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限山歷史建築群包括英國副領事署等近代建築
N海都記者 羅丹凌 石磊磊 袁麗群 文/圖
位於馬尾的馬限山近代建築群,見證了福州從清代道光年間至民國的一段歷史。本月開始,它和閩侯縣的十四門橋、長樂區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臺、永泰縣的香遠堂和麟瑞閣等,一起升級為省級文保單位。
昨日,省政府正式公布第十批6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要求各地、各有關單位要落實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
馬限山歐式建築修繕後開放
此次公布的65處省文保單位中,包括古遺址8處、古墓葬4處、古建築21處、石刻及造像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5處、擴展項目6處。
馬限山近代歷史群是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入選名單的,它和福州的船政歷史文化密不可分。據馬尾區相關部門介紹,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後,英國陸續在馬限山建造了監獄、副領事署、聖教醫院院長公寓和聖教醫院等4座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築,目前均在修繕中,今後將對市民開放。
此次入選名單中,還有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臺,它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修築,光緒十年(1884年)甲申中法海戰中被法軍所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築。抗日戰爭時期,又遭日軍飛機轟炸。現存炮臺2處,一處是基山寨西側的東口炮臺,又稱裡岸炮臺,另一處是南雁山麓的道頭炮臺。
香遠堂和麟瑞閣永泰兩古厝入選
福州本次入選省文保單位的,還有三處古建築。其中:十四門橋位於閩侯縣上街鎮榕橋村,橋體東西走向,13墩14孔石墩石樑橋,全長約95米。建於南宋淳熙四年至八年(1177—1181年),橫跨溪源溪、邱陽河匯合處,是古代溝通閩江南港南岸與西部山區的主要通道。
永泰縣有兩棟古厝入選。永泰縣梧桐鎮溪北村的香遠堂,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為坐西南朝東北的堂橫式民居,佔地面積2417.3平方米。
麟瑞閣為六角五層樓閣建築,位於永泰縣大洋鎮麟陽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是當地主祀文運的風水塔,從一層地面至葫蘆剎頂總高19.2米,一層至五層分別祭祀土地正神、盧公、孔子、文昌、魁星等。
來源: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