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磬巖記 遊記原創——沈志權

2020-12-18 藝林漫步

懸磬巖記

原創遊記 沈志權

懸磬巖,一名飯甑壇,據光緒四年修編《宣平縣誌》載,原為延福寺的六景之一,位於今武義縣城西南30公裡外,海拔高達800米。懸磬巖是宣平桃溪的父親山,據說桃溪人外出看不到了懸罄巖,就覺得自己已經遠離故土,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會止不住會落淚。

山色蒼茫懸磬巖

那天早晨,我們來到陶村嶺腳,循山嶺拾級而上,清風拂衣,山泉淙淙,霧氣蒸騰,混沌一片。附近山谷之中,間或傳來幾聲人語,卻不見人在何處,大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之妙境。

登上五、六裡山嶺,到達懸磬巖腳下,此時濃霧已散去,但見懸磬巖四面絕壁,平地拔起,高達百餘米,勢如天外飛來。

天外飛來---懸磬巖側面英姿

半壁紫藤倒垂,隨風飄忽,時有山鳥啼鳴穿行其間。頂端幾棵老松,鐵枝橫斜,託住青天

幾棵老松,鐵枝橫斜,託住青天

。東北方半壁上,有一巖洞,人稱懸磬巖的「嘴巴」,洞寬兩丈有餘,高不足三尺,洞口上下兩邊石釘累累,犬牙參差。洞不深,鑽的進去,但覺涼氣習習,沁人肌膚,若是夏日攜酒持書,仰臥其間,白雲相伴,可消永晝。

懸磬巖的嘴巴正對著陶村,人可鑽進去

洞底有一拳頭大的小洞直通深處,是為懸磬巖的「咽喉」。懸磬巖的「嘴巴」正對著陶村,

坐在洞口,鳥瞰陶村

「屁股」則朝向烏石後村,當地人說,懸磬巖吃在陶村,拉在烏石後,所以烏石後雖村僻地高,卻人人富裕,陶村村大地平,可還有討飯的。於是,烏石後村有人拜懸磬巖為親爹,敬之若神。

懸磬巖前後一條縫對著烏石後村
懸磬巖背對的烏石後村

所謂「屁股」,其實只是一道縱向的石縫,無甚引人之處,吸引人的倒是石縫一側的「牛鼻子」。離地丈餘高的石壁上,凸出一塊巖石,形如牛鼻,幾可亂真。「牛鼻子」下方的石壁上,貼有三五張褪了色的紅紙,上面寫有不同的姓名和生辰,紅紙下方的草窩中,插著幾根香腳,顯然,這是附近村民為子女拜懸磬巖為親爹遺留下的物件。

懸磬巖後面更是迷人美景

不知不覺中,已繞懸磬巖轉了一周。正在此時,一位五十開外的藥農負簍持鋤向我們走來,介紹說懸磬巖頂的石壁上產有石蠶、石珠、銅蘭、鐵蘭、天門冬等名貴藥材,棲有松鼠、鷂鷹、山蛙等動物,他正準備上去採藥,邀我們一道上去看看。

我們隨他來到懸磬巖的西北面,脫去鞋襪,手腳並用地攀爬起來。攀到半壁處,有一段一人高的石壁,陡峭壁立,竟連腳趾也無處著落。

懸磬巖峭壁,連腳趾也無處著落

我們凝氣屏息,全靠雙手之力,把自身拉了上去。攀上這一關,上方石壁仍有七十多度的坡度,不過此時已有藤葛蔓草可抓,行動起來就比較省力了。臨近絕頂,一顆老松獨立巖邊,翼然相迎。奮然一上,眼前居然是一塊百十米見方的平地。柴草雜生,野花點綴;幾棵古松,奇綠如墨;偶有松鼠跳擲其間,旁若無人。柴草叢中,依稀可見殘垣斷壁,瓦礫磚碎。我們驚奇於懸磬巖絕頂之上竟然有過建築,問藥農是否知道原由,藥農卻不緊不慢,點燃一鍋煙,給我們講起了故事:

明朝的時候,陶村有個陶德義,為人俠義,武功高強,能飛簷走壁,在宣慈杉筍坑銀礦做工,因不堪官府的盤剝,率領工友暴動,連克武義、永康、遂昌幾座縣城,聲勢浩大,驚動了朝廷。朝廷派重兵追剿,陶德義兵敗退守到懸磬巖,憑藉險要地勢與官兵周旋。官兵一連幾次攻克不下,於是就把懸磬巖團團圍住,斷糧斷水,意欲餓死陶德義他們。陶德義被圍困了三天兩夜,所帶乾糧已經吃完,又突圍不出去,形勢非常危急。第三天傍晚,陶德義站在懸磬巖頂上,仰天長嘆。此時,忽聽對面山下的延福寺傳來幾聲暮鼓,

懸磬巖對面的千年古剎---延福寺

陶德義不覺計上心來,仰天大笑:「天不絕我也!」這天夜裡,陶德義飛身騰挪到延福寺,在放生池裡抓了兩條鯉魚,又到廚房拿了一袋糧食和幾個飯糰,飛身回到懸磬巖頂上。第二天,等到天大亮,陶德義叫士兵在懸磬巖頂上生起火來熱飯糰。他站在絕頂之上,把兩條鮮活的鯉魚和幾個熱飯糰扔到圍困在山下的官兵隊伍裡,並放聲大笑道:「官兵兄弟,圍在山下忍飢挨餓夠辛苦的,先吃點早飯吧!」官兵見懸磬巖頂上炊煙縷縷,有水養魚,有米做飯,料定一時困不死陶德義他們,就撤兵走了。陶德義得以脫身,後來在懸磬巖頂上修建了廟宇,供奉巖神。

漫步巖頂,俯瞰下界,則又是另一番景象。灰黃色的沙土公路和碧綠的五柳溪,猶如兩條練帶,互相輝映,

漫步巖頂,俯瞰下界,則又是另一番景象

系在東面山腳,路上行人,點點如蟻。遠處的延福寺,雖聽不見鐘鼓木魚之聲,但仍見紅牆碧瓦掩映於綠樹之中。

延福寺紅牆碧瓦掩映於綠樹之中

南面的翠屏山(烏石後人叫千井衝),奇峰林立,白雲出岫。北面山崗上,塊塊巨石,如尊尊雄獅,簇擁出一塊平地,是為獅子壇。

翠屏山--情侶峰男五官清晰女頭飾精美

西南面是烏石後村,樹木掩映之中,猶見農舍錯落,炊煙嫋嫋。

南面的翠屏山奇峰林立,白雲出岫

時近中午,我們告別藥農,小心翼翼地從巖頂下來。盤桓片刻,向山下走去。回到公路上,轉身仰望,懸磬巖猶如一座巨大的鐘磬,從天幕上懸掛而下,紫氣騰輝,雄奇而恢宏。

回眸

(原載於1988年6月2日《經濟生活報》)

今日延福寺勝景

作者:沈志權,教授,作家,在人民日報大地專欄等全國性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著有《周易與文學》論著。

