比普通人更聰明,但他們更能承受真相之重

張愛玲在散文《天才夢》裡講述了自己兒童與少年時期被視為天才的種種表現,pingjie三歲背唐詩、七歲寫小說彈鋼琴等等。儘管她在散文後半部分所說的「待人接物的愚笨」和對「一部分生活藝術的領略」可能與文學天才的品性有更深的關聯,今天人們在稱論其天才時,大多還是對應到飽讀詩書、畫畫彈琴,很符合現代小神童的標準。

張悅然認為,許多新媒體經常把張愛玲的《天才夢》當作是勵志故事來講,認為她會外語、自己設計封面,是個多面的勵志女性,「我認為她主要的天賦在寫作上,也沒有必要誇大成現代人非得去學習的榜樣。」

所謂寫作的天賦,不是指文辭如何華麗、情節如何跌宕,而是說一個作家對自身、對人、對他們與世界關係的探索能走多遠。在格非看來,與《尤利西斯》那樣徹底顛覆觀念的作品相比,張愛玲還算比較「溫情」,她涉及到了一些所謂的真相,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或者不願去正視的東西。格非認為,這些作家之所以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不是因為天才特別聰明,而是他們更能承受真相之重。「人沒有太多能力承擔真實,這個真實一直在,可是我們承擔不了,所以我們發明了叫作文化的東西來保護自己,讓所有的事都變得可以解釋。但有時候,你會重新發現這種危險,有些作家會把這些東西突然呈現在你眼前。」同時,格非也強調,自己不太贊同過多地從天才的角度評價張愛玲:「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何以出現張愛玲這樣一個孤絕的個體。」

聊到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止庵表示,張愛玲的一生都被其時代所限制,是個「備受摧殘的天才」。她一生輾轉多地,因為時局的原因,作品發表很受限制,後來也歷經中英文的轉換。止庵認為,張愛玲在那樣一個時代裡存活下來,大部分的才華都被浪費掉了,我們看到的只是其才華的「殘餘品」。

如何與自己的時代相處、保持距離,是許多作家都會面臨的問題。沒有思考者能活在完美的黃金時代,在這一點上,張愛玲也並不那麼特殊。另外,張悅然和止庵強調,張愛玲的晚年生活是她個人的一種選擇,而非真正的「慘澹」。止庵補充了一個趣事,流行文化裡的張愛玲從舊式貴族家庭走出,負擔自己的生活,晚年在美國潦倒落魄,可張愛玲去世時,她還有30多萬的美金存款,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額,後人沒有必要給少年天才強加一個悲情的結局。

寫戰爭革命還是寫男女愛情,無關小說的高下之分

假若對天才的理解囿於技能式的彈琴畫畫寫作,那麼對愛情故事的解讀也不見得能有多高明——尤其當作者是個舊式家庭裡走出來的新女性。

對張愛玲小說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誤讀是,這些作品是寫給醉心愛情的「小資」女性看的,缺乏「大格局」。張悅然在談論這個問題時首先指出,小說處理什麼樣的問題和主題,與小說的高下之分沒有什麼關係,愛情只是張愛玲所用的素材。她筆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在尋求活下來的憑藉,愛情就是其中之一。前期人物的憑藉可能比較世俗化,例如說白流蘇的立身根本是抓住一段婚姻,曹七巧是想攥住蹉跎了半輩子贏得的家庭中的權力。到了創作的後期,這個憑藉更精神化,比如《小團圓》裡面的盛九莉以愛恨為立身之本,《色,戒》裡的王佳芝從鴿子蛋樣的戒指裡確認了愛情的存在,她的臥底信仰也就此崩塌。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裡就曾說過:「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我甚至只是寫寫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 用格非的話來說,張愛玲即是用男女間的小事情來處理「個人與他者相互從屬」的問題。他說道:「我屬於一個他者的群體,他者也屬於我的群體,我和一幫人形成特殊的關聯。我的生命是否有價值需要,由他人來評判。你必須從他人那裡獲得某種認定,你才知道自己生存是否有意義。今天社會裡面,每個人都感覺到這個無比痛苦的事實,而且我們個人原子化生存的觸目驚心,已經不是張愛玲那個時代能比的了。」張愛玲能在今天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於她對隱秘情感的揭示,仍然適用於這個人與他者關係越來越複雜和詭異的時代。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很明確地表達了她的審美取向。對她而言,講鬥爭的「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壯烈裡面有力無美,悲壯是「大紅配大綠」,刺激有餘,啟發不足,唯有蒼涼如「蔥綠配桃紅」,形成一種參差的對照,回味悠長。如止庵所說,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是徒勞的,她不從鬥爭的角度去肯定他們的努力,而是從天的角度,冷眼看人間的徒勞無功,「在她的筆下,誰也膨脹不起來。」但這不意味著張愛玲全然否定人可以作為,只是說她給予的肯定不是以結果來論斷的,愛情有沒有善終、付出有沒有回報,她並不關心。她所欣賞的,是人在虛無上建立起來的一點確信,力與美不可孤立存在,正如她自己所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

