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歷史終結論即共產主義終結論,因為馬恩眼下確實錯了(四)

2021-02-07 牛虻

此書豆瓣評分8.5,評分還挺高,本人也曾拜讀過,感覺也就是一個及格分,甚至不及福山三分之一。


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一書裡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塞繆爾·亨廷頓

本人讀的是這版,2012年修訂,2013年讀的

———————————————————————————————————————————

駁歷史終結論,共產主義終結論或共產主義失敗論

福山這一論調的內容已經在前面作了簡要的敘述,他所強調的是在後冷戰時代,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心的實現問題與國際問題。


在提出的時間上,這一論調要早於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但是在影響上要遠遜於它,可以說,是在文明衝突論的影響下人們在開始回首歷史終結論。當然,文明衝突論自然是在吸收歷史終結論的基礎之上而提出來的,或者說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有一定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最為流行是自由主義,尤其是在國際政治領域,後資本主義社會則表現為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最強調的一點是沒有替代現狀的其他選擇。另外,當今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技術如此驚人,除現狀外別無選擇的說法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來得牽強。的確,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可行的、自由的、高尚的後資本主義秩序尚不明確,這在願望本身帶有烏託邦的色彩。


但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必須在某一方面戰勝所謂以前未做就不可能做到的觀念。正如喬姆斯基所指出的,有組織的政治行動主義造成了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民主制度的程度,帶來了成人普選權、婦女權力、工會、公民權以及我們享有的自由。人類政治活動可以使我們生存的世界更高尚,即使後資本主義社會看似不可能建成,我們也應把建立基於合作、平等、自治和個人自由原則的政治經濟制度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問題。


為社會革命而鬥爭並非憑空假設的問題。現代新自由主義秩序已經造成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危機,從東亞到東歐到拉美都在經受這一危機。歐洲、日本和北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是脆弱的,這些社會也處在混亂之中。在即將來臨的歲月中有產生劇變的可能性。一切取決於我們,取決於人發怎樣組織、回應和行動。正如喬姆斯基所言,如果認為沒有趨向更好前景的變更的可能,並按照這種想法行動,那麼一定不會得到變革。對未來的選擇權掌握在大家的手中。

我們可以看出,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和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正是在新自由主義之下的產物,他們是為了社會革命與鬥爭所做的努力,即使不可能有什麼實際的效果,但是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以後起之秀而將舊事物推到了歷史的浪灘上為進步。

於是,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即「共產主義失敗論」。


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誌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

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從此之後,構成歷史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制度就不再進步了。

很顯然,無論是「歷史終結論」還是「文明衝突論」都是對以中國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極大挑戰,對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衝擊。從提出這些理論的思想家身上可以看出,他們所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御用理論家。

馬克思在經過對政治經濟學的仔細研究、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深入剖析下提出,「共產黨人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資本主義社會最終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的著名論斷。福山依據時代功利,諸如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在冷戰中暫時取勝而得出歷史終結論。


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實踐檢驗,我們現在可以對他的這一論調作出一個暫時的結論,即,歷史永遠沒有終結,如果將歷史終結了,則是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是形上學的老調重彈。理由是:

①、在蘇美冷戰中,美國的確取得了勝利,而蘇聯而解體了,一分為多。但是這不意味著俄羅斯就是美國的附庸,事實相反,在普京、梅德韋傑夫當政期間,俄羅斯再次崛起,成為遏制美國霸權的強大力量。

②、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並沒有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就此跌入低谷,以中國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制度旗幟仍然隨風飄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成功,或者說以儒家資本主義為代表的東亞文明的成功打破了西方文明壟斷的局面(港、澳、臺以及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在內的東亞國家的知識分子習慣上把這種成功稱為儒家資本主義),東亞文明的成功就宣告了福山所宣揚的歷史終結論的流產。從某種層面上說,中國的特色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就是為打破西方文明的範疇而所做的成功嘗試。

③西方的市場經濟不單單是市場經濟,也有一定的計劃成分,經濟全球化的經驗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是市場與計劃的合力,也是「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合作的結果。市場經濟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社會主義制度下也有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也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資本主義社會也有計劃經濟,這種計劃經濟一般而言就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因此,福山所提出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社會終結的推論是不成立的。

④另外,福山的另一個推論是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史的終結,這顯然是有問題的。民主政治在不同的時代下具有特殊的涵義,也許現有的涵義下這種民主政治的確終結了,但我們不能獨斷地把我們現有的認識強加到未曾發生的事物身上,至於未來究竟如何,那需要歷史的解答。