相關焦點

  • 磬錘峰遊玩記
    下午來到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乘坐纜車沿山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綠色的樹木和花草,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 還沒有到山頂,遠遠地就看見了磬錘峰,這個詞很文雅,其實人們以前都叫它「棒槌山」,確實,只見一座山峰孤然傲立在群山之中,上端粗,下端細,真像一隻棒槌立在那裡,只是,這隻「棒槌」真的是太巨大了。
  • 柳宗元《小石潭記》: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甘冽如泉
    本文乃誰知盤中餐嗎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進士。貞元十四年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蘭田尉。貞元十九年任監察御史裡行,與韓同官。
  • 介紹四千年前的石制器樂——磬
    歸家後一問,方知名叫「磬」。年歲稍長,去故宮博物院參觀,看到皇室的樂器中和一架編鐘一起,有一組高懸在紅地金龍漆架上的石制樂器,形狀像木匠師傅用的曲尺,大小不一,依次遞減,又不知何名。旁邊參觀的老人說,這是「磬」。
  • 磬是什麼樂器?
    《論語》中有一句話:「子擊磬於衛。」也就是說,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敲擊一種叫做「磬」的樂器。那麼,「磬」究竟是什麼樂器呢?《磬,中國古擊樂器。用石或玉雕成,懸掛於架上,以槌擊之而鳴。商代已有單一的特磬,周代常有十幾個大小相次成組的編磬。——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大辭海·語詞卷》磬的起源有的學者認為,磬的起源是犁,真的是這樣麼?
  • 泗濱「浮」磬(下)
    玩靈璧石的朋友大概都聽過「泗濱浮磬」的說法,它出自《尚書·禹貢》,講的是作為特產進貢的、音色優美的靈璧磬石。《尚書》的語言很有特色:它高度精煉,每一個字皆有講究。解釋:如《禹貢錐指》引宋末元初的大儒金履祥的說法:「浮磬……蓋石根不著巖崖而特生,故謂之浮」。可以想像一下,石之浮於山,猶如魚之遊於水,這就是浮的意義了。
  • 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遊客服務中心正式落成
    9月28日上午,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遊客中心舉行揭牌儀式。磬錘峰遊客中心作為公園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一項重要整改任務和工作環節,經過近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磬錘峰遊客中心相關審批程序,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建設,今天,遊客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 泗濱「浮」磬(上)
    他也認為:「磬之為器,必取其石之最輕者。然後其聲清越以長。但以輕故,謂之浮」(引自宋·傅寅《禹貢說斷》)。解釋:這大概是「泗濱浮磬」最經典的解釋。歷代「官方」的《尚書》解讀,多沿用此種說法。水中見石,可以為磬也,又說: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科舉考試必讀書目」《尚書正義》也說:「泗水傍山而過,石為泗水之涯,水中見石,若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
  • 磬錘峰和一個承德人的夢
    借得磬錘入夢來 李明 小時候,我聽到好多關於家鄉承德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磬錘峰(棒槌山)。 一七零二年,清康熙皇帝北巡到達熱河上營,見熱河上營東面群山秀麗雄奇,在眾峰爭雄中,一上粗下細,狀似僧人手中磬錘的山峰獨立其東。它下懸絕壁,上接藍天,氣貫長虹!康熙賜名磬錘峰。
  •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磬
    現在已經沒有太多人知道磬了,相比編鐘它的知名度要低一些。既然能夠把方響當做是磬的代替品,那麼它們一定也是有相似之處的,它們的形狀和結構也相差並不是太大,磬和方響一樣也是有十六片。但是磬的片是由石片或者是銅片,玉片組成的,最初的磬是由石片製造而成,這不僅可以從出土的磬的材質看出,還可以從甲骨文的磬字看出,甲骨文的磬字左邊像石頭,右邊像一個拿著錘子的人,整個磬字看起來像是一個人正在石頭上進行雕刻。後期的磬才有了銅製的和玉制的。
  • 與韓愈並列的柳宗元,擅長山水遊記詩,「永州八記」富有詩情畫意
    本文乃「大春說汽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山水詩始於六朝,而山水遊記作為文學體裁立於文壇,六朝作者並沒完成這一使命,謝靈運、鮑照、吳均等文中的隻言片語,不足稱名,酈道元的《水經注》只是地理記載。
  • 園林遊記文學書寫的園林特性