相關焦點

  • 標榜張愛玲為勵志的「技能滿點天才」,和把她的作品理解為「小資」是同一種思路
    她的金句在網上的流行程度不亞於魯迅,甚至有人無中生有,鬧出許多笑話。但也有人認為,張愛玲之所以會被臆造附會,是因為她的作品充滿一種情情愛愛的「小資」情調,沒有「大格局」。流行文化對張愛玲的想像距她本人到底有多遠?這種想像如何限制了大眾對其文學創作的理解?
  •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正確藝術審美姿勢,如何理解她獨特的喻象世界
    ,猶如魯迅的作品一樣,魯迅作品難讀的原因在於其作品的文化背景需要讀者清楚,才能深刻理解他的作品,而張愛玲的作品難讀,我覺得是因為我們過去審美觀的影響所致。要從純文學藝術審美的角度,才能不斷的發現張愛玲作品的真正魅力,這也是我們國人所欠缺的能力,這種審美能力我們上學的時候是不重視培養的,我們的視覺文化也沒有這方面的補充,對於這一點大家很難理解,我舉一個例子,如果大家看三國水滸或者是戰爭片這樣的作品,瞬間都能理解故事的意思,甚至背後作者的一些暗示也能理解,我們為什麼對這些作品的理解會瞬間沉浸其中?
  • 張愛玲是現代文學的祖師奶奶,還是小資文化的祖師奶奶
    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周瘦鵑如此評價張愛玲的作品:「請讀者共同來欣賞張女士一種特殊情調的作品,而對於當年香港所謂高等華人的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張愛玲的這種特殊情調其實就是一種小資情調,張愛玲不是現代文學的祖師奶奶,應該是小資文化的祖師奶奶。
  • 「為生活而寫作」的張愛玲
    「為生活而寫作」,可以理解為記錄美好生活,也可以理解為依靠寫作來謀生,而著名作家張愛玲屬於後者。當然,她的作品對過往或現實生活的描寫,則成了她創作的素材。「Enleen」是張愛玲的母親為其起的英文名,她原本叫做張瑛,後來直接用音譯「愛玲」代替了「瑛」字。張愛玲有天才少女之稱,在她母親的堅持下讀了教會女中,後來到香港大學求學,本來是可以去倫敦的。愛好,成就了張愛玲的獨立女性之夢。
  • 她父親為她取名張煐,她母親卻為她改名張愛玲,其中大有緣故
    一個人的名字往往是父母取的,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有關,書香門第出身的人的名字特別好聽,而且有意義,比如說林徽因、謝婉瑩。而民國女作家張愛玲的名字太普通了,很多沒文化的家庭也給孩子起名「愛玲」一類的。而張愛玲不但出身書香門第,而且還是富貴人家,她祖母李菊耦的父親就是清末名臣李鴻章。
  • 紀念張愛玲百年誕辰,還是讀一讀她的作品
    十多年來,見著跟張愛玲有關的書陸續買了好多種,不為別的,只為夏濟安所言:「張女士固熟讀舊小說,充分利用它們的好處;她又深通中國世故人情,她的靈魂的根是插在中國泥土深處裡,她是真正的中國小說家。」張愛玲的小說、散文之所以不八股,就在於這裡了。
  • 張愛玲和《色戒》到底什麼關係?又寫的是誰的愛情故事?
    張愛玲作為一個深受小資們歡迎的女作家,被人們熟知的作品有《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等。如果說一個人標榜自己是文藝青年,那就一定要讀過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的一片多篇小說因為被導演李安拍成電影而聞名,那就是《色戒》。
  • 雨日讀張愛玲
    有學人說,張愛玲作品的底色是荒涼,荒涼著一種悲觀的感嘆,一種女性化的敏銳細膩的感嘆,時代、國家、革命等一切大的題目都濃縮在家庭生活的一幕一角,社會的波瀾壯闊是遙遠的短暫的,長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悲歡……如此,我便理解了為什麼在各種選本中人們看中《更衣記》,它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或許比那」一幕一角」顯得壯觀。
  • 在香港大學,張愛玲做著「天才夢」,卻說自己是個「廢物」
    今天是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胖丸曾循著張愛玲的足跡,在上海、香港等地都展開過旅程。比如在香港,必然要到她求學三年,感受中西文化,結交閨蜜炎櫻,更積累無數創作靈感和素材的地方——香港大學。眼下備受爭議的張愛玲成名作改編電影《第一爐香》,故事就是從「香港求學」緣起發生的。同屬《沉香屑》的《第二爐香》,背景也是香港的大學校園。後世一般認為,張愛玲筆下的「華南大學」就是她所就讀的香港大學,其中不少地標符號和風景地貌,如山徑中的喧鬧或低語,穿過林間的風聲,荷花池的漣漪,都在她的文字中找得到對應。
  • 專訪《張愛玲全集》主編、學者止庵:張愛玲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天才
    但圍繞著「傳奇」的,也往往有很多理解的偏差。比如在網上有不少解讀張愛玲的文章,總是把張愛玲的傳奇過多渲染在她生命的早期,而把她的晚年狀況想像得過於悲催:潦倒。但事實可能不是這樣的。
  • 世間有百分百的天才嗎看張愛玲對「天才夢」怎麼解釋的
