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助推中醫食療本草養生文化

2020-12-07 網易財經

陳光明

古有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即「絲綢之路」;今有「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倡議構想。「一帶一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倡議構想,更是沿途國家共同繁榮之有益路徑,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有機結合。

「一帶一路」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契機,並正在助推中醫藥事業走向世界。而中醫食療養生正越來越多地被認可和傳播,借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開啟全新的國際化時代。

將中華千年食療本草養生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

中醫藥食療養生文化有五千年歷史,可以說是中華養生文化的瑰寶。早在唐代,醫學家孟詵著作的《食療本草》就記載了本草食療。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把中藥分為三個層次,藥食同源即為上藥,長期食用也不必擔心有藥物成分對身體造成負擔。具備推廣條件。

說到傳承,經典醫藥著作中記載了大量的經方,是古人留給後人的財富,很多人通過藥食同源的藥材來調理身體。不難發現,由於傳統熬製方式吸收慢的特點,已經不太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步伐。因此,尋找更快捷更健康的解決方案就受到各方關注。

基於古法炮製的理論,在十幾名專家參與探索和技術指導下,經多年研究,成功掌握了藥用菌種及培育中藥益生菌發酵技術。中藥在益生菌的參與下,將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並提高了藥物中的活性成分,通過此項技術大大改善了中藥不易被人體吸收的問題。這項技術在2003年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同時,希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走出國門,打破國家地域和膚色的界限,讓更多人通過中國的本草酵素收穫健康。

跟隨「一帶一路」讓更多人受益

健康、養生,很多人都在談,就像肥胖人群談減肥一樣,但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更多人是在出現問題以後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中國有14億人口,截至2015年,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1.38億,佔比超過10%,已經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生活方式的原因,一些疾病在年輕人的身上開始顯現。人們經常開玩笑所說的富貴病,真的再也笑不起來了,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就像一個無法停下的鐘擺,機械的工作。

中醫講治未病不治已病。從醫數十年,在一次徹夜拜讀孟詵的著作《食療本草》一書中頓悟,人們身體所出現的一些病症,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錯誤的飲食習慣引起的,樹立一個健康觀念、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的飲食習慣,遠比在醫院治好多少個病人更有意義。用生活方式去治理生活方式病,世界上沒有靈丹妙藥,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民以食為天,人們要把吃出的問題再吃回去。

如何將中華食療養生文化傳播出去,這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讓更多人了解中華養生文化的瑰寶,讓身邊人的身體素質好起來,則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今年在北京成立了潤百瑞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了推動宣傳中國的食療本草養生文化,把健康帶給身邊的家人,第一屆369本草酵素「我行我塑」纖體大賽北京站已經圓滿結束,所有參賽人員全部免費,唯一的條件是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健康意識在身體裡紮根。接下來,還會陸續推出第二屆、第三屆……不僅是在北京,還將在上海、成都、武漢等城市全面展開。在能力範圍內,將中國的食療本草文化帶到全國有需要的地方,跟隨「一帶一路」倡議,把健康帶給所有人。

