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是宋詞中膾炙人口的名句
這種令人嚮往的「金玉結合」
在文物中有許多例子
戰國時期有鎏金鑲玉帶鉤
漢代有金縷玉衣
而明代則有這件獨樹一幟的金蟬玉葉
隨著厚葬風氣的興起
使明代墓葬中隨葬的金銀器大量增加
明代金銀器工藝更加複雜
很多都鑲嵌各種寶石
富貴的氣息撲面而來
金蟬玉葉就是其中一例
中文名稱:明金蟬玉葉
出土地點:江蘇省吳縣市五峰山
館藏地點:江蘇省南京博物院
所屬年代:明
蟬外翼長1.7cm,寬0.8cm,厚0.2毫米
玉葉長5.2cm、寬3.2cm,厚0.2cm
1954年
江蘇省的五峰山上正與工人在施工
在施工的過程中就挖出了一座古墓
考古專家趕到以後
就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可賀的是
這座古墓並沒有被盜取的痕跡
保存的還相對完好
後來根據古墓中的墓志銘得知
墓主人是一位名叫張安晚的明朝進士
以及他的一妻三妾
在14號墓中
考古人員在墓主人的頭部
驚奇地發現了一件金蟬玉葉
同時出土的還有銀笄二件
金銀嵌寶玉插花四件
證明這件物品是貴族女子頭上的髮簪
明金蟬玉葉出土時
它直接插在女主人髮結的前面
玉葉的下面還有銀花託託著
而花託又連著髮簪
這三件
扣成一個整體的金蟬玉葉銀髮簪
形成了一件十分罕見的
明代手工藝金銀首飾
它構思奇特
將一栩栩如生的金蟬
一隻神形畢肖、金光閃耀的蟬
悠然自得地棲息在
一個潔白無暇的玉頁上
它側身翹足
雙翼略張
嘴巴微開
蟬翼左右各兩
玉葉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
精工琢磨而成
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
分為八瓣
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蟬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常見的藝術造型
通常蟬造型器具以陪葬品為主
古人認為人死後
能像蟬一樣
破繭重生
明金蟬玉葉的蟬足簡化為三對
一對前足翹起
一對後足微微抬起
整個蟬體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
金蟬含金量達95%
主脈一根
兩邊各有支脈四根
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
背面的葉脈相應磋成凸稜
使葉片極具真實感
整片葉子的邊緣磋磨得圓潤光滑
金蟬採用了壓模鑄範
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
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
多種琢玉工藝
拋光細膩
薄胎圓潤
琢工精緻
蟬又稱「知了」
「知」諧音「枝」
金蟬玉葉也就是「金枝玉葉」
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最高讚美
莫過於「金枝玉葉」
而金蟬奏鳴
玉葉振動
正是金聲玉振的藝術再現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這件金蟬玉葉
是鎮館之寶
中間的金蟬
微微側著身子
雙翼只有0.2毫米
且薄厚程度和真正的蟬翼幾乎一致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東漢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東漢的吉祥神獸
「每日文物鑑賞」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共8人,沒竹子
「每日文物鑑賞」雲紋銅禁告訴我們,古人的禁酒意識有多麼強烈
「每日文物鑑賞」玉柄鐵劍——「中華第一劍」
「每日文物鑑賞」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