    伴隨構園遊園活動而產生的園林遊記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有大量的作品傳世。中唐之前遊園之作多為「賦」「序」的文體形式,中唐之後以「記」體為主。隨著園林的興盛,不僅湧現了大量單獨篇翰的園林遊記,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園林遊記匯錄。
  • 天平山遊記
    天平山遊記天平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南,毗鄰天池山,有"吳中第一山′丶`江南勝景'的美譽。由於駐地離天平山不是很遙遠,故多次去遊玩。或如猛虎伏於林間,或如棕熊人立,或懸空挑出一段高懸小路上空,人從下方通過,不由得心生寒意,奇險無比。亂石或立或臥,千奇百怪,形成了氣勢恢宏而獨特的石頭文化!驀然,一座高大的石峰出現在眼前,古樸雄奇,獨立於危涯之上,高達數丈,上細下粗,呈圓錐形,狀如巨筆,渾然天成。`卓筆峰'三個大字躍然映入眼帘。我滴個天啦,如此飛來之筆怕是太上老君寫道德經時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 奇人奇書: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
    遊記要真實就得觀察細緻,記錄及時,描述準確,這是霞客遵循的標準。他日必有記,雖然經過一天旅途的勞累,晚上還挑燈作記,有的一天所記即長達兩三千字。有時在途中走走停停,邊走邊依巖作記。偶因旅途安排太緊,或晚上沒有書寫條件,也必抓緊在兩三天內補記。
  • 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承德市承德避暑山莊東側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承德的磬錘峰位於承德避署山莊的東面,其風光的最重要部分是一個像棒棰一樣的巨型石頭立於一片突出的石頭山崖上。還有一個像蛤蟆一樣的大的石頭。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承德市承德避暑山莊東側,與安遠廟和普樂寺緊鄰。景區內以一座形似棒槌的磬錘峰(又名棒槌山)為主體,還有蛤蟆石等多塊造型獨特的巨石,適合攝影拍照。
  • 城固建基崖——冬日遊記
    遊記 初遇·建基崖 時光匆匆,歲月無情,驟降的氣溫把冬天帶到了我們身邊。持續多日的陰雨天氣有所好轉,久違的陽光為冬日增添了幾分溫暖。
  • 行遊星巖 研學千年詩廊
    題 記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還是名人書法的記錄,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肇慶市端溪書院摩崖石刻研學七星巖摩崖石刻,是我國南方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質量又最高的一處石刻群,集詩詞歌賦,遊記史實、對聯題詠與崖刻畫於一爐,記述了肇慶的地理環境、山河變遷、歷史大事、宗教信仰、廟宇建築、巖石水土及朝代更迭,故又有"千年詩廊"之美譽。
  • 點蒼山遊記-楊慎
    品 READ 讀 點蒼山遊記 落月中懸,其時天在地底。中溪與予各賦—詩。詩成,而月猶不移,真奇觀也。壬戌,復入關,至鶴頂寺,松林蔭軒,洱波在席,相與趺坐酌酒,時夕陽已沉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一線,本細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鴛浦夕陽也。餘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有鴛鴦群浴。今則網罟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 慢讀丨歷代遊記中的瓊州勝景
    清代《瓊黎風俗圖》,是對黎族先民生活實景的描繪近代以前最早的海南遊記———《小洞天記》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銀河摘星鬥,朝探碧落弄雲煙。雨餘玉筍空中現,月出明珠掌上懸。清代《瓊黎風俗圖》在宋之前,海南島景觀的遊記大多沒有保存下來,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海南遊記,是南宋淳祐年間(1241年~1252年)崖州知州毛奎的《小洞天記》,其中記載了他與幾位屬下與二位僧人,一起到崖州南山的踏查的過程,遊記中,細緻地描繪了其中的幾個景觀,比如石船、石室、釣臺、摩崖石刻等,作者說:「世界小有洞天之佳境也
  • 他是旅行者膜拜的對象,看看他的遊記,真是跪服了
    1587年1月5日,江蘇江陰,伴隨著嬰兒的啼哭,大神降落人間,讀過「萬卷書」後,萌發了「行萬裡」的想法,渴望著去探尋名山大川的奧秘,從22歲至56歲,整整34年,大神以雙腳丈量中國的土地,撰寫了260多萬字的遊記(可惜只剩下60多萬字),被被後人整理為《徐霞客遊記》。下面小編以記流水帳的形式,跟隨徐霞客去旅行。對了,這位大神可是全程徒步的哦。
  • 道教法器之磬
    磬是道教宮觀在科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說文》稱,"磬,樂石也",中國古代禮儀均須擊磬,《孟子》有雲「金聲玉振」,形容奏樂時以鍾始,以磬終。 磬用於道教壇場法器始於南北朝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