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是何等的溫柔,我把花瓣灑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中國詩詞大會
詩詞是一種忠貞,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當我們孩子的時候,還不識字,就已經能背誦古詩詞,就喜歡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快感。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學到大學,每一學年都有詩詞相伴。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唐詩宋詞,還有《唐詩三百首》,即使我們不能都背下來,但我們一直愛著它們。
感謝李白、杜甫、白居易……感謝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感謝他們留給子孫後代的詩詞文化。
王立群老師:詩詞是耀眼星空中最美的星星。
中國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語是枝,詩詞是樹。無根固然不會有枝有花,但如沒有樹,根和枝又有何用?字、詞只能是構件,只有詩詞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因為詩詞擁有絕美的表現力。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盡了寒冬的冰雪之美。
「梨花一枝春帶雨」寫透了女神的面帶淚珠之美。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將絕難用文字 形容的琵琶聲,表達的如聞其聲。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山村野外周口的畫面之美。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表達了戀人之間難捨難分之情。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副恬然的山居圖。
這些為中國人熟知的詩句,構成了絕美意境,詩詞的隱約之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審美,涵育了無數中國人的詩意思維,也深深影響了受中國古典文化薰陶的國家。
董卿:詩詞給我們啟示,如何詩意的生活?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還有你」浣紗「的女子,這一切看似平常的景象,在王維的筆下,多了一分遠離塵囂的意境。而詩人在文字的背後,寄情山水的高潔品行,也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份啟示,當下又該如何詩意的生活?
其實古今中外,人們都在尋找這樣的一種狀態。我記得海德爾就曾經說過,人應該詩意的生活在大地上。人生苦短,這短暫的生活,有很多的磨難,所以詩意的生活,多少可以讓心靈獲得快樂和自由。
麗波老師:中國人需要詩詞,需要詩意的生活。
我覺得中國人要詩意的生活,首先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因為人生就是在路上;其次中國人的詩意,唯有詩詞是」相看兩不厭「。因為詩詞所代表的中國人的詩意生活,其實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存在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國人靈魂深處的那種審美愉悅感,其實主要是來自於詩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