比方說,古希臘也有民主制度,從歷史的眼光看,我們也可以說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是對它們所處時代民主制度的終結;君主立憲制對於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之後的英國也是對於他們所處時代的民主制度的終結;而我們所處的時代,三權分立制、多黨輪流制、人民民主制度可以說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民主制度的終結。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說,我們是對歷史的終結,而我們只能說是對時代的終結。

至於我們現在對福山所作的批判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標準,這將有待於歷史的再實踐對其進行檢驗。

相關焦點

  • 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及其意義
    [1]時至今日,這一理論儘管遭受了眾多學術流派從不同層面展開的批判與指責,但此論題引發的爭論仍然餘波未平。站在中國現代化道路開啟近百年的歷史方位上,重新反思「歷史終結論」這一在近30年歷史洪流中屢屢迴響的理論範式與強勢話語,就能夠發現其虛無的歷史觀、抽象的人性論和疲軟的現實性的內在困境。  第一,虛無的歷史觀——任意切割歷史,在刻意美化資本主義歷史的同時,肆意醜化共產主義歷史。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其一是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它宣稱西方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民主取得了對其他所有意識形態對手的全面勝利,甚至預言會出現一個單調乏味的和平、寧靜的未來。另一個理論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極其悲觀,預言在美蘇對立終結後,將湧現一股新的由文明競爭和仇恨所推動的衝突浪潮。
  • 資本主義終結論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當代西方左翼批判理論評析
    這裡選擇蘇東劇變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透視當代西方左翼學者在資本主義終結論問題上的主要觀點,以期為我們深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提供借鑑。   蘇東劇變後的資本主義終結論   蘇東劇變後一個時期,失落與絕望情緒瀰漫在西方左翼知識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女權主義作家吉布森和格雷漢姆莫屬。他們認為,蘇東劇變後,取代資本主義的革命任務似乎是過時和不現實的。
  • 吉志強:理性看待西方「資本主義終結論」
    原標題:理性看待西方「資本主義終結論」(熱點辨析)   近來,法國經濟學家託馬斯·皮凱蒂撰著的《21世紀資本論》一書在全球熱銷,引發人們對國際金融危機以至當代資本主義的深刻反思。
  • 歷史的終結與文明的衝突
    轉眼之間,冷戰結束快二十年了,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白駒過隙,然而大量可預見與不可預見的事件已經衝擊了世界,預示了後冷戰的世界走向。現在再來審視福山的「終結論」和亨廷頓的「衝突論」,可以有點檢驗的意思了,它們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嗎?一福山要證明的是自由主義民主的普世價值,他預言其勝利乃歷史之必然。
  • 理性看待西方「資本主義終結論」(熱點辨析)
    其實,不獨皮凱蒂,一批西方左翼經濟學家、思想家也在反思和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與所謂「歷史終結論」針鋒相對的「資本主義終結論」。對於來自西方國家內部的「資本主義終結論」,網上網下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了兩極,莫衷一是。對此加以理性辨析,對於我們正確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頗有裨益。
  • 人民日報熱點辨析:理性看待西方「資本主義終結論」
    其實,不獨皮凱蒂,一批西方左翼經濟學家、思想家也在反思和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與所謂「歷史終結論」針鋒相對的「資本主義終結論」。對於來自西方國家內部的「資本主義終結論」,網上網下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了兩極,莫衷一是。對此加以理性辨析,對於我們正確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頗有裨益。
  • 世界之問(6)·何謂「歷史終結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這一論斷最早出現在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題為「歷史的終點」的講座。1989年,美國新保守主義期刊《國家利益》刊載福山在講座基礎上擴充的論文《歷史的終結?》。福山認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冷戰結束標誌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
  • 「歷史終結論」破產,福山要變臉了?
    馬克思主張,在他自己的解釋方案中,歷史進程將在共產主義烏託邦中達到頂峰;福山說,在他的歷史終結論題中,他在馬克思的論述上提供了更溫和、更有條理的解釋,取而代之的是黑格爾對辯證法終點的解釋版:「與市場經濟相聯繫的自由國家」。這裡錯漏較大。首先,黑格爾不是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的倡導者。
  • 歷史將終結於資本主義制度?
    (圖片來自網絡)美籍日裔學者弗朗西斯·福山1992年出版《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一書,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終結論」觀點。福山認為,最後的歷史是自由民主的歷史,在自由民主階段,人類獲得了平等的認可,歷史也就終結了。因此,福山的結論是歷史將終結於代表自由民主的制度,即資本主義制度。
  • 康德論歷史終結問題