相關焦點

  • 隆冬霧霾侵襲數百城市 食療本草助推健康養生 宗寧草堂攜手霧霾茶...
    宗寧草堂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類似於霧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垃圾汙染、大氣汙染、焚燒汙染等等,無時無刻不侵襲著我們的生活空間於無形,一部分人現在已經開始有了保養意識,但是大部分人依舊忽視著環境對人體帶來的傷害,對此不少專家更是不止一次在重大的健康活動、論壇上提出:食療本草的養生理念。
  • 本草的世界——一帶一路的人與事-百度
    開幕式上,來自世界五大洲的中醫藥學會會長在現場連線中表示將共同努力,將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歷史和中醫藥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搭建起中醫文化東西溝通的橋梁。為響應主題「弘揚傳統文化 促進健康服務——樹立中醫文化自信,為建國70周年獻禮」,在各界同仁和媒體的見證下,由趙中振教授提供重要學術支援的「本草的世界——一帶一路的人與事」主題展覽同期拉開帷幕。
  • 趣談中國勸諫文化與中醫食療養生
    延引至健康和養生,「天行健、自強不息」是對自省自律、積極進步健康態人群的定義;而弱式、被動的「地勢坤」,則需要我們以「厚德」的心加以引導、勸諫,助其修正自我、自強不息。勸諫,關聯於關愛、責任和擔當,要能勇敢地在發現他們有錯時,給予言行糾導,以家人的勸諫為最多,旁人的勸諫最為有效,君臣勸諫最是危險!
  • 明代珍稀養生藏書《食物本草》出版首發式舉行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出版首發式現場圖  1月16日上午,由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和作家出版社主辦的明代珍稀養生藏書《食物本草》出版首發式在京舉行。  古籍善本《食物本草》是由明宮廷畫家根據明代嘉靖間中醫大家盧和、汪穎著作的食療食養專著《食物本草》繪製的彩繪本,全帙只有孤本存世。該套書,共4卷,存含有藥性功能的各類食物387種,有手繪工筆重彩的彩色繪圖492幅。分別記述其來源、性味功能,用法及禁忌,並涉及很多中國古代觀察與運用各種生物的知識,與各種民俗及古代禮俗相關的記載,內容非常豐富。
  • 唐代《食療本草》教您吃出健康
    □通訊員李曉偉吳偉偉    說起吃,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無與倫比;能讓美食與醫藥醫療完美結合,孟詵的《食療本草》更是獨步天下,燦爛輝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療原材料。
  • 晚年開出食療「千金要方」
    古代醫療水平很低,老百姓求醫看病是個大難題,孟詵隱居鄉裡,盡其所能地醫治百姓,留下了千載美名,這也是至今孟莊村一帶的老百姓仍愛戴、尊敬並傳頌他故事的原因。  師從孫思邈學習食療  為了讓天下蒼生能通過基本的飲食延年益壽,公元674年,年過半百的孟詵拜在傳奇名醫孫思邈的門下,學習各種藥方和醫術,尤其是食療養生方面的知識。
  • 千年之後《食療本草》光芒再現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食療,更環保,更低碳。  在我國,食療源遠流長。據《周禮·天官》記載,公元前5世紀以前,周王室就開始注重食療養生了。但食療在唐代之前尚未引起普遍重視,而且沒有系統化、規範化。  唐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醫理論和臨床的日益成熟,食療學作為一門醫學分支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食療大家當然首推孫思邈。
  • 王福生:甘肅要打造文化制高點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甘肅網8月31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 程健 文/圖)8月30日,「一帶一路」與中西方文化互學互鑑論壇在敦煌舉行。甘肅歷史文化資源厚重,擁有八千年不間斷的歷史悠久、豐富多樣、燦若星河的文化資源。甘肅歷史文化遺存位列全國前茅,民俗文化特色鮮明,現代文化頗具實力。可以說,文化資源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甘肅的華夏兒女,留給這塊大地的永不磨滅的最輝煌印記。同時,甘肅擁有打造文化制高點的工作基礎。近年來,甘肅致力於文化強省,在文化領域保護祖業、發展事業、推動產業。
  • 《食療本草》黃花菜
    食療本草—黃花菜01別名:置草花、金針菜,川草花,宣男花,鹿蔥花,置萼,真金菜02產地: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03性味:甘淡涼。此處的萓草,就是指黃花菜的根,乃中醫治病用其根日常食療用其花,為此,古人給黃花菜取名忘憂草矣黃花菜,學名為萓草。是我國特有的特產,大約已栽種了兩千多年。
  • 馬烈光:中醫的真正優勢是養生
    □記者 楊振東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是中國中醫養生事業的領路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帶頭人,養生研究中心主任,《養生雜誌》(月刊)主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及評審專家,兼任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執行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分會副會長及亞健康分會常務理事
  • 食療、登高、凍齡,解密敦煌養生大法
