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磬巖記
原創遊記 沈志權
懸磬巖,一名飯甑壇,據光緒四年修編《宣平縣誌》載,原為延福寺的六景之一,位於今武義縣城西南30公裡外,海拔高達800米。懸磬巖是宣平桃溪的父親山,據說桃溪人外出看不到了懸罄巖,就覺得自己已經遠離故土,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會止不住會落淚。
那天早晨,我們來到陶村嶺腳,循山嶺拾級而上,清風拂衣,山泉淙淙,霧氣蒸騰,混沌一片。附近山谷之中,間或傳來幾聲人語,卻不見人在何處,大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之妙境。
登上五、六裡山嶺,到達懸磬巖腳下,此時濃霧已散去,但見懸磬巖四面絕壁,平地拔起,高達百餘米,勢如天外飛來。
半壁紫藤倒垂,隨風飄忽,時有山鳥啼鳴穿行其間。頂端幾棵老松,鐵枝橫斜,託住青天
。東北方半壁上,有一巖洞,人稱懸磬巖的「嘴巴」,洞寬兩丈有餘,高不足三尺,洞口上下兩邊石釘累累,犬牙參差。洞不深,鑽的進去,但覺涼氣習習,沁人肌膚,若是夏日攜酒持書,仰臥其間,白雲相伴,可消永晝。
洞底有一拳頭大的小洞直通深處,是為懸磬巖的「咽喉」。懸磬巖的「嘴巴」正對著陶村,
「屁股」則朝向烏石後村,當地人說,懸磬巖吃在陶村,拉在烏石後,所以烏石後雖村僻地高,卻人人富裕,陶村村大地平,可還有討飯的。於是,烏石後村有人拜懸磬巖為親爹,敬之若神。
所謂「屁股」,其實只是一道縱向的石縫,無甚引人之處,吸引人的倒是石縫一側的「牛鼻子」。離地丈餘高的石壁上,凸出一塊巖石,形如牛鼻,幾可亂真。「牛鼻子」下方的石壁上,貼有三五張褪了色的紅紙,上面寫有不同的姓名和生辰,紅紙下方的草窩中,插著幾根香腳,顯然,這是附近村民為子女拜懸磬巖為親爹遺留下的物件。
不知不覺中,已繞懸磬巖轉了一周。正在此時,一位五十開外的藥農負簍持鋤向我們走來,介紹說懸磬巖頂的石壁上產有石蠶、石珠、銅蘭、鐵蘭、天門冬等名貴藥材,棲有松鼠、鷂鷹、山蛙等動物,他正準備上去採藥,邀我們一道上去看看。
我們隨他來到懸磬巖的西北面,脫去鞋襪,手腳並用地攀爬起來。攀到半壁處,有一段一人高的石壁,陡峭壁立,竟連腳趾也無處著落。
我們凝氣屏息,全靠雙手之力,把自身拉了上去。攀上這一關,上方石壁仍有七十多度的坡度,不過此時已有藤葛蔓草可抓,行動起來就比較省力了。臨近絕頂,一顆老松獨立巖邊,翼然相迎。奮然一上,眼前居然是一塊百十米見方的平地。柴草雜生,野花點綴;幾棵古松,奇綠如墨;偶有松鼠跳擲其間,旁若無人。柴草叢中,依稀可見殘垣斷壁,瓦礫磚碎。我們驚奇於懸磬巖絕頂之上竟然有過建築,問藥農是否知道原由,藥農卻不緊不慢,點燃一鍋煙,給我們講起了故事:
明朝的時候,陶村有個陶德義,為人俠義,武功高強,能飛簷走壁,在宣慈杉筍坑銀礦做工,因不堪官府的盤剝,率領工友暴動,連克武義、永康、遂昌幾座縣城,聲勢浩大,驚動了朝廷。朝廷派重兵追剿,陶德義兵敗退守到懸磬巖,憑藉險要地勢與官兵周旋。官兵一連幾次攻克不下,於是就把懸磬巖團團圍住,斷糧斷水,意欲餓死陶德義他們。陶德義被圍困了三天兩夜,所帶乾糧已經吃完,又突圍不出去,形勢非常危急。第三天傍晚,陶德義站在懸磬巖頂上,仰天長嘆。此時,忽聽對面山下的延福寺傳來幾聲暮鼓,
陶德義不覺計上心來,仰天大笑:「天不絕我也!」這天夜裡,陶德義飛身騰挪到延福寺,在放生池裡抓了兩條鯉魚,又到廚房拿了一袋糧食和幾個飯糰,飛身回到懸磬巖頂上。第二天,等到天大亮,陶德義叫士兵在懸磬巖頂上生起火來熱飯糰。他站在絕頂之上,把兩條鮮活的鯉魚和幾個熱飯糰扔到圍困在山下的官兵隊伍裡,並放聲大笑道:「官兵兄弟,圍在山下忍飢挨餓夠辛苦的,先吃點早飯吧!」官兵見懸磬巖頂上炊煙縷縷,有水養魚,有米做飯,料定一時困不死陶德義他們,就撤兵走了。陶德義得以脫身,後來在懸磬巖頂上修建了廟宇,供奉巖神。
漫步巖頂,俯瞰下界,則又是另一番景象。灰黃色的沙土公路和碧綠的五柳溪,猶如兩條練帶,互相輝映,
系在東面山腳,路上行人,點點如蟻。遠處的延福寺,雖聽不見鐘鼓木魚之聲,但仍見紅牆碧瓦掩映於綠樹之中。
南面的翠屏山(烏石後人叫千井衝),奇峰林立,白雲出岫。北面山崗上,塊塊巨石,如尊尊雄獅,簇擁出一塊平地,是為獅子壇。
西南面是烏石後村,樹木掩映之中,猶見農舍錯落,炊煙嫋嫋。
時近中午,我們告別藥農,小心翼翼地從巖頂下來。盤桓片刻,向山下走去。回到公路上,轉身仰望,懸磬巖猶如一座巨大的鐘磬,從天幕上懸掛而下,紫氣騰輝,雄奇而恢宏。
(原載於1988年6月2日《經濟生活報》)
作者:沈志權,教授,作家,在人民日報大地專欄等全國性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著有《周易與文學》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