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
在江蘇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的
一位南朝時期的貴族墓葬中
發掘了一組大型拼鑲磚印壁畫
被稱為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
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
分為兩幅
嵇康、阮籍、山濤、王戎
4人佔一幅
向秀、劉伶、阮鹹與榮啟期
4個人佔一幅
人物之間
以銀杏、槐樹、青松、垂柳、闊葉竹
相隔
8人均席地而坐
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
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此磚畫享有多個榮譽
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幅磚畫
保存最好的一幅磚畫
國家級重點文物
西漢的畫像石和畫像磚
隨著厚葬之風
愈演愈烈
到了東漢則更為盛行
雕刻於石料表面的裝飾性圖像
其雕刻手法的運用
基於圖像的繪畫特點
叫畫像石
在磚頭模子上刻畫後
再壓成磚坯燒制出來的則叫畫像磚
是主要用於
墳墓前祠堂、墓室及石闕等
墓葬建築的裝飾性圖像石刻和圖像磚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處於一個
混亂的時期
它上起三國曹魏
中歷西晉、東晉、十六國
下迄南北朝至隋統一
這一時期多戰亂
國土長期分裂
朝代頻繁更迭
士族地主的統治極端腐朽
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但另一方面
儒家名教失去它
原有的維繫人心的力量
外來的佛教
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和狂熱信仰
處在紛爭不息、動蕩不安的社會之中
當時的士人階層
由於對現實世界普遍感到絕望
不得不尋求各種精神寄託
其中有一部分人喜歡沉湎於
藝術的創作、鑑賞和品評等活動
在「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八個人中
嵇康為「七賢」之首
是一個豁達而有文採的人物
磚畫中的嵇康正在撫琴
微微揚頭舉眉
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神情
給人一種旁若無人之感
阮籍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
喜好飲酒
且「嗜酒能嘯」
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
把手指放在嘴裡吹口哨
在「七賢」中
有「嵇琴阮嘯」之說
這塊磚畫中的阮籍
側身用口作長嘯之狀
很顯然一幅囁嚅忘形的樣子
《山濤傳》中對山濤有
「飲酒至八鬥方醉」的記錄
可見山濤也是一個酒鬼
在這幅磚畫中
山濤手執一酒碗
是一個典型的嗜酒如命的文士
王戎為人直率
不修威儀
此磚畫中的王戎手舞如意
並配以錢箱、赤腿
姿態懶散悠閒
自得其樂
向秀是一個十足的道學家
磚畫中的向秀閉目倚樹
似乎在對玄理深思
劉伶嗜酒如命
「止則操卮執觚,動則契盍提壺」
大杯小盅
來者不辭
磚畫中的他手持耳杯斟酒
一副醉意朦朧之態
阮鹹通音律
擅彈琵琶
當然
這裡的「琵琶」與現在的琵琶不同
它是一種被稱為「阮」的彈撥樂器
相傳這種樂器就是由阮鹹發明的
有人把這種樂器叫做月琴
畫中阮鹹挽袖撥阮
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
榮啟期是春秋時代人
作者把榮啟期和竹林七賢放在一起
可能是因為其思想
與「竹林七賢」有相通之處
除了繪畫構圖上對稱的需要外
更有以榮啟期為「七賢」之楷模的寓意
畫中的榮啟期
端坐向前
鼓琴而歌
似乎在向學生們講學
神態威嚴
的確有點楷模形象
最後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的作者是誰呢
有一些學者從從繪畫風格上判斷
認為磚畫原稿的作者是顧愷之
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
這幅磚畫稿本的作者有可能是
南北朝時代的陸探微
不論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的原作者
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
都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
提供了可靠而詳實的資料
因此備受美術史界的高度重視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雲紋銅禁告訴我們,古人的禁酒意識有多麼強烈
「每日文物鑑賞」玉柄鐵劍——「中華第一劍」
「每日文物鑑賞」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
「每日文物鑑賞」武曌金簡,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
「每日文物鑑賞」商婦好鴞尊,記錄了一個女將軍的赫赫戰功