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是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 。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副)馬都尉,駙,即副。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後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後,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非實官。以後駙馬即用以稱帝婿。清代稱額駙。
大家知道古代公主的身份可謂是貴不可言,那可是皇帝的女兒,所以選駙馬要求肯定是非常的繁瑣和嚴格,不但人要長得帥,長得俊俏品行端正,而且還要有才情,如果還能會點武功的話,那就更恰當了。除了上述這些條件之外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要身體健康。都知道古代人一旦生病了,肯定會找郎中來看,宮裡的御醫也有很多,但是如果涉及到傳宗接代的事情,如果在選擇駙馬的過程中,嫁給一個這方面不行的駙馬,一方面影響皇家的聲譽,另一方面公主也不幹了。
在《明會典》有明文規定這駙馬的年齡是一定要在十四至十六之間,也許從如今來看,這年齡還只高中生,但在古代,這已經是適婚年齡了,太小了身體機能沒成熟,再大一點又嫌老了,不夠年齡還能等一等,高齡的朋友只能望塵莫及了。
古代的皇宮貴族為了提前防禦這種事情的發生,提出的試婚制度。在我們現代人看來,試婚就是兩個情投意合的人先同居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也就大概是這個意思。中間發生點什麼事情那就不需要描述了,但是在古代可不一樣,古代試婚的主人公不是公主,而是有專門的試婚宮女提前幫公主來探路。在駙馬各種條件符合的情況下最後一關,宮裡會派出一個宮女跟駙馬試婚,親身體驗一下駙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然後宮女試婚完畢之後,還需要寫一份詳細的體驗報告來說一下這位駙馬的細節。如果不行,那就要pass掉,如果行的話,公主還可以跟他成親。很多人會問那之前試婚的這個宮女怎麼辦呢?這個東西在古代也是非常珍貴的,試婚後的宮女也會隨著公主嫁到駙馬府去,但是只能做小妾不可以轉正。
同樣是《明會典》中記載到:「禮部榜諭在京官員軍民子弟,不中則博訪於畿內、山東、河南。」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不看還不知道,這明朝皇帝的地方保護意識這麼強,選駙馬還優先考慮京城的官員、軍人或者是民間的子弟,如果沒有合適的才考慮河北、山東以及河南的,你不是這幾個地兒的,似乎就沒啥機會了。
依然是《明會典》:容貌齊整,行止端莊,父母有家教者,許於部報名赴內府選擇。這一條非常膚淺,首先,無論古今,在不了解一個人內在之前,首先咱們都是以貌取人的,接著才會要求你要行為舉止端莊,甚至父母也要是文化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報名。所以那些長得抱歉,又沒才藝,還出身低微的人就別做白日夢了,古代鳳凰男可沒那麼好當。照這3個要求,如今恐怕也沒幾個男同胞能夠勝任了,雖然這些要求被寫在《明會典》中,但其實算起來也基本是大部分皇室挑選駙馬的要求了,然而清朝的更嚴格。因為他們還多了一個環節,不過這環節說嚴格也是嚴格,但對於駙馬來說還真是挺不錯的……
那就是所謂的「試婚」,這清朝的駙馬爺還需要被檢測那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準駙馬和格格成婚之前,皇室會派一個公主的 貼身宮女來當「試婚格格」,她的任務就是與準駙馬共枕一夜,第二天再向皇后或者皇太后稟報駙馬的狀況,如果合格,則這準駙馬就能轉正。而一旦事成,這駙馬不僅能娶了格格,還順帶能夠納這「試婚格格」為小妾,瞬間多了兩個媳婦,豈不是美滋滋?這種規則在《清史稿》也有記載。
魏晉時期,公主要嫁的丈夫,首先都得任駙馬都尉這個職責。也就是說,皇帝出行,危急之中能做皇上的替身,保皇上安全的是公主的丈夫。一來駙馬是自己人,皇上信得過。二來,駙馬畢竟和皇帝沒有血緣關係,就是有了意外,皇上心裡也能接受。所以,這一職位從來都輪不到皇子身上,畢竟是親骨肉。晉以後,駙馬都尉僅僅是官品,沒了實際上的職責。駙馬都尉叫著叫著,就簡化成了「駙馬」,從此後,「駙馬」就成了公主丈夫的專稱了。到了清代,駙被稱作「額駙」。
除了明代,其他各朝代為公主挑選駙馬,還是很注重出身、才華、政治前頭的,所以,那些貴族子弟,世家子弟,才華橫溢,遠大理想的有機會被選中。而到了明代,皇帝由於害怕外戚龐大,對自己的的社稷造成威脅,所以,為公主選擇駙馬的條件就改變了。首先,不能從朝中要員子弟中選,家裡要沒有政治背景,選中駙馬後,駙馬以及自己的親屬從此都要遠離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