    在康德看來,個體生命的終結對於其自身而言意味著感官世界萬物的終結和全部人類歷史的終結,因為他從時間進入單純本體性存在方式之後,就不能夠再返回其中。這種終結意味著個體靈魂對整個感官世界的疏離。所以,從現象界看,歷史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及其經驗性活動構成的;而從本體視角或者從本體與現象相結合的視角看,歷史充滿著無數個體生命的終結。全部歷史的終結就相當於所有個體生命終結的系統整體,而個體的終結則是全部歷史之終結中的單獨事件。
  • 田心銘:警惕「共產主義虛無縹緲」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新的科學世界觀,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同時也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工人政黨,即共產主義者同盟。《共產黨宣言》就是受這個同盟的代表大會委託為它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既是馬克思主義問世的標誌,同時又是共產黨誕生的標誌。這一事實表明,共產黨人的共產主義理想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同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劃清了界限。
  • 共產主義的歷史現實性與邏輯必然性
    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今天社會成員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自由結社即是徵兆;共產主義社會以自由時間為財富,今天注重休閒即是徵兆;共產主義是普遍聯繫、開放交往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今天的全球化、地球村即是徵兆;共產主義擺脫了物的奴役,今天社會發展出現的後物質主義取向即是徵兆;共產主義強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今天社會對個體權利與發展的愈益關注即是徵兆;共產主義強調社會關係的和諧融洽,今天發達社會三大差別的日漸縮小即是徵兆
  • 歷史終結之後 | 未終結的福山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止息,距離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轉眼已經25個年頭。       在與俞可平的對話中,福山說:「首先我所說的歷史終結,指的是人類進程是否具有一種方向性,如果是,這個方向是什麼?很多年來馬克思給出的答案是,我們的發展方向是共產主義。我認為,在民主和市場經濟之外,何種新社會模式將代表發展的下一階段還不明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所持的一種觀點是,也許中國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即威權政府和市場經濟的結合。
  • 福山教授「歷史終結論」為什麼會不靈了呢?歷史真的會終結嗎?
    1989年的時候,時年僅僅39歲的日裔美籍教授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就以一篇漂亮文章《歷史的終結》而享譽全世界,因為那時候的蘇聯正日益舉步維艱,到了快解體的邊緣。因為張維為教授以一系列著作,比如:《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中國超越》等,特別是一本《這就是中國》——影響力十分巨大和深遠,對弗朗西斯·福山教授的「歷史終結論」提出了自己觀點獨到的質疑和批評。因為張維為教授發現,其實歷史一刻也不曾終結!
  • 歷史終結論業已破產,福山寫本更厚的書去反思,還是錯了
    我之所以要給大家介紹這本書關鍵的原因,最重要原因是它和這另外兩本書有關係:《文明的衝突》和《歷史的終結》。這兩本書是非常著名,即使沒有看過這兩本書,「文明的衝突」和「歷史的終結」這兩種觀點也一定知道。火的這本書,和《歷史的終結》,作者是同一個人。這本書是後出的反思之作,為什麼反思?
  • ...文明衝突與歷史的開端: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與福山的歷史終結論...
    報告題目:文明衝突與歷史的開端: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與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實證比較主 講 人:殷罡研究員 中國社科院報告時間:2018年12月17日15:00-17:00報告地點:歷史文化學院三樓會議室主辦單位:歷史文化學院歡迎光臨!
  • 韓毓海: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即人類的「初心」
    無論我們是否應該把柏拉圖這些話看作共產主義思想的源頭,《理想國》中的這段話,確實就是後來一些著名論述的起源,諸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及——脫離人民、脫離群眾、蛻化變質,即是最大的腐敗。社會科學必須將自身建立在對歷史運動的分析之上,未來不是想像的結果,因為未來展開的前提,乃是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矛盾運動。 而這決定了馬克思對於共產主義的理解。 因此,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樣說: 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
  • 《「歷史終結」,與中華文明語境下「天下體系」的重構》
    「歷史終結」概念的提出,是一個西方的話題,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基督的誕生。基督的誕生,終結了「人的歷史」,開啟了神的時間,整個西方的歷史敘述轉到了一個全新的神的視廓。神的關於「人的歷史的終結」,終結於上帝的末日審判。這是最早也是最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終結」的概念的提出,它對西方文化心理的塑造,產生了重大的形象。
  • 共產主義與正義
    為解決共產主義與正義關係的疑難,有必要區分狹義的正義環境與廣義的正義環境:前者指羅爾斯定義的正義環境,即適度稀缺的客觀環境和適度利己的主觀狀態;後者指那些消除了狹義的正義環境的限制,但沒有消除其他的非物質需要意義上的稀缺和非個人利益偏好上的衝突。共產主義超越了狹義的正義環境,但沒有超越廣義的正義環境,在此意義上,正義之於共產主義具有構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