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之一,這段歷史常讀常新。
為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挽救政治危機,想有所作為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王安石推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將兵法、保甲法等系統完備,大體上切合實際,得到了宋神宗的堅定支持。王安石本人也有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決心,然而變法為何失敗了呢?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有四,啟示有四:
第一,吏治腐敗,官吏中飽私囊,把新法當成生財之道,致使新法變味走樣。比如,青苗法規定農民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可以用青苗作抵押,向官府借到低息貸款,等莊稼收成以後,再償還低息貸款,其本意是為了避免農民因高利貸而破產。然而實際執行中,官差在利息之外,另加抽成,還在農民辦理種種貸款手續時進行層層盤剝,導致官府的低息貸款變得比高利貸還要高。再如,市易法規定由官府出面收購滯銷貨物,待到市價平衡,再以正常價格賣出,起到平衡市場的作用。然而實際執行中,官差不僅盯住滯銷貨物,而且搶購緊俏物資,囤積居奇,壟斷市場,成為官商,或者委託甚至僱用商人經辦,結果又是官商勾結。募役法規定原先享有特權不必服役的官戶、寺觀、未成丁戶、單丁戶、女戶等也要繳納半數助役錢,然而官差趁機盤剝商戶,向特困戶要錢,加重了剝削。由此,安民法成了擾民法,利民法成了害民法。
啟示:有變法之策,還要有推行變法之人,方可收變法之效。正所謂:「有美意,必須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須有良吏乃能成。」「縱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張居正變法以考成法「開路」,一定程度上滌蕩了官場風氣、推進了政府廉潔,確保了其他變法舉措的有效實施。由此可見,欲行變法,首整吏治,吏治不修,變法難成。實際上,整治吏治就是變法,也是「首當其衝」的舉措,這一點做不到,變法難言成功。
第二,變法授予官府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打開了官府謀利的牢籠。王安石當年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打動了年輕的宋神宗,決意變法。王安石變法的初心是為了富國強兵,雖然有為百姓著想的打算,但處處體現著增加政府收入的意圖,這就難免直接參與市場經營。比如,青苗法強調官府貸出的銀子要能得到利息收入,市易法強調官府平衡市場價格也能掙到差價,等等。蘇軾批評新法太功利,就包含著這層意思。
啟示:允許官府與民爭利,毋寧說是政治不清,就是政治清明也不能做,其帶來的後果往往是難以估量的。改革主要是改變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治理市場失靈,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保障社會有序運轉。政府不能親自上陣,直接參與市場經營,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一定要管住這隻喜歡亂摸的手,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就要按市場規律辦事,提高服務效能,打造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
第三,變法舉措在執行中「一刀切」,加劇了民怨沸騰。推行新政需要有令行禁止的權威。王安石非常羨慕商鞅,寫詩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為保證新法推行,王安石曾派出朝廷大員分赴各地督導,重壓之下,州縣不顧實際,照本宣科,機械執行,強求一律。比如,為完成青苗法布置的貸款任務,官府強迫所有的農戶貸款,有錢的地主富農也要被逼貸款,其本身的錢無處放貸掙利息不說,還要交納利息,受到抽成盤剝。結果變法在遭到朝中保守派攻擊的情況下,還受到百姓的反對,可謂是上下不討好。
啟示:改革一定要做到上下結合、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為二次創新留出空間。中國是一個巨型國家,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情況千差萬別,問題複雜多樣,變法不可狂風驟雨,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貪大求全,不可簡單化理想化。即使複製推廣先進經驗也要因地制宜,鼓勵借鑑、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可強制推行。否則層層加碼,上面緊一點,下面緊十分,會造成巨大損失和民心影響。
第四,下情不能順暢上達,高層聽不到真實的聲音,失去了對改革政策進行調整和糾偏的機會。變法在執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意見反映到宋神宗那裡,但宋神宗不相信,起初不予理睬。當退休宰相韓琦上書時,宋神宗才引起重視,他認為韓琦已經退休了,沒有政治或利益動機。神宗於是派兩個心腹太監下去調查情況,但此二人深知皇帝信任王安石,「拗相公」對不同政見者的打擊也毫不留情,如果說新法不好,勢必於己不利。於是,調查結束後寫了一個報告,聲稱新法深得人心,百姓大悅,堅定了宋神宗推行新法的決心,而沒能對不妥之處進行糾偏。據統計,熙寧元年到四年,朝廷罷免了19位臺諫,那些對變法不滿的官員遭到了貶謫。朝廷對民間也採取了嚴厲的言論控制,在首都設置專門的官員來負責監督百姓,禁止百姓評論新法。
啟示:改革的成功實施,既需要改革主持者能夠察納雅言,兼聽則明,也要營造輿論監督的環境,建立健全下情上達、政策調整的體制機制。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校正、深化、完善的過程,改革方案只有與活生生的現實接觸才能發揮作用。當統一的、規範的、標準化的改革舉措碰到千差萬別的現實、千千萬萬的訴求時,出現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現象。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社會監督和下情上達,最怕輿論一律、欺瞞隱騙,致使高層聽不到真實的聲音,做出錯誤的決策,影響改革的效果。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站在前人經驗特別是教訓壘砌的基石上,王安石變法沒有做到的,我們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不應更不會再出現「後人復哀後人」的結果。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學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研究與傳播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