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常身陷職場套路,焦頭爛額?
你是不是經常面對神獸歡騰,雞飛狗跳?
你是不是經常忽然心情沮喪,倍感無力?
在高壓的社會壓力下,人們越來越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調理按摩,輕食養生……
可身體逐日康健的人們,為什麼反而心理問題不斷。常聽到新聞報導,今天這個孩子抑鬱了,明天那個情侶出軌了,再不然夫妻之間家暴了……
一切看似不經意的小問題,都折射出了人們心理情緒的異樣,勉強偽裝堅強之下的負面堆積,時間久了怕是要「病入膏肓」,令人恐慌。
其實心理問題也是病,同樣需要引起重視,及時救治。也許你會說,自己不是專業心理師,如何自救?我想說:專業事交給專業人,當心理有異樣時候,不要盲目「下藥」。
打開《家庭心理百科》這個急救箱,看看10位專家的權威藥單,總有一個可以助力你解決難題。
《家庭心理百科》是由韓國多個人氣綜藝節目的常駐心理學專家、高麗大學心理學博士宋炯錫領銜,姜成敏等10名心理學頂尖專家協同綜合彙編而成的一本心理學佳作。
本書貫穿人類一生,將人們從出生到老年每個階段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進行篩選匯總,然後以深入淺出的把學術概念結合實際案例提出,闡釋。相信每當你拿起這本書,都會有種隨性百寶箱的感覺,倍感安心,收穫滿滿。
一、每個階段的小問題,其實都是「病理」
我們常說:因人而異。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的特質。同理,不同階段的讓人也有不同階段的問題和煩惱。看似一個個不經意的小問題,其實都是心中的「病理」。
書中就通過埃裡克森的人生八個視角,以年齡段為分支點,通過信任與安全感、控制與孤獨、自尊與羞恥感等多話題,揭示了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徵。
1、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出生至18個月)
此階段的嬰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源自媽媽(或者其他撫養者)的早起經驗。他們會根據媽媽情緒穩定或者養育環境的穩來建立自己對周邊的信任感。如果不能得到,就會安全感缺失。
2、自主性VS羞恥/懷疑(18個月至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個人情感,他們會在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下,建立正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但如果父母過度幹預,頻繁訓導,可能適得其反。
3、主動性VS內疚感(3至5歲)
此時的孩子開始有了掌控自己的能力,好奇心也隨之加重,開始變得主動積極。此時父母要增強孩子的受挫能力,做好積極引導,避免心理消極的負面情緒出現。
4、勤奮感VS自卑感(6至11歲)
隨著認知的增強,此時已上小學階段的孩子們,開始對求知有了一定要求,他們會因完成作業而自豪,也會因能力滯後而自卑,所以此時父母要做的事給予適當鼓勵,放手關愛,讓孩子學會勤奮、自立,自信。
5、同一性VS角色混亂(11歲到青春期結束)
青春期一直是個孩子成長教育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已有自我身份的概念,也會自以為小大人一般說話做事,甚至出現拉幫結派的小團體意識,此時如果家長和學校應該聯合教育,教會孩子正確認知,接納自己的優缺點,避免孩子們走歪,走偏。
6、親密感VS自我陶醉或孤獨感階段(21至40歲)
此階段到了構建親密關係的關鍵時刻。在這個接納對方的過程中,人們要不斷妥協,包容,理解他人,以共情思維建立全新的關係重組。
7、繁殖VS停滯(40至65歲)
這裡的繁殖不是單純的生兒育女,更指引導後代、促進社會發展等各種有利於人類進步的舉措。
8、自我整合VS絕望感(65歲以上)
步入此階段,基本人類的一生基本穩定了,那麼此時的就需要人們接納自我的一生,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獲得晚年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每個小問題都是「病理」,需要醫治。學會尊重各個階段的特徵,理性的看到每個階段出現的差異問題,才是自我療愈的最佳辦法。
二、看人看己,其實我們都一樣
有人說:現在社會越來越殘酷;有人說現在人越來越敏感。我們會不經意看到一個場景感慨半天,我們會無意聽到一首歌或者看到一段影片,深陷其中,久久不能釋懷。
其實,看人看己。觸動我們的往往都是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經歷,自己也曾在這迷霧版的關係和情緒中掙扎苦惱。
無所不能的媽媽被職場、家庭和孩子搞得焦頭爛額,無處訴說;孩子的成長發育,問題重重,矛盾倍出,父母心力交瘁卻仍不見好轉;學霸的孩子為什麼總是別人家的;朋友背叛,情人出軌,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自己……
每當出現這些難題是會後,我們總是倍感疑惑,無助不安。面對親朋好友的安慰,我們一邊附和著「道理我懂,知道你為我好」;一邊無人時候獨自殘喘。
其實,這些問題真的難以逾越嗎?也不盡然。《家庭心理百科》就以大量真實案例,教給我們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療愈「病理」。
透視書中觀點和方法,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成長問題,原來可以通過傾聽,理解來解決;愛戀關係原來可以通過接納寬容來處理;職場矛盾可以通過自我反思、修正來挽回;自我不安原來可以通過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方法來改進……
就如這本書的10位專家出版的初衷一樣:心理問題不是永久不可療愈的,它是各個階段存在的產物。隨著人們認知和能力的轉變和增強,曾經的問題也許不治而愈;曾經看似沒有什麼的小問題反而越演越烈。這本書可以在大家精神和心理備受困擾時候,帶著「明燈」的感覺,讓大家看懂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也希望大家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將心理健康也納入關注之列 。
也許,我們都有過無法療愈的心結。那麼,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打開這本「家庭心理急救箱」,看看那些跟自己相仿的人們,他們是如何接受治療,如何痊癒的。也許案例略有差異,但是方法卻可以相同。結合自身問題,選擇對自己最輕鬆,最有效的療愈方法,不久之後,你必然感覺倍感輕鬆,宛若重生。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如果你也有心理困擾,那麼這本《家庭心理百科》你值得擁有。一本看似枯燥的「磚頭」,可以讓你受益終生,簡短意賅的話語,真實靠譜的案例,都是助力大家提升自我心理能力,增強自我療愈的良藥。關愛親人,治癒自己,從這本「急救箱」開始。
我是@拾月嶼,願與您品生活,聊共鳴,同成長,看人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