    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嗎?歷來就有很多說法,或承認確有天才,或以為那不過是後天努力勤奮得來的,或高度專注於某件事而已,與先天的稟賦關係不大,難有定論。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天才夢》。這篇散文是張愛玲十八歲的時候寫的,當時還獲得了獎項。
  • 金句化的張愛玲,與真實的她差得有多遠?|百年誕辰
    與上個世紀同時代的諸多作家一樣,她也進入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史,而他們中如今還能被大量讀者閱讀的已經非常少了。張愛玲是其中之一。毫無疑問,張愛玲已經成為一個象徵性的人物。她的情感經歷、日常生活、散文隨筆中冒出的遐想,以及作品裡被摘錄的金句——「出名要趁早」「你年輕麼?
  • 張愛玲:她的才情,以孤獨為底色
    許子東就說:張愛玲和胡蘭成在一起的那段時間,處於寫作的巔峰狀態,作品質量也很高。看看三十歲以後的張愛玲作品,除了幾部電影劇本之外,作品真的少之又少了。賴雅摔了一跤之後再也沒有站起來,張愛玲既要為生活費房租費發愁,還要給賴雅籌錢治病,而賴雅的女兒也不管父親,全部都讓張愛玲負責。或許是因為繁重家務,以及生計的壓力,這大概也是張愛玲在後期沒有太多精彩作品的原因之一。
  •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據說,張愛玲曾留下遺囑,要將她的骨灰撒於荒野之地,但由於美國的法律不準,遂又決定海葬;而臺灣作家三毛就是這樣一把鮮花一把骨灰,在茫茫大海裡找到歸宿。年輕的時候,張愛玲就曾寫過一部《紅樓夢》的「現代版」;而在她的後半生裡,用了整整十年,寫了另一部和《紅樓夢》緊密聯繫的書,這就是《紅樓夢魘》,這本書很早曾經讀過,最為有趣的是她曾將《石頭記》的所有版本按照秩序排列出來,曹雪芹哪一年寫出了哪些,哪一年又寫出了哪些,雖然看起來有些天真,仍不失為一種創見。
  • 金句化的張愛玲,與真實的她差得有多遠?|百年誕辰
    張愛玲不同,她固然是最傑出的新文學作家之一,以審美的標準,沒幾人可及,同時她的傳播又遠非在文學的意義上進行,她從來不是一個標榜「時代」的現實主義作家,卻偏偏是她,以離席的方式持續地「在場」,完成對當代人生活的滲透。她與當代生活的對話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張愛玲以她的方式參與了當代人趣味、價值的塑造,一方面是「張迷」對張愛玲添加的「人設」,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乃是某種不由分說的自我投射。
  • 「天才的乖僻」成就了張愛玲,害慘了卡夫卡:你敢「做自己」嗎?
    :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現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樣美了。我沒有見過她。
  • 她在文學上的成就比不上張愛玲,可是她卻比張愛玲幸福
    根本沒有什麼道理、但如果以之當生意眼、便不妨標榜一番。」怎麼看都覺得這段文字很酸,倒有些平民嫉妒貴族之意,或者是文人相輕,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潘柳黛的事業起步比張愛玲艱難,文學上的成就也沒有張愛玲大,她對張愛玲這種有貴族出身的人似乎有點敵意。
  • 張愛玲: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
    此文的重構過程,日前在「張愛玲誕辰95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發表,全文並於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率先刊登,為兩岸三地首見。張愛玲身後,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所謂的張愛玲「遺作」問世。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 《櫻花莊的寵物女孩》天才與一般人的碰撞,青春勵志校園作品
    故事內容講述因為養貓而被抓到的神田空太,被送到「櫻花莊」,而櫻花莊因為被認為是問題學生居住地而惡名昭彰,空太也以搬出櫻花莊為目標。一日,櫻花莊少見的迎來了新的房客,國際級的天才畫家椎名真白,然而意外的是真白並沒有生活常識,除了畫畫幾乎什麼都不知曉,而擅於照顧人的空太也半被迫的擔起了照顧她的責任。
  • 天才作家:張愛玲,天資聰穎,孤傲一生,卻在他面前低到了塵埃裡
    她的作品是非常有她的個人風格的,也特別引人入勝,她作品裡的主角大多是女性,裡面有對女性的批判、悲哀,上升到的精神層面也非常高。張愛玲家室其實十分顯赫,因此她才能飽讀詩書,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從小在極高的文學氛圍的渲染之下,以及自身對文學的感悟力,培養了她深厚的文學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