    敦煌文獻中就保存有一套科學的食療養生大法,其中很多類目,現代人仍在沿用。食療採藥食物是生命之本,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食物,不僅提供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還能增強體質、療疾祛病。
  • 淺談中醫食療養生—土豆
    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食療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在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髮。食療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健康實惠的馬鈴薯養生現在疾病橫行,其實平時我們除了加強運動鍛鍊、保持樂觀情緒、防寒保暖外,最基本、最重要莫過於營養均衡的飲食補充了。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所以我們應該結合自身條件、健康狀況,將合理、科學地吃出營養作為養生的「頭號任務」,將為一年的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 《食療本草》桂圓
    食療本草——桂圓01別名:三尺農味,龍眼,益智02產地:中國的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廣東最盛,福建次之:雲南及廣西南部亦見野生或半野生於疏林中。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也常有栽培。03性味:甘溫。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與神志,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關。牌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提供全身的營養。如果人們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可導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桂圓甘溫滋補,入心脾兩經,所以能補益心脾,令心脾得到滋補強壯07適宜人群:凡心脾兩虛,或脾胃虛寒者,最宜食用此物。
  • 以動漫傳播中醫文化 廣東醫漫:寓教於樂親近中醫
    依託國家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以及為了抓住我國動漫產業高速發展的機遇,廣東醫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我國首部中醫藥文化題材3D動畫片《本草藥靈》和中醫體質輕漫畫《健男健女》。    2016年8月18日第八屆漫博會開幕,廣東醫漫攜《本草藥靈》和《健男健女》兩大項目首次亮相動漫展,即吸引了多方的關注。
  • 「藥食同源」:《食療本草》與食物治病
    【編者按】本草文獻是中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草文獻十八講》一書作者王家葵老師在此領域深耕多年,本書從東漢《神農本草經》談起,一直到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共以十八部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為線索,全面系統介紹本草文化。本文摘自該書的《食療本草》一篇,由澎湃新聞經中華書局授權發布。
  • 食療鼻祖,千古孟詵(二)
    如果說三千六百多年前生於欒川的伊尹開闢了人類湯藥的先河,那麼孟詵的《食療本草》是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孟詵堪稱世界食療的鼻祖。《食療本草》共三卷,收載了227條食藥,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大都切合實用,集古代食療之大成,且有不少藥物為唐代初期本草書中的未錄之品。
  • 「做良心中醫食療,讓食療回歸生活本真」
    --東伊中醫食療研究院院長 李沛琳本報訊(記者 張學亮 通訊員 宋少英)核心提示:中醫食療只能治療一些人,而想幫助所有人。她,巾幗不讓鬚眉,在食療健康行業馳騁數十年,從嬌小的女子一步步躍升為中醫食療研究院院長,依然保持著氣質女性特有的知性和優雅。
  • 孫思邈的弟子,食療養生的鼻祖,他「打」過武則天的臉
    唐代著名醫學家、學者、食療專家,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弟子。   著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食療養生專著——《食療本草》,堪稱食療養生學的鼻祖。   唐朝初年,皇家尊道教始祖李耳為先祖,以道教為國教,煉製丹藥、追求長生不老,蔚然成風。
  • 快童彭超:傳承中醫食療文化精髓,服務現代兒童健康管理
    作為中醫藥文化中的精華,中醫食療養生理念也日益受到國人關注。  為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知名兒童健康管理品牌快童瞄準兒童食療領域,打造了快童茯苓雞內金、快童蒲公英菊花等11款食療產品,致力於將中醫食療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 敦煌文獻中的重陽|食療、登高、凍齡,解密敦煌養生大法
    而在敦煌文獻中,保存有一套食療養生大法,對於時下注重養生的年輕人來說,仍不過時。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是重陽也。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相傳自漢代起,便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